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653节

  姬延一时也难以说上来。

  若换了他是左贤王,应该也有一定几率来攻打大周军吧!

  毕竟两场血战下来,大周军也失血过多,还没有完全恢复。

  虽然现在大周军可以据长城而守,但同样的,也失去骠骑军和霸王军这两路人马的骑兵优势。

  张仪想了想,“现在我军辎重、伤兵等等皆是向上谷等地撤去,就算是左贤王和右大都尉一起来攻,也不会一定讨得了便宜。”

  现在因为燕王交出六座城池,李陵已经分别派出骠骑军去接收。

  以大周天子的名义和先前骠骑军的神威,前面四座城池已经顺利接收,并且开始布置防御。

  右大都尉就是现在来攻打,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姬延叹道:“只可惜我军的人数相差太多,不能太过消耗。”

  除了这一点,姬延心里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担忧。

  可仔细一想,又有些抓不住。

  张仪这时也被姬延带动,“既是左贤王要来攻打,除了乐乘和李陵,还能是……榆关?”

  最后榆关两个字,张仪几乎是与姬延一起说出来。

第751章 左贤王借道

  姬延从案下抽出一份燕国地图。

  榆关坚固,且地势险要,且守难攻。

  但张仪和姬延并非是单指榆关一处,而是包括榆关在内的整个燕国东线长城防线,足有两百多里,十多个关口。

  无论匈奴人从哪一个关口突破,以骑兵的速度,可以很快从乐乘军的身后将他包围。

  姬延皱眉,“燕国在这里是何人守卫?”

  张仪道:“燕将李华,以军功一步步走到东线燕军大将位上。此人谨慎有余,锐意不足,驻守长城东线二十余载,担任主将也有三年之久。”

  以燕军先前的布置,以三员擅长守城战的将领分别驻守长城防线的西线、中线、东线,再以乐乘亲率的八万燕军,包括三万燕骑作为机动救援军力。

  如李华这样,守城方面应该是有些心得的。

  只是匈奴大军很少去攻击燕军的东线,多是西线和中线。一旦从这两处攻破,不但面对的是燕国最为富饶的土地,而且后面就是燕国的都城蓟。

  并非是匈奴人完全放弃东线,而是东线那里有连绵的山脉,限制了匈奴大军的行动。

  就是以前有过攻击东线的举动,也大部分是佯攻。

  所以张仪还是有些怀疑,“大王,匈奴数十万大军,如何从山道行走?”

  姬延叹道:“你看这地图,有一处并不需要行走山道。”

  张仪目光凝重,“箕子朝鲜!”

  姬延之所以想到箕子朝鲜,乃是因为历史上箕子朝鲜和东北诸国皆是被燕国所灭,只是不知道为何,现在箕子朝鲜还好生生的存在着,并没有被燕国所吞并。

  而且箕子朝鲜和燕国的关系还算过得去,因为在他们面前都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匈奴。

  燕国长城的东线,就有一段插入箕子朝鲜的境内,占据了沿海的平原之地。

  如果匈奴人绕过两百多里地,是可避免由山地去攻打燕国长城的。

  还有,如果左贤王亲自领着数十万大军去找箕子朝鲜要求借道,他敢不借?

  想明白这些,张仪也倒抽了一口气。

  更思索道:“先前匈奴大军已经攻破长城防线,燕王为了保住蓟城,曾经令李华军放弃长地,向蓟城方面行进。”

  这一道命令,李华执行了一半。

  在他看来,三万长城守军全撤回去,也无法救得了蓟城,何况这距离太过遥远,随时有可能被匈奴大军半路袭击。

  好在最后在燕国朝廷内几度争辩之下,燕王放弃了这一条,只令李华军派兵去协助驻守北疆的重要城池,以防匈奴骑兵攻打。

  姬延叹道:“凭心而论,燕王当初这道军令,并无不妥之处。”

  当时的情势是,整个长城防线的西线和中线都已经崩溃,撤回一部分李华军,尽可能多保住一些北方的城池,这没有错处。

  可现在的局势是,本就兵力不足的李华军,又分散到二线三线,如何面对左贤王的数十万大军?

  张仪沉吟道:“可要提醒燕王,注意李华军的方向?”

  姬延头疼。

  “纵然孤亲自与燕王写信,可还来得及?”

  就算是燕王毫不犹豫的照做,也得要至少三日以后,军令才能传到李华的手里。而且这是最快的速度。

  若是慢一些,以快马传递消息,至少得要六日。

  这是因为虽然有信鸽传递消息,却又得以兵部的加急为准,需当众宣旨方可,还要印证勘合等等。

  这还不算上燕王方面与朝臣商议的时间。

  而李华得到了王旨,具体如何操作也得有仔细筹划,并非是下一道军令,令所有的人马回去长城防线上就可以。

  与当地的防卫交接,辎重军资的转移,各军的行动序列等等,都要一一考虑。

  不考虑筹划?

