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蝗灾已经不足为虑,有这些仙种,任谁来看,大唐的国力,将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肉眼可见的进步,让李世民,觉得做梦,都会笑出来。
原本,他以为,这些,就已经是全部了。
可仙人随手掏出来的东西,有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曲辕犁,一牛日耕十亩。
这可是十倍的种田效率。
闭上眼睛,都可以想到,能够省出多少人力?
而这些人力,又能开垦出多少荒田?
再加上亩产八千斤的土豆呢?
这一连串的数字叠加下来,几乎能将所有人都给砸晕。
大唐的百姓,再增加五倍,十倍,二十倍,也一样能够养活的起来。
有这么多的人力,何愁大事不成?
封建社会,农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士农工商,天下的百姓中,除了当官儿的,接下来地位高的,就就算是农民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不是哪家做了皇帝,都是这么说的。
先秦崇尚耕战,积蓄锅里,才能击破六国,一统天下。
汉承秦制,置大农丞十三人,各领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
此后,每个朝代,都设有劝农的官员。
大唐当然也有劝农使,巡行州县,查看农桑,与吏民议定赋役。
身为皇上,更是要在每年二月初二的时候,行亲耕礼。
带领文武百官,在御田之中耕种。
这是自三皇五帝开始,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
因此,李世民对于耕田的大犁,一点也不陌生。
他仔细的看了着,像是抚摸自己的宠妃一样,从头到尾,摸了一遍。
然后直接提起犁辕,一个转身,将曲辕犁背在身后,大声的说道。
“让我亲自试试。”
“这曲辕犁,和传统大犁,究竟有什么区别。”
第四十七章 借牛
在远古时代,人们无法预测天气。
因此,便有人,将每年气候变化的大概状况,记录了下来。
经过不知道多少岁月的沉淀,有一些人,发现了其中,存在着某种规律。
然后,他们就将这种规律,总结出来,用来指导,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农耕。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说的就是,农民需要,在这个节气之前,完成耕田,播种的工作。
只有这样,百谷,才能在谷雨,这个接下来降水增多的日子里,赶上出苗,发芽的机会。
如果错过这个节气,出苗情况不理想,那秋收时候,粮食的减产,将会成为必然。
今年的春耕,已经被蝗灾,耽误了好长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下去了。
因此,才刚离开这里的黔首们,很快就又赶回来了。
这回,不是来瞻仰仙人,而是要尽快赶上春耕的进度。
田野里面,阡陌纵横。
妇人在前面,牵着牛,陪着小心,沿着犁开的土沟往前走。丈夫,则压着大犁,甩着柳梢,使劲的吆喝。声音很大,鞭子却从不落在牛身上。
因为大牲口,可比自己重要多了。
而缺了一只手的老人,则喜笑颜开的,哄着孙子和自己一起,跟在大犁后面,翻检犁出来的石头和草根。
关中的地方,田里种的多是粟米和小麦,山坡之上,偶尔也会种上荞麦。
这些作物,需要田地在翻耕之后,晾晒一两天,才能播种。
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将剩下的土地,赶紧翻过一遍。要是赶在谷雨之前,能耕种完的话,那今年的日子,就要好过多了。
而没有耕牛的人家,则只能用命来往前挣了。
若是家里劳力多的话,还可以用人拉犁,累是累了点,可多少还有点希望。
要是劳力少的话,只能靠着一把,两把的耒耜来翻地了。来年饿肚子,已经注定。
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现在,这长安南原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辛勤劳作的人。
李世民,背着曲辕犁出了大营,看到的就是这种场面。
想要耕田,也没地方去啊。别人家耕的好好儿的,你去借牛?谁理你?
这让身为皇帝的他,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