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78节

以历史上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北征来看,其后勤堪称恐怖。

历史记载:

前后运用驴三十四万,车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挽车民夫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粮凡三十七万石,并出塞分贮。

当然,朱棣的“五十万”大军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数,或者把后勤人数一并算了进去。

因为按照后世很多史料研究,五十万大军加上漫长的供应线,以这点后勤,最多只能供应十五万至二十万兵马北征。

由此可见,出兵打仗,绝不是在军营里面点了兵马,呼啦啦就可以出征了,他波及到了数十万家庭与人口,需要数十万的民工来保障后勤。

而眼下秋收在即,若动员大军,必少不了征用数十万劳力,而这些人,往往又是家庭支柱,没了他们,秋收很可能会减产,而减产的结果,便是民穷。

朱允又询问了其他人的意见,朱棣很明显是支持对安南用兵的,姚广孝也希望通过一次战争,来解决安南问题,同时给西南麓川等潜在势力一个威慑,以保西南太平。

“杨荣,你如何看?”

朱允轻声问道。

徐辉祖、朱棣、解缙等人有些惊讶,杨荣不过是翰林院编修,而且进入翰林院还没几个月,这就参与军国大事了?

杨荣也有些错愕,原以为自己与杨溥、金幼孜等人不过是旁听,带耳朵来的,周围都是大佬,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说话才是。

朱允期待地看着杨荣,史书给他的评价是“挥斤游刃,遇事立断”,极擅军务,不知道初入仕途的他,有没有这份决断力。

杨荣定了定心神,走了出来,目光笃定,神情严峻。

虽然对于自己而言,这个舞台来得太早一些,但既然登台了,就不能错过机会。

杨荣行礼,而后浩然道:“皇上,臣以为,不仅要发兵安南,还应将安南收至我大明版图,让其成为我大明的一个郡!”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茹直接反驳:“安南乃是大明藩属国,是不征讨之国,若动用大军,不过是处罚胡季,让其还政于陈氏,若占领安南,让其成为大明郡县,我大明岂不是成了侵略他国?于礼不合,于情不合!若用兵不义,大明如何立足,其他藩属国如何看待大明?”

徐辉祖也皱眉道:“安南立国已久,想要将其领地收入大明,未必容易,而且当地蛮夷众多,极难管控,若是强硬控制安南,势必会引起战乱,时间久了,会拖我大明于泥沼之中,不利,太不利。”

姚广孝看着杨荣,目光中透着几分异样。

在别人反对的时候,姚广孝已在盘算收回安南利弊。

那地方,原本就是中原郡县,若是收回来,貌似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这些朝臣,都将“正义”看得太重,若不是正义之师,违背儒家礼法,他们恐怕是不会同意出兵的。

杨荣面对质疑,毫不畏惧,只坦然地看着朱允,说出了收回安南的理由。

第二百三十四章 杨荣初显峥嵘

战争是一种手段,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局。

若脱离政治与大局,单独去论战争,其职位与成就,多只能止步于将领,无法成为真正的统帅。

统帅所虑,绝非一城一池得失,而是全局全域。

朱棣力主出兵,便是从大明南部边疆、西南边疆安稳来考虑。

杨荣不是朱棣,不是职业军人,没有天才的战场指挥能力,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全局观与谋断力。

面对兵部尚书、中军都督府府事等人的驳斥,杨荣坚定着自己的看法,肃然道:“臣之所想,理由在七,还请容臣禀说清楚,再作评判。”

朱允眉头一抬,好家伙,杨荣这是要露峥嵘啊,七条理由,足以证明其心中已有计较。

“讲来!”

朱允期待地看着杨荣。

杨荣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折叠的纸,展开之后,是一幅简画的大明舆图,舆图北部重镇,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南面明显空了许多,只有寥寥几笔。

“皇上,各位大人,我大明边防重在北部,以御蒙古部落南下。然回望洪武朝,南部边疆并不安稳。洪武三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洪武十四年,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乱,洪武十五年,广东铲平王叛乱,洪武二十八年,广西瑶壮叛乱。”

“此间种种,祸乱难平,朝廷大军虽屡次平叛,终无法解决根本。臣以为,发兵安南,设安南郡,不仅有助戡乱地方,遏乱民之心,亦可借此机会,调整大明军务部署,改八分北、二分南为七分北、三分南。以稳帝国南方,此为一。”

听闻杨荣之话,朱棣、徐辉祖、姚广孝等人不由暗暗吃惊,就连朱允也露出了惊讶之色。

杨荣所说的是整个大明的军事部署,他的眼界之高,令人赞佩。

没错,大明的主要敌人是蒙古部落,所以在军事部署上,大部分军力都沿北方边疆一线部署,除了京师主力之外,精锐之师百分之八十都在北方重镇!

