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267节

因为在场中心,有相对充裕的准备时间,在一、二连陷入苦战的时候,他们已经占据有利位置。

根据战前的安排,第三连的责任是护卫辎重特别是水源而不是首先参加战斗,所以它并没有再陷入乱战中----这种光线这种形势,再添一个营也不够使,谁知道对面打枪的人是敌是友?

好在6挺重机枪的位置都是极好的,旁边也都有相应的军队在策应,使得机枪手们能够很从容地发现敌人并选择有利时机开火。这第一挺机枪的射击,就瞄向一小撮冒死冲锋的匪军。

密集的762子弹可以在瞬间把人打成筛子,在它的攻击范围内,任何血肉之躯都无法阻挡。弹壳或弹头打在地上的石块上,迸出点点火光,被击中的匪人也都是闷哼着倒地。清除了重度危险后,零星的匪军就由周边的步兵收拾,机枪手们则在力所能及的视野内观察战情,发现哪个地方的敌人相对密集就调过头一梭子。

数道火舌向各处射击之后,战场形势开始明朗。匪军不敢径直向重机枪所在地冲锋,或是被压制在原地,这给人民军以重新集结的时间。仗着火力优势给予的喘息机会,人民军各级官兵开始进入状态。一连、二连和三连相互配合,开始用交叉火力清除防区内的匪军。

战斗不知道进行了多久,直到月亮重新透过云层照耀在这块谷地上。见已经失去了奇袭的效果,不知从哪里响起一声呼啸,无数的匪军迅速撤离战场,静悄悄的来,又静悄悄地走,不带走一个伤者。

第500章 且战且退

人民军整一夜没有睡好,半数人和衣而卧,却不时惊醒,半数人根本就没有睡。

夜里紧急清点人数,当场阵亡87人,重伤30多人,轻伤更多。至于敌人,根本没人去管他们,大伙儿都紧缩在营房中,坐等天亮看战果。这一夜风声鹤唳,营盘外所有能动的东西都是敌人的身影。

作为指挥员的董彦平关心的远不止这些。重伤员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法医治,现在考虑的不是要不要走,而是怎么用更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回酒泉,那里有一个野战医院。而离开大部队的轻装简从绝对行不通,他们能不能挨过这几天在路上的颠簸,看天命了。

而匪军的战斗力让人吃惊。不是他们多么能打,而是他们在这种山地上的行进速度根本不是一般的擅长平原打仗的军队所能想象的快。少帅曾经提到过组建山地部队的,原来山地和平地打仗确实不一样!

漫漫长夜终于达旦,在微茫的晨曦中,董彦平亲自带领一个连的兵力打扫战场。方圆数里的戈壁滩上,到处是血迹和弹壳,还有冻僵的匪军。

初步统计了一下,这一仗打死二百多人,其中有半数是伤毙而死,估计是伤重无法离开,被活活冻死在地上的。要知道一月份的戈壁,夜间温度正常都是零下三十多度,流血加上寒气,不死就没有天理了。

为防死者身体遭到其它野生动物的破坏,人民军把匪军尸体堆埋在一处洼地,把牺牲的战友也另选一块低地并用石头垒成一个大墓。生同营死同穴,这是在戈壁滩上能做的最合理的葬礼了。

把伤员们放在骆驼背上,6挺机枪也架在骆驼上,人民军拔营撤回。昨晚是偷袭,匪军们没有使用骑兵,因为战马同样不适合夜战。

现在,白天来临了,匪军们的优势项目有机会施展了,董彦平和他的军官们都心事重重,暗地里加强警戒。这一路,肯定要面临许多偷袭、突击和各种诡计,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然而黑喇嘛甚至都没打算让他们离开公婆泉,人马还没动身,担任外围警戒的马队已经发现山背后埋伏着的大股匪军了。这一惊非同小可,这里的地面布满石块,高高低低的十分不适合步兵行走,更别说攻击前进了。

