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102节

军队的战斗力不单单在于训练,还有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一切,在历代中队中间都是没有的。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传统的观念使得当兵吃皇粮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自然而然地,打仗时保命和平时敛财是官兵的通病,喝兵血骚扰地方是应有之义。

张汉卿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思想上让他们认清“为何而战”,还要尽一切可能给他们减少后顾之忧。即活着时给他们以尊严,阵亡后给他们家庭以安慰。现代国家对于军人的优待地位相对都是突出的,例如购票等的军人席位以及国家对于烈军属的照顾等。

张汉卿决定提升对于阵亡伤残官兵的待遇,他和王以哲等人合计后专门就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后事开了一次会议,并以此作为未来自己的建军基调。

所有阵亡将士的遗体处理都征询家属意见,如果有意回乡安葬,则由卫队旅专门安排车队送柩回乡,力求声势浩大,费用由卫队旅出;卫队旅还在草原上建起一块墓地,供奉那些无家可归或不便回乡的烈士们。至于伤残士兵,能够继续留在军中的就作为宣传干部,无法承担任务的就地安排看守陵墓,或者遵循本人意愿发放遣散费和伤残补助费用回乡。

当然,不会让他们这样孤零零地回去,至少也要派出四个战士和一辆马车把他护送回乡,务求高调。张汉卿更安排星夜刻下数千枚金灿灿的奖章并印制数百本证书,作为此次战役功勋人员的资历及作为伤残军人退伍证明。资金紧张,他才想到这个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的办法。在他的计划和宣传中,将来这种伤残证明会由民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补助,只是目前还够不着这块。

对此次立功的人员,择其最优者十人,各由一个班的官兵护送回本乡戴花游街,安排县、乡宿老给予壮行,务求风光。

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天才的主意,至少全旅官兵心有幸焉。那些被披红挂花的战士,第一次在家乡人们面前大大地露了脸,对于获得的荣誉无比地珍视;那些受伤的官兵,不再像其它军队一样被人讥笑为废物而是再入征途,对于未来的恐惧情绪大大缓解;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庭,因为超常识的礼遇----从前可都真的是马革裹尸甚至尸骨无存的----卫队旅不但妥善安顿了后事,还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召开群众集会,高度赞扬了他们舍身为国的贡献并组织追悼仪式,部队并许诺不会忘记烈属的功劳、将在条件转好时按政策给予一定的照顾,多少减轻了他们对于失去亲人的痛苦。

对逝者的关爱就是做给活人看的,张汉卿的举措,至少赢得卫队旅及其家人们的赞许。老百姓们第一次感觉到参加军队并不是不可取,军人作为一种有荣誉的职业开始对很多对现太不满的年轻人有一定吸引力。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几乎全省刮起的卫队旅伤亡将士安置工作进行的同时,竟有上千个适龄青年指名要加入卫队旅,其中不乏烈士亲属。

大胜而归,该衣锦还乡了。奉天城内,有人期盼,有人冷眼。期盼的是于凤至,妻盼夫归,这是人之常情;冷眼的是冯德麟,卫队旅的坐大,让他坐卧不安。一个二十七师已经够他头痛的了,再加上一个能打仗的卫队旅,这不是要命吗?

不行,必须把这支队伍瓦解掉!在督军府暨省政|府为张汉卿等人请功的宴会上,冯德麟罕见出席并亲自给张汉卿把盏,席间吐露心声:“汉卿贤侄!小半年时间不见,风采更胜往昔!卫队旅能带领一帮学生军打败顽匪,是伯伯始料不及也堪称可喜可贺。时值国家用人之际,伯父可以担保汉卿贤侄可以在二十七师承担更大的重任,一个实至名归的旅长是跑不了的!”

与张作霖一向不和的老冯突然大包大揽送上橄榄枝,这让奉天军政大员大跌眼镜,张作霖却蹙了蹙眉。这老冯极力让汉卿入二十七师是别有所图啊:一者几个要职都已经被奉军老人占据,实无腾挪余地,要这些老人为他让位,只怕会寒了大家之心;二者这老冯只怕又要拿卫队旅说事了!