而剩下的军事部署,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卫所数量不多,实力也偏弱。在平时,确实可弹压地方,然一旦遇到大的叛乱,根本无济于事。

洪武朝时,南方屡次反叛,朝廷镇压一次叛乱一次,这边刚刚班师回朝,还没睡个安稳觉,那边又开始叛乱了,甚至有些叛乱长达数年之久,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南方军事力量薄弱,干不过当地土著与少数民族。

而杨荣看到了大明军事部署上的不足,想要借发兵安南,增加朝廷在南方的军事存在,以更好控制地方。

就连驳斥杨荣的茹,此刻也平息了愤怒,安稳地听着杨荣的讲述。

杨荣继续说道:“再看安南,其屡屡进攻占城,威胁暹罗、勃固,更屡次进犯我大明,广西一线深受其害。无论是安南陈氏王朝,还是这胡季,其都有着对外征战的野心,若是朝廷动用大军,何不一劳永逸,彻底踏平安南,将其收回?”

“若按所谓正义之师,戡乱安南之后,选一陈氏后人主政安南,过三五年,其野心膨胀之下,必会再犯边大明。届时,大明是出征还是不出征?出征,岂不是二次动用大军,耗费巨大,不出证,便是坐视安南袭边,蚕我大明!这个结果,谁来担?此为二!”

朱棣赞赏地看着杨荣,他所言确实在理。

朝廷动用大军不容易,不说一劳永逸吧,至少也得一战而定,换个十年二十年太平。

如果只是打胡季,地盘不归大明,说话算数的还是人家,太平不太平,大明管不了,万一在出现个胡季第二……

若是将其收回大明,派驻大军与官员管控,只要不欺压当地过甚,保个太平还是没问题的。

杨荣侃侃而谈,从大局至地方,从朝廷至安南,从治国至安民,讲述着一个个出兵安南,收安南而大明领地的理由。

到了此时,茹、刘等人也看清楚了,虽然出征安南有困难,会耗费一定财力、物力、人力,但相对于大局,相对于整个大明而言,打下安南,利大于弊。

杨荣指了指手中的舆图,说道:“安南一侧临海,与广东雷州府、琼州府遥相呼应,若占据安南,我大明便可在南洋之地,存在一个军事据点。近可遏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制满刺加,苏门答刺、三佛齐、瓜哇、渤泥国等。”

“虽我大明无意于吞并南洋诸国,但却可以借此威慑诸国,靖清海贼,也为南下船队清除障碍,与广东水师配合,肃然南海,此为七。”

“综而论之,取安南之地利大,舍安南之地弊大。由此,臣力主出兵安南,并将其纳为我大明领土。”

朱允看着杨荣,微微点了点头,击掌道:“处处在理,精妙之论。茹爱卿,你认为杨荣所言如何?”

茹深吸一口气,对朱允道:“臣所思所虑,皆不如他,仔细想来,他所言是对的。然臣坚持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方可立国安国,若我们趁机强占安南,恐会为后世人耻笑,还请皇上多多思量。”

朱允知道这些文官都是正人君子,做不出强盗行径,不过,运作一番的话,还是可以收回安南的,历史上的朱棣不就做到了?

只是,这个计划,还需要死几个人,也需要一点时间。

“是否出兵安南,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朱允沉吟道。

茹、徐辉祖、朱棣等人愣住了。

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看他的态度,不是一直想要出兵安南吗?

而且杨荣的观点十分鲜明,皇上也赞同了,转头却说要从长计议?

朱允起身,严肃地说道:“占城使臣求援,我大明身为宗主国,不可不管。然安南情况未名,不宜直接出兵。不若先安排人查明情况,若安南真有天变,且兵指占城,那大明再出兵也不迟。至于安南归属问题,日后再谈吧。”

众人见此,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带着疑惑,纷纷行礼告退。

朱允踱步思索,胡季弑君篡位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只不过问题是,胡季这个人虽然有些手段,但下手不够利索,陈氏后人与大臣还没杀绝,估计过不了多久,陈氏后人与大臣便会跑到大明来。

陈氏后人不死绝了,那大明想要安南那块地皮,可就太难了,再加上朝廷里有一群儒士,要脸要皮要名声,出兵安南他们或许没意见,但直接占据安南,他们会跳起来的。

想要安南全境,彻底将其并入中国领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胡季一家子全部干掉,然后,陈氏王族也一并消失。

安南没管事的了,自然就由大明说了算,再安排一些托,请大明留下,事情不就成了?