董彦平立刻陷入两难。两条腿的人民军肯定无法和四条腿的匪徒展开机动战,步兵的优势在于布防和阵地战。但是从匪军盯了他们一夜看来,他们在吃了强攻的亏后已经转变了打法。

黑喇嘛就是这么想的。

昨晚的一场突袭,他为此筹划了好长时间。其实从人民军出酒泉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把底细全部摸清了。

为了给人民军一个教训,他放弃了在来时的路上袭扰,就是怕一旦人民军失利,会很快地缩回酒泉。当对方到了公婆泉后,重要的水源已经消耗近一半了,经过几天的苦行军,人员也开始有些疲劳。这时候才是动手的最好时机。

他先是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夜袭,利用自己地利的优势以及夜晚敌我不分的困难,几乎动员了一半的匪军参加了这场战斗。进行了近一个小时,开始非常顺利,打了人民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当人民军的重机枪响起来之后,一切迅速恢复到战前。

在陆军中,一直有“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枪”的说法。大炮动静大,听着挺可怕,可是老兵们都知道,别看大炮打得欢,可人家不是把步兵当作打击的对象,壕沟、拦阻网、工事、机枪或炮兵阵地才是人家的菜。

炮弹飞来,趴下可保半条命,蹲坑几乎能全身。当然被直接命中也没啥好怕的了,死得不能再死还有什么好想的。

反而是机枪,作为压制步兵火力的利器,天生就是为割步兵的命而生的。无论远近、一撸一片,擦到就是伤,打中不是伤筋动骨就是血肉模糊。

戈壁滩上恰恰相反。大炮罕见,普通士兵对它倒没什么印象,但机枪可是见识过的:新疆的守军有,最早的马鬃山匪军见识过;安蒙军和后来的蒙古守军有,亚洲骑兵师的残兵领教过,那是骑兵的天敌。

昨晚机枪喷着火舌,向着混战中的一切移动的人影扫射,加之在黑夜,那种子弹贴着头皮飞过的打在队友身上发出入体的“噗噗”声以及被打中人的惨叫,几乎让匪军魂飞魄散,积攒了半夜的勇气迅速泄去。再杀人不眨眼,再视人命如草芥,那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

幸存的匪军在事后不无心悸地说:“汉人的重机枪子弹不要钱似地打过来,我们冲在前面的人纷纷倒下,后面的人根本不敢抬头!”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黑喇嘛无法让足够多的土匪继续推进,只能中止,导致了这场夜袭草草落幕。

见识了正规部队的纪律森严后,黑喇嘛决定施展他最擅长的围、拖、偷战术,先用游兵骚扰间或以冷不防的突击让对方无法从容撤退,只能在听到警讯后立即布阵。然而七百里的路程随时随地可以化作被袭击的战场,人民军的补给是个大问题。只要完全切断水源,越拖到最后,人民军会越心慌并越急于求战,那时就是一决胜负的良机了。

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付汉人的步兵就是这么做的,屡试不爽,在冷兵器时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办法----汉朝对匈奴、隋唐对突厥、两宋对西夏辽金蒙古、明朝对后金,对方都是用的这个套路,而且屡试不爽。汉民族能够取得胜利的战役,无一不是拥有和对方等体量的骑兵。

董彦平战前评估过这个事,认为风险不大。一是戈壁滩视野好,对方想埋伏比较困难;二是己方火力占优,能进能退。

不过现在看来,当初的决策确实有些草率,黑喇嘛的名声在戈壁滩之响亮确实不是易与之辈。如果昨夜对方能够不计损耗地继续僵持而自己的机枪发挥出异常的威力,胜败之数还真难以预料。

匪徒摆明了是要留己方在这里了!然而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明知是个当,你还偏偏伸头跳进去。呆在这里不是个办法,还有几十个重伤员咧!

