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 第344节

  经过过去五年多的经济建设,我相信各位委员应当对于工业化有所了解,想要完成工业化就必须具备三样要素,资本、资源和市场。

  作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国家,我国的财富几乎都在地主和帝国主义及其买办手中。因此剥夺地主的土地是获得工业化资本的一个方式,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打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其目的也是为了阻止我国的财富外流,但是以上这些手段依旧不够筹集到整个中国完成工业化的资本。

  光是这几年对于东北的固定资产投资就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而满清没有垮台之前,一年的财政收入大概最多也就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光靠我们自己积累工业化的资本,没有几十上百年是完不成的。

  我们也对世界各工业国的工业化过程有过了解,英法是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完成的工业化,德国是依赖对法获胜的赔款完成的工业化,美国则是通过对于欧洲资本的吸纳完成的工业化。按照我们得到的资料,战前美国的外债和对外投资总数的差额是负30亿美元。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想要完成初步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必然是要从外部引入的。光凭自身的积累去筹集工业化的资本,在当前的世界并不合适。除非我们遭到了各资本主义强国的联合封锁,不得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接下来是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我国是一个大国,几乎所有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都能在各地找到,但是这些资源中极少有富矿,就拿铁矿石来说,高品位的铁矿石国内很少,但是在马来半岛、印度、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则蕴藏着大量的高品位铁矿。

  而且,我国还缺乏适合炼焦的煤矿,到现都成四川成汉在也没有发现一个大油田,如果我们不能从海外输入这些资源,那么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工业品几乎不能同各资本主义工业国在国际上展开竞争。

  而且,我国的各种资源储量虽然不小,但是相对于我国的人口而言,我们的人均资源是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也就是说,假如不能从国外输入各种资源的话,想要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是不大可能的。

  最后一个就是市场,就这一项来说,社会主义对比资本主义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分配的更为合理,也就意味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能够提供比过去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更大的市场。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都组织起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去,劳动力如果不能通过生产变现,那么劳动者就无法通过创造社会财富来交换自己的所需。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来说,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劳动者的全员参与劳动,才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换句话说,在没有达到按照需要分配社会财富之前,我们至少要做到按照劳动价值分配社会财富。

  所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应当是土地国有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前者比较容易达成,但是后者比较麻烦。为什么说后者比较麻烦,因为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又得讲到如何追赶资本主义强国的问题上。

  如何追赶资本主义强国,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对抗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对于殖民地帝国主义,我们的选择其实很少,要么用暴力打倒帝国主义,要么就是向殖民地输出革命,引发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革命,通过消灭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来打击帝国主义,从而把资源和人口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虽然殖民地帝国主义当前控制了世界上最多的资源和人口,但是他们对于殖民地民族及本国民众的压迫和剥削,导致了他们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却并不能获得多数人的支持。

  本次欧洲大战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场大战揭穿了殖民地帝国主义所鼓吹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从殖民地民族到本国的无产阶级都在反对他们。各参战国前线军队的厌战情绪和国内的罢工运动、俄国革命的爆发,都证明了殖民地帝国主义已经难以维系下去了。

  我敢在此下个断言,帝国主义的干涉力量是摧毁不了俄国人民所支持的苏维埃政权的,而这场大战是殖民地帝国主义最后的辉煌。在这场大战之后,各殖民地国家必然会掀起一场民族解放的潮流,而在大战中实力大损的帝国主义为了应对这股潮流,将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

  也就是说,自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扩张行动将会落下帷幕,接下来各资本主义国家将不得不让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最终迎来各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分离,当然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过我们应当都能看的到。

  但是对于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使用暴力或是输出革命,几乎是很难见效的。就如今天杨杏佛在课上讲的内容,美国的资本主义现在还是相当有活力的。虽然他们口口声声把自由视为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介意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作出改良。

  比如对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战时计划,比如开征所得税和公司的超额利润税,比如向普通民众发行小面额的公债等手段,当前的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正试图遏制垄断资本家的诞生,从而缩小美国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缓解其内部的阶级矛盾。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活力的资本主义,如果采用暴力手段对抗,很容易就会造成另外一场大战,也会让美国的无产阶级感到迷惑,最终造成世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

  因此,想要打倒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我们应当首先在工业化上追上他们,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去打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削减资本的利润率。

  不管自由资本主义如何改良,它的本质是不可能变的,就是资本对于自我增殖的需要。假如资本无法在一项产业中获得足够的利润率,那么资本必然会放弃这项产业去寻求利润率更高的产业。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迫使自由资本主义下的资本向金融产业集中,减少工业资本的规模。金融资本将会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提供足够的资本,而资本主义下的工业规模减少,也将会给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