  正行军路上,匈奴军已经杀进来怎么办?

  这三万大军等于是一头撞到左贤王的怀里,完全就是送死。

  这么一算下来,最快也得要十日。

  姬延说完这些,更道:“还有一样,咱们的话,燕王那昏君一定就会相信?”

  张仪仔细一想,的确。

  这些都只是姬延和他的猜测,全无凭据。

  甚至若不是大王突然有了这个想法,张仪也是不大相信的,毕竟这条路线匈奴大军从没有用过。

  连张仪都不大相信,怎么让燕王相信?并且还要为此调动大军?

  想过一阵,张仪倒也洒脱一笑,“既是如此,好歹对我大周军倒是没有妨碍。”

  左贤王就是把整个燕国北境都占了,也不可能再来攻打大周军。

  有那力气还不如先把蓟城打下来。

  更不说中间还有一个乐乘挡着匈奴军的去路。

  姬延却不敢太过乐观,“只是如此一分析,左贤王有可能攻打长城防线的任何一个点。”

  乐乘军、大周军、李华军三处都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张仪笑道:“只是霍去病已经出军离开,否则咱们大可以放弃这两处关口。”

  姬延不语。

  事实正是如此。

  这里是霍去病的归路,甚至有可能是唯一的退路。

  最后姬延叹道:“不想了,让李陵传令那些流县等地,做好防御就是。壕沟该加深的加深,该开挖的开挖,石滚木、箭矢火油,都要准备好了。另外,让军中的工匠前去各处,尽可能多造箭塔出来。此外各城也要多配一些手榴弹。”

  张仪一一应下,又道:“既如此,臣再向洛邑方面请求再多输送一些军资过来,特别是箭矢。”

  姬延惊讶,“弓箭可有不足?”

  大周军的箭头射出去后,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回收的,这是箭头的质量比以往有大幅的提升,才有的结果。

  军械监和兵部的军器司都曾专门说过此事,说是诸侯国的箭头制造粗糙,一枝箭射出去以后,这箭头几乎就会废掉。

  因为无论射中敌人的身躯还是树木地面,箭头都会有严重的变形,需要回炉再造。

  而这些铁质一旦回炉,其质量却又会进一步的下降,其破甲能力几乎不值得一提不说,就是射中敌人的面部有时都没有什么杀伤力。

  也正是如此,兵部对军械监的箭矢是大为夸赞的。

  然而这样却有一个新的问题,产量却又不够了。

  好在先前的试验证明,大周军的箭头可以至少重复利用五次,这五次以内,箭头自身的损害是不大的。

  张仪笑道:“这些都只是对付诸侯国的军队。”

  和匈奴人血战两场,军中战士都是憋足了力气,那弓箭射出去,往往深入敌将骨头之中。

  打扫战场时就发现,若再想将那些箭矢拔出来可就太不容易。

  如此一来,大周军的箭矢是越用越少的。

  现在军中甚至不得不用上一部分燕军的箭矢和匈奴人的箭矢。

  当然,匈奴人的箭矢是大周军用不惯的。

  太轻,太短,适合马上连续施箭,却不适合大周军的硬弓。

第752章 大王要玩高空侦察

  张仪又道:“臣在前两日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已经请洛邑多造箭矢前来,如今只要多催促一下。”

  南城军送来的军资里面,也是有箭矢的,一时之间也不会缺少用度。

  只是若真与匈奴人形成长久的僵持,那这些军资却又是不够的。

  特别是现在姬延还想要把流县等地的防御都完备起来。

  姬延道:“先生有劳了!”

  张仪正要告辞,又想起一事,“大王,如今军中编入了许多燕人,也多出许多的燕妇,再加上前来投奔的燕人,这些妇孺人数已经达到五万余人。”

  姬延一怔,“这么多?”

  岂不是说要多喂饱五万多张嘴?

  张仪笑道:“臣恭喜大王,尽得天下民心,以致万民归至。”

  姬延苦笑,“还是先说说怎么喂饱这些人口吧!”

  靠从大周朝源源不断的送粮过来,太有些为难了。

  张仪道:“如今军中米粮还是充足的,冠军侯和霸王皆是收获不少。”

  特别是骠骑,给姬延抢回来的米粮足够大军食用一年有余。

  “当然,若是长此下去,军中的米粮必是不足的。所以需要大王早做打算。”

  除这些直接找上门来的燕国流民,还有六座城池里的燕国百姓。不过上谷城里还有军仓,也能支撑一阵。只是军仓又不便轻易动的。

  姬延点头。

  这是一个大问题。

  略想了一下,道:“这些燕人可乐意去大周朝?”

  张仪道:“臣留心过,至少有一小半的燕人选择离开燕国,也有些不愿意离开的。”

  故土难离,这是人之常情。

  选择离开的,也是再不想记起这一段经历。

首节上一节653/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