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808节

  不过最头痛的事还不是这些。

  而是又多了五万多俘虏,这可怎么办?

  虽然辎重营运来不少米粮,一时半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若再与白起僵持一阵,可能就有些受不了。

  李家镇的地理条件不比陕城。

  陕城虽然不是太险要,却是秦国的大城池,交通便利,极有利于大周军用银票和粮票去兑换米粮。

  但李家镇是一处险地,这里出去五十里,就是函谷关。

  白起可以轻易调兵调粮,但大周军不行。

  虽然河这一边,也有一些秦人居住,却早就闻风而逃,又或是被白起内迁别处。

  总之,宁虎臣在那里报告称没有见到一个秦人。

  即使那里有少量的秦人,也没有足够的米粮可以卖给大周军。

  也就是说从现在起,这些米粮吃完,若大周军还打不下白起,就只能退兵回去。

  姬延犹豫的是,要不要把这些秦军降卒都给放了?

  可在那里放人,这些秦卒只有一个地方可去,就是白起的军中。

  这不是白白让白起增加实力。

  姬延的心情顿时不好。

第943章 万朱河

  正在此时,徐起进来。

  “臣徐起拜见大王!”

  虽然姬延还没有给徐起一个具体的官职,却给了一个正五品的官身,作为郎将留在身边听用。

  秦落也是如此。

  所以现在徐起秦落在姬延面前是自称臣下的。

  姬延见到徐起前来,有些惊讶,“可有事情?”

  徐起道:“大王可是为宁虎臣将军那里的秦军降卒烦恼?”

  姬延道:“你由何处听来?”

  这些军情,姬延并没有下令传出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大军还没有到李家镇之外,若是白起先行对李嗣业动手,只怕抵挡不住。

  对于身边可能的消息走漏,姬延是有比较强的警惕性。

  若是自已这里任何消息可以随便走漏,那还了得?

  现在的姬延,早已将自己的一切与大周朝的血脉相连。

  朕即国家。

  徐起道:“非是道听而来。实是我军既去李家镇,则必要去与白起军决战。若不是宁虎臣将军大胜一场,俘虏无数,则大军必是一路急行,分毫不能停下。”

  虽然现在大周军尽起,却并不十分的急促,这说明前方虽然可能紧张,却并不紧急。

  而先前宁虎臣一路奇兵绕道司马错身后, 也是早有消息传出来的。

  若宁虎臣不能打败司马错,姬延必定是心急如焚,全力催促大军北去支援。

  想到此处,姬延也不再追究,只道:“爱卿可有想法?”

  既是徐起前来求见,必是有所准备的。

  果然,只听徐起道:“大王,以臣之见,司马错手下的秦兵还是归还给白起更好。”

  嗯?

  姬延注意到,徐起只说了归还这一词,根本没有提到将这些俘虏解散。

  就算大周军不想养活这些秦人,也不必尽数归还,而是以解散最好。

  一旦解散,就不用管这些秦军的口粮。

  而且秦国方面再要把这些秦人聚拢起来又会费时费力。

  但徐起却道:“大王,这些俘虏被困在苍平道中连续有上十日,山道艰险,更连续被击败,可以说是从上到下,再无反抗意志。”

  不只是苍平道一战受挫。

  司马错的这一路秦军,已经连续吃了五次大亏。

  每一次俘虏过来的秦军将士,也有相当一部分愿意转过头来帮助姬延。

  可见这些秦人眼里,已经认定大秦国是打不过大周朝的。

  既然如此,这些秦人放回去白起的军中。一则耗费白起的粮草,节省本军的消耗,二则这些将士全无士气,若与白起军一道,只会坏了白起军的士气。

  姬延沉吟片刻,“如此可行!”

  又道:“爱卿可替孤拟旨给李嗣业。”

  徐起从命。

  不过片刻,就将王旨拟好。

  姬延看过,关键之处都已经写得清楚。

  特别是徐起指出三问:一问这些秦军降卒士气如何,二问这些秦军降卒可有反抗之意,三问这些秦军降卒体力如何。

  如若这三条都是肯定,只管当场放人回去,不要再浪费大周军的口粮。

  如若有一条不能肯定,则等到姬延亲至,再作决定。

  姬延比较满意,令人发旨。

  既是徐起此计能成,姬延又顺道问:“爱卿可对李家镇一带熟悉?”

