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508节

  王景说过,这个齐真治水方面也有一些才识,且又是这里的一线主官,也该听听他的建议才好。

  齐真不敢怠慢,赶紧道:“大王,王大人就在距此二十里的小孤岭查看水情。”

  姬延了然,“也好,你随孤一起去见他。”

  小孤岭,王景正带着几个人在查看水情,还有河堤。

  本来齐真要派人先去通知,却被姬延阻挡了下来。

  孤堤烈日,只有王景五人在那里树阴下生火造饭。

  “王景大人!”

  随着姬延一声招呼,王景等人惊讶回头。

  下一刻,王景最先反应过来,众人一起见礼,“臣等拜见大王!”

  姬延走过去一看,脸色稍变,“爱卿乃是大周朝的肱股之臣,怎可如此清苦?”

  瓦罐之内,不过是一些粟米而已,上面还有两把不知名的野菜。

  要知道,王景身为洛邑城的督造,那可是大周朝的高官。

  王景倒是坦然,“大王,此在野外,不比在家中。臣在家中还是有酒有肉的。”

  姬延一怔,竟然没有在他面前装清高哭穷,这档次立马又高出一大截。

  哈哈一笑,“既然如此,孤与众卿同食便是!”

  姬延的大车后,是带了一些现成的酒肉和水果蔬菜的。

  当下,姬延与齐真一起加入进来。

  只是除了王景相对来说比较坦然,其余诸人都是有些拘谨的。

  姬延坐了一会,便留下酒菜,自己回去车轿里就食。也是免得众人放不开手脚。

  片刻,王景和齐真用过午饭,也一起来到车前请见。

  “进来罢!”

  姬延也正好吃过。

第570章 聚能臣,听治水大计

  王景带着几个随从一起进来,这车轿却显得有些不够了。

  姬延一见,笑道:“大家也别站在这里拘束,就去先前那大树底下敞开了坐吧!”

  一行人遂回到树荫之下。

  王景着重介绍了身边两个青年。

  左手边上皮肤黝黑的那位,叫予星,工部的一个七品小从事,却对治水颇有心得。工部派员配合王景的实地勘测,别的从事都是设法躲着不来,这个予星却是自告奋勇的凑上来。

  右边那个皮肤略白,面上带短须的,叫苏浩,乃是在东滩的时候,就跟着王景一起治水,算是王景的得意门生。

  其余人等王景只介绍了名字。

  在姬延面前,能提一个名字也算是不错。

  姬延都轻轻点头,算是给了王景一个面子,当然,这些人也是大周朝以后的治水能臣,也都早早的在他这里挂号。

  姬延道:“王先生,先前乾坤殿内,朝廷也都议过今岁的治水。不知先生可有未尽之言?”

  本来,治水之策早就定下,该出的人力、该出的银两米粮,都已经下令户部支付。

  只是现在要等候张仪等人到来,才多生出事端来。

  现在还只是多了一个天河郡和南阳郡一部分的黄河流域,若是以后再多些疆域,又该要如何治理?

  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整体的治水雏形?

  姬延说了这个想法,令得王景等人震惊。

  果然,天子有兼并天下之意!

  只是王景轻咳一声,暗示让大家把注意力转回。

  又道:“大王所想不差,若要治理黄河,的确是要从头开始治理的。”

  如此一来,就要涉及秦、魏、齐三个大国的疆域。

  在姬延的记忆里,黄河的河道,有记载以来,是改道过二十六次的。

  这其中有自然的变迁,有河道的淤塞,有人为的改变。

  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淤塞了。所谓黄河之水行天际,正是河道要高抬过河岸的奇景。

  只是如此一来,若是河堤崩溃,对当地的杀伤之大可想而知。

  当然,王景是治理的专家,姬延先将这个问题请教出来。

  王景轻声赞道:“大王圣明,黄河与其他河道的不同之处,正是挟沙土而下,至中途大段,河道不堪重负,以致冲破旧有的河道和堤防。”

  姬延为何如此推崇王景?

