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69节

可眼下形势突变,让事态变得复杂起来。

郑和必须考虑一点,若自己率水师船队主力去了南洋,那边朝廷又决定要帮助占城国,可仔细一看,船不够,根本就运不了多少人到占城国,如何是好?

走陆路,直接进军安南?

等朝廷整顿好大军,开拔物资,然后再一路跑到安南,没几个月是不可能的事,真要如此帮忙,占城国国王也可以跳海了。

可若是不去三佛齐,就在这里空等朝廷新的旨意,不仅三佛齐使臣需要等,一众商人也得耗在这里。

若朝廷的旨意是不帮占城,坐视不管,而郑和又白白耽误了一两个月,那岂不是误了国事?

“你们认为,朝廷会出兵占城吗?”

郑和严肃地问道。

张玉思索了下,说道:“若是耶嘉僧远所言属实,我大明极有可能出兵。太祖时期,以安南陈氏为国王,那胡季竟胆大包天,篡位登台,如此恶行,作为宗主国,不得不动作一二。”

郑和皱了皱眉,安南天变,若只是陈氏自相残杀还好说,最多算是陈氏家族矛盾,虽然解决的手段有些激烈。

可现在,已经不是陈氏的问题了,而是黎氏篡位的问题。

大明与安南的宗藩关系,是朱家与陈家的合同,突然跳出来个第三方黎氏,将朱、陈两家的合同给撕了不说,还干掉了合同一方当事人,那朱、陈两家好好的合同,还怎么执行?

身为宗主,也是宗藩合同的发起者、参与者、当事人,大明置身事外的可能性并不大,最低姿态,也需要发个声明,诸如:

大明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并予以谴责。

郑和拿不准朱允的心思,也根本无法揣测,看着张玉、朱能,咬了咬牙,严肃地说道:“通知下去,明日出航,前往三佛齐!”

朱能有些担忧,道:“当真不等朝廷旨意了?”

郑和摇了摇头,道:“不需要等了,那耶嘉僧远自称是占城国使臣,是真是伪,尚不可知,纵他真的是占城使臣,朝廷也不可能听他一面之词发动大军,等朝廷了解安南实情,拿定主意,怕需半年之久。”

“如此长的时间,足够我们完成三佛齐出使使命,若朝廷有意支援占城国,在我们归航时可停靠占城新洲港,在那里领旨,出兵助力占城国。”

张玉击掌,老脸堆笑,赞道:“如此行事,两不耽误,可谓是奇绝之法,老夫佩服。”

朱能深深看了一眼张玉,能让他说一句佩服,可不容易。

“副总兵,广州商人以三佛齐使臣采买的名义,组织了二十艘船只,加入了船队。”

参将李兴进门禀告道。

PS:

历史本身就充满着争议,它从未有盖棺定论的时候。

书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喷也好,喜也好,惊雪都一并接受了。

《大明》虽是穿越的小说,但对于一些历史性的内容,惊雪并不敢胡乱去写,安南、鞑靼、瓦剌、帖木儿帝国、日本等,我尽量都贴合明代时期的真实历史,以历史为基础去创作。

如果有书友想要交流,可以给惊雪提一些意见与看法。

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今,吉令

郑和很好奇,京师商人都没海船,想要出海还需要租赁,来来回回腾挪了几天时间,才准备好出航货物,这广州商人哪里来的船,怎么装的货?

走出馆驿,站在高坡上,看着西面的码头,果是多出了二十艘船,还有不少人扛着箱子、抬着货物,进进出出。

“大人,有人阳奉阴违,违逆朝廷海禁啊!”

朱能有些愤怒,就差直接点了李景隆的名。

郑和以为李景隆会收敛,拒绝广州商人,让其等待后续朝廷政策,可现在看来,李景隆已经给广州商人开了一道大门。

“二十艘船可不是少数目,去南洋的船队已是庞大,再增船只,恐会引发南洋诸国的恐慌。”

张玉一脸严肃地说道。

郑和长长吐了一口气,张口道:“召集所有人,一个时辰后出航。”

“可大人,他们……”

朱能指了指广州商人的船只。

郑和凝眸,低沉着嗓音道:“将三佛齐使臣与随行人员召集至我的座船之上,准备出航。”

一个时辰出航的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原本在岸上休息的军士纷纷起身归船,沈一元看着黄发财等人,微微一笑道:“时间如此之短,他们又能准备多少货物?”

广州商人着急了,纷纷找到李景隆,希望他争取一点时间,一个时辰,远远不够。

李景隆听到了海上传来的军号声,苦涩地摇了摇头,回道:“军号起,万军从,诸位有时间在这里,还不如多搬点货物。”

看着远处的海面,李景隆彻底清楚了,郑和是一个不会与自己合作的人,他还有原则。

“我们只是答应让他们下海,至于能带多少货物,与我们无关。”李增枝一脸轻松与笑意,问道:“大哥,我们也该回京师了吧?”