所以他命令:“一连突前,二连居中,三连断后,马队来回策应。”考虑到黑喇嘛不会迎头拦截,从后面不停掩杀己方的后卫部队才是大问题,于是换上实力最强的三连断后。昨晚三连因为居中守辎重,损失最小。

如他所料,黑喇嘛并不恋战,任人民军前锋走出山谷。可是断后的三连就吃了大亏了:零零散散的土匪健马如飞,在他们的周围不停骚扰,瞅住间隙便发冷枪。都是用步枪马枪,匪军人数占优及机动的优势就完全发挥了出来,甚至在相同的距离上,土匪的枪法比人民军还要准。

机枪完全发挥不了作用,人家根本不靠近,这射程上就落了下乘。马队不敢过分驱逐,毕竟人数少也不占优势。而且匪军十分狡猾,见人民军列好阵势便识趣地只在远方逡巡,只是耗着。他们像一条饥饿的狼群,在等待猎物出错的机会。

这样一来,负责断后的三连只能保持交替撤退,速度比步行还慢;营主力也不敢拉开距离,担心后卫部队被吃掉,这样一个从凌晨到中午一共走了不到三十里地,还损失了三个士兵:一亡两重伤。

董彦平焦虑不安了。照这样的进程,回到酒泉至少需要十几天,可是满打满算,这支队伍必须在六天内赶回,而且因为有重伤员,越快越好。

越急越乱。草草吃完午餐,人民军加快了步伐,但黑喇嘛的人也加大了骚扰的频率,而且在几次撩拨之间总有一次是真正的突击。他们看来没打算一口把人民军吃掉,但是虚虚实实之间,对人民军行进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天知道他们下一次是虚放一枪还是放手一搏?

就这样,在漫漫黑戈壁上,两拨人马展开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当然,黑喇嘛的人自然以猫自居,他们放肆地在人民军的四周驰骋,干扰着对方的行进,然后不断地放出冷枪,以拖慢其行程。

这一手实在厉害,看来在遥远的西北,这个号称黑喇嘛的土匪头子还有打游击战的天赋。这世上的事情最痛苦的就是你明明看穿了对方的牌,对方却也知道你的底牌,让你无可奈何。

早知道出发前从团队要一部电台就好了,方便联系啊。咦,求救!想到这里,董彦平忽然来了一丝灵感。马队在面对匪军们的骚扰毫无用处,那么是不是可以做这样一个用途:远程奔袭向团部求救呢?

让他们放开了跑,同样的精通骑术,同样的马力,总会有几个人能够跑出重围吧?他把这个想法和副营长陈怀仁、教导员胡必成透露了下,陈怀仁表示反对。

“营长,我们人生地不熟,马队没有向导,很难找到回路。路上只要慢一慢被匪军追上,以这点人力必死无疑;而且即使万一他们有人冲出重围找到团部,那也是四天之后的事,再等到团部派兵支援找到我们,只怕是替我们收尸了。”

胡必成提出一个想法:“派兵求援机会渺茫,呆在戈壁中同样九死一生,我们是不是该换个思路想一想:黑喇嘛的人的补给从哪里来?”

