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318节

相较于张汉卿的自我沉重与意淫,于一凡可就没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了。她拉着张汉卿,轻轻地说:“等下皇后是不是要去坤宁宫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呃,要不要看她洞房呢?这个是真想看,可惜应该没机会吧?我说的是溥仪,这个无能的人。”张汉卿不无臆测测地想。皇后婉容再出乾清宫后槅扇门,改乘孔雀顶轿,由交泰殿前往皇后中宫坤宁宫东暖阁的洞房。在坤宁宫的门槛上还设有一个马鞍,下面压着两个红红的大苹果。于一凡奇怪说:“这个做什么?”皇家之前的事情都很讲究,既气派又夹有满人的风俗,不过这苹果,很让人费解呢。张汉卿倒猜出来了:“苹果嘛,意寓平平安安。这跟农村的婚嫁习俗差不多,有被窝里放花生、红枣、银杏果的,意寓早生贵子;有枕头放糕点的,意寓步步升高。”于一凡忽然想起一事:“当初你和小姑姑结婚的时候,我在喜被里藏了一块核桃,不知道你们找到没有?”是你!这可是差一点毁了他的新婚之夜的东西,一直不清楚是谁做的恶作剧,结果竟然是她!一件公案这才水落石出!要是当时知道,张汉卿杀她的心都有了。不过提到那只核桃,张汉卿忽然想起新婚当时的旖旎场景来,于凤至那红到脖子根的害羞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他望了望于一凡,她的脖子白腻中带着粉晕,忍不住一阵意动。还好是冬天穿得比较多,不然这场合非得丢人不可。咳,这小妮子害死人不偿命呢。前面,婉容已经从马鞍上面跨过了,至此,奉迎皇后的礼节结束。于一凡意犹未尽,她摇了摇张汉卿的胳膊,悄悄地问:“小姑父,皇帝皇后下面是不是就该进洞房了?”他刚要点头,于一凡又说:“不是还要合卺的吗?”呃~,这么私密的事情你也知道?看来真的成人了。卺,原意为瓠分成两个瓢。合卺即新婚夫妇各拿一个瓢饮酒,在现代就是交杯酒。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在新婚夫妇睡觉前做的,电影里一般喝过酒之后画面就黑了,因为后来的情节就少儿不宜。帝王之家,这种私密事更是为一般人所难见。只有张汉卿知道,估计溥仪喝完酒也就散了。他在《我的后半生》里曾直言不讳地相告:“在新婚的第一天,我感不到这是一种需要。婚后,我和婉容的生活也不正常,至于文绣和在伪满时另娶的两个妻子,更纯粹是我的摆设,她们全过的守寡的日子。”再说下去,张汉卿要被她撩得心里发毛了。他不是什么好人,至少在男女关系上是这样。盛爱颐他见了后就念念不忘,在东北金融危机那么紧张的时刻还想着弄汉冶萍的股份,无非是将来能与盛家再有交集而已;前段时间他已经跟谷瑞玉进行得很热烈了,就想着什么时候把她正法了;现在又和于一凡关系融洽到超出一般的上下辈关系,可能真的是因为于凤至的关系,他一直在关键时刻退缩着。“呃,合卺是夫妻间的事,外人是看不到的。天也不早了,我们看了一天,也该歇息了。”张汉卿是真的累了,别的还好,亲眼看到名满天下的婉容皇后真的如此美丽,他的心累了。于一凡很兴奋,在车里一直在谈她所看到婚礼的奢华与壮观,并憧憬着将来自己也能够有那么一次。这也许是天下间女人的通病吧?无论已婚还是未婚。只是,中国皇帝只有一个,无论如何,像这样的天子大婚,百年难得一见呢。皇家的高贵是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的,不可能有比这次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了,永无。不过张汉卿还是给了她一个很好的安慰:“将来你出嫁了,我和姑姑一定给你办一个很盛大的婚礼。虽然可能达不到这种场面,也一定要风风光光的!”不过,亲手把于一凡交给别的男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他忽然不敢想了。于一凡也忽然不作声了,她出神地看着窗外,街道上热闹的余波仍在,大人小孩还在驻足聊天嬉戏,她却觉得有些意兴阑珊。车里静了一会儿,于一凡开口了:“小姑父,你知道婚礼是干什么的吗?”张汉卿有些不自然,急忙说:“婚礼就是新人让亲朋好友一起来分享他们之间幸福的场所。”靠,这是穿越以来概括得最精辟的一句话了,也是最无用的一句废话。于一凡说:“所以婚礼是为了让别人感觉幸福的,别人是感受不到新人的幸福的,对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太哲学了,张汉卿觉得还是应该回答得正面些、积极些,他说:“既然能让别人来分享,新人当然是幸福的。被亲朋所祝福的婚礼,会让新人感到更幸福。”于一凡说:“那究竟是新人的婚礼让新人更幸福,还是婚礼上的祝福让新人更幸福?”瞧,这逻辑,清晰得很。不过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辩论一样,张汉卿要被绕晕了。他张口结舌地看着于一凡,她正一本正经地看着他,等着他的回答。“这个嘛,应当辩证地看。不过是不是幸福,不在于祝福,也不在于婚礼,而是新人之间是否感到幸福。有道是‘寒窑虽破能遮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嘛。”于一凡点头了。张汉卿本以为这场如云里雾里的哲学考试终于结束时,于一凡幽幽地说:“既然婚礼那么不重要,你为什么要把不重要的给我?”这女人的心思是怎么长成的呢?张汉卿无语了,早知道承诺人家办婚礼会引出这么大|麻烦来,他宁愿撕了自己这张嘴----于家又不是拿不出钱来办婚礼?要你多嘴!于一凡的隐晦意思已经露出点苗头,他不知该如此回答。有些事,影响太大,他有贼心没贼胆。当一个男人无法担当时,他只能选择后退或者装疯卖傻。尴尬的沉默一直到大帅府。于一凡毕业后就来到北京,暂住在大帅府。张汉卿还没来得及给她务色一份工作,不过也不是什么很紧急的事。至于于一凡住着,就住着好了,他根本没打算让她搬出去,即便将来找到工作之后。?