即有脸,又有名声,南洋诸国知道了也无法反对。

现在不能动用大军,因为安南还不过乱,事还不够大,朱允选择了等待,等待胡季杀更多的人,等待更合适的机会……

虽然朱允没有采纳杨荣的意见,但却让众人看到了杨荣的能力,第二日一早,徐辉祖便求见朱允,希望将杨荣调入都督府,人尽其用。

朱允这边还没批准,茹也来了,一样的事,希望杨荣进入兵部,进入职方司任职主事,配合职方司郎中,主征讨、军制、城隍、镇戍、巡视操练、整顿军伍等事。

徐辉祖极力争取,茹毫不退让。

没辙,朱允让杨荣自己选,杨荣二话没说,选择了兵部职方司。

这个选择也很好理解,职方司类似于后世参谋部,本就是筹划战争的主要机构,杨荣擅军务,又是科举出身,不去兵部,难道去都督府?

坤宁宫。

朱允看着拿着镜子当宝贝的马恩慧,微微摇头,继续鼓捣着粗细不一的竹子。

“皇上这是在做什么?”

马恩慧见朱允拿着个短锯,将竹子锯开,不由问道。

朱允将短如巴掌的竹子拿在眼前,透过竹孔,对马恩慧说道:“朕听闻有神仙会千里眼,也想学学。”

马恩慧噗嗤一笑,说道:“人家千里眼,皇上这是千里竹呀。”

“你懂什么……”

“臣妾不懂,但那放大镜宝物,缘何不给臣妾留着,反而给了戴院使?”

马恩慧有些委屈。

朱允指了指自己的眼,说道:“放大镜在皇后这里就是个不祥之物,朕不打算给你了,免得这一只眼也挨一拳……”

马恩慧不愿意,拉着朱允便想哀求一个放大镜,双喜却托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托盘之上,皆是放大镜,不过却没有把柄,只是中间的圆镜。

“为何没有把柄?又为何有大小不一之别?”

马恩慧不解地问道。

朱允拿起一枚小的镜片,对竹子比划了下,稍大,便换了一个合适的,小心将镜片塞至竹筒,然后又找来一个大竹筒,选了大镜片,组装起来。

将小竹筒套入大竹筒,朱允将竹筒缓缓拉开,眼睛透过竹筒向外看去,有些模糊,便又调整了几次角度。

门外走过的侍女清晰可见,就连其衣服上的花纹都看得清楚。

朱允拉着马恩慧走出了坤宁宫,走到一处高地,然后对马恩慧说道:“皇后,你看清楚,将眼贴在这里,另一只眼闭上,然后通过抽取竹节,调整远近,来你试试。”

马恩慧不明所以,接过之后,看了看,对朱允说道:“皇上,不是和平时一样吗?”

朱允笑着说道:“那皇后将竹节抽出一点试试。”

马恩慧试着抽出一点竹节,顿时惊讶出来,喊道:“皇上,臣妾好像看得更远了,那里不就是冷香殿吗?为何隔着数百步之远,还得看得如此真切?”

朱允含笑道:“朕不是给你说了,这是千里眼,以后行军打仗,人家都用斥候,咱用千里眼……”

第二百三十五章 开封是个旋涡

郁新站在黄河河堤之上,看着远处繁华的开封城,目光中透着几分忧思,对一旁的景清说道:“开封,乃是中原要地啊。”

景清认可地点了点头,转身看了一眼黄河,道:“这黄河河床如此之高,一旦决堤,整个开封府都难保,幸赖大堤稳固,没有酿成大祸。”

一旁的宋礼微微摇头,插了一句:“大人,这黄河若再不治沙,河床继续抬高,便只能加高堤坝,然堤坝总有不安全的时候,根治黄河,还应从沙入手。”

郁新深深看了一眼宋礼,道:“张忠赈没有看错你,你是一个水利人才,在你回京之后,皇上必会将你调任工部,若你有心,可多思量下如何治水。”

宋礼听郁新提到了张显宗,脸色变得肃然。

在张显宗去世后,薛夏回京汇禀消息,宋礼、潘行、高巍、老船工等人留在了徐州城外,一方面是等待京师旨意,一方面观察黄河分流状况,

首节上一节178/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