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268节

  这脸丢得有点重。

  岂止是陈公,现在整个李家集里,一个个王侯都纷纷站出来检举自家的国主,各种宝藏,各种风 流野史,如同一阵阵的风暴,由洛邑向着诸侯国广泛传播出去。

  这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诸侯国王侯,在全天下的百姓面前,丢足了脸面。

  只是姬延却是不管,眼见后面挺身而出的检举者越来越多,甚至不得不下令,每一个家族里面只能保全两个人。

  至于留谁?看价值。

  如此下来,大周朝现在的粮仓都差点要被挤爆,前后得粮一百六十万石之多,金银无数。

  更重要的是姬延还有一个计划得逞。

  让这些诸侯王失去再度谋反的民意基础。

  就这些偷鸡摸狗的东西,还值得有人替他们卖命?

  攻心为上!

  只要先将这些人打成名教罪人,就永远也翻不得身。

  这计谋有一点狠,却也怪不得姬延。

  若不是他们自己做出这些事,姬延如何下手?

  唯一找不出破绽的,也只有唐侯这一脉。

  也是没有办法,当初拿下唐王的时候,竟然给活活的吓死,这唐王一脉随之绝嗣。

  有关唐王的各种花边,只能等到百年以后再说。

  就只是这些诸侯王的花边,已经够得整个洛邑热闹十几年的。

  别说那些说书人在推波助澜,现在洛邑的街头巷尾,这些花边新闻都是不绝于耳。

  只要有两三人凑到一起,没有几句话,话题自然而然的就提到这些诸侯故事。

  让姬延稍有不满的是,竟然那几个不知死活的家伙接连又上了几道奏折,直指那些说书人行为不端,将各种姬氏内幕胡言一气,当要严惩才是。

  姬延之所以不满,还在于这样的呼声,在朝中好像越来越严重。

  似乎是有人暗中作怪。

第295章 朝中有妖风

  很快,李立被召来乾坤宫。

  礼毕,姬延随手就将这些奏折传给李立。

  “看看,朝廷中到底是有什么风气,还是有人恶意点火?”

  一听姬延这话,李立的脸色越发严肃起来。

  一字一句,认真看完了这些奏折,特别是最后的落款,更是仔仔细细。

  这个时候,只要他说错了一个字,也许就有无数的人头落地。

  “大王,以臣下看来,只是一个凑巧罢了!”李立深思熟虑过后,方才道出。

  姬延轻哦了一声。

  没事当然是最好。

  李立带着一丝苦笑,“真要责怪,只能说是大王太过圣明。”

  姬延忍不住哈哈一笑,“你这位李大人,竟然也学会了拍马屁!”

  的确,李立在姬延的印象里,就是一个会办差之人。

  李立连道不敢,方才大着胆子道:“大王您想想。现在大周朝如此气象,又是托了谁的圣明?若非大王如此能力,怎能既大厦于不倒?”

  姬延轻轻点头,“说下去,孤喜欢听!”

  这一下,李立也轻松了一些,“既然大王如此圣明,那臣子也得要有些表现才是,如若不然,如何入得了大王的圣眼?”

  “论办事办差,谁也比不得两位丞相大人,那除了办事,余下众臣能够想得到的法子也就不多了。”

  拍马屁容易,可要拍一个圣君的马屁,明显就是一个技术活。

  姬延深以为然。

  没错,孤当然就是圣君啊!

  这么一想,一切也都对上了号。

  怎样才能显得这些大臣有能力有操守,自然是借用人家的脑袋来证明。

  打击这些突然冒出来的说书人,当然是不会有风险的。

  去到酒楼里说书,会是有家底和背景的人物?

  “果然人心难测啊!”姬延起身叹道。

  想了想,还是去年那时当昏君爽,看谁不爽就砍了他丫的。

  要解释?不存在的,最后的解释权在孤的手中。

  当一代明君,孤真的好难。

  李立沉吟了一下,又指着最上面的那份奏折,“这个陆建,倒是有些可疑之处。臣的手下,在办另一件事的时候,发现他与鲁王的人有过联系。只是那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过。”

  也就是说,怀疑是有的,接下来李立也有派人持续的监视,却并没有什么实证。

  姬延眼一眯,“那这奏折上的其余之人如何?”

