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186节

  但凭着城高坚固,此城守上数月也没有问题。

  而且陈国近六成的米粮都屯积于宛丘城中。

  只等陈军的主力回来救援。

  若是项燕的楚军能来,那就更是再好不过。

  然而陷阵营到得宛丘城下,并不急于攻城,直接坐等了一个时辰。

  如此这样,倒是让陈国人不知追究。

  大周朝的官兵,至少也要先造些攻城云梯吧!

  不过陷阵营不动,城里的陈军更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配给陷阵营的投石机也运了上来。

  选定位置,安置投石机,军械监的指挥官员忙得不亦乐乎。

  片刻,一切妥当。

  “高将军,投石炮已经准备妥当!”

  高顺早就按捺不住,“开始!”

  炸药包一起点燃,高高抛起。

  轰轰轰……

  一阵炮火,宛丘城上冤魂无数,惨叫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不过宛丘城不但只是高大,而且比临关要坚固得多。

  军械监又一轮攻击过去。

  轰轰轰……

  这一回,将先前的豁口顿时崩得更大,整个城墙这一段硬是少了一小半。

  再来一轮,就可以将这一段城墙完全轰开!

  “不必了!”高顺却是喊停。

  一个炸药包正好落在城门处,将宛丘城门炸碎了一大半。

  军械监的人停下手来,只见高顺振臂高呼一声,“陷阵!”

  吼!

  陷阵!

  陷阵营咆哮。

  一面面重盾顶在前面,踏着可怕的步伐缓缓向前。

  按理,守城方对于城门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不但用重物抵住城门,后面还有大量的伏兵,或是反冲击,或是准备将更多的挡石挡木推上前来。

  只是两轮的炸药包威力太大。

  直到陷阵营的前锋冲入到城里,陈兵这才反应过来。

  但这时已晚。

  陷阵营像是一个大铁滚桶,一路碾压。

  很快,完全再看不到有组织的反击,高顺这才下令放弃重盾,全军直奔陈国王宫。

  擒贼先擒王。

  只是这时,陈国王宫那里却是升起一阵黑烟。

  街道之上,三三两两的陈国军民向着那里跪下。

  高顺摇摇头,陈国,完了。

  姬延是次日收到的消息。

  令他有些发愁的却是,陈国整整八万大军一起投降!

  要知道,陈国的军队比大周朝可是多了一倍。

  乾坤宫里,万古流,吴理和姬随三位丞相都在此商议。

  因为是兵事,兵部尚书齐思远也参加此会。

  吴理当先进言,“大王,此是好事。大周朝新收疆土近乎十一郡,正要大量的兵马各处守备,至少可以用上一半的陈兵。”

  这些投降的陈兵当中,有六万人是陈国的常备兵。

  哪怕只用上一半,也能大大缓解兵部的压力。

  现在的问题是打得无数疆土下来,却是无兵无将去把守。

第202章 吊民伐罪

  对于吴理的提议,齐思远却有话说。

  “大王,这些陈兵虽然属于精兵,却都是陈国的精兵,对陈国的抱效之心可想而知。”

  “如若大周朝将这些新收的郡地都交给这些陈国精兵去把守,臣不敢想像。”

  兵部的意见,的确也有道理。

  姬随作为副丞相,也有考虑,“只是如若这些陈兵尽数放归,只怕也会为祸乡里。若是大周朝有什么风吹草动,同样难保这些人不会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些,姬延和万古流同样是沉默。

  这些意见都对。

  可总得要想出一个法子来。

  八万陈兵,总不能尽数坑杀,这可是与大周朝的国策不容。

  大王好不容易打下的名望,一朝尽毁不说,以后哪里还会有降兵降将?

  而且这八万陈兵,家小亲友,不知又要牵扯出多少陈国民众。

  可以说,如何处置这八万陈兵,是对姬延治国和开疆的一次大考。

  一时间,齐思远和吴理两人竟也是争辩了起来,姬随不时还要参加两句。

  “众爱卿,先且停下!”

  大王有话,众臣马上住口不言。

  姬延的意思是,择其精锐四五千人,补充到各处机动军力中。

  再选三万人,与南城军的一部分混合后分配到各处城防关隘。

  至于原有的陈军中的将领,先各降一级使用,以观后效。

  不能杀,就要用,既然要用,除了一开始的分散防备外,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姬延相信,至少陈军中的普通士卒看到大周朝的真实境况之后,不会再把陈国故土放在心上。

  特别是陈国边境的防备,也以陈国旧兵为主。

  当然,余下的四万老弱,都放还乡里。

  “此外,只要有一百个以上的陈兵,此处军营就得有宣礼官一名。”

  思想工作永远不落后,这是姬延的一个原则。

  仗打到哪里,宣礼官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无论军民,宣礼官都要做足工作。

  其实也并不难,告诉他们在大周朝,有衣穿,有粮食,有屋居,就可以。

  “大王圣明!”众臣一起表示赞同。

  虽然不敢保证不出一点乱子,但大致上也只能如此处理。

  只见姬随又站出来奏曰:“大王,大周朝立宣礼官制度,效果极好。只是礼部有奏,宣礼官的品阶太低,花费却是不少,还须大王拿主意处置。”

  宣礼官因为数目会越来越大,所以一开始给的品阶是正八品。正八品的俸银乃是每月三钱银两,加粟五石。

  这些薪俸,若是在洛邑城里养活一家四口,都有些勉强。

  若是再算上养马,远行公干的费用,宣礼官养活自己都难。单只是马匹就费粮不少。

  虽然马匹是朝廷的,可马粮是自己所出,若是无故把马养死,礼部还要质询、问明情况再报户部和兵部,不只是没了面子,还要花费不少精力。

  如此一来,宣礼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姬随又道:“可以说现在礼部的这些宣礼官,都只是把此职当作一个跳板而起,一旦寻到好的差使,马上就要离职而去。长此以往,大周朝的宣礼制度只怕会走歪。”

  姬延很快听明白。

  两个字,缺钱。

  若再算上现在银价下跌,不只是宣礼官,就是其他普通官员的生活怕是也不好过。

  姬延略一沉吟,有了主意。

  宣礼官的品阶可以再提一点点,先可以定在从七品,如此一来,每月固定的薪俸也可以上涨一点。

  但有一点很清楚,最高也不能超过正七品。

  毕竟宣礼官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

  不过姬延也有折衷之法,每月另给马粮费用三石,若是有差使离开洛邑,另算差费若干,以不超一日一钱银子为准。

  “老臣,替宣礼官员拜恩大王!”姬随道。

  既然说到朝廷官员的收入,姬延也有考虑,“今后可给百官任何折算的机会,无论是要以银钱折算还是米粮都可以。”

  这一点,虽然给的薪俸看似不变,实则给了至少一成的好处,放在当下,那更是四五倍的好处。

  谁不想要粟米啊!

  同样的一斗米粮,银价已经掉到了原来的近两成。

  议完八万陈国降兵的安置和宣礼官待遇等等,万古流又提到魏王的回信。

  拒绝了!

  魏王以国中尚有余力,谢过天子的好意。

  “果然鼠目寸光!”

  众臣纷纷摇头。

  把手下子民都活活的饿死,魏王能有什么好处?

  说到底无非是怕成全了天子仁德声望,引发民众外流。

  魏王如此回复,让姬延不由心头一动。

  万古流看出大王脸色,“大王可是想要强行叩关,解救万民?”

  姬延仍是犹豫之色。

  不是担心打不过魏国,实在是现在的摊子有些大,步子有些大。

首节上一节186/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