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489节

不过张作霖对他的影响力不敢小觑,也视为稳定沈阳人心的一块试风石,对他多有照顾,并在张汉卿的提议下一路晋升他的长子冯庸。现在冯庸已经成为人民军空军中将参谋长,按照空军实力的发展进程,要不了数年,一个上将是跑不了的。

原本以冯德麟的人望,他死后还不至于有如此风光,但架不住张氏父子的捧场。他因心脏病突发在北镇大宅病逝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官员给他举办了风光大葬,共七七四十九天。此外,在张作霖的提议下,他的灵柩将在南门出殡。

这是不世出的恩典:在过去,南门是凯旋门,打了胜仗、举办庆典才能走。自明朝大将李成梁后,冯德麟是几百年来南门出殡的第一人。

而且张作霖亲临至奠,让悲痛万分的冯家人备感恩德,也让冯系人马见识了老帅的情谊。

在冯庸代表家人致谢后,张作霖安慰他说:“你安心在家陪老哥最后一程,总要妥妥当当了好,空军的事也不急着在这一时。小六子原本要与我一道前来,因为一些事耽误了,他跟你的交情也不一般,定下几天后也要亲自来的。”

于情于义,冯庸都深感荣幸,他哭着对张作霖说:“小侄何德何能,竟然让七叔这样对待,就是我那去世的父亲泉下有灵,也深感七叔的恩德。至于六哥,我只有粉身碎骨来报了!”

冯庸和张汉卿关系莫逆:同年出身,同字“汉卿”,在后来两人又结拜为异姓兄弟,他的两个女儿更是沈阳大帅府和中南海的常客。在张汉卿的“少帅”一系中,他是重要人物之一。

整天对着老冯的灵也没什么意思,人情既送了,也就没必要干耗着。离入土为安还有好久,等绕东北一圈再来送满情不迟。于是在第三天,张作霖决定暂离北镇,驱车直达沈阳。

这次张作霖来辽宁视察,颇有衣锦还乡的感觉。也是,随着张汉卿东北新政的硕果越来越丰盛,东北民众对这位少帅的老爹也怀有发自脏腑的尊敬。毕竟,是少帅让他们分得了土地,收获了比以往多得多的粮食;是少帅帮他们富起来,有了地位有了做人的尊严。

吃水不忘挖井人,老百姓的爱憎是分明的朴素的。爱屋及乌,连老帅的形象都高大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让张作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人民党对东北的影响比以前更大了,这反映在不管从基层到高阶干部,在东北的政|府及军队官员们对张作霖的效忠上。如果说以前还是枪杆里出政权被人敬畏,现在则是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中华民国的领袖了。

东北的政治形势很好,经济也展现出厚积薄发的热情,让张作霖心情非常舒畅;至于军队,那可是他起家的老底子了,忠心不贰,都是枪林弹雨里挺过来的。

所以当熙洽率领沈阳军区大批高级军官拜见张作霖时,故旧重逢,他完全陶醉在这种亲和的气氛中了。

沈阳大帅府仍是旧模样,张作霖兴致勃勃地在这里呆到九月底。在冯德麟出殡的前夕,他决定出发。

当此次出行全程贴身陪伴自己的侍卫长、他的亲侄子、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兼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学成及沈阳军区参谋长熙洽问及他的行程计划时,张作霖不假思索地说:“三天后,从新民去北宁!”

在他看来,日本人再猖狂,这沈阳城不是绝大部分还在沈阳警备司令部掌控之下吗?尽管新民驻有日军,但是沈阳军区近在咫尺,多达6个军的精锐部队分布左右,日本人敢奈我何?

张学成和熙洽不经意间对视了一下,他们均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冷意。

第809章 东北大学的大学问

军人出身的张作霖,对于军事的兴趣远甚其它,所以沈阳军区的军队建设是他探访的重点。从装备更新到作战素养训练,他兴致勃勃地询问熙洽,后者则迎合地汇报近年来的发展。

也不算是多么夸张,人民军这几年的发展可以用鸟枪换炮来形容。继1925年全部陆军所有的军属和师属炮兵团满额后,五个主力军的军属炮兵团已经全部换装125MM口径,就是其师属炮兵团也换装为105MM口径。

这五个让日本陆军大感鸭梨山大的主力军把当年中国能够生产出来的所有重型大炮都拿走了:全部5个重炮团,19个105MM炮团拿走15个。为了牵引这些大炮,以及让后勤补给跟上它的步伐,顺其自然地,炮兵实现了汽车牵引化。

作为代价是,每个炮兵团都需要配置相当数量的卡车----每团约120辆,这些是目前中国发展经济所亟需的。

在军事与经济的取舍下,为了让装备中国最好的大炮的军队能够物有所值,张汉卿还是决定这样做。不但如此,等到条件允许,这五个军将全部机械化,让它们成为国家的机动部队。

目前,27军正在如此做。当然,以中国军队的规模,和现在国家的经济建设要求,谈及全军摩托化甚至机械化还为时尚早。

不过张作霖在看到东北人民军特别是压轴的第29以及第30两个军的巨大变化后,还是非常兴奋。军队每增强一点实力,他对于外国人的交涉就多一分底气。

东北的经济形势也很诱人。辽宁以重工业为龙头、吉黑两省以农业为基干并作为辽宁省的原材料基地和轻工业补充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黑龙江在对外贸易、粮食加工业、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已经完成,哈尔滨更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啤酒和酒精生产及出口基地,它也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不是之一哦),北京、广州、上海各地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竟然要转经哈尔滨才能发离中国本土!