  当工业生产集中于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资本主义下的金融产业虽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却无法给予无产阶级更多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自由资本主义通过金融垄断成就帝国主义,也将因为金融帝国主义失去活力,而创造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机会…”

第966章

  听到这里,各位委员们大致了解了吴川这些天让这些留学生给他们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了,吴川是想要修正当前的革命路线啊。

  辛亥革命时,吴川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取代了同盟会的排满革命口号。应该来说,在关外还是吴川提出的革命主张更为吸引民众,毕竟关外当时正处于日本和俄国两列强的威胁之下。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连照会都没发给清政府一个,就把南满铁路和关东半岛转让给了日本,算是承担了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的责任。而取代了俄国在南满地位的日本人,很快就表露了自己的凶残本性,开始强行圈占当地人的土地,并派出了军警维护日本在南满的特殊权利。

  于是,过去反对俄国人的东北人,曾经热切的等待着日本来解放自己的东北人,很快就认识到日本人和俄国人只是一丘之貉,甚至于日本人要比俄国人更为阴险。因此对于吴川修改同盟会的排满革命的主张,代之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时,大家都是相当乐意接受的。

  不过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主要的重点还是在于反封建,也就是打倒满清朝廷和控制乡县的地主乡绅,破除宗教迷信、打倒族权、父权、夫权和神权。发展到今天,共和党已经可以公开宣布要实现土地国有化和消灭地主阶级了。

  但是,吴川在回国发动革命之前,得到了俄国、德国等帝国主义及资本家的不小帮助,这也使得一开始共和党对于反帝方面的路线是毕竟模糊的,仅仅只是要求废除满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那些明显有失公平的列强在华特殊权利而已。

  收回关税自主权力,收回租界,收回外国军舰在内水的航行权及废除治外法权等,都是过去共和党所追求的反帝国主义的主要内容。而这些行动也还在各位党的中央委员们的可接受范围内,大多数人都以为清理掉帝国主义在国内的特权,就已经是党能做的的极限了。

  应该来说,这几年共和党基本实现了革命之初提出的目标,只是就在大家觉得前途一片平坦的时候,吴川突然对当前的路线进行了修正,对于反帝国主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明确而详细的主张,是过去所没有的。

  不过,吴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他还提出了如何打倒帝国主义的两条道路,就这一点来说又让众人稍稍放心了不少。相比起袁世凯在部下面前的玩弄权术,从来不让部下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又或者是孙中山这种只提革命目标,而不讲革命道路的革命领袖相比;至少吴川给予他们这些委员的感觉还是比较靠谱的,在他提出革命目标的时候,都是会先提出一条革命道路来。

  就像过去吴川认为想要打倒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前提,是先占有一块革命的根据地,哈尔滨-齐齐哈尔起义,使得革命依托北满这块根据地挫败了满清政府组织的进攻,事实证明了吴川的主张是正确的。

  接下来,吴川认为革命军不应当先入关,而是要先打败干涉中国革命的日本军队,借机把南满铁路及给予日本人的特殊权利收回,进一步拓实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吴川的主张是正确的…

  这一次次,从看似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到最终都实现了,也就让吴川在党内和革命委员会内树立起了一种无所不能的形象。不管吴川主席提出的目标多么的不切实际,但是只要按照吴川主席指明的道路前进,总还是能够有成功的可能的吧,这就是东北党内外同志和群众对于吴川的一种盲目的信心了。

  就像这一次,哪怕宋云桐觉得凭借中国的力量,就算再加上苏维埃俄国的力量好了,想要打倒世界资本主义的联合,这也是一个难如登天的想法。

  毕竟本次欧洲的大战中,看似强大无比的俄罗斯帝国可是最先崩溃的一个,连号称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现在还没有垮呢。在俄罗斯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苏维埃俄国又能对付几个帝国主义呢?不管这么计算,宋云桐都看不到社会主义胜利的希望。

  不过既然吴川还是照着往常一样提出了新的革命道路,虽然听起来新的革命道路相当的虚幻,但是宋云桐思考再三之后还是保持了缄默,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只能提出疑问,但并不能提出新的革命路线,就革命的前进方向来说,党内谁都没有吴川看的远。

  共和党发展到当下的这种地步,党内的中都成四川成汉央委员们谁身上没有压力呢?短短七八年时间,一群对于社会现状不满的革命青年居然走到了可以左右国内政局的地位,这是宋云桐参加革命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

  哪怕是跟在吴川身后发动起义的时候,宋云桐也是把孙中山和黄兴看成是革命领袖的,他觉得革命成功之后必然是孙中山和黄兴这些同盟会高层组建新政府,就像约翰亚当斯、富兰克林、杰斐逊在独立战争后组建美国政府那样,而他将会留在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他还活着的话。

