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6节

杨荣、杨溥、金幼孜,分取状元、榜眼、探花!

朱允坐在殿上,看着跪在远处的三人,目光中满是笑意。

这份荣耀,配得上他们的才情、才智。

一甲唱名结束,便是二甲第一名王艮、第二名胡靖、第三名吴溥……

与一甲不同的是,二甲唱名只唱一次,且不享受引领出班的待遇,只能自己走出来,上前跪拜谢恩。

二甲取士一百一十七名,剩余二百人,则为三甲。

唱名结束后,进士起身,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示自己此时是天子门生。

传胪唱名没朱允什么事,也就出来,摆个样子,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些进士,等唱名结束,百官与进士随黄榜而出……

午门外,长安街早已是热闹非凡,乌泱泱挤满了人,无数商贾与民众,翘首以盼。

挂起黄榜,杨荣、杨溥与金幼孜领众进士观榜,观榜之后,便是夸官,俗称:游街……

礼部送来了红袍与宫花,状元、榜样、探花,骏马高骑,前面有鸣锣开道,荣耀无限……

士民瞻仰,有些人摁着自己小儿子的脑袋,严厉地喊道:“看到没,看到没,你要认真读书,日后若是能如此,老子便可以含笑九泉了!”

懵懂的少年,听不懂那么多,只觉得这种荣耀,似乎很是令人渴望,不由想:若我也能如此,岂不快哉?

富商便简单多了,看看状元杨荣,在街上就扯着嗓子喊了起来:“状元郎,可有婚配,我家小女容颜绝世,只要你愿意,女儿给你,还附送千两嫁妆啊……”

杨荣差点从马上摔下去,这都什么跟什么……

杨溥看着杨荣的窘态,不由笑了起来。

“榜眼郎,我家乃是晋商大户,也有一女,芳龄……”

杨溥无语。

商贾也清楚,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不容易争取的,更多的商贾,都在观察与拉拢二甲之人,许以钱财、宅院,说媒的更是不再少数……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的这首诗,将金榜题名的得意之感,描写的淋漓尽致。

对于绝大部分读书人而言,他们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出头,唯一的途径,那就是科举。

无尽的酸楚与漫长的煎熬,都在金榜题名后,化作了得意与从容,笑傲金陵,享受世人的尊崇。

传胪次日,朱允于礼部赐下“恩荣宴”,命解缙、杨士奇等人侍宴,慕容景儿率文工团之人承应献艺。

恩荣宴结束之后,状元携所有进士前往鸿胪寺,学习官场礼仪。

毕竟当官要学会说官话,人家问你,你是不是说我坏话了?你要学会打太极,说一堆有用的没用的,就是不能说:没错,我说你坏话了。

太极话术要会,要精,还要学会基本的礼数,比如人活着的时候,你叫他什么,死了之后,称呼他什么。

再比如,见到一般官员该怎么打招呼,见到大佬该怎么行礼,见到超级大佬,该如何……

学习了三天礼仪之后,状元需要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朱允受其赞表。

礼部尚书陈迪奏请道:“皇上,臣恳请工部为进士题名立碑。”

朱允欣然答应。

朱元璋十分重视进士名录的保存工作,总觉得这名录在纸上,万一哪一天烧了,岂不是亏大了。于是下令:凡殿试录取进士,刻其名于碑。

这些人的名字,便会刻写在国子监的石碑之上,一是告诉孔子,你的学问后继有人了,二是告诉后来人,想要留名千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到了这里,殿试便结束了吧?

还没有……

殿试制度的最后一项,便是授官。

按照明代朝廷规制: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这三个人是铁定的饭碗,没跑了。

但对于二甲与三甲进士而言,他们还得考一场……考试之后,选出若干优秀进士,为庶吉士,这也是翰林院的官职。

剩下的二甲与三甲进士,则可以授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这些基本上都是京官,虽然品阶很低。

当然,你想要上山下乡,去底下扶贫,那也是可以授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换言之,只要你中了进士,最差也可以混个县长当当。

传胪唱名、夸官、恩荣宴、刻名于碑,授官,这些都是文官的荣耀。

朱允打心底不喜欢这种过度的荣耀,因为文官集体的荣耀太盛,便意味着武官集体的衰弱。

重文轻武,以文凌武,会形成一个态势,继而演变为帝国顽疾。

“焦用有军功,好儿。”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韩琦一刀下去,赫赫战将焦用的人头,便滚落在了地上。

只有文人才是好儿!

这是文人主宰的宋!

文人虽然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但文官对于武官的杀戮,那种狠厉,绝对超出了西夏铁骑!

