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765节

  姬延点头,还不错。

  “至于还有别处不明白的,或来晋见,或是先记载下来皆是可以的。”

  牛家山应声。

  姬延又道:“如今派去各地的官员如何?”

  这也是一件大事,单只听万古流和吴理说过还不够。

  人事安排可谓是重中之重,否则也不会将吏部立为六部之首。

  牛家山也都一一对答如流。

  可见,虽然去了吏部才两三个月,倒也能够将吏部正常运转起来。

  “爱卿可多在吏部历练数月,若得大周朝的吏治清明,自是爱卿的首功一件。”

  只要大周朝的各地安稳,就是给牛家山封侯或是入阁都是可以的。

  牛家山自是听出姬延的意思,当下道:“臣自当尽力而为之。”

  姬延点头,示意可以退下。

  接下来又召来礼部尚书姬毛,询问了一下洛邑大学和各地小学兴建的进度。没有姬延的过问,礼部只在洛邑以及周边兴建起水上学,包括礼、工、兵三科,作为洛邑大学的预备,或是直接充实到各部各郡县地方。

  这样的进度,其实也说得过去,毕竟姬延先前只有表示要兴建,却并没有下令内阁正式行文,且各项事宜又需要有户部的拔付款项,而户部那里同样也没有得到内阁的批文。

  姬延道:“既是诸部无法理顺,孤会令内阁专派一员,专责此事,爱卿可好心协助。”

  这是夺了礼部一部分的权利。

  不过姬毛一来年岁已长,也无什么心思,倒是出乎意料的愉快接收,甚至表示自己可以告老还乡。

  姬延却是笑道:“孤知爱卿久为朝官,体力尚可,怎么轻易弃孤而去?爱卿只管好好做事,孤,必不负汝就是。”

  姬毛听到姬延如此,也就再没有后顾之忌,当下应允再至少一年,“大王,一年之后,还请大王放行。”

  姬延笑道:“那时再说。”

  倒不是说姬毛有什么了不得的才华,让姬延一定要挽留。一来现在各处用人甚多,不能放过人才,哪怕只是普通人才。二来也是因为姬毛的姬姓。

  若是朝中没有一个姓姬的大臣,必然外界又有些猜疑。

  姬姓亲亲,这一点是祖制,不可轻易改变。

  见过这几位,姬延又让周忠把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一一召来。

  兵部这头,有两件事,其一就是各处的守备官员需要兵部派员,还有各处险要关隘等等,牵连极广,关系重大。

  不过姬延并没有干涉,甚至连意见都没有提出,只让报说了一遍,特别是几个要点之地的派兵情况,包括驻兵数量,将领的出身、能力等等,不厌其烦。

  这些都是事关当地安危,不可不察。

  第二件事,就是军功封侯了。这一回出征,特别是大败左贤王,这军功不可谓不重,怎么封侯还得要兵部仔细拿出意见。

  按姬延的估计,不只是霍去病这些大将名将,就是军中的中级将领恐怕也有不少够得上封侯资格。都得要兵部一一甄别。

  “至于封侯的完整制度,须过几日由内阁发出。”

  兵部尚书齐思远自是明白。

  先把各项功劳,以及大致可以封侯的名单列出来,到时候就不会忙乱了。

  齐思远谢恩而退。

  接下来是刑部尚书陈济时。刑部并没有特别的事项要入禀,姬延也只是将六部尚书索性都召见一遍,这样也就赖得近日大朝了。

  大朝的礼仪太多麻烦,也处置不了多少要务。

  接下来又分别是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第889章 盐政的难处

  户部现在肥得流油,虽然大量的战利品被收归到姬延的小金库当中,也给户部留了三百万两白银,也是前所未有的阔气,再加米粮充足,有起路来都格外有精神。

  连姬延见了也是忍不住心头一乐,“爱卿可是捡到金元宝了?”

  刘兼赶紧收住颜色,行礼道:“皆是大王亲力之功,臣只是替大周朝高兴而已。”

  姬延也不免提醒,“如今户部钱粮皆有,只还需要爱卿替孤看好钱粮才好。既不能滥用,也不可以吝用。”

  总的原则就是有一定的备用钱粮就可以。

  刘兼道:“正是如此,臣必牢记于心。”

  姬延轻嗯了一声,就要示意结束。

  只是刘兼却提到一件事,“大王,若是燕地、楚地、吴地三处百姓皆以大周子民对待,则不但要减免今年的田赋,更要给百姓分发食盐,若是如此,只怕整个市面上的食盐都不够分发。”

  糟糕!

  姬延听到此议,心头一突。

  这倒是极严重之事。

  “减免田赋,理应与大周朝百姓一样。且此三地今年新收,今岁的田赋可以完全不收取,让本地百姓不要慌乱退避。至于劳役兵役,也可与大周朝本土一致。只是食盐怎会如此短缺?”

