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记得徐远山的话,除安排一个团前出构筑工事戒备西南方面绩溪县日军外,另外两个团士兵紧急修野战机场。
忙乎一个晚上,天亮时开始有运输机运了120迫击炮和炮弹,其中也有82迫击炮的炮弹。
这一天,解放军全线对国民党军队实施反击,同时三个野战师在72门重炮支持下开始围攻屯溪日军第114师团的主力,就连扬溪第34野战师的战士都能听到西边传来的隆隆炮声。
第二百五十章郭汝瑰的新经历(2)
对日军的作战特点,无论在国民党军队还是现在的解放军,了解最细致的,估计郭汝瑰能排在前三。
徐远山当然不算,他不过是接触后世大量总结文章和战例而已。
而郭汝瑰是黄浦五期,又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九一八事变退学回国,阴差阳错顶替一名学历不足的学员复试考进中国陆军大学参谋专业学习三年,毕业后担任学校教官。
等到淞沪大战时,郭汝瑰担任国民党第18军第14师一名旅长,虽然此战打得非常憋屈,那也是身不由己,他提的作战建议连连被上司否定。
但这也让郭汝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这次围歼日军第114师团,郭汝瑰深知最关键就是堵住日军退路,因为西边攻过来的三个野战师,在72门105榴弹炮和同样数量的120迫击炮如重锤般砸下来,加上空军的配合,日军是撑不住的。
只要现在阻击的野战第34师能如砧板般坚挺,就能砸碎日军这个师团。
郭汝瑰不知道后世志愿军发明出阻击战出色的战术“兵力前轻后重,武器前重后轻”,虽然如今的第34师装备比原第14师强悍许多,但他也不敢大意。
郭汝瑰把阻击阵地分成三道,因为兵力原因他也无法建立大纵深,三道阻击阵地重点在第二道,他把新配发的触发雷、遥控雷主要布置在第二道阵地前五百米内,也是第二道与第一道阵地之间,然后把“此面朝敌”的反步兵地雷全部排在第二道阵地前沿甚至有少部分在阵地中间。
目前遥控地雷仍是师部派专人控制的武器。
兵力布置上,郭汝瑰在第一道阵地放了两个营,不过这两个营步兵中的冲锋手全被抽出来,以连为单位组成冲锋枪手排加强到第二道阵地上;而这两个营的每一个步兵班相反增加一挺轻机枪。
第一道与第二道阵地之间就用多条交通壕进行前后联系。
郭汝瑰本意是加强第一道阵地远程射击火力,却无意暗合“武器前重后轻”的战术。
而两个营抽出来组织成的六个冲锋枪手排在第二道充当反击突击队。
第二道阵地又有三条战壕,每条战壕相距二十米,兵力也是前轻后重,而且后面两条战壕的兵力担负反击任务。
第二道阵地的三层战壕布置了两个步兵团,最后剩余兵力、后勤机关人员和炮兵全部布置在第三道阵地上,如果让日军打到第三道阵地,说明野战第34师的主力基本打完。
郭汝瑰还考虑到日军可能会施放毒气弹,就让前两道阵地的士兵提前准备了毛巾,不过随后过来的徐远山知道后,直接让运输机从西山基地运过来五千具防毒面具。
这是徐远山从后世购进的防毒面具。
郭汝瑰不熟悉的还有火箭筒使用,为了加强华东野战军火力,西北军工厂生产的火箭筒大部分是提供给华东野战部队,这些仿40火的火箭筒射程有两百米以上。
火箭弹推进发射药的合成材料还是徐远山从后世带过来一部分,这也是制约产量的原因,民国时期化工生产链还是有严重的缺陷。
开始时,郭汝瑰是准备把火箭筒布置在第三道阵地,经徐远山提醒后,就布置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阵地上,毕竟火箭筒其轻便特点也方便转移和撤退。
不过,迫击炮的布置郭汝瑰就很熟悉了。
迫击炮和炮弹生产,在火炮制造生产中相对简单一些,也是西北军工主要生产的火炮种类。