果然,冯德麟话风一转:“学生军打仗是好样的不错,我们这些军中大老粗可要丢脸喽!国家培养学生人才不易,还是学以致用为好,打仗的事,就交给我们这些大老粗吧。再者奉天财政也养不起这么多人,我看还是有机会请令中|央给予封号为好,奉天百姓的负担太重了!”

话说到根子上了。到民国五年,北洋政|府一共统编了16个整编师,都是按照德国的编制花大力气建成的。在国家经济能力还不足以供养更多军队的民国初,其他地方部队想吃中|央财政饭基本上不可能。张汉卿的卫队旅,是老张从牙缝里攒出几个钱搞出来的,而且作为大头的军火是套取袁大总统库房的。若不然,以目前奉天的财政实力,怎么能这么快搞起那么大规模的卫队旅?

当然老张也是下了血本的:除了大炮有些困难,为了剿匪的火力需要,挪用了27师炮兵团的小部分山炮,给它配置了基础的一个炮兵连外,其它的架构可真的不输于北洋精锐的二十七师呢。此外作为少帅嫡系中的嫡系的特战大队重机枪的编制是特批的,按步兵团标配一个附属机枪连6挺,全二十七师只配置了26挺而已,才在剿匪之战中用火力打掉巴匪的气焰。为此老张还出钱新购了英国造马克沁14挺加法国造哈其开斯2挺。这个事,不但冯德麟记着,就二十七师内部也有些人私底下腹诽,说大帅偏心,用公钱、揽私活。不过在老张看来也正常,都是自己麾下的军队嘛。

“请令中|央给予封号”说得好听,其实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借口“奉天百姓的负担太重了”向张作霖将一军才是重点。如果老张不接球,老冯绝对会自行组建一支军队并也向奉天财政伸手的----凭什么你可以我不可以?那时绝不会考虑什么“奉天百姓的负担太重了”,而是“这样才公平!”

张汉卿很快答话:“学生军一仗成名,汉卿认为,我们军队中的文化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为什么学生不能参军?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古有班超投笔从戎,我们现代人怎么着也不能输给古人吧?

至于财政负担,我张汉卿之前就和督军说过,在这里也可以负责地和大家讲,卫队旅既然不算在民队序列中,自然也不会用奉天财政一分钱去补给军饷!我只需要一个地方,留着驻兵、训练和养兵而已。”

闻者耸然,张作霖也是一惊:“小六子满嘴跑火车!之前说卫队旅不用财政一分钱我还以为是他说气话,怎么可以在这种场合立下这种军令状?就凭卫队旅的军功,毕竟法律不外乎人情,冯德麟再叫板我也有办法应付。可这句话一说,冯德麟不把财政上这一块卡死,我老张倒过来写!”

冯德麟也是一笑。他嘲讽地说:“学生们再识字、再能打仗,也要吃饭的吧?既然汉卿能理解奉天之苦,伯父当然欣慰之至。”他不无得意地看着张作霖,不怀好意地想:“你能从奉天财政上支出零星半点的费用不难,不过要养这万把人的军队,可不是零星的财政补给可做到,到时看你怎么办?你要是敢暗中动大手脚,即使你是督军兼省长,我有把握让你吞得下吃不下!”

话既说开,张汉卿也无所畏惧:“我们这帮学生军,不但识字,能打仗,还能垦荒!辽北之地,都曾遭土匪洗劫,幸被卫队旅收复。奉天财政不足,我们也不会伸手去为难政|府,但是卫队旅也是人,也要吃饭,奉、吉、蒙边境一带地广人稀,卫队旅将用这些无主之地垦荒,以养活这支人马。”

他早已想过,也为此筹划了很长时间。奉天周边已无发展余地,辽北一带目前尚算“无主之地”,大有可为。而且日本人也在向此渗透,把卫队旅驻守此地,既可屯田养兵,又可防范其对蒙古内地形成势力范围,还能脱离奉系影响,再也不用看老奉军白眼,可谓一举三得。