董彦平眼睛倏然一亮。

第501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营的最高三人指挥小组立马就这个灵感展开讨论,最终拍板做了决定。按照张汉卿设置教导员的初衷,这是一个可以约束军事长官、担负着端正军队思想以及决定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工作,关键时刻,可以否定军事长官的军事决定的。营长、教导员和副营长三人的决定,可以算作全营的集体决策。左右是个死,不如直捣贼穴。只要搞到补给特别是水,董彦平自信在这个戈壁滩上还没有哪支队伍能有团灭自己的实力。既然你不让我退,那我不退反进,看你如何应对。他们把决定通知到下边,各连排响应都很热烈。这是一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军队,却被一股土匪弄得损兵折将,全营上下都窝着一口气。与其这样被动地被追着打,不若迎难而上攻敌所必救!一连长主动请缨,他的连在昨晚的战斗中损失最大,全连在做过思想教育后战意盎然。从这也表明一支现代军队的政治工作是多么重要。人民军支部下到连,连指导员成为连长的第一副手、政治上的第一负责人,在很多时候承担了比战斗还要重要的任务。军事主官筹划如何作战,而政治主官则激起官兵的斗志,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仅是中队有政治干部这个职务,后世的美军也有随军牧师起到相同的作用,连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也积极想要恢复政委这个职务,自然有其道理。见士气可用,董彦平重新燃起胜利的希望。他答应让一连攻击前进,并调了两挺机枪增强火力。接令尾随的匪军突然看见人民军倒扑回来,不明所以,大都远远避开。原来担任迎头夹击的匪军看着人民军负责断后的三连,都不敢跟进,只是慢慢地跟着,并紧急派人报告黑喇嘛。正在人民军退往酒泉的必经之路上布置埋伏的黑喇嘛大吃一惊,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并计划了三拨人马将对人民军进行连续的骚扰并用最后一击完全打败他们。可是等来的消息却是人家不来了,这未免让人兴味索然。不过更让人吃惊的消息是,这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似乎在向着自己的老巢进发。不出意料的话,对方这是要做殊死一搏了。不过,对于对方的这个决定,他只有接招。败了,人民军的这支军队死无葬身之地;胜了,黑喇嘛自己没有藏身之地,将重新回到以前流窜作案的时代…他开始佩服起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来:避开其所不擅长的机动作战,能够毅然攻自己所必救,眼光很毒辣嘛。其实,董彦平等人只是被逼到梁山,要做最后一搏…这一行为完全打乱了匪军的部署,匪军对一连的攻击前进无法做有效的拦阻,让开了从公婆泉边到马鬃山的通道,三连转进后又安排了另外两挺机枪压住阵脚。遍地的砾石让人民军步兵行走不便,但也限制了骑兵的发挥,面对黑压压的重机枪,没有人敢于去触霉头。于是,在陡峭的山路上,数量庞大的匪军被人民军挡在了身后,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不能攻下黑喇嘛的老巢,他们将陷入前后夹击、最后一败涂地。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节奏!前面山路愈来愈难行,据知情人讲,这也越来越接近“巴音布鲁克”了,因为突前的侦察部队已经发现前面有一个碉堡。不同于正史的是,这时候的黑喇嘛介入马鬃山的时间还不算长,所以没有从容建造起他的规模宏大的碉堡群,他的老巢,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它对贫穷的大西北军政是一个威胁,但对于装备着重机枪、熟悉步兵战的人民军来说,第1连拿下它轻而易举。这还是在没有配置迫击炮的情况下。在机枪无法压制碉堡里暗枪时,董彦平还非常后悔没有向团里调几门迫击炮来着。继续突前,战场形势对人民军是利好。因为当初黑喇嘛选择建造碉堡时,可是很好地借用了这里的地形。攻克第一个据点后,第3连依托这个残存的碉堡守住全营的后路,要比半道而守省力多了。两挺机枪一架,这里重新成为一道天堑。不过此时黑喇嘛已经回到老巢。人民军突然改变战术,开始也让他很奇怪: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拼命走出困境,逃回酒泉是这支军队最好的出路。按照眼线给出的情报,他们一定会在饮用水消耗完之前撤退,然而中途却变卦了。按照对方的行军路线,他很快就看穿了对方的意图。但是看穿和有办法解决是两回事,至少他现在对人民军攻克第一道防线很是吃惊。