  但是世事的变幻莫测就在于此,他曾经所以为的最为适合领导新中国的孙中山和黄兴两人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职责,反而让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而曾经被认为是偏师的关外革命军,却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还茁壮的成长了起来。

  认为革命成功之后自己会在家乡做点事的宋云桐,现在却成为了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于他的一个决定都能影响到北京政府的政策发布了。当然,宋云桐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坐上了现在的位置,而是吴川并没有放弃他,给了他许多次做事的机会,才让他慢慢的成长了起来。

  不仅仅是他一个,梁廷栋也好、耿谨文也好,现在党内能够坚持下来的中坚,都是一直相信吴川并跟着吴川前进的。那些有了一点功劳就想要挑战吴川的革命道路的党员,几乎都迅速的摔下去了。

  这也是宋云桐虽然和党内其他人员有些矛盾,但却一直保持在一个限度之内,因为吴川并不希望党内出现激烈的派系斗争,谁也不希望引发吴川的出手,因为谁也扛不住,于是大家也就维持了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

  回答了梁廷栋的问题之后,吴川扫视了一眼各位委员后说道:“如果大家没有其他疑问的话,那么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为止吧。另外我请求发起一场投票,就加强统计局的职能和以战时资源和劳动力计划办公室为基础成立计划经济委员会,两项事宜进行投票表决。”

  宋云桐这下终于开口了,“加强统计局的职能是什么?这个计划经济委员会主要负责哪一部分的工作?”

  吴川回道:“之前我已经说过,社会主义需要通过计划来补充市场的不足,但是计划是需要经济活动的多项数据才能制定的,因此当前的统计局规模显然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活动的数据,才能更为合理的制定经济计划。

  至于计划经济委员会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通过集中资源在我们的经济短板上,从而加速我们的经济,从而更快的赶上资本主义。

  比如钢铁产业,英国上个世纪初步完成工业化,成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候,正是英国钢铁产业大发展的时候,人均年产粗钢达到了60公斤以上;而凑巧的是,美国人均年产粗钢达到60公斤的时候,4年之后美国的工业产值就成为了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人均年产粗钢60公斤差不多就是初步工业化完成的一个指标。以我国今天将近5亿人口的数量计算,我们的年产粗钢应该达到3000万吨,才算是进入了初步工业化。我们去年全国的粗钢产量也就140万吨,和3000万吨差了2860万吨。

  按照人均年产粗钢计算,大概每个中国人只能分到2.8克,大概也就够做个顶针。由此可见,统计局对于经济活动的数据统计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了解我国经济活动的真实数据,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假如我们不依赖行政干预,把资源集中到我们欠缺的经济短板上,那么按照市场需求推动的经济建设,未必会把资源集中到我们所需的产业,而只会集中到利润最高的产业当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原因…”

  宋云桐也好,其他委员也好,最终都没能从吴川这里要到归国留学生,这批归国留学生除了工程类的留学生外,最终都被分配到了统计局和计划经济委员会。

  当会议结束之后,朱和中留了下来,向吴川进行了一次单独的汇报,“上次您要我问一问张敬舆是否愿意去地方工作,他考虑了过了,表示愿意去地方。”

  张敬舆即张绍曾,随着军政大学培养的军事人才开始成批进入军队指挥系统之后,辛亥革命时期留下的中高级军官们就有些跟不上形势了。因此吴川就想对军队系统进行一次调整,把那些已经不适合于新的作战模式的军官们转业到地方去。

  张绍曾虽然是革命军最初的山头之一,不过长春起义之后他选择了同革命委员会分道扬镳,还是让不少党内的委员们记在了心里。而张绍曾在军事指挥上也不够出色,对于眼下新的军事体系也了解不多,倒是在人际关系上颇能经营。因此吴川干脆就让朱和中劝说他去地方工作,为那些落伍于时代的军官们做个表率了。

  吴川听后顿时放松了许多,“张副主席愿意做这个表率还是很有觉悟的,他有什么要求的话,可以让他提出来,能满足的就满足他吧…”

  作者的话:搜集资料中,一更

第967章

  “战争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是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向德国人宣布,苏维埃俄国不接受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但是也不打算继续和同盟国交战,将自行从前线撤离军队时的心情写照。

  在和平谈判期间,托洛茨基往来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彼得格勒之间时,他曾经劝说过一位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驻前线代表,要求他鼓动士兵支持代表团签订一份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条约。不过这位前线代表却诚实的回答道:“根本不行,我们不可能再回战壕里,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还会说我们像克伦斯基一样在继续欺骗他们…”