不过不能白手起家,无论是开荒种地、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卖地或收租或在当地征税什么的,都缓不济急。要知道,一万多张嘴的卫队旅可是天一亮就要嚼粮食的,这个跟信仰无关,是身体本能。主义不能当饭吃,张汉卿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卫队旅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饭量本来就大,再加上训练,不说军费,光一天每人不下于斤半的大米高粱消耗就不是个小数目,更别说每月的津贴,还有武器的消耗等。就是不练兵,开荒的设备还是要的。

他提出需要一个缓冲期。

冯德麟应声而起:“好!不知汉卿准备什么时候开始?”

张汉卿落地有声:“从十月起,卫队旅将不用奉天省财政一分钱!”

第181章 枕头风

张汉卿敢这么说,是有绝对底气的,也在详细观察并与卫队旅高层经过周详的考虑后得出的结论。

老冯吃定了老张,张作霖有心也无力去给他支援,毕竟在大面上被将死。无论将来要做什么,解决卫队旅的吃用是第一要务。而小张,除了每月大帅府可怜的零用及个人微薄的俸禄,到哪儿拿钱?

幸好小张有后备军,这个后备就是妻子的娘家。

于凤至的娘家可是奉天数一数二的商户,如果自己能先期得到一部分资助,度过最困难的前几个月,等到秋粮特别是来年的夏粮到手,按规划,只要能周转开来,一切都应该不成问题。

他已经提前做好了于凤至的工作,这个工作,是在床上做好的,我们姑且定义为“枕头风”吧。

于凤至嫁到张家还不到两周,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新娘子。但是因为张作霖没时间照看帅府,张汉卿又带兵在外,小叔子们年纪又小,作为张家长房长媳,于凤至当仁不让地进入角色。

公公有六房妻妾,居家过日子,大家自然平素里也有些龌龊。还好于凤至深得张作霖敬重,又是大户人家出来的,且是张作霖钦点的大帅府主事,所以一些事还能够处理得来。

她最合得来的还是五妈寿懿,她是真心为大帅府好;最不喜欢三娘戴宪玉,感觉有点不尊重下人----当然对自己还是很客气的。很多事情自己不懂的,都和寿夫人商量着办。

对张汉卿,她可没有半分随意。虽然他比自己还小了三四岁,可是毕竟是自己的丈夫,是自己的天。丈夫和自己恩爱,她又喜又忧,恐怕他年轻身体受不住;丈夫离家带兵,她又担惊受怕,害怕有个闪失或者风餐宿露把身体弄垮了,但是男儿志在四方,自己是不能扯后腿的,只能默默地每晚为他祈福;丈夫立功回来了,自然喜上眉梢。

小别胜新婚。张汉卿本就年轻,又是带着任务来的,自然一番努力让于凤至从心底里酥透,恨不得化身扑在他身边,自然屈意承欢。情浓之后,张汉卿搂过于凤至的脖子,在她的耳边轻轻短吁说:“老婆,我遇到难题了。”

这个称呼是张汉卿的独创。历史上张学良称呼的是“大姐”,那样亲切是亲切了,却少了一分夫妻间亲昵的情愫。叫“娘子”太过戏剧化,叫名字有些不顺,自己还小不少;叫“凤姐”吧老想起史上一著名人物,会导致减退,还是叫老婆好。于凤至起初很不习惯,老婆,老婆子,总感觉把自己叫老了。可是张汉卿死不要脸地在新婚几夜都称自己老婆,还逼着自己叫“老公”,几天之后,反觉得亲切不少。

可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很含蓄的,在外面,张汉卿还是叫大姐,当然在没人的时候、需要亲密接触的时候、有事相求也就是所谓商量事的时候,一律称“老婆。”