据测算,到今年底,光东三省的工业总产值就可以达到日本的一半,东北的富足也让老百姓更加拥戴人民党。在之前的国会选举中,东北也是唯一的一个区域使人民党获得全部参、众议席。

可以说,东北不但是人民党的粮仓,也是人民党的票仓。

越是如此,越引起日本人的觊觎,也让一批满清复辟派心急如焚。长此以往,重获皇朝荣耀将遥遥无期或者彻底丧失土壤。所以,他们对于能够分裂|中国的行径,一向是不吝最大化的期待的。所有此次行动的知情和参与者,都抱以极大的热情。

一连半个月,张作霖都在东北各地仔细调研。尽管熙洽手握重兵,在面对老上司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压力重重:这既是张作霖的积威,也是自己心虚。他可以默认甚至大开绿灯让日本人殚精竭虑实施他们的计划,却不敢直接动用手中兵力直接出手。

一方面是张作霖的身份今非昔比、警卫严密;二来也是对他的老底子东北军不放心----焉知其中没有人泄密?还是由日本人动手来得安稳些。

与张作霖的高调不同,张汉卿去东北很低调,他先到北镇拜祭了冯德麟,然后也到了沈阳。

不过父子俩并未见着面,因为此时的张作霖已经鲜衣怒马地视察吉黑两省去了。而张汉卿也有他自己的事情。正值东北大学建校6周年之际,作为东北大学的名誉校长和奠基人,他应受邀担任主委,评选东北大学的校徽校歌征集大赛作品。

不是他对此有多么感兴趣,实在是因为听说林徽因也参赛了。

自从梁思成感觉到张汉卿对林徽因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后,他就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以至于他在迫不及待地与其订下婚姻关系后,又坚持让她离开张汉卿经常出没的京、津,以避开他的“骚扰”。

在九所常青藤大学中,离家最近的就是沈阳的东北大学了。所以,梁思成与林徽因相袂来此教学,分别担任新成立的建筑系主任和副教授。梁思成名声在业内还可以,但林徽因相对就弱些,目前于建筑上造诣并不为人悉知,但凭借梁启超未来儿媳妇这块招牌,到哪里都是扫榻相迎的份。

以为这样就能摆脱张汉卿的“魔爪”了,可惜千算万算,张汉卿还是如影随形的来了。

不过这纯粹是巧合。自从有了梁青竹,张汉卿对林徽因的心思就淡了许多。一是没有得手,谈不上有多痴情;二来人家名花有主,又对自己不冷不热,硬腆着脸凑上去了没意思啊!虽然向来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但珍惜眼前人也不错啊,何况他近来和婉容打得火热。

说实话,再次见到林徽因,张汉卿的心里唯有祝福。

不是每个喜欢的女人都要带回家里,默默地呵护她们、让她们有更好的人生应该是一个男人博大的胸怀。但是当知道她参赛后,张汉卿还是决定给她一个礼物、也是一个鼓励,因为这是林徽因于建筑学领域牛刀小试的第一遭。

也谈不上作弊或者暗箱操作,因为历史上,已经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林徽因就是以“白山黑水”夺魁的。在风气好很多的民国,这是她实打实的能力所在,真的没有人情分。

尽管没确切看过东北大学的校徽,但“白山黑水”应该看得出来吧?可不要认错了弄巧成拙啊。他装模作样地在一堆参赛作品中间寻找可能的目标,一边留心朱光沐的眼色。

风流少帅张汉卿的这点心思,久随他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朱光沐若是不能理解,便不适合做这个主任之位了。要知道,中办主任历来都是国家领导人的心腹,掌握着顶头上司的各种小秘密。朱光沐做了张汉卿近十年秘书,算得上是最亲密的人之一。

几乎在张汉卿同意担任主评的那一刻,朱光沐就安排人员打听信息去了。林徽因设计校徽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肯定在同事之间、在工作之时或之余有些蛛丝蚂迹,总有人有机会看过这个作品,调查这个总比刺探特务的情报容易吧…

当张汉卿在一堆图案里发现一个充满着娟秀的气息、简单但明了的作品时,他一下子就可以肯定这是林徽因的无疑了,也许这就是恋爱中的直觉吧,而朱光沐也恰在此时给了他一个会心的笑容。

“这个图案不错,白山黑水,把东北的地理特点简单清晰地绘在一起,而且用水的线条形为八卦中的艮卦以代表东北方位的构思,很了不起!”他极具夸张地赞叹说。

林徽因有骨子里的自负,肯定不愿意他放水,但用这种隐晦的方式给她点赞,并亲自选中她,无论如何她总有感觉吧?

真心不是诚心取悦她,只是对过往的一种怀念,也是一种告别。

本就不是件上纲上线的事情,有少帅坐镇,林徽因的作品不出意外地获得头奖。然后其后又发生个小插曲,就是时任校长非要张汉卿留下墨宝。事发突然,张汉卿推辞不得,又想不起别的东西来,只能匆促写下“东北大学”四个字。

校长思来想去,便把这四个字放进校徽中,别说,经过这样一个小修改,这图案效果还挺不错。

于是东北大学的校徽便这样正式诞生了,张汉卿与林徽因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融为一体…不过由于张汉卿的特殊身分,以及林徽因的漂亮和气质,加上两人之间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这个校徽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是他们都始料不及的。

欢乐仍在继续。作为东北大学的缔造人,张汉卿受邀题校训,他不假思索,“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一挥而就。

他在解释时这样说:“东北大学是东北第一所完全意义上大学,为了它,我们经受了许多波折。帝国主义者不想看到它的成长,因为它让中国人民真正掌握改变自己命运的武器。他们越不想让我们做的,我们偏要去做,而且要做得很好。这所学校的成立,深刻体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首节上一节489/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