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300节

低了,怕他有想法,而且换作自己也会这样嘀咕:都是同学的蒋百里已经是总参议兼国防科工委主任,相当于国防部长的级别。“北洋士官三杰”的名声还是很响的,用他会有“千金买马骨”的效果;高了,怕他因为长期游离军旅、业务生疏。现在是非常时期,用人不当的代价是很高的。

嗯,职务要虚,要显得职衔高,还要有些具体的事做,先看一看他的能力,然后再视情况作调整。

他不是在德国柏林大学学国防经济吗?那对于外军的战略战术思想一定是有体会的,对人民军的帮助体现在哪里呢?我给他一个人民军“战略研究室主任”的头衔吧,这样一个少将是跑不了的;具体的事务嘛,汉阳兵工厂将来会是人民军的主要装备依靠,他有经商的经验,让他做督办吧。

别说,经历多年用人,他对于人才的使用看法还很准。张孝准到职后经过数天的观察,便大刀阔斧地砍掉老旧的步枪生产线,集中人力物力于制造人民军目前缺少的大炮生产上。

他联系许兰洲管辖的兰州军械厂,把旧机器转给他们----对他们来说在贫瘪的西北这也是好东西,兰州军械厂主要进行步枪的生产。

对从沈阳辗转运过来的机器,他作了充分的效率利用:汉阳兵工厂实行三班倒,每周日歇一天保养机器。从原料到生产品质到设备的有效运转,他都用严格的制度来保证。他用了几个很“守规矩”的人,分别担任每一阶段的监督。另外为保证工厂的稳定运行,张孝准还通过省长夏寿康单独建了座发电厂,并很快制定了兵工厂的扩建计划。只要有机器,投入上没有问题。

这让张汉卿很欣慰,也坚定了把汉阳兵工厂做大做强的信心。他盘算着,现在每月5门大炮、6门迫击炮的产能是没有问题的,再有机会从沈阳运一批机器来,有能力翻倍。

对另一位日本人称之为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之一的杨杰的任用就省心简单多了:有名望、有能力。所谓“三个半”军事家,三个分别是蒋百里、白崇禧、杨杰,“半个”就是历史上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他为革命只剩下一只眼睛嘛。

杨杰在此前十年的军阀战争中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屡屡战胜强敌。他曾和蔡锷并肩讨袁,之后和蒋百里、姜登选一道任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咨议,还兼陆军部顾问。他本想实行自己军事报国的志愿,但在看到北京官场的黑暗后,不久回滇任靖国联军第4军参谋长,朱德就是他部下。

但是他认为自己一腔报国的热血竟被置于军阀乱战之中,而民国一天一天坏下去,便息了争强好胜的心思,适逢父亲去逝,他便辞去了后来的靖国联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的职务,回老家守孝。

但是他军事报国的志愿始终没有放弃,在川期间,也曾经非常关注张汉卿的活动轨迹,对于奉系的态度和自力更生建设的作法也是欣赏的。去年顾品珍为云南都督后,委任他为云南省留日学生监督赴日本,这是他二次到日。

他本来就对学习西方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要完成国民革命,就要彻底铲除依赖外国人的劣性根。对于日本,他也是怀着一颗警惕之心,在前不久的除夕学生聚餐会上指出:“日本对中国之侵略野心,益更积极而不可抑制。”

蒋百里力邀其出山,他也有些动心。奉系在东北搞的皿煮风声水起,多方赞誉;人民党以其优秀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军和奉军有统一国家的实力,对他这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军界泰斗,如何为国家尽一份心力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他现在很倾向于孙逸仙的学说。

若不是蒋百里邀请,他还会在日本呆三年,然后毅然放弃中将头衔、以中校入日本陆军大学第15期深造,赢得“天才将军”的美誉。据说后来天皇还特意让人测量了他的脑袋,认为比一般人要大。

后世历史评价其“不仅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教育工作,在创造中国的战略战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在改造中队、提高其战斗力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方略。”

这样的人才怎能不延揽在麾下?蒋百里的亲笔信和体会到少帅的求贤若渴的心境,让杨杰接过了橄榄枝。人民军是自己的私产,杨杰被任命为武汉军校的教育长,仅次于自己这个“校长”,并实际主持校务。

张孝准在“研究战略”之余,也安排他来这里做义务教官,一来让他跟上时代,二来也给他清楚思路----战略研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有的放矢。