  治水专家能臣,历朝历代都是有的。

  但唯有王景修的河道,将黄河束缚了千年之久!

  虽然这其中的成因复杂,但无论是运气还是实力,这就是天大的功绩。

  王景道:“大王,黄河的大水,是分季节的。一曰桃汛,二曰伏汛,尤以伏汛对下游的危害为甚。”

  而到了伏汛季节,不但是上游来水,还有各地正巧也处于多雨季节,才令大水不期而至。

  王景又道:“说到上游的治理,予星倒是去过实地,当由他道来最好。”

  姬延有些意外。

  “怪不得你要跟来与王大人一道治水,果然是有心了。”

  显然,王景先前的介绍让姬延留下了一份心思。

  一时间,众人都有些羡慕的看着予星。

  予星赶紧行礼道:“大王见笑了!”

  姬延一摆手,“不必多礼,只说如何就好。”

  予星方才席地复坐,“上游的治理,以臣下看来,当在沿途多植树木,以固水土而已。”

  至于上游受到的黄河水患,是极有限的,一般不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相反,上游黄河水带走的沙土,才是对下游的致命一击。

  “据先古的传说,以及臣下等人的判断,黄河之水是改道过数次的。”

  姬延点点头,植树固沙,后世已经做过,效果是有的。

  但现在他还没有拿下魏国和秦国。

  既然这些暂时做不了,还得回到现实中来。

  “以孤之设想,可否主动让黄河改道?”

  既然现在的河道沙土淤塞已经严重,能不能提前作出改道动作?

  这一点,也是姬延想过数次的。

  但是,让黄河改道,工程之浩大,让王景等人皆是不能开口接话。

  齐真却是插嘴道:“大王,臣斗胆进言。若是要黄河之水改道,关系极大。”

  不只是黄河改道的工程量,要征用民夫无数,还涉及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没有足够的水源,哪里来的米粮保障?

  姬延听在耳里,也是心里大动。

  水源,水源。

  这两个简单的字,代表了一个地方能够真正的繁荣。

  临水而居,是最现实的。

  为何天河郡的百姓频遭水患,却还舍不得背井离乡,重建家园?

  是因为这样适合的居住条件已经太难找到。

  再有一点,如此严重水患之地,却仍将郡内的百姓数目保持在六十万人以上。这在战国时期是相当了不起的。

  “是孤想得太简单了!”

  姬延叹道。

  还好没有脑袋一拍,直接下旨。

  历史证明,凡是无法治好水情的王朝,是长久不了的。

  百姓无法安居,哪里有米粮上交?

  没有米粮,王朝何复存在?

  重置河道,看起来一劳永逸,实则也是劳民伤财,所费巨大。

  而历史上的改道,都是有其自然成因,非人力所为。

  若是人力去改变,实是吃力不讨好。

  听到姬延放弃,王景也松了一口气。

  他还真是怕大王一时心血来潮。

  倒是予星又道:“大王,臣观黄河上游之水宽广,至壶口之处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黄河水由壶口而出,当处却并未有淤塞可能,泥沙皆不能聚。臣以为,皆因此处水急,以水冲沙,方有如此结果。”

  予星这么说起壶口,姬延也记忆起来。

  以予星所言,便是束水冲沙之法。

  王景也沉吟道:“若急水来袭,的确是能够冲走下面的泥沙,只是你要如何做法?”

  若要水急,就要将原来的河道再度收束,如此一来,怎么能肯定大堤无恙?

  这一点上,姬延也是赞同王景的。

  束水冲沙,只在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又或者是上游可以做到。

  正如王景所言,束缚容易,容器难求。

  把河道看作容器的话,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首先,你得把整个河道都建得无比坚固才行。

  毕竟到了中下游,黄河大水的水量可是非可小可,绝对不是壶口可以相比。

  这里是叠加了各处支流,还有如此漫长地段上的降雨。

  别说在战国时期,就是在后世,如果没有钢筋水泥混凝土,也是无法做成这样的大堤。

  而且别说用水泥做好就完事。

  要承受那可怕的上流来水,还有一个自身配重的问题。

首节上一节508/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