  前后二十多名朝官,李立都有印象。

  绝大部分李立并不是有刻意去监视,只是因为种种缘故而已。

  比如那些诸侯国派在洛邑里的使臣,李立都得要监视的,一旦与周朝的人有联系,那这个人马上也会列入到监视的名单之中。

  李立也将这些官员的情况一一报说给了姬延。

  最多就只是怀疑而已,若是真有什么证据,这事早就报到姬延这里来。

  倒是两个布衣,姬延没想到李立也都有监视。

  一个名叫袁风,商贾,燕国人,以贩运马匹和铁器为主,也兼米粮。

  “此人极为的富有,据陈四海说,可能不比他差。”

  李立最后说道。

  这让姬延越发的惊讶。

  四海金号的后台就是孤啊!怎么可能还比不得这个小小的商贩更加富有?

  很快,惊讶变成了怀疑。

  若说袁风的身后还没有大背景,姬延是当然的不会相信。

  甚至是燕王都有可能。

  无它,就算是大商贾,要能贩运这三样,那能力何只是用非同一般来形容。

  “至于这个万清……”李立有些迟疑起来。

  姬延心里一动,随口接道:“丞相府!”

  李立赶紧垂首。

  真是?

  姬延目光一冷。

  乾坤殿内的气温都似低了下来,半晌,姬延才又道:“可有别的证据?”

  李立额上汗出,“并没有。”

  涉及到当朝丞相这样的高官,李立一个字也不敢多说。

  姬延心思百转。

  怀疑自己的丞相,这事非同小可。

  可若是不让李立去查上一查,姬延心里也难以平静。

  思绪良久,姬延才淡淡道:“先下去做事吧!”

  李立应了一声,行礼退去。

  李立离开以后,姬延又再看后面的奏折,好像先前李立就不曾来过。

  项羽上奏折请示,在具石县抄没的米粮如何运回大周朝,是请当地的车马商贩,还是由霸王军押送,具石县又要留驻多少人手等等,这些都要一一的请示。

  此次霸王军等于是孤军入境,虽然让郑侯一时胆寒,却难保接下来郑国会有什么针对。

  吃过上次的大亏,项羽明显对大周朝尊重了许多。

  具石县抄收到的米粮也有三十多万石,虽然不及据县那一处,也是一处极大的粮仓,而且还有一个金银窖,这可是一大块的肉,绝对不能让与旁人。

  只是要尽数运回也是极为费工之事。

  别的不说,现在据县的两处粮仓,就足够洛邑用上数年。

  思虑一番,姬延决定把项羽就留在具石县。

  没错,就放在郑侯的眼皮子底下。

  这个具石县的位置,姬延专门查看过郑国地图。

  与鲁国、原来的宋国、陈地这三处都不远,都在几十里地,百多里地的样子,距离郑国的都城郑城更只有一百多里地。

  占据了这里,霸王军可以有效的震慑东南方向和淮河一带。

  至于郑侯乐不乐意,他有反对的本钱?

  一念至此,姬延令吴典下旨,霸王军将手里的人犯,皆交由道郡,一经接手,全军就地驻守具石县。

  至于具石县的米粮和金银财物,由霸王军分队慢慢运回,却再不横穿大半个郑国去道郡,而是送到陈地。

  这些米粮到了陈地,再依次转运下一批米粮钱财。

  当然,霸王军自己所用的军资也要留足。

  处理完霸王军,姬延决定重新恢复洛邑新城的建设,也不用再将王景找来,只下了一道王旨就是。

  洛邑城外的银矿,仍是开一半的工,姬延估计这样的开工率已经足够保证大周朝的用银。太多的银锭在市面上流通并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一项也就比较重要的,就是将各处的军营再重新改制一番。

  南城军的人数已经到了一万八千人。

  这个数字对于大周朝来说已经有些多了。

  洛北两郡的南城军本来是防止魏国从三水关方向南下的。但现在看来,有三水关之险,再保持着一支一万人的大军,已经足够。

第296章 郑使求见

  多余的八千人,重组到陌刀军和陷阵营这两部分当中。

  让这两个野战军从中优选出精壮勇士,分别扩充到五千人。

  李嗣业的五千陌刀军守卫郡和随郡等四郡,高顺的五千陷阵营守蔡地和陈地,也有七郡之广。

首节上一节268/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