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太阳!”
然后他将绸布一一揭开,每块绸布之下,都是个颜色大小各异的球体。
“这是水星。这是金星。红色的是火星。橙色的是木星。黄色的是土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这五颗星辰与其它星星不同,因此以五行之名命名。事实上,这五颗星连同日月,便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所有星辰了。”
“而这里。”赵昊摸了摸那颗位于金星和火星中间的蓝色球体,故意顿了一下,方缓缓道:
“是我们大地所处的方位,代表我们观测日月星辰的地点。”
为了能让众人听下去,赵昊刻意隐去地球的概念,而只是将那颗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的蓝色圆球,解释为观察点。
以上基本在传统的‘浑天说’范畴中,众位公卿并无异议。
浑天说是自古传承而来的天文模型,也是大明之主流。
其认为大地浮在气中,因此回旋浮动,既是所谓的‘地有四游’。有一天球笼罩地外,日月星辰便附丽天球,绕大地运行。
赵昊下一句,却让所有人变了脸色。
“但浑天说是错误的。因为日月星辰中,只有月亮是以大地为中心旋转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和我们所处的大地,都是围绕太阳在旋转的!”
大殿中,公卿大臣纷纷露出惊异之色,许多人当场就想开口。
但经筵讲学规矩森严,在讲官阐发完毕之前,包括皇帝在内,任何人都不可掺言。
否则以失仪论。
所以赵昊可以云淡风轻的讲完他的学说。
两名弟子抽下覆盖在木板表面的那层黑绸布。
君臣众人便看到,一个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同心椭圆形铜制轨道。
唯一的例外乃月亮的轨道,是绕着地球转的。
轨道以纤细的铜杆与一个个球体相连,组成一个简单有序、一目了然的模型。
“这就是太阳系的模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太阳系当中。”便听赵昊高声宣布道:“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演示出有关日月五星的所有天象,而当你掌握了科学的计算方法后,便可以精确预测出,所有天象发生的时间和方位了!”
然后赵昊便用这个模型,演示了日食、月食、月相等天象的成因。
虽然他没有演示‘金星合月’,但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如果他这套体系成立的话那所谓‘金星合月’也不过是金星和月亮在运转中,恰巧凑到一起罢了。
但他必须要先证明,这套体系可以成立!
第二百三十六章 这实在太简单了
文华殿中,皇帝大臣们目瞪狗呆的看着,赵昊用那太阳系的模型,演示日食、月食和月相的成因。
但说实话,除了月相因为月亮的盈亏摆在那里,无需证明之外。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居然如此简单,大家还是无法相信。
倒是清晰的演示出,为何日食只发生在初一朔日,月食只发生在十五望日。
不过,这点证据,可远不足以服众啊。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望向钦天监正贝培嘉,希望这位家学渊源的老阴阳人,能给大家解惑。
贝培嘉无奈的摊下手,他还是头回听说,大地是绕着太阳转的呢。
只听赵昊深谙众人心理地说道:“到此时为止,诸位肯定还会说,这与荀子的‘天论’有何区别?都是一种假说而已。”
官员们含笑点点头,可不。
正如赵昊所言,在他们看来,所谓‘太阳系’只是一种设想。与‘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假说而已。
假说嘛,信就信,不信就拉倒。所以他们并不太在意,全当在经历一次新奇的体验罢了。
“然而我要告诉诸位的是,这个模型并非想象出来的,而是由详实的观测数据,精确计算得出的。”
便听赵昊石破天惊道:“因此可以此为基础,推算出每一次日食和月食,乃至金星合月、荧惑守心等各种天象发生的时间,和观测方位了。”
“你能精确算出来的?”这下贝监正终于忍不住叫出声来道:“吹牛的吧!”
维持秩序的御史刚要出声呵斥,却见徐阁老微微摇了摇头,御史便乖乖闭上了嘴。
前日徐阁老把贝监正叫到内阁面授机宜,今日正要他打头阵呢!
“这很稀奇吗?”赵昊便一脸这‘问题好白痴’的傲娇道:
“天文自古称为天算之学,靠的不就是观测和计算吗?西晋刘徽的《海岛算经》,已经将方法都写的清清楚楚了。南北朝的祖冲之,可以精确算出木、水、火、金、土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轨道和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以及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就连前朝的郭守敬,也可以算出黄赤交角……”
“说起郭守敬,前朝的《授时历》,不就可以用来预报日食吗?只是欠缺精度罢了。”说着他奇怪的看一眼那贝监正道:
“很难想象,一位钦天监正居然问出这样的问题来。”
贝监正登时老脸一红,被赵昊说中了痛处,因为这正是大明钦天监致命的缺陷。
他知道《授时历》可以预测日食,但奈何看不懂呀……
因为大明朝的数学断档了啊!
之前便说过,元代中叶,中华领先世界的数学急剧衰落。
除了文化倒退、读书人忽视的原因之外。这一时期算盘的普及,更是让以筹算为基础的古代数学体系分崩离析,四元、天元、大衍求一、增乘开方至本朝彻底失传。
没有了这些数学工具,钦天监根本看不懂以天元术推导出的《授时历》,而他们根据现行的《大统历》推算出的日食月食纰漏百出,已经完全没有了参考价值。
以至于钦天监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单纯的观测天象机构。
在百官眼中,他们的日常工作便是举头望天、记录异常天象、然后查询对照占卜书籍,抄书呈报朝廷。根本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只要识字就能干。
对此贝监正倍感愤怒至少每年编皇历,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吧!
