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7节

但黄子澄等人估计过,至少会有一万余难民进入定远,加上睢水、颖水下游也有百姓造灾,这些人也需要向定远转移。

赈灾济民,最关键的便是粮食。

郁新之所以选择定远作为赈灾之地,是因为定远地势相对较高,且距离怀远只有二百余里,难民迁移过来不需要太久。

定远西南为庐州府,东南为滁州,而滁州与京师,只有一段路与一条长江,运输粮食相对便利。

“朝廷已经在运粮了,后续粮食应会在七日内送抵,若是这粮仓粮食不够,便从富户手中购置一些粮食吧。”

黄子澄忧心忡忡地说道。

景清微微点头,叹息道:“也只能如此了。”

仓琅

刀出鞘的声音让黄子澄与景清吃了一惊,转头看去,只见李九等人提着软趴趴的袋子,站在那里。

“收起刀来。”

黄子澄怒视了一眼护卫,然后对李九等人,道:“不放粮在这站着作甚?”

“大人,没,没粮食了。”

李九脸色苍白地说道。

“什么?!”

黄子澄与景清大吃一惊,面色十分难看起来。

两人急步上前查看。

黄子澄将手从仓米出口位置将手伸了过去,摸了摸,收回手弯腰看去,只见圆仓里面,还有一个圆仓。

“给我劈开!”

黄子澄怒喊。

几个护卫找来了斧头,咚咚一阵,劈开了外围的圆仓,黄子澄抢过一把斧子,直接砍在了内圆仓之上,费力地收回斧头,继续砍了下去。

透过劈开的缝隙,黄子澄看到了:

空无一物。

“推倒所有粮仓!”

黄子澄心头的不安越来越重。

咣当咣当,八座圆仓全部都倒了,除了十分有限的米粒之外,再无半点粮食。

黄子澄感觉眼前一黑,后退两步,差点晕倒,嘴唇哆嗦地说道:“定远粮仓,空了。”

景清落魄地看着这一幕,双眼顿时通红起来,突然想起什么,喊道:“把主簿给我带过来!”

主簿谢刚进入房间,马上跪下,喊道:“尚书大人,左都御史大人,都是知县,是知县把粮食都卖了,不关我的事啊。”

“别叫我们大人,是我们应该喊你主簿大人!你现在告诉我,县衙哪里还有粮食!”

黄子澄愤怒不已。

“知县,知县家里有粮食,有两千石。”

谢刚连忙说道。

“就在县衙?”

黄子澄问道。

“不,在绿柳庄园。知县在城北修了一座大宅院,里面有粮食。”

谢刚为了保命,什么都说了出来。

黄子澄厉声道:“前面带路,若找不到粮食,不仅你会死,你家人也跑不掉!”

“不用去找了,那里也没粮食了。”

雄武成手里掂量着一块银锭走了进来,说道:“吴茂才已经将大部分粮食都换成了银子,庄园内的粮食,只剩下不到一百石。”

黄子澄与景清脸色变得苍白,这样的话,县衙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境地。

“我们可以买粮。”

景清咬牙说道。

雄武成将银锭高高抛起,又稳稳接住,道:“这一枚银锭为五两银子,景大人以为可买多少粮食?”

景清快速说道:“一两银子两石米,自然是十石米。只需拿出几百里银子,购置粮食,还是可以等到朝廷粮食运抵。”

熊武成将银子丢给景清,然后将肩膀上的褡裢丢了过去,道:“这里是五百两银子,也不需要景大人购置一千石米,购五百石,剩下全都是大人的,如何?”

“你这是私动公财?!”

景清不满地说道。

“呵呵,现在谁还管这些,几百口人,乃至上万口人等着吃饭,只要有粮食,用点贪污的钱,皇上也不会怪罪某家吧?”

熊武成说完,便转身离去。

黄子澄看着景清打开褡裢,果然是银子,但此时此刻,黄子澄的脸色却极为难看。

“先买粮吧,这是当下唯一的出路。”

景清有些无力地说道。

黄子澄看着景清,苦涩一笑,道:“你不认为熊武成的话有问题?五百两银子让你买五百石粮食,这事他为何不做?”

谁会和钱过不去。

景清疑惑地看着黄子澄,迷茫地问道:“为何?”