  从那时开始,一直坚持要等待下去,拒绝和德国签订苛刻的和平条约,直到德国内部爆发革命的托洛茨基开始动摇了。他意识到列宁的预见是正确的,和平,无论如何也要和平!否则前线的士兵就会抛弃苏维埃,就像他们抛弃了临时政府那样的快速。

  但是,布哈林等一些“革命战争论”的支持者却并不这么看。他们坚定的相信,只要继续战斗下去,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队也会如俄国军队一样爆发革命,最终成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支持者。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这样认为,德国革命比俄国革命重要的多,如果德国革命需要俄国革命的灭亡,那么俄国革命就应该灭亡。

  最后则是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等一些社会主义者,他们坚决反对签订这样一项条件苛刻的和平条约,赔款也就算了,但是把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也一并独立出去,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革命后的俄国。

  在布尔什维克党内,至少在党的领导者当中,坚决反对和约的人数始终占据了多数,其中又以提出革命战争口号的左派共产主义集团情绪最为激烈。

  不过随着德国人重新发起进攻,特别是德军在芬兰的登陆直接威胁到彼得格勒安全的时候,有些委员终于清醒了过来。为了避免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名,最终他们同意了和德国签署和约。

  只是孟什维克、左翼社会革命党等依旧坚定的反对和约,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签署之后不久,他们选择退出了人民委员会。

  于是乎,在和约签订之后,不管是“左派共产主义集团”,还是在英法支持下的自由主义者,都对列宁派发起了舆论上的进攻。

  列宁对此作出了两个应对,第一是以德军对于彼得格勒的威胁为理由,提出了把苏维埃政权迁往莫斯科;第二则是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把党名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左派共产主义集团”为了坚持自己的理念自然不能跟随人民委员会逃亡到莫斯科去,而莫斯科苏维埃虽然同样是反对签订和约的,但是作为地方苏维埃成员,他们显然是不能和列宁、斯维尔德洛夫这些老布尔什维克对抗的。

  至于党名的变更,也是为了彻底同孟什维克分隔开去。底层的民众很难区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区别,毕竟两者都冠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是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大到两个派系几乎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在这样的形势下,孟什维克利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的宣传,最终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因此许多地方上的农民因为生活圈子较为封闭,分辨不出什么是孟什维克的主张,什么是布尔什维克的主张,最终就把布尔什维克当成了出尔反尔的骗子。

  党名做出了变更后,俄共(布)再发表什么主张,也就不会被民众所误认了。随着人民委员会迁移到莫斯科,列宁很快就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任命托洛茨基为陆海军人民委员并同时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一个是委派斯大林南下收编并组建东方面军。

  对于托洛茨基的任命,不仅仅考虑了其在都成四川成汉前沙俄军队中的影响力。十月革命爆发时,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袖,正是托洛茨基说服了彼得格勒周边的驻军按兵不动;之后又是他出面保护了一批军官没有受到审判;而为了抵抗德军发起的进攻,又是托洛茨基提出启用被停职的沙皇军官,让他们以军事专家的身份指挥部队,重建前线和后方的部队。

  还有就是,托洛茨基在社会主义者中良好的声誉,不仅仅党内的越飞等人推荐了他,党外的不少人也认为,只有托洛茨基才能把当前涣散的军队重新建设成,一支能够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武力。

p>  至于对斯大林的任命,主要还是为了保障北部地区的粮食供应。俄罗斯帝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主要在波兰、乌克兰、顿河流域及北高加索、西西伯利亚等地了。现在波兰和乌克兰已经从俄罗斯的疆域中划分了出去,顿河流域在哥萨克的控制下,也就剩下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亚了。

  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大约是俄国景色最为秀丽的地区了,普希金有首诗歌描述过这里,“这里,乌云在我脚下俯顺地飘逸,透过乌云,我听见喧响的瀑布,峥嵘赤裸的层峦在云下耸立,下面则是枯索的苔藓和灌木,再往下看,已经是翳翳的林荫,小鸟在鸣啭,群鹿在奔驰…”

  而北高加索属于盆地和山前平原的地形,在多年的开发之下,这里成为了除顿河地区之外的南方最大的农业区。北部的城市每月大约要消耗27万吨,一年就是约330万吨粮食的需求,北高加索地区至少可以提供150万吨以上的粮食。

  接下来就是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了,这里大约出产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70%的谷物。拜斯托雷平改革所赐,1897年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登记人口为543.8万人,但是到了1914年,这一地区的人口登记数就达到了962.5万人。