李景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着船队的方向说道:“商队下南洋是一个讯息,朝廷极有可能会解除海禁,重开市舶司。虽然我们要离开广东,但这里不能没有我们的人,南洋番香番货多紧俏,利多大,他们,我们,都清楚。”

“大哥的意思是,留一只船队在这里,准备经商?”

李增枝不确定地问道。

“没错,经商。”

李景隆直言道。

李增枝摇头,不同意道:“大哥,一旦我们经商,那朝廷可就会收回我们的田产,我们再想掌兵可就太难了。辽王、珉王、代王不就是前车之鉴?”

李景隆呵呵笑了笑,看着一向精明的弟弟,说道:“我们需要经商所得的银子,可不一定自己去南洋。咱们家还有几个信得过的人,让他们留在这里。”

李增枝听明白了,李景隆的意思是安排几个掌柜下海,自己坐收海利。

海面之上,军号声再起,水师船队开始拔锚,商船也开始调整风帆。

“他们走了。”

李增枝看着浩荡的船队分散在海面之上,目光中充满了自豪,这里面有些船只,是自己打造的。

“他们在做什么?”

李景隆眉头一皱,指着郑和的战船,他们拦住了广州商人的船队。

李增枝也不解地看着这一幕。

海面之上,朱能冲着广州商人的船队高声喊道:“你们是什么船队?”

“我们是三佛齐使臣采买的船队。”

有商人回应。

“使臣在哪里,让他们出来。”

朱能再问。

“这个……”

商人回头一个看,完了,三佛齐使团的人好像都去座船了,刚刚忙着搬货,他们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使臣在座船之上,郑伯可为我们作证,还请大人通融。”

商人呼喊。

朱能退了一步,对军士吩咐道:“按朝廷禁令,片板不得下海,准备投石机,砸沉它们吧。”

“遵命。”

军士忙着整顿投石机,还有军士抬着大石头。

广州商人看着这架势,顿时吓得脸色惨白。

“片板不得下海,限你们速速靠岸,不得入海,否则,后果自负。”

朱能的军士一次次喊着。

“他们不会真砸吧?”

“不会,我们身后是曹国公。”

“是啊,曹国公可是镇南大将军,那郑和不过是副总兵而已,安心出海。”

“可是……”

“可是什么?”

“他们已经砸过来了……快跑,转舵、转舵!”

噗通!

哗啦啦的海水腾空而起,冲入了商船,淋湿了来不及躲避的商人。

砰砰砰!

几声炮响之后,海面之上浪花四起,广州商人见郑和船队竟来真的,再也顾不得出海,连忙下令返港。

朱能看着脱离开队伍的广州商人船队,咧嘴笑了笑,便返回了船舱。

在郑和船上做客的三佛齐使臣郑伯听到了动静,却无法离开,因为郑和在敬酒……

岸上的李景隆傻眼了,李增枝的脸色也变得苍白起来。

虽然一轮攻击,并没有瞄准商船,意在威慑,但看着远去的水师船队,广州商人船队想要再出海,已是不可能……

“大哥,我们应该马上回京师。”

李增枝不安地说道。

拿了好处,事情却没有办成,人家要是找上门来,这脸往哪里搁?

“回京!找人弹劾郑和!”

李景隆咬牙切齿,转身离开。

东北,大宁府。

宁王朱权拿起小刀,挑开火漆,取出了密信,看过之后,脸色变得阴沉起来,对护卫克山厉声道:“脱鲁忽察儿怎么回事?本王已说了,安全局之人如今正盯着大宁府,不可再行交易!他竟还一再要求盐铁之物,他想要做什么?!”

克山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回道:“王爷,不止是朵颜卫的脱鲁忽察儿,福余卫的安出,泰宁卫的忽剌班胡,都希望王爷加大盐铁供给。眼下入冬在即,草木枯尽,无论是他们人,还是牲畜,马匹,都需要大量的盐。”

朱权知道这一点,但也知道控制盐铁,是控制朵颜三卫的关键筹码,一旦过量提供盐铁,他们会有所储备,而到那时候,朝廷朵颜三卫的控制力便会削弱。

没有了朵颜三卫的全力支持,那自己在这大宁府,可就待不住了。

朱权将密信点燃,在手中摇晃着,看着灰烬落地,才说道:“刘长阁来这里,绝不寻常,不管他是盯着房宽,还是盯着本王,都不能让他一直留在这里。”

“王爷的意思是?”

克山抬起手,在自己脖子前划了下。

朱权瞪了一眼克山,道:“他是安全局前任指挥史,又是奉命而来,若是在大宁出事,朝廷必会震怒,到时彻查必会波及本王,他不能死,起码不能死在大宁!”

克山有些无奈,道:“王爷,刘长阁可不会轻易离开大宁啊。”

朱权摊开桌案上的舆图,思量一番,道:“让人通知刘长阁,本王要去视察朵颜三卫,希望他能随同前往。”

“王爷,这是不是太冒险了?”

克山惊讶地问道。

朱权一脸自信地说道:“安全局是皇上的耳目,带刘长阁去,便是让皇上看看,本王在大宁府,朵颜三卫便安稳如山,若本王走了,朵颜三卫没了供给……”

首节上一节169/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