  虽然姬延有言侯的消息情报,但那些都是急切之间收集的,并不能十分详细。

  所以姬延虽然猜测白起必在李家镇那里埋伏,却也不能肯定。

  比如说,白起既然守住了李家镇前的那条河流,会不会趁姬延大军过河之际,来个开闸放水?

  很有可能的,现在已经是春汛时节,各处都有些降水,若将这些水流先堵后放,很可能给大周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为什么白起不选择大的河流,而是一条很普通的小河,也许正是为了让姬延放心渡河。

  而且姬延的行军路线也避开了那些大河。

  还有,先前陕城之战,大周军差点就被摆了一道。

  姬延只看到白起多设营寨,节节抵挡,用了一个慢慢消耗的计谋,却不想白起在地下还埋了伏兵。

  现在李家镇的里里外外,会不会被白起反复设伏?

  姬延不能大意。

  已经选择了陕城至苍平道。

  这李家镇,不打也得打,若再要绕道,可不是多走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那至少也得要多走一个月。

  大周军消耗不起。

  而白起的大军呢?

  只要转过身,又去另一头堵住姬延,还是挡在函谷关之外。

  而若要绕过函谷关,更是难上加难。

  只听徐起道:“大王,既是大周军走了苍平道,则李家镇必定是要打下的。只是李家镇虽然附近并没有太多山脉阻挡,也没有太多河流。只是李家镇本家就很奇特。”

  哦?

  姬延来了兴趣。

  言侯的消息,无论是最近的还是以前的,都画出李家镇以及附近的地势。

  一个大瓮形的小平原,地势却并不险要。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包围李家镇的山脉都在外围,只要大军从李家镇这里打过去,就算那里有伏兵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李家镇前的万朱河也不深,哪怕到了汛期也最多只能埋没到胸口。

  但有很重要的一条,万朱河的河床是很深的,而它的堤岸却高。

  徐起道:“臣的祖上就是李家镇人氏,臣至今还在李家镇上有亲朋好友,所以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其实说来也简单,万朱河原来是一条无拘无束的野河,不时就肆虐着这一带的秦人。

  如此之下,只能修建出一个浩大的工程,用深广的河堤将万朱河拘束住。

  因为流径并不大,从此以后这万朱河再没有肆虐这一带的秦人。

  但又有一个新问题。

  万朱河以前虽然为害一方,却也因为河水时常改道,给这里的秦人带来极好的土地。

  而万朱河水被圈住以后,秦人不但无法享受到这些肥沃土地,还要为灌溉水而苦恼。

  于是秦人又想出一个办法,把从上游到中游的几处旧有河道加以改造,变成一个水网式的湖泊,如此就解决整个流域的灌溉和饮用问题。

  万朱河以及此前的旧有河道,成了这一带秦人的幸福之河。

  徐起仔细说完。

  姬延心里明白了一大半。

  不用说,白起必是要利用这万朱河作手段的。

  “看来,这白起不把大周军溺死一大半,只怕是不能甘心的。”

  徐起想了一下,却又道:“大王,只怕白起的计谋不只如此。”

  姬延更是惊讶。

  “还有要害之处?”

第944章 放归司马错遗骸

  徐起道:“正是如此。李家镇之外的小王庄,就是利用旧有的河道改造而成。”

  小王庄的核心村庄,被这些河道和后开辟的水道切割成一片水网与陆地交织的区域,如果白起将那里的村屋加以利用,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成片的地堡加城楼加护城河的天然防御阵地。

  只需要不多的兵力,就足以令大周军头痛不已。

  徐起最后又道:“若是臣与白起交换处境,必先让大周军渡河,不作任何的反击,等到大周军被小王庄挡住去道,再作打算。”

  那时,如果大周军想要退回去,则白起大可以放水淹没大周军,再起一军绕道河的另一边,则大周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听到徐起如此说法,姬延的脸色微变。

  若真是如此,大周军难保周全。

首节上一节808/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