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53节

“再看我大明南面,则是安南、占城、吕宋、渤泥……在遥远的海洋之外,则有长着黑色皮肤的人类,那是一片神秘的大陆……”

罗贯中想象着朱允所描绘的世界,眼神中充满了异彩。

“所以说,我大明虽强,但这世界之大,并非我华夏一脉,若我辈不奋发图强,不出几百年,便会一些丹丸之国蹂躏!”

罗贯中嘴角挂着笑意,道:“皇上所言世界,当真属实?”

朱允凝重地点了点头,神情有些悲戚,道:“权当朕,给你解闷了。”

罗贯中清楚,朱允想要的是:权当送行了。

“草民一直以来,心中都有一个疑团不解,可否请皇上释明?”

罗贯中轻声问道。

朱允倒了一杯茶,递给罗贯中,道:“先生想问的是,朕为何认识你,为何看过这《三国志通俗演义》,又为何知道《水浒传》便在你那里吧?”

罗贯中肃然地看着朱允。

没错,这是自己几个月以来最大的疑团。

罗贯中很清楚,在唐氏书坊之外的初见,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在这之前,自己不认识皇上,皇上也不可能认识自己。

但,他知道自己,而且熟悉自己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是如何都解释不通的。

罗贯中时常都会想起这些事,最终都陷入无尽的疑惑。

朱允思索了下,看了一眼门口,然后对罗贯中说道:“朕做过一场梦,梦到几百年之后,人们依旧拿着先生所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谈论着三国,不过那时,这本书的名字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梦?”

罗贯中疑惑地看着朱允。

朱允起身,背负双手,沉声道:“先生就当它是一场梦吧,其实,先生可以记住,三国大作,几百年不衰,为后世之人称赞不已。”

“果如此吗?”

罗贯中笑了起来。

朱允微微点头,道:“没错,虽然先生尊刘贬曹的写法,惹了不少人愤愤不平,但先生之才与此三国之作的伟大,任何时代都无法否认。”

罗贯中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平和地说道:“那只是一场梦吧。”

朱允严肃地说道:“若这场梦,名为历史呢?”

罗贯中惊讶地看着朱允,错愕的神情缓缓退去,只剩下了轻松与自然,道:“如此,我无憾了。”

朱允看着缓缓闭上眼的罗贯中,心头一痛。

他走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朱允轻轻地吟唱着,用这一首临江仙,送别这位章回体小说的鼻祖,送别这位伟大的明初小说之王。

按照历史,他应该可以活到明年,可他却在今年走了。

朱允看着桌案上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知道他一直都在修改,在完善,日以继夜,不知疲倦,直至身体再也扛不住。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善着作品。

门开了。

朱允走了出去,秋风萧瑟,终在此时凉薄。

“皇上,经厂那边请示,以什么规格下葬罗先生?也好早日准备。”

双喜走到朱允身后,小心地问道。

朱允叹了一口气,道:“他的家人在京师吗?”

“回皇上,并不在京师,只有一老仆。”

双喜道。

朱允看向远方,罗贯中对于文学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对于大明而言,只是一个寻常的书生,没有官身,以官员规格安排是不合适的。

“差人把他送回太原祁县吧,落叶归根,他漂泊半生,也该回去了。在他的棺木里,放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朱允落寞地说道。

双喜答应一声,缓缓退走。

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脚步匆匆,至近前行礼道:“皇上,定远发来急报,灾民入京报备者众,不日便会抵达京师。”

朱允收回了思绪,对顾三审道:“命令水师总兵古朴,准备好船只摆渡,转知工部,三门之外的居所建设,需抓紧时间。”

“遵旨。”

顾三审答应道。

朱允见顾三审没有离开,不由问道:“还有何事?”

顾三审犹豫了下,肃然道:“皇上,御史董镛弹劾水师总兵陈十二罪状,如今已查清十条,陈罪责当死。臣请兵部、都督府与刑部,想要抄家探查,却为都督府、兵部所阻,故此臣想请旨,搜查陈府邸,以没其家财。”

朱允思索了下,下令道:“既然有问题,那就一查到底,官官相护可不像样子。你去告诉魏国公与茹尚书,便说朕也想看看陈到底有多少财富。但你要记住,不可伤其家眷。”

“臣遵旨。”

顾三审领旨离去。

朱允抬手揉了揉眉头,这天下,还真是无穷尽的事。

接连打了两个喷嚏,朱允被马恩慧带回了坤宁宫。

戴原礼把脉之后,宽慰道:“皇上只是心脉气滞,忧虑过度,导致邪寒入体,只需煎熬几服药,静养几日便可痊愈。”

“皇上,太医都让你静养了,这几日,可不能再如此操劳。”

马恩慧担忧地劝道。

朱允靠坐在榻上,含笑道:“朕只是小恙,并无大碍,双喜,送戴院使。”

“皇上哥哥。”

徐妙锦提着一些补品,走向朱允,笑着说道:“听闻皇上哥哥得了风寒,妙锦特意来看望一二。”

朱允微微点头,含笑道:“怕不是来催问朕什么时候准你开女子学堂吧?”