……
是以贝监正面红耳赤好一会儿,方对赵昊咬牙道:“不错,本官是算不出来,但我相信,整个大明朝也没人能算出来!”
“我就能。”赵昊淡淡一笑道:“而且我的弟子也能。”
“那你就算啊!”贝监正失笑道:“要是真能算出来,本官当场拜你为师又如何?”
“你这是在占我便宜。”赵昊却摆起谱来了。“想拜我为师可没那么容易。”
李阁老和陈阁老深以为然,他俩的公子到现在,还在家里解几何题呢……
“赵昊,你当这是什么地方?!”小阁老也终于忍不住,断喝一声道:“少在这里放肆!”
“放肆的是你吧,小阁老?”赵昊冷笑瞥他一眼道:“难道不知道,打断别人说话很没礼貌?”
“你!”
“肃静!”见御史嘴巴扎住了一样,滕祥只好出声呵斥道:“不要吵,好好说话。”
赵昊这才转头对贝监正道:“看在陛下的面子上,我就破例一次,收下你这个记名弟子吧。”
“你先算出来再说!”贝监正哭笑不得,心说我堂堂一个五品官,居然被个小小的待诏嫌弃了。
待诏多狂人,果然不假啊。
“好吧,鉴于你的数学水平有限,我便教你一个简单的算法。”赵昊便清清嗓子,朗声说道:
“方才已经演示过,日食和月食都是由日、地、月三者运动到特殊的位置所引起的。而大地绕太阳、月亮绕大地的运动周期和轨道是有规律的,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必定有规律可寻。”
“汉朝的天文学家,把地球的轨道叫黄道,月亮的轨道叫白道。而且已经发现,两者并非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存在一个五度零九分的黄白交角。”然后赵昊指着模型上,地球和月亮的轨道道:
“现在,我们来看日食发生的条件它只可能在朔日发生,而且太阳、月亮必须差不多位于一条直线上。”
说话间,于慎行便在模型上,摆出了日食时太阳、月亮的相对位置。
“大家可以看到,发生日食时,太阳、月亮都必须位于黄白交点附近。”赵昊说着,和于慎行推动三个小球沿轨道转动道:
“假设再过去许多天后,太阳、月亮又运行到了几乎与此完全相同的位置,那在大地上必将观测到一次类似的日食。”
大明的天文学确实一塌糊涂,这在汉朝就很普通的知识,只有贝监正和他的副手能跟上,其余人的目光都已经涣散了,就像看到这儿的你……
见贝监正点点头,显然是听懂了,赵昊略感欣慰的接着道:
“所以只要有太阳连续经过黄白交点的耗时,和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白交点的耗时,然后求这两个数和每月天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重复一次所需的天数了!”
“一个月平均是二十九点五三天。一个交点月是二十七点二一天。一个食年则是三百四十六点六二天。”
交点月和食年的数据自古就有,贝监正随口就能说出。
显然,大叔也不是吃干饭的。
“那你会算吗?”赵昊期冀问道。
贝监正摇摇头,眼泪都快下来了。
“好吧,我教你。”赵公子毕竟好为人师,便手把手教他,如何分解质因数。
谁知大叔一教就会,马上提笔算起来,没多会儿,便报出了数字道:“当是六千五百八十五又三分之一天。”
第二百三十七章 华亭周期
“待诏,在下算的对不对?”
技术人才就是服比他技术更好的人,当赵昊展示了真正的技术,贝监正便自然而然的换了称呼。
“呃,算对了。”赵昊嘴巴有些发苦。
大叔,要不要这么灵性啊!
徒弟们比本公子悟性高就罢了,怎么你个死跑龙套的也这么厉害呀?
他却忘了,人家是国家天文台长呢。
“所以每隔六千五百八十五又三分之一天,前一周期内的日食又会重新陆续出现。所以只要知道在过去某一天,曾经发生一次日食,则经过这样一个周期,几乎一样的日食将再度发生;同样,向前推一个周期,也必然会有一次日食发生过。”
“但因为每个周期有三分之一天的零头,这将导致看到日食的地点会向西移动三分之一个大地。所以我们在大明的疆域内,想要看到同一次日食再次发生,就要等三个周期,也就是一万九千七百五十六天。”
顿一顿,赵昊又悍然宣称道:“如果你想再将范围缩小到同一省,则需要经过一个大周期,也就是六千四百四十四个月,大概是五百二十一年零四个月。要想百分百确保同一个城市的话,就得经过两万两千三百二十五个月,也就是一千八百零五年了……当然,最后一条是科学家的强迫症,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他看向快速做记录的贝监正道:“怎么样,这个法子简单吧?以后不用发愁,没法预测了吧?”
这下就连众公卿也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
“他的意思是说,每隔五百二十一年,日食就会重临同一个地方吗?”
“有那么简单吗?”
“验证一下就是了,也好验证。”
这下问题终于降维到,众位大臣的知识范畴内,于是一位位呆若木鸡的高官,全都活跃起来。
隆庆皇帝也兴致勃勃道:“贝监正,你把北宋和本朝的日食记录都拿来。”
官修史书中,对日食的记录尤为重视,不管朝代更迭,任何一次日食都不会遗漏。
幸亏贝监正今天准备充分,把能带来的资料都带来了。
很快就从卷宗中,找到国朝和北宋的日食记录。
然后他和副手便各自摘抄起来。
……
文华殿,大臣们伸长了脖子,看贝监正两人抄下日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