  虽然这些新移民在登记之后也有跑路的,但是留下的移民给西伯利亚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资本,从而使得西伯利亚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哪怕在大战期间,欧俄地区的粮食产量在下降,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也依然在上升,1917年西伯利亚地区的谷物产量占了全国产量的17%;而北高加索则是8%,这里已然成为了俄国的新粮食产区。

  由于有着革命委员会提供的火车机车、货车和工业品,使得击退了奥伦堡哥萨克匪帮的苏维埃政权从本地收购了将近200万吨粮食,极大的缓解了北部地区的粮食危机。

  于是,控制住南西西伯利亚地区,然后进军察里津,控制住北高加索的粮食产区,就成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只要有了粮食,苏维埃就能恢复城市里的秩序和重建经济,并为组建红军打好物质基础,没有粮食,苏维埃就什么都不能做。

  应该来说,在德国人撕破脸发动进攻之前,苏维埃俄国的整体形势正在好转。东面伏龙芝打败了奥伦堡的哥萨克叛军,又压制住了西伯利亚州议会的异动,使得来自远东的物资和西伯利亚的粮食可以畅通无阻的运往莫斯科。

  南方,乌克兰苏维埃的建立,并在赤卫队的支持下击败了基辅的中央拉达,眼看着就要重新控制住乌克兰这处俄罗斯的粮仓了。而1月20日顿河北部的贫苦哥萨克自行建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并同苏维埃委派的赤卫队一起进攻顿河军政府。

  卡列金自杀之后,2月22日西韦尔斯的赤卫队进入罗斯托夫,2月25日V.S.戈卢博夫的哥萨克革命军事委员会部队进入了新切尔卡斯克。顿河克鲁格主席沃诺西诺夫和阿塔曼纳扎罗夫在3月3日作为反革命领导人被处决。至此,旧顿河哥萨克政府极其武装力量完全覆灭了,而南俄志愿军也逃亡了。

  但是,随着德国人发起了对于苏维埃俄国的进攻,而前线又一溃千里的时候,刚刚树立起了一点威望的苏维埃政权,顿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原本已经屈膝服从的反革命分子,在听到德国人进攻的消息之后,顿时又活跃了起来。

  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许多旧贵族和旧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都投靠了德国人,试图利用德国人的力量打倒苏维埃。苏维埃首先从乌克兰和芬兰退却了,承认了乌克兰和芬兰的独立。

  于此同时,苏维埃所依赖的赤卫队也出现了问题,这些以革命工人、农民、士兵组成的赤卫队,从本质上来说更接近民兵,他们完全是依靠自己的革命热情而不是军事组织的纪律性在作战。当他们看到敌人溃退时,就会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然后便会就地解散各自回家。

  比如在罗斯托夫战役中,第112团原本应当是去堵截南俄志愿军的后路的,但是看到罗斯托夫已经解放,这个团的士兵认为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没必要再打下去了,因此就自行宣布整团解散了。

  科尔尼洛夫和阿列克谢耶夫带领着南俄志愿军逃往了库班地区,在途中这些志愿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在前线伤亡得越惨重,对于后方民众的屠杀就越疯狂,路上所见到的居民点,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财物粮食被洗劫一空,田地房屋则一律破坏。

  当抵达库班的科尔尼洛夫听说德国向苏维埃俄国重新发起进攻后,便立刻重整旗鼓,带着剩下的志愿军向南进攻叶卡捷琳诺波尔城去了。整个俄国的西部和南部都重新混乱了起来,只有中部和东部稍稍平静一些。如果现在再失去南西西伯利亚和南俄粮食产区的话,苏维埃就真的麻烦了。

第968章

  克里姆林是俄语的音译,其意是内城。伊凡雷帝用橡树圆木和石灰石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耸立于城市之内的城堡,从此克林姆林宫就成为了莫斯科公国的中心。

  1812年,拿破仑打到莫斯科时差点烧毁了了它,不过及时的降雨扑灭了莫斯科大火,从而保留了大部分建筑。

  1838年,大克林姆林宫重建,新落成的克林姆林宫外表看上去是三层建筑,但实际只有两层,白色立面和绿色的屋顶,再配上外侧的红墙,看起来就像是一座童话里的建筑。俄罗斯谚语这样描述它,“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

  克里姆林宫围墙四周的望塔上现在还装饰着象征沙皇权威的双头鹰,不过克林姆林宫却已经成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心脏。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已经谢幕,而人民委员会正在创造着俄罗斯的新历史。

  在面向莫斯科河的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筑物的一层,就是刚刚从彼得格勒迁移过来的人民委员会各部委的办公场所,列宁的办公室就在一层的某个套间内。

首节上一节34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