宋代文人的血性,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敌人而存在的,而是因为杀大宋的武将,杀出来的。

朱允不想大明朝出现宋代这样的问题。

在朱允看来,文官与武官,便如人之双腿,少了一条腿,那就瘸了。

哪怕是给打一个拐杖,人也跑不快。

狼来了,会死。

可以预期,若不加干涉,任由文治昌盛三十年,等洪武一干老将、老兵都死绝了,新的武将也只能瑟瑟发抖地看着这一群手握重权的文臣。

朱元璋时期,五军都督府虽然与兵部平起平坐,但兵部算个啥,五军都督府是老大。

在消灭了北元之后,五军都督府的地位开始下降,兵部地位上升,两者达到了制衡。

但在明代中期,文官掌权越来越多,强者如云。反观五军都督府,上过战场,会打仗的,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五军都督府算个啥,兵部是老大……

文盛武衰,是大忌。

朱允叹息一声,看来需要把武举制度搬出来,给武人一个重新定位。

明代初期,是不存在武举制度的。

明代武举制度,是“战神”朱祁镇设置的,估计也是害怕自己再去狩猎一次,弄点保镖护体。

朱允猜想这位战神应该不会出现了,武举制度,还得依靠自己……

就在朱允思考文武制衡,两条腿怎么走路的时候,张显宗已出淮安,乘船北上,准备前往宿州视察睢水河道。

此时,一阵风卷开帘子,张显宗走出船舱,来不及享受消暑的风,脸上便布满了惶恐之色。

天,犹如塌下,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尚未跑出黑云,便被吞噬。

闷雷如骤然敲响的战鼓,声音陡然炸开,传荡在运河之上,黄河两岸……

PS:

明代的黄河河道与现在黄河河道不一样哈,特此说明下……

科举是封建王朝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惊雪也看过很多历史小说,其中对于科举的描写,不过就是赶路,考场,发榜,中第,当官,这其实是不合适的。

科举背后,有太多的细节与规则,很多书都没有涉猎。惊雪收集了材料,研究了几天,斗胆融入至文中,将科举的规则、过程与内容基本说下。

但受限于史料与个人文言文水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体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的收获。

求下催更、月票、推荐票,惊雪谢过诸位。

第一百七十九章 天灾是人祸

滚滚而动的雷声,如野兽低沉而骇人的咆哮,威慑着世间万物。

张显宗的目光中透着浓重的担忧。

船舱中的人也听到动静,纷纷走了出来。

户部主事宋礼、兵部郎中潘行、五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安全局指挥同知薛夏,四人尚未问发生了什么事,便看到了如此阴沉可怖的一幕。

高巍深吸了一口气,道:“高某平生从未见过如此景象,黑云遮天,必是有暴雨将至,侍郎大人,我们应马上靠岸,寻找避雨之地。”

“不能上岸!”

张显宗与宋礼同时喊道。

张显宗惊讶地看了一眼宋礼,问道:“你如何看?”

宋礼指了指黑云方向,面色凝重道:“大人,黑云蔓延遮天,其范围必是不小,一旦有暴雨降落,黄河之水必然暴涨,到时,黄河堤坝是否稳固,才是关乎大局之事。宋某提议,不去宿州,改去徐州、开封。”

张显宗赞叹地看了一眼宋礼,道:“你说得对,下令船工,全速前进,目标徐州!”

话音刚落,一道闪电便劈开长空,明亮地刺人双眼,随后便是一阵巨雷,还有更显黑暗的乌云。

“雨来了。”

薛夏沉声说道。

张显宗、宋礼等人抬起头,并没有看到雨来,伸出手去感知,也没有发现有雨。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水面之上,哗啦作响,声音从前面传来。

雨幕如遮,快速盖了过来,自北如线,拉至南面。

张显宗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雨与未雨区域的分界线,然而,只是一瞬,雨便落了下来。

沉声的雨点,砸落在众人身上,狂风开始吹起,船只在黄河之上猛地侧身。

张显宗一个站立不稳,便要跌落黄河,千钧一发之间,薛夏探手抓住张显宗的衣襟,猛地一带,将其拉了回来,其他人踉跄站稳。

“快入船舱!”

薛夏高声喊道。

众人连忙进入船舱,呜呜的风声,传入船舱。

“大人,船工说风大,无法行船,需要靠岸。”

随从连忙禀告道。

张显宗一脸焦急,此时若是放弃水道,改行陆路去开封,那这千里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若是雨情严重,出现了水灾,祸及两岸百姓,自己纵万死也难辞其咎。

宋礼见张显宗犹豫不决,便对随从说道:“去找个老船工过来,快!”

张显宗疑惑地看向宋礼,宋礼连忙解释道:“大人,我等若改陆路,雨天之下,想要到达开封恐耗费时间颇多,且雨天行马,极不安全。”

首节上一节126/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