只能说他对于大部队作战很不擅长,或许是长期的游击战法磨灭了他残存的一点军事技能,或许是他的眼界决定了他所认为的坚固防线在正规军队眼中只不过是一个障碍----能够少许减慢军队推行的速度,却无法形成有真正的阻力。黑喇嘛的惊讶落在温甘伦等人眼里,他和祖列欣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下,祖列欣点点头。“呼图克图阁下,汉人的火力非常猛烈,我们靠这个城堡是无法阻挡住汉人军队的。趁现在他们大部队没有到达之前,我们进入新疆,那里才是我们驰骋的天地啊!”黑喇嘛曾在库伦接受过被张汉卿枪毙的那位哲布尊丹巴册封为呼图克图,因而才在蒙人心中有这样神圣的地位,这也是温甘伦尊称他的原因。人民军的厉害,他是亲自领教过了的,要不是没有落脚地,他才不会困守在这里等待那位中国少帅派人来剿灭。可是他对新疆的情况又几乎一无所知,还要依靠黑喇嘛来帮他打开西进的大门,所以只要有机会,就会不遗余力地劝说。“男爵先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这一道防线是不久前仓促建成的,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充实。等汉军进攻我的第二道防线时,他们就知道什么叫固若金汤!他们的火力优势无法体现,我们也还有近一千人可以交战!”第二道防线就是黑喇嘛要塞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两层正方形平顶房屋,每个角都有一个瞭望塔,房子有两扇门,门框用砖砌筑,要塞里有保镖的住房、马厩和储藏室。打开厚重的房门就进入了宽敞的大厅,大厅的中|央是火塘,有一条用石头砌筑的台阶通往第二层,黑喇嘛的私人房间都在这里。在黑喇嘛看来,这是一个连密集炮火也难以攻克的险要地方:它高踞谷地的整个东端,几乎封锁住了南部山丘环绕的谷口。进了寨门是一堵峭壁,窄的只容一个人通行,轻型的火炮也不能通过山隘运进山谷,这样就不能从西面炮击要塞。可是温甘伦认为,虽然这里看起来地势险要,然并没有什么卵用。他可是经历过大阵仗的,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武器叫做迫击炮,是这种据点的天敌。在他的印象中,人民军是既能打,人又多。听说那位中国少帅集中了将近2万人的队伍来清剿黑喇嘛,若不是前不久的地震的话,他们的人马也该杀到了。攻打买卖城的失利让他对人民军的战斗力有了初步了解,这些天被张宗昌的白俄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后来才知道人家才只是一支杂牌军。以他们主力的配置,不知道会有多少迫击炮和机枪,这一点上黑喇嘛绝对没有胜算。黑喇嘛酝酿的袭击人民军的计划,他并没有认为有何高明之处。因为对于一支真正的现代军队而言,战、行、宿都是受过极强的训练的,如果第1营被这么轻易地打垮打败,那才是自己的耻辱。事实证明,那支中队赢得了第一回合。在陌生的战场,在并不利于防守的地方,在午夜,他们把偷袭的匪军打了个稀里哗啦。从后来扒出来的尸体计算,人民军损失并不多,而黑喇嘛的人就比较可观了。然后,在骑兵优势的机动作战上,匪军仍然无法打开人民军的阵营。在面对重机枪突前或押后,匪军基本上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从反馈看,这支人民军在陷入不利态势时,并没有显示出丝毫慌张和悲观。不但如此,他们还在无意中避开了艰险的撤退之路,选择了向黑喇嘛的老巢强攻,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决心让人生畏。他相信即使黑喇嘛最后赢得了保卫战的胜利,也一定会被中队复仇的烈火所燃尽。哼,固若金汤!古往今来,这世上就没有永远固若金汤的阵地!从装备、士气、后勤、战斗力、军队数量各方面,黑喇嘛都远远不能和中队相提并论,难道就凭着山高皇帝远?以前是因为人家顾不到这里,他才能一家独大。现在听说少帅已经在年前祭旗出征了,两万人的军队,光走路就把这里踏平了!与其被围而聚歼,不如铤而走险,温甘伦男爵强烈地萌生出逃离此地的想法。

第502章 大吃一惊的好消息

黑喇嘛的自信还是有一点道理的,至少董彦平他们看到这座要塞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的。

四下里是高高低低的山丘,被其环绕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石路,有些地方容不下两匹并排行驶的马。在道路的尽头,是一个看起来厚重的寨门,旁边有无数影影绰绰的人头藏在由石头搭建的简易工事中。这个地形,使步兵的冲锋极受限制,也使防守方的火力得到最大发挥。

强攻,必定要遭受极大损失。

不攻,人民军已无退路。

首节上一节267/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