这次运输机给野战第3第4师送来36门120迫击炮,又补充36门82迫击炮,加上第34师原有的82迫击炮,郭汝瑰有近一百五十门82、120迫击炮。
郭汝瑰知道日军有一套自己的火炮体系,近距离有掷弹筒,中距离则使用步兵炮,日军92式步兵炮非常轻便,可以大角度曲射,同时又能提供直射火力。
日军现在不装备迫击炮,据说是因为日军高层考虑迫击炮对点目标杀伤力不大,射速又快太浪费的原因。
不过从掷弹筒属于超轻型迫击炮这个概念上说,日军反而是原时空二战中装备迫击炮密度最高的军队,……每个小队装备三具掷弹筒。
郭汝瑰与日军交手近一年时间,也特别讨厌日军的掷弹筒,所以他把82迫击炮轰击距离划定在阵地前三百米至八百米,针对的就是日军的掷弹筒和步兵集群。
而120迫击炮就负责从八百米至两公里的距离,针对日军步兵炮。
并拟定在关键的时候,用迫击炮弹的爆炸形成拦阻火网
而日军的山炮和野炮,他手中的迫击炮无法压制就交给空军和西边压过来的105榴弹炮群,这边注意防日军山炮和野炮轰击即可。
所以迫击炮按六门组成一个小炮群,并构筑防炮击的发射工事。
就是挖一个深坑,把迫击炮布置在深坑里即可。
日军第114师团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知道后路有解放军部队阻击,他也没放心上,两个月前第114师团同样是被解放军四个师包围,结果是解放军撤退了。
末松茂治没有想到上一次是解放军野战部队出于练兵目的,而且在华东的日军部队确实还没有一个完整师团被一倍兵力的中国军队围住全歼,日军师团是如此庞大的部队想围住都不容易。
从各处日军反馈上来的消息,他得到的消息是正面有三个师的土共军队来反攻他的师团。
23日,等到西边土共军队在空中火力和重炮掩护下分三路直接攻入日军的防区,末松茂治觉得第114师团补充的新兵有些不堪大用。
这时日军第114师团新兵居多,战斗力确实下降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土共这些进攻部队太猛了。
空中飞机轰炸就不说了,反正日军这半年没有制空权已经被炸麻了,关键是土共把105榴弹炮当步兵炮使用,利用空中轰炸掩护把重炮推到离日军阵地仅一个公里左右的距离采用直瞄方式攻击。
这样的作战方式效率奇高,日军能反制的武器只有75山炮和野炮,充其量还有一些92步兵炮,但这些日军炮兵又是土共空军和105榴弹炮、120迫击炮重点打击对象,毕竟推上来用直瞄方式作战的105榴弹炮是少数。
正是这些少数的105榴弹炮,一炮又一炮把日军阵地上的机枪阵地或堡垒炸飞,让阵地上日军无还手之力。
而前面发起突击的土共军队步兵,还有一种新式直瞄火炮,在82迫击炮和机枪掩护下,利用地形逼近到日军阵地前两、三百米的地方,然后把105榴弹炮直瞄炮击遗漏的机枪阵地一一清除。
这是一种威力比92步兵炮还大的直瞄火炮,这时的日军还不知道这种火炮叫“火箭筒”。
这样混合战术打法下,日军阵地自然就守不住了,土共军队不仅炮兵火力强大,机枪火力同样凶猛,而每个班配置的两支冲锋枪,使得日本士兵想拼刺刀都没有机会。
等到下午5时,日军第114师团损失四千余名士兵后只能败退撤往绩溪县城,沿途留下掩护的三个玉碎中队,连三个小时都坚持不了。
在第114师团退过歙县时,正东方向已经被土共一个师部队在北岸镇封堵,日军一个联队还尝试冲击北岸镇,还没有进入攻击出发阵地,就被从多个地方打过来的重炮炮弹把队伍炸散。
这样一来,日军就只剩东北方向绩溪这一条退路,所以当师团长末松茂治知道绩溪县北边扬溪镇出现土共军队时候,就让驻守绩溪县城的128旅团长奥保夫少将派矢崎节三的第115联队出兵把扬溪夺回,并转进更北的胡乐镇防守,保证全师团的转进路线安全,因为胡乐镇是四通八达的交通集汇点。