第582章 旧瓶装新酒

相对于于一凡女儿家的心事,张汉卿更在意是天津大学学生们对于旧传统的摒弃和新文化的全盘推崇,这事关中国文化能否一脉相承,在于中国人能否在心理上战胜强敌,关系到国家能否成为一流强国。

后世的美国为什么发达?除了强大的政治、军事能力,它的文化也是很强大的: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山姆大叔是它的象征。

因为是移民国家,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贵族、贱民、等级、王室等欧洲大陆盛行的一套东西,在美国没有或者没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家庭、地位、身份并不看重:更重要的是当事人本身的成就。

他们用自由女神像来表达对新到达的移民美国梦的许诺;芭比娃娃所代表的是“源于美国、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美丽佳人”,她应称作是“美国的骄傲”;《美国哥特式》则体现了美国农民庄重式的自豪感;

而野牛镍币是对西部开发的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纪念,表达了美国对历史的反思;至于山姆大叔,则被美国人认为是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

不管真假,至少他们有信仰,那就是宗教。

中国很久之前有信仰,后来基本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思想的流毒、闭关自守的落败、满清对中国文化的篡改与一批无耻文人的自我阉割。

中国的信仰叫儒学。有了它,中国人不需要宗教。

英国人罗伯特?道格拉斯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实中国人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

事实上,儒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非宗教化,但是它却可以代替宗教发挥作用,它可以让人在没有宗教的时候做任何事情。

在一位中国“文化怪才”辜鸿鸣的眼中,是孔子用自己的思想学说构建起了调和哲学和信仰的冲突的社会秩序和文明的基础,老庄试图摧毁这个基础,但并没有成功。

儒学和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的宗教或者称他们为教堂的宗教,而前者是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儒学其实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做人的君子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学有它的生命力,可以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否定。

清末民初,当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

但在一水之隔的日本全盘西化后焕发出强壮的肌肉后,一些人便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文化的落后,然后一批又一批官派学生出西洋、东洋,去寻找适合于中国的道路。他们在见到工业化的发达,比照国内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自然就产生出改造甚至摒充旧文化的念头。

这其中有名的人物还不少,甚至一些文字改革家还产生出汉字汉语不行了、要对其全面改革的想法,如钱玄同就主张废除汉字等。

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也弥漫着一种浮躁、溃散、不讲原则、不负责任的气氛。由于全方位的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总是想追赶上世界的步伐,在肯定和追随西方科技、政治、文化的同时,也会简单地把落后归结于文化传统上的滞后,粗暴而非理性地否定中国传统中的东西。

就像主张白话文的同时,提出“砸烂孔家店”之类的口号。他们不知道,文化和传统是无形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是断不了的,就像树的新生,新枝芽肯定是从老枝上发出来的。

文|革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割裂最严重的时期,“破四旧”,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和风骨被彻底摧毁,传统的道德规范:忠孝礼义廉耻信勇统统不见了,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在大陆断代。

张汉卿觉得,穿越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有机会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辉煌的文化氛围:让他们以中国的优良传统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耻;让中华文化包罗万相、包容兼蓄的传统延续下去;让东方文明照耀这个星球、让汉语汉字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尊宠。

这个办法就是用强大的中国重新焕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性,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他准备用一种非教条式的宣传来强调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因为他是一位政治界的名人,又在文化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准备让国人看到,改变思路的传统文化,一样可以旧瓶装新酒,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这种潜移默化的东西,需要大家的努力。对新文化的宏扬与对优良旧文化的保护,需要一大批有影响的人大声疾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全盘西化给未来一代人带来精神上的迷思。