徐妙锦摆了摆手,盈盈道:“怎么会?如今国子监革新,其中事已够我分身乏术,无力兼顾。再说,朝堂风波不断,臣若是此时再主张办女子学堂,岂不是给皇上添乱?”

“皇后你看,她倒成了忠臣了。”

朱允打趣道。

马恩慧原本冷着的脸,顿时消解,白了一眼朱允,对徐妙锦道:“好好劝劝,让他休息,莫要再整日思虑国事。”

徐妙锦看着有些生气的马恩慧,冲着朱允抬了抬眉头,道:“皇后的话是对的,皇上需要听从……”

“朕刚刚夸你是忠臣,这么快便换了门庭……”朱允鄙视徐妙锦的立场,然后话锋一转,道:“你不入宫,朕也要找你,现在你可以放一放国子监的事,准备筹建京师初等学院。”

“何为京师初等学院?”

徐妙锦眨了眨眼,有些迷茫,从未听闻过。

朱允起身下床,从桌案文书中,抽出了一份草图,递给徐妙锦,道:“这是朕绘制的京师初等学院蓝图,朕打算以六岁至十二岁男童、女童为生源,设一至六堂。开办之初,皆为一堂。一年一考核,通过者,则升入二堂……”

“六堂肄业之后,生源可参与国子监考核,通过者,无论男女,皆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以成绩来衡量,文官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吧?”

“再者,首批初等学院生源,需要六年方可肄业,六年光景,国子监革新也应彻底改观,他们的想法也应没那么固执与迂腐了吧?”

第二百零六章 设置个小学

在朱允的构想中,京师初等学院便等同于后世六年制小学。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为官学,二为私学。

官学便是中央或地方朝廷直接创办与管理的学校,可以理解为国立学校,在中央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地方则为府州县学。

《周礼》记载:“乡有庠(xia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庠、序、校、塾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称呼,很多人都知道“校”与“塾”,却不了解“庠”、“序”,但在一些历史古学院名迹中,往往刻有“荫泽庠序”四个字,指的便是荫泽学校。

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官学,一直延续不绝。

官学不收取学费的,管吃管住,毕业了,还包分配工作。不像是你拜师孔子,还得送腊肉作为束。

需要说一点的是,最初的官学实质上是权贵官学,如果你是平头百姓,也想去官学学习,那是没机会的。

这个时候想要学习,最好的办法还是养一头猪,杀了做成腊肉,给孔先生、孟先生送过去……

官学面向平民开放,是随着科举制逐渐发展起来的,存于唐宋之间。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根,却深知教育之重,在开明初,他便直言: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加上元末战乱,元朝“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学校废弛,人纪荡然”,朱元璋便狠抓了一把教育。

最初设置国子学(国子监的前身),紧接着便下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置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等教官。

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诏天下立社学”,社学的出现,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因为他将教育普及到了民间,让民间百姓有书读、有书看。

朱元璋规定府州县每五十户人家设置一个社学,二十岁以下孩子入学。

朱元璋的行为是好的,却没办成好事。

原因也很简单,社学的主课就两样:《大诰》与《大明律》。

你让小伙子们天天听你讲这个法律,那个法规,砍头剥皮之类的惩罚,谁也不愿意听啊,时间长了,不留下心理阴影才怪。

也不问问人家孩子是不是要去放羊,家里的白菜卖出去没有,就拉着去听课,这就很扰民了。

朱元璋听说孩子们还有家务,一抬手,把社学给废了。

好了,大明的官方小学无疾而终。

可过了几年,朱元璋又觉得,孩子有家务也不能耽误学习啊,于是一挥手,在洪武十六年,社学又给恢复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知错就改的,既然官方小学扰民,那就改民办小学吧,至于学费,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想学就交,不想学,那就继续喂猪卖白菜去。

在州府县学与社学之外,朱元璋还关注到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设置了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

除了这些“本科类”学校外,大明还存在有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

明代市民文化的普及,学风之盛,都与朱元璋的教育体系有关。

《明史》在这方面,给了朱元璋高度的评价: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库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徽,山派海涯此明代学风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虽然史官说的话,难免有逢迎、溢美之嫌,但朱元璋重视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的圣人王阳明,他便推崇朱元璋的平民教育,并将其融汇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中。

朱允设置京师初等学院,一是为了弥补官办小学的空白,配合后续国子监革新;二是为了解决白莲教。

在内阁与翰林院提出的解决白莲教方略中,除了主张严惩、监控之外,还提出了一点,那便是启发民智。

这个观点是姚广孝提出的,他认为,人没文化不服管,不信你看,北面鞑靼、瓦剌,南面各土司,山里经常闹腾的,大部分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首节上一节153/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