  刘兼道:“大王不知,原本天下百姓贫苦,并不食盐的。纵是偶有食之也是极少。”

  普通百姓连米粮都没有吃的,吃不到盐也是正常。

  所以从百姓当中征兵并非上策,从贵族当中征召士卒才是最划算。只是战国后期,再多的贵族也被打没,才从百姓当中征召士卒。

  只是如此一来,整个军队的战力就会大幅下降,因为没有盐分,无法保证足够的体力。虽然军中会给一些食盐,也并不能一直保持。

  先前大周朝的疆域还不是非常之大,人口也并非太多,以四海金号的动作,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可以勉强支付如此庞大的数目。

  但在吞没郑国之后,户部对此一项,已经感到有些难以应付。

  姬延道:“不是户部还有三百万两白银?”

  而且这一批银两,是在掳得左贤王的老巢之后,就下令送回洛邑,以供朝中用度。

  所以在姬延看来,户部要对此负责的。

  只是刘兼解释道:“大王不知,齐国虽有铁盐之利,用之晒盐的盐场却并无多少,即使将全部的产量都买来,也不够大周朝使用。”

  而且四海金号和户部都有些积累,却最多只能再支持一个月,而且这一个月,是不包括燕地、楚地和吴地的。

  这就让姬延动容了。

  若只是用金银去购买,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以后一次性从齐王那里弄回来。

  但产量不够,就非金钱可以解决。

  而若是大周朝新旧有别,则又会让新收的土地上,那些旧有的贵族豪强又有借口生出事端。

  涨价?

  万万使不得。

  若是从十文涨到二十文,那很快就会变成两百文两千文。

  因为中间的商人甚至齐王都会看到其中巨大的利益所在。

  要不了多久,整个大周朝的财政就会倒在盐政之上。

  想到这里,姬延倒是得要另眼看这刘兼了。

  此事看似不大,而且户部现在能够支撑,可若是再等上一段时候,必会掀起惊涛巨浪。

  新收的百姓必是不满意的,而朝廷却无法支付这样的好处,后果会是如何?

  若是硬性拖延,或是硬撑着加价购买,还是无法解决问题。

  姬延苦恼不已。

  除非他连大周朝自己的盐政好处也给减掉。

  但这也可能。

  好处发出去了,就得一直保持,非万不得已不可削减。

  就好比涨工资容易,减工资是万万不可行的。

  别说什么让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自己身为老板都不会相信。

  姬延猛然想到自己有矿藏图,之前就开过铁矿银矿。

  只是脑海里一扫,心头一凉。

  西边倒是有超大盐矿,却都在匈奴人手里,而且匈奴人根本不知道。

  再就是西南方面的巴蜀之地有井盐和一些矿盐,但矿盐不可直接用来食用,杂质太多,而井盐又是被秦王控制着。

  具体什么情况,言侯那里还没有消息送出来。

  或者说,现在秦王很干脆的把入蜀通道给封住了,无法知其底细。

  姬延仔细思索,照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巴蜀是有盐的,只是极大的可能已经被秦王控制,并且作为战略物资,既封锁了消息,也不外流一颗盐粒。

  想让秦王老实把盐交出来,恐怕要打上一仗才可以。

  不过若非必要,姬延还不想与秦王打一场灭国之战。

  这样看来,那就只有还从齐国那里入手。

  才要开口,姬延想到一事,“为何吴越之地不能产盐?”

  同样是沿海,为何只有齐国能够产盐?

  只是刘兼苦笑,“臣愚钝,实是不知,只知也许和日照有关。”

  不然,为何吴王越王会想不到建立盐场?

  这样一说,姬延还真是想起。

  鲁国也有建立盐场,品质和数量却是不如齐国。

  看似晒盐简单容易,实是与海风、日照等等许多因素有关的。

  不然也不会独有齐国盛产食盐。

  “既是如此,可缓缓增加食盐的收购数量,以此促使齐国多产食盐。”

  姬延能够想到的应急之法,也只有如此了。

  慢慢增加,齐王不会陡然加价太多,中间的盐商也不捂盐不售。

  “至于此三地的盐政,可一月之后再发放下去。”

  姬延如此决断。

  三地皆未完全平定,官员也没有完全到任,有一个月的缓冲时间也是正常。

  刘兼拜道:“大王圣明!”

  姬延点头,“爱卿好生做事,朝廷必不负你的。”

  刘兼又谢,方才告退。

  接下来是工部尚书,不过工部的各项工程,先前都有定议,只是略加修改而已。一是在修建新城的同时,增加一个凯旋门,作为西城门外的重大标志。

  二是黄河天河郡段的修复,也增加一部分的工程量,务必把河堤修好为上。

首节上一节765/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