他以他的办法做。

北大校园里,颇有几个合得来的有交情的教师,文化界他也有一些有类似想法的宿耆,特别是辜鸿鸣,他要把他捧起来,让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就像前生后世所宣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的巨大威望已经可以在人民党内说一不二,因为党的皿煮化还需要一定的进程,这是坏事,又似乎是好事。

在他的指令下,人民党宣传部门和国统会的教育总厅开展了关于辜鸿鸣思想的大讨论,提出了“宏扬中国优良传统,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号召,并把辜的《中国人的精神》奉为皋圭,要让中国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落后、反动的代名词。在新时代时,一样有坚持优良文化传统的必要。

教育是中国的未来。教育总厅秉承张汉卿的要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在文化界,要求各条战线上的文化工作者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对待传统文化,并坚持“儒家为体,法家为用”的态度,让传统文化重焕光芒。

当然,废除旧的宗法制度、妇女解放、破除封建迷信是打碎人们对封建社会的诟病之重。几乎所有关于“万恶”的旧社会的描述,基本上都离不开这三样,这是要被大批而特批的。

人民党以其占有优势的地位,努力地扭转国人的一些极端的价值倾向,给中国国民的冲击是很大的,几乎各地都在进行着新旧两种文化的大碰撞,很多地方也在进行这种大讨论。

张汉卿并有希望用政治的力量推翻所谓的旧传统,他想要的,是已经开化的民众能有自己的思索,从而得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是历史的进步,是皿煮化的开端。

每个场合,张汉卿都在宣扬中国文明曾是、将来也必然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它曾经百家争鸣、思想茂盛,但是被一个叫赢政的男人毅然割断了中华文化的纽带,其给我们留下最坏的遗产是:把思想的对错交给权力评判。

自那以后,中国再没出现过最伟大的思想家,至明清时情况更为恶化。”

他说的很符合国人的心态。

龚自珍用‘万马齐喑’来形容明清之际的社会再贴切不过了,他还说:‘今日中国,朝廷中见不到有才华的官员、街头看不到不才华的小偷、民间连有才华的大盗都没有’。

中国人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千载以后,无论他们的身体呈现何种状态,灵魂都永远跪着。他们只会匍匐,无论在皇族面前,还是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这一状况在甲午战争时达到了高|潮。

日军进攻辽东,清军有5万人,日军比清军少,但不到10天,辽东全线溃败;旅顺要塞,固若金汤,清军只守了一天,日俄战争中俄军守了近一年。日本军医在战后检查伤口后提交的报告中写道:‘从清兵的创伤来看,射入口大抵在背后,自前面中弹者极少’。

中国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信仰正是有些人的信仰。

反而在日本,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巨大的热衷。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中说‘如果中国彻底覆亡,东方各国也就没有了希望。如果中国能够勃兴,东方各国救助有望。呜呼!中国问题实乃东方之大问题。’

精神一变天地宽。中华文明浩瀚如海,一旦拨乱反正,它的大气魄和大气象就显现无疑。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就连最著名的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也不得不承认,“一翻开唐诗宋词,心里就涌起一缕乡愁。”

这是一缕文化的乡愁。中日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笔谈可以沟通,而我们与很多少数民族就不行。这说明,日本在文化上是中国的下游。

所以张汉卿除了谋求经济上的繁荣、军事上的强大,他还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之一,用他的话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让中国人从精神上解脱奴役,比获得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更加重要和有挑战。

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以及为此作出不朽的努力,让文化界为之一振。

第583章 沙龙

关于新旧传统的讨论的热烈,让张汉卿始料未及。

自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最活跃的不是政治家的口水,不是地盘的争斗,而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迷思和批判。

人民党提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结论,也在北京城里的文化人中引起了相当影响。志同道合的一堆学者,或在晚间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或者成群结队地结社,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蔚为壮观的思想大洗礼,后来称之为思想大解放。

张汉卿经常参加的圈子都是教育界的大腕,因为安全的问题,地点也都在帅府。而或于一凡,或谷瑞玉,或共同为之作为半个主人的陪客,吸引了越来越广的人群,这种聚会,叫做沙龙。

沙龙是外来词,原本是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以来,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为聚会的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人、作家、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

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挟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促膝长谈、无拘无束。“沙龙”一词便应运而生,并很快风靡欧美文化界。

在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有一个著名的沙龙,女主人就是今天常被谈到的林徽因,可见社交方式早就传到了中国。

跟文人谈政治,远没有谈及风花雪月来得畅快,何况身旁总有让人遐思的美女。当然直接谈女人未免庸俗,张汉卿的沙龙,多半是谈诗歌,偶尔夹点政治上的私货。

首节上一节318/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