丈夫和自己吐露心事,自然很在意。她也抚摸着张汉卿的头:毕竟还只是十六岁的大男孩啊,据说带着上万人的兵,可不知平时受了多少罪?两个人贴得很紧,心自然是紧挨着的。

“有什么难事啊?你可是奉天大名鼎鼎的少帅呢!刚刚还立了大功,你可知道现在奉天的大街小巷都传遍了,大姑娘小媳妇都想见见你的模样呢。”她这样给他鼓气。

张汉卿轻叹了口气说:“什么少帅?在别人眼里我是少帅,一言九鼎。你可知道我父亲的大敌冯德麟?他就在一旁虎视眈眈要拿捏我的不是来给父亲下绊子呢!卫队旅有功不假,可你不知道我就是为了挣这一口气才用这支还未训练成熟的军队来剿匪呢。我估计几天后奉天军政开会讨论剿匪序功,冯德麟一定会拿裁撤卫队旅说事!讲起来卫队旅吃着奉天省的财政,他不满意是应当的,毕竟和我父亲在政见上有争执。可是要我放弃我亲手建立的军队,我舍不得。而且现在兵荒马乱的,中|央地方都互相争斗,没有实力在手,将来话语权也不会大。”

于凤至虽然对于军政大事不曾涉入,却也大致明白奉天的形势。见张汉卿说得那么严重,心下也急:“听说冯德麟和公公近来势如水火,可是两边都是握有一师的兵力,相互之间一时也不致有什么大的冲突。老公你多带着一支部队,我们算起来要比他强一些,打仗肯定能赢过他的。”

张汉卿微微一笑,心里说:“军事上可不是这么算帐的。”嘴中却说:“是的。”

“不过冯德麟肯定要拿我的卫队旅说事,他也肯定要掐住我的财政上的脖子。以前他就曾说过,奉天财政除了奉天的两个师的驻军,不可以拿来供养其它的军队。如果我父亲不同意裁撤卫队旅,他曾说过自己也要招募官兵来打擂台。”

于凤至自然是向着张家的:“那不公平。我们早就建成了卫队旅,而且听说是当时袁大总统给的钱。他有本事自己建一支军队来,然后大家都让奉天财政养着!”女人都是感性的,很多事情没有道理可讲,反正和亲爱的老公起冲突,都是别人的不是。

张汉卿苦笑着说:“问题是他要和卫队旅一样,每月支出一笔费用。这件事讲起来我们是理亏的,所以父亲在和他争论时一直落在下风。我估计马上他还是会向我父亲要钱,就拿卫队旅每月的供养说事!其实就是给他也没什么,短期内他肯定无法拉起这么多的人马,关键是,奉天现在没钱了!”

“卫队旅满打满算将近八千人,按每人每天二斤口粮,一个月消耗量就有五十万斤。现在大米平均每石6元,按178斤每石计算,合34分每斤。考虑到地区差异和年份差异,以4分每斤计算是比较合理的。小麦情况也类似。小麦趸售价格平均4元/100斤,合4分每斤。光口粮每月就需大洋两万元。”

“军人的军费每月一块大洋,这点不能少了。另外毕竟一个重劳力不在家里,他们的家人也要吃喝,这样算来,每月又需一万多大洋。好在卫队旅官兵平等,目前军官的军费倒没多出多少。”

“考虑到天气转凉,部队的冬装还未置备,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没个三万块估计是办不成。”

“离秋收还有一个月,我准备在秋收前后有番大动作,这样随后可缓解我的财政压力,但起初一个月七万大洋是跑不了的,我愁的是这个。”

于凤至陷入沉思中。

第182章 多管齐下

张汉卿感觉有门,他要的就是这结果,他打气说:“其实卫队旅先期工作已经完成,现在只是每个月的维持费用了。我有一个计划,就是趁现在关内外还很安定时,半整军半屯田,以军养军。东、西辽河沿岸有肥沃的土地可以开垦,地理位置上处在吉蒙奉三省交界处,又是在卫队旅直接控制之下,可以大有所为:以地养兵,前景大好。只要我垦出一些田来,我估摸着十万二十万亩良田是没问题的。再适时卖出去,不愁养不起军。问题是这初期,我实在没有钱来支撑。”

这时期养一个陆军师年费约130万,卫队旅也有大半个师的规模,说起来他已经够节约的了。

首节上一节102/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