当然杨杰也不负重望,在其后不到两年时间里,以军校教育长的身份接任张汉卿的武汉军校校长,不经战场而由中将而上将,连升两级,被时人称之为“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他和蒋百里都是由少帅推荐,在奉系既未立军功又不直接带兵,却能够在军衔上节制诸将。

对此,张汉卿的理由是:杀敌固然功高,然能培养出百人、千人、万人之杨杰,却是缔造人民军的灵魂人物。通过编写军事著作,杨杰可以达到用笔杆子打击敌人的效果。

天公已经重抖擞,自己当然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张汉卿不拘泥于党派、信仰、出身来历,只要对国家有用而且愿意为国出力,自己就大力提拔,给他各种便利,又有什么不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认识到人民党、人民军是真的为中华民国、中华民族而奋斗,不怕他最终不跟自己一心。

此种作法,不但在东北军中史无前例,即在当时南北新旧军阀统治的军队中,也是少见的。时人均谓之少帅知才、惜才、不拘一格用才,必成大器。?

第557章 中流击水

视察完工作,特别是见杨杰很快进入角色,张汉卿也就很欣慰了。在这几天,他和杨杰、韩麟春、王以哲、戢翼翘等人民军高层商讨了未来军事动作和政治方略,都认为这是中国难得的好时机,也是人民军将养生息的时候,不过这是指西北、东南而言。

人民军还是要抽调出一批精兵强将,趁机向山东、江苏一带发展,特别是山东,扼守着重要的津浦线,是人民军回东北的最快也是很安全的路线,对南北奉军结成紧密联系,意义重大。

至于日本在山东拥有巨大利益,是否会因此而和人民军产生冲突?杨杰是少见的知日派,他认为目前日本国内还没有做好和中国一战的准备,只要中国坚定信念,上下一心,已经陷在远东的日本没有力量来和中国叫板。

在远东方面因为1921年后苏俄政|府情况好转,政权逐渐巩固。此时的日本,由于出兵西伯利亚耗费巨额军费,造成国内财政困难,人民反战舆论高涨,在此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对出兵西伯利亚政策也产生了分歧。日本政|府不得不于7月向远东共和国政|府提议进行会谈,解决双方纠纷,企图通过外交途径达到目的。

会议召开前一个月日本曾与白俄军首领谢米(苗)诺夫部下各军官签订协定,主要内容是:“日本欲借助谢米诺夫一派各将军的同意,占据海参崴、双城子及中东铁路,并欲把持海滨省、萨哈林等省之一切捕猎、渔业及森林权利,把持海滨省及阿穆尔省的矿产及金矿权利,最后消灭远东共和国。”

上述事实可见日本与远东共和国会谈的诚意,可想而知随后召开的大连会议必将以失败告终。

同年8月26日,双方代表在大连举行会议。日本除拒绝退兵外还提出一些苛刻条件和要求,遭到远东共和国代表团的拒绝,会谈于4月16日被迫中断。

大连会议期间及中断后,日本并没有放松对远东地区的侵略。10月底至12月初,日本支持匪徒包奇廖夫率领的白卫部队前往勘察加,强占了吉什加和彼得罗巴夫、洛夫斯克。会议期间日本政|府拒绝撤出海滨省日军,并扩大占领区域向中立区界限外前进。

但是,远东战线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1922年2月12日,远东共和队在伏罗恰也夫斯克附近击败白卫军,2月14日解放伯力。人民革命军和游击队的胜利,日本内外矛盾的加剧,迫使日本政|府与远东共和国、苏俄重新谈判。

这是日本面临的艰难处境,也是他们之所以被迫放弃山东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强烈的民意。《解决山东悬案条例》的签订,使人民军进入山东理直气壮。

连续三天,他们都在闷热的校长办公室里讨论局势与人民军、奉系的发展问题,等到告一段落,张孝准又湿了一身。晚上虽然转凉了,但是秋老虎的威风还是在白天折磨得张孝准痛苦不堪。

张汉卿看着这个听说原本很英武的才俊变成如今这个胖员外,忍不住想笑。武汉本就是中国大火炉,久呆屋中,免不了闷热死。这个世上现在还没有空调,风扇也还是稀罕物,要解暑的唯一办法就是游泳了。

这里水可不缺:汉水在这里注入长江,还有广阔的东湖。前世曾经在这里出差过,玩过黄鹤楼、龟蛇二山,也游过东湖,也曾走过武汉大桥。八十年前的武汉是什么样子的呢?