第一百九十章 神秘的古今今古

大明皇宫已经很多天没有笑声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皇上的心情好起来。

马恩慧挥了挥手,让侍女退下,抬脚踏上栈道,沿着曲折的栈道,缓缓走去,无心欣赏池塘中开得正闹的白莲、红莲。

栈道的尽头,是一座亭式殿阁,四周皆无遮挡。

朱允正半躺在殿阁中央的椅子上,枕靠着双臂,看着池塘中随风摆动的风荷。

“皇上。”

马恩慧轻轻喊了一声。

朱允抬眼看着马恩慧,平静地说道:“皇后,坐。”

马恩慧微微摇头,盈盈施礼,道:“皇上应以龙体为重,眼下夜凉如水,不宜再宿留冷香殿,臣妾恳请皇上,回坤宁宫吧。”

朱允坐直了身子,将马恩慧搀了起来,道:“朕只是想清净几日,想想事情。”

马恩慧眼神中带着忧伤,轻柔地说道:“回坤宁宫想。”

“朕会发脾气。”

“臣妾受着。”

“朕会打人。”

“臣妾受着。”

“朕……”

朱允看着马恩慧的秋水双眸,不由心头一软,轻轻抱了抱马恩慧,道:“好吧,朕今晚回去,来,陪朕说说话。”

马恩慧拉着朱允的手,情深意切地说道:“只要皇上心情能好起来,臣妾愿做任何事,受任何惩罚。”

“皇后又无过错,谈什么惩罚。”朱允看向池荷,叹息道:“皇后,朕只是有些害怕,害怕控制不住性情与脾气,说到底,朕的心境还不够。”

马恩慧轻轻依偎在朱允的肩膀上,道:“皇上永远都是对的。”

“哪怕朕发脾气?”

“嗯。”

“哪怕朕打死人?”

“那是他该死。”

朱允看着马恩慧,苦涩地说道:“皇后,你要有自己的立场,要指明朕的错误……”

“永远站在皇上身旁,便是臣妾的立场,至死不改。”

马恩慧坚决地说道。

朱允无奈又感动,手轻轻拍了拍马恩慧的后背,道:“朕不是有心打死李森的,只是当时太过愤怒。”

马恩慧知道李森,那个都察院外派的御史,他不是什么好官,明明地方贪污横行,欺民害民,他却选择黄白之物,为地方官员掩过饰非。

“这样的人,该死呢。”

马恩慧咬牙说道。

没错,该死!

马恩慧巴不得天下如此贪官污吏都死绝了,再不会惹皇上动怒。

朱允微微摇头,道:“他该不该死,都应该交给三法司来审判定罪,而不应由朕动用廷杖,直接惩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允难过的不是李森的死,而是自己对权利与力量的过度使用。

身为皇上,手中握着的权势太重,重到了朱允甚至有些迷恋这种掌控人生死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令人舒坦,也极度危险。

朱允很清楚,若不能约束自己,克制自己,那接下来的路,便是家长式的独裁之路!

日积月累之下,自己便再听不得任何人的反对,听不得任何人的意见,自以为是,自决一切,一旦有人犯了错误,触怒了自己,那他们的下场便是死。

这种独裁专制,或许可以给自己带来快感,却带不来真正的繁荣与盛世。

时代不是一个人缔造的,而是时代之下的所有人合力的结果。

朱允需要大臣,需要百官,需要懂得克制与约束,需要一个言路开阔,清明郎朗的朝廷氛围,而不是一群整天担惊受怕,不敢言说的羔羊。

“廷杖也是太祖之制……”

马恩慧撇了撇嘴,认为朱允打得没错。

朱允郁闷,朱元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上,没错,可他没有法治观念啊。杀人的时候,问都不问,一刀切几万人头都成了习惯。

《大明律》是朱元璋推动实现的,他要求百官与百姓遵守,至于他自己,想遵守的时候就遵守下,不想遵守的时候,谁也拦不住。

完全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帝王风采。

“朕可不敢与太祖比啊。罢了,朕决定了,废除廷杖,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荒唐。”

朱允下定了决心。

马恩慧嘴角带着几分笑意,深深看着朱允,起身施礼道:“皇上圣明,臣妾为大明有如此明君贺。”

“少来吹嘘,刚刚是谁说太祖之制的?”

朱允翻白眼。

首节上一节137/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