末松茂治资格很老,读日军陆军士官学校是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这些日本高级军官的学长;考入陆军大学校第23期,与梅津美治郎、永田铁山、莲沼番、前田利为、小敏四郎、筱冢义男、川岸文三郎等人为同期同学。
郭汝瑰与他相比,纯属是小字辈,因为末松茂治进入日军陆军大学时候郭汝瑰才一岁。
所以未松茂治资格老却算不上是老狐狸,作战指挥是四平八稳,终于在绩溪县被小字辈郭汝瑰摆了一道。
攻下扬溪镇的郭汝瑰,正在指挥部队抢修工事和野战机场,发现有日军部队想来抢夺扬溪时,只是派出一个营前出三公里迎战,不过他申请空军配合,因此遭受空军轰炸的日军磨磨蹭蹭与土共军队接触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如果这时末松茂治强令日军趁夜色强攻扬溪,那么第34师就有些被动。
但郭汝瑰派出的一个营兵力让末松茂治产生了错觉,这时日军第114师团离扬溪的距离还超二十公里,听说后路出现的土共军队只有一个营兵力,他就命令矢崎节三第二天上午必须要攻下杨溪。
这个命令并没有错,就看下属如何理解,日军联队中的火炮只有92步兵炮,这口径70毫米的火炮威力太小,夜间进攻这样的火炮威力基本难以发挥的,所以联队长矢崎节三中佐决定天一亮就发起进攻,这样上午攻占扬溪的任务自然就能达成。
这样就给郭汝瑰从容指挥野战第34师连夜一边构筑阻击工事,另一边抢修野战机场。当然,日军趁夜攻击他们这个师也能守下来,不过工事没有修好的话,后面战斗烈度上升后伤亡会更大。
而且23日晚西边的土共军队也没有进攻,这是给末松茂治的第二个错觉,如此慢节奏进攻,不正是让日军从北面、正东和东南三个方向来援吗?
而且,末松茂治还得到军情通报,23日土共军队实施全线反击,无论日军还是国民党军队都被击退几公里、十几公里,
末松茂治在军校中所学习的战术,往往是顶住多路进攻,专打一路,现在每一路都在强力反击,说明土共军队不懂战术而是平均用力。
这时日军和国民党军队高层根本就不会想到华东土共解放军会趁反击之机抽出十个野战师反攻进入国民党的统治区。
江浙的土共军队本来比日军、国民党军队就少很多,再抽出一部分主力进入安徽、江西及福建,那么江浙的土共军队不更是处于劣势、更危险吗?
所以日军和国民党军队普通高级军官与土共战略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粟裕所想的是:我十个野战师反攻进入安徽、江西及福建,你国民党军队能不管不顾,还继续进入江浙?
粟裕早就考虑过,如果双方超过一百多万部队就在江浙这屁大点地方开打,就算赢了也是拼消耗,但华东野战军在消灭华东日军同时还要占安徽、江西和福建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这样的反击战略下,歼灭日军第114师团的战役自然不易被看破。
等到24日,土共军队攻势更加猛烈,而且空中也不似昨天那样只是几架战机,今天出现的飞机成群结队,炸弹如雨点般落下,师团长末松茂治终于察觉不对头,急令128旅团长奥保夫少将马上打开扬溪缺口。
但这时确实迟了,野战第34师经过一夜抢修工事,在扬溪扎起坚实的“篱笆”。
就在第114师团被步步逼退之时,矢崎节三的联队还没有攻破解放军的第一道阵地,亡命冲锋的日军士兵冒着对方迫击炮轰击冲进三百米的距离,迎面又是轻重机枪射击的弹雨。
防守在第三道阵地的谢天佑急得团团转,不时从防炮洞里钻出来,跑到战壕里观察,前方第一道阵地上已经被炮弹炸起的硝烟所笼罩,传过来的是激烈枪炮声和中日双方士兵喊杀声。
上午11时,第一道阵地的战士才在炮火掩护下撤下来,并穿过第二道阵地到第三道阵地休息,谢天佑抓住一名脸部被硝烟熏黑的战士询问情况。
“前面战况如何?”
“唉,别提了,正打得来劲呢,被命令撤下来。”
“咱们的伤亡大不大?”