难得有闲,张汉卿兴致勃勃地对诸人说:“来武汉,还没好好看看这里的景色呢,我也想去长江里游一游。”

韩麟春笑笑说:“那可不行,这里江面虽然不宽,便在夏秋之季水势还是不小的。”

张汉卿不信邪,毛爷爷七十三高龄了还能畅游长江,我不过二十来岁,正当年的身体,这年来也没被女色淘空,为什么游不得?再说我又不是游过长江!他一念甫动,便吩咐姜化南:“给我安排两个水性好的陪我,再弄条船远远跟着,就不妨事了。”

知道他的性格,王以哲也就不去劝了,他悄悄叫来华中人民军司令部保卫部的部长黄显声:“按照少帅的部署多弄几条船,前后都要有,注意距离适中,不要荡起浪头来。另外安排几十个本地水性好的警卫,要严密跟着少帅。”

少帅要游泳了!这则消息迅速传遍了武汉军校。对于这位挂名不问事的“校长”,学生军官们多是一种崇敬和爱戴。少帅治军严明,但私下里却很和气,也愿意和年轻人打成一团,因此在他们心中“敬”是有的,少了些“畏”。

他们有很多人已经被人民党考察或已经是预备党员了,对于人民党的理念都有较深的认识,也都佩服这位一手缔造它的年轻少帅。张汉卿一行人出来,便有些熟悉他的老奉系“深造”的军官嚷嚷:“我们也要和少帅一起游!”

张汉卿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当年毛爷爷弄得声势有多大啊?我张汉卿也要来一次壮观的长江行!他笑着对学生们说:“要游的同去,不会水的戴好羊浮子。我游得很快,可没时间回来救你们!”

学生们“轰”的一阵笑,各自手忙脚乱地回去换衣服了。

此时的中华路码头万人空巷,听说的人喊着不知道的,年长的驮着年幼的,大家像逛集市一般热闹。中国老百姓有看稀奇的传统,特别是听说刚刚拿下广东、向孙大炮开了炮的少帅公开出行,更增兴趣。

张汉卿赤着上身,在一堆华中人民军高官的簇拥下有说有笑地走到江边,这时已经有上百个精壮的汉子等在岸边。几条船也一字摆开,等待张汉卿上去。

计划是到离开岸堤百步后再下水,这样可以与岸边上的人群离开些距离,安全系数也大些。不过张汉卿看着身后成百上千名学生军官,明智地拒绝了上船的建议----本来要的是与军官们打成一片,这几艘船能载多少人?你以为哥真是在游泳?哥玩得是政治!

他摆摆手,冲着船上几个华中人民军保卫部的负责同志,坚决地说:“我就从这儿下去喽!”

少帅的决定不容更改,几条船分成上游、下游两拨,把张汉卿远远地夹在中间。左右后面几米远是几个水性最好的警卫,再后面是无数人头,这阵势,当年毛爷爷游长江也不过如此吧?

张汉卿的水性很好,又是年轻力壮,因此显得很是自如。蛙泳、仰泳、狗刨花样多端,在换气的间歇里,他还能和船上的张孝准说话:“闰农,一起下来游嘛,游泳可以减肥。”

张孝准看着大腹便便的自己,无奈地说:“现在不行啊,多年没有动了,我怕下去就不能和少帅再说话了。”

张汉卿大笑着,一阵风浪打过来,猛地被灌了一大口水,差点被呛死。不过为了维护他的高大形象,只能强忍着不动声色地咽下,好在没人发觉。这时候工业污染少,喝几口水大可不必紧张,而且长江水喝起来还有些甜呢。

他还是对张孝准说:“闰农,你这教官可要给你的学生军们做好样子,现在我们在武汉游,要不了多久,我请你在江苏、在上海,我们畅游扬子江、黄浦江!”

张孝准哈哈笑说:“一言为定。从现在起我就要开始减肥了,争取到时候能跟得上少帅的脚步一起游。”他对身边的几个人说:“我先下去,你们看着点----既盯着少帅,在有空的时候还要看看我,我估计不成的,游不了多远。”

江面还好不太宽,不过张汉卿还是几次想停,但是没有地方可歇,上船的话就太没有风范了,只得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步一步挪,倒把身后的王以哲等人看得揪心。好不容易拼到了对岸,这时候不知在谁的带动下,大家一齐鼓起了掌。

首节上一节300/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