“我们班杀死了不少于二十名日本人,伤亡当然有,班长阵亡,还有三名兄弟受伤。”
这位战士告诉谢天佑,因为机枪手负伤,班长接过轻机枪继续射击,被日军一枚掷弹筒榴弹正中机枪阵地,班长当时就没救了,可能是他们前面两个营伤亡有些大,上级才让撤退,不过伤亡的战士都被抬了下来。
第一道阵地上防守的两个营,补充进来的解放军基层干部作战都勇猛,也带动了原第14师国民党军的士兵,加上连续几天的整军运动,士气高涨,防守情况也超出郭汝瑰的预期。
第一道阵地,郭汝瑰计划仅守三个小时,毕竟仅两个营兵力1500余人,从早晨6时日军一个联队三千多人的连续进攻,这两个步兵营打了六个小时还能坚守阵地,但因为需要第二道阵地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郭汝瑰命令他们撤下来。
等日军攻到第二道阵地时候,已经有些急了,最开始进攻是派出两个大队兵力,后面就到联队级别,但郭汝瑰构筑的铜墙铁壁不是虚的。
第二道阵地本身就有三条战壕,有弹性防守功能。
而末松茂治根本就没有想到,华东野战军为消灭他这个第114师团,光阻击部队的第34师准备的迫击炮弹就超过了两万多发,每门迫击炮都是准备了四个基数的炮弹。
解放军制定的炮弹基数,82迫击炮一个基数是40发炮弹,120迫击炮一个基数是30发炮弹。
阻击战打到下午4时,郭汝瑰把原第一道阵地防守的两个营和第三道阵地防守战士共五千人,就连谢天佑所在的特务营全调上去,进入第二道阵地把两个步兵团主力替换下来。
这两个步兵团兵力六千余人,伤亡一千二百人左右,休整几个小时后还要用在最后的决战。
现在日军第114师团已经被压缩到不足十公里长度,宽两公里的山谷,就连西边的105榴弹炮的炮弹已经能打到第二道阻击阵地前方。
夜幕降临时候,战斗越趋激烈,空军派出二十多架802夜间飞机,投下超过一百枚凝固汽油弹,把整个山谷烧起熊熊大火,而且几十门105榴弹炮对着绩溪县城猛轰,这个县城在日军进攻前已经把老百姓全部撤离。
等到25日上午,三万多名华东野战军战士发起总攻,上午10时整个战斗结束,赶来增援日军最近的还在六十公里之外。
这次战役,华东野战军动用四个野战师,以六千三百人的伤亡,其中阵亡牺牲战士两千一百二十三名的代价,全歼日军第114师团两万六千余名日军官兵,其中日军士兵被俘四千一百二十一人。
这是日军一次战斗中被俘人数最多的一次,可能也与这个师团有较多的新兵有关。
按照郭汝瑰的下一步计划,这四个野战师整补后,将转向北攻,准备在南京城部队配合下,消灭盘踞在铜陵、宣城和芜湖的日军第3师团。
而这时华东野战军西攻的部队,最远的已经打到湖北与江西交界的鄱阳湖;南攻的部队打到福建的南平。
形成战场是以长江为界的南方五省大部区域,而且野战师所到之处,都建立起根据地,开始分田地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而这时土共中央所在地的西安,来了苏联一个庞大的代表团。
自从蒋秃子被袭身亡一个月后,苏联人终于露面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苏联代表团来了
歼灭日军第114师团后,土共中央发来贺电同时要求将这四个野战师组成一个野战军。……第四野战集团军第1军。
这次土共解放军成立四个野战集团军由于比较仓促,只是下辖野战师,因时间关系中间军级单位还没有建全,当然也与作战任务与区域有关。
郭汝瑰野战第34师参加歼灭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自然在“胜利之声”上得到大力宣传,包括那些牺牲的战士,都被称为国战英雄,说他们虽然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但始终牢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始终记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他们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然,关于野战第1军成立消息“胜利之声”没有公布,其中土共中央让徐远山暂时兼任军长,郭汝瑰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不过野战第34师的师长他还要兼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再由土共中央任命新师长。
四个野战师在这次战役减员六千多名战士,只能从根据地地方部队抽出战士补充,而不是直接补充新兵。
作为江浙地区解放军野战机动兵团,需要保持战斗力不受影响。
与日军作战,真像不打粮的劳动,没有俘虏补充兵力,这也是抽调地方部队战士给这些野战师补充的原因。
而进入国民党统治区的十个野战师就不一样,他们是越打部队兵力越多,因为投降与起义的国民党军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师级单位投降或起义,但团级、营级单位比比皆是,更不说那些连、排级部队了。
不到十天功夫时间,进入安徽、江西和福建的十个野战师已经从12万人发展到15万人,而且还不包括从这些野战师抽出近万名基层干部参加新根据地建设,随后跟随过来的地方部队和地方干部不够管理如此大的新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