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 第253节

  吴川侧着耳朵听了胡秉柯翻译的英国领事言论后,沉默了将近半分多钟后,方才伸出右手手指轻轻敲击着沙发椅子的扶手说道:“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好解释的,飞机是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如果真要说谁传播了飞机制造技术,那么各位应当先去找美国人。

  科学发展到现在,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技术不外流,就好比贵国的蒸汽机和纺织技术,当初贵国不是下令不准外流的吗,现在呢?全世界都在使用蒸汽机和新式的纺织机器。

  所以,我认为贵领事以技术扩散的后果来责难革命委员会,简直是不知所谓。至于飞机制造技术,我之前和各位交流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第一这是我们用来保卫自己的军事技术,短时间内不会对外转让;第二我国作为中立国家,不会向交战国出售任何武器装备…”

  对于吴川的表态,英国领事只是撇了撇嘴,不过他身边的法国领事倒是非常的激动,对着吴川毫不客气的指责了起来,并威胁要重新考虑革命委员会的中立地位。

  斯拉依坐在一边听了半响,看着吴川完全不理会法国领事的叫嚣,只是自顾自的喝着茶水,他不得不叫停了法国领事梅洛罗,转而从口袋中取出了几张折叠的很好的信纸递到了吴川面前的茶几上,“吴主席,您可以先看一看这些东西,然后我们再继续讨论下去。”

  吴川瞧了英国人一眼,看着对方一副心有成竹的样子,不由也好奇的拿起了面前的这几张纸张翻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他毫不在意的折好塞入了自己的口袋,这才双手抱胸向后靠在椅背上,抬头微笑着对英国人说道:“我怎么知道这上面写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斯拉依清了清嗓子,一脸平静的说道:“您认为,我会在这样的外交场合拿出虚假的东西来吗?大英帝国还不屑使用这种手段。现在该轮到您做出选择了,到底您想战在那一边?

  在您做出选择之前,我有必要提醒您,我国政府正在和美国政府进行磋商,禁止一些非中立国的物资使用在美国注册的船只进行运输。而协约国的港口和所控制的海上航道,也绝不允许非中立国的船只停靠和在战时通过…”

  “真是厚颜无耻,拿着窃听来的德国外交部电报来威胁我,还敢装的这么光明正大。”吴川在心里暗暗吐了一句槽后,这才正色对着英国领事说道:“我可以向各位领事保证,革命委员会一直谨守着中立国的各项基本原则,并没有向战时的德国出售过危险性武器。

  相反,我们一直在呼吁和平,革命委员会从来都不认为欧洲现在这场爆发的战争有什么正义性,它正在摧毁人类的文明。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革命委员会才一直坚持不向交战双方出售杀伤性武器。并呼吁交战双方不要使用那些不人道的武器,比如毒气…

  试问,持有这样观点的革命委员会,又怎么可能向德国人转移什么武器制造技术?而且众所周知,德国的工程师是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就连革命委员会也雇佣了许多。我们自己都在仰赖着德国工程师的技术进行机器生产,又怎么可能有余力向德国转移什么先进技术?

  我认为,这不过是德国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其目的是想让中国也被卷入到这场战争中去。我希望各位领事不要上当…”

  俄国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听的将信将疑,不免对着两位同伴压低声音说道:“我觉得吴主席说的也颇有道理。现在革命委员会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同我们交恶,去站到德国人那一边。我不认为德国人是获得了中国人的飞机制造技术,否则德国一早就该用上了,而不是在开战几个月之后才拿出来。”

  梅洛罗法国领事显然不赞同俄国人的看法,他马上反驳道:“也许是革命委员会交付飞机制造技术太晚了些,才让德国人一开始没来得及制造呢?总之,不管他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今日也一定要让他交出飞机制造技术,否则我们在西线怎么防备德国飞机?”

  斯拉依叫停了两位同伴的争执,把目光注视向了对面的吴川脸上,保持心平气和的继续问道:“吴主席还是不愿意在我们和同盟国之间做出选择吗?可您不要忘记了,革命委员会和协约国之间现在的贸易额度有多大,这种关系的破裂,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灾难。”

  “这当然是个灾难,先不提现在对英国的3000万美元贷款,光是那些来料加工的合同,利润率都已经上升到了20-25%,而那些非固定利润的合同,利润率更是已经突破了35-50%。”想到这里,吴川叹了口气,态度有些软化的说道:“革命委员会并不想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做出选择,我还是坚持那句话,这场战争对于世界来说实在是一件无益之事…”

  斯拉依可不想继续就这场战争的性质问题同吴川展开长篇讨论,当战争打到1915年之后,世界各国就已经产生了对于发动这场大战的双方的质疑声。就连那些在战前最为坚持开战的主战人士,现在也低调了许多。

  斯拉依自己也莫名厌恶起了这场毁灭欧洲文明的大战,不过他更痛恨挑起了战争的德国。在他眼中,要是德国不响应奥匈的同盟条款,那么英国就不会被牵涉进这场大战。

  如果说开战之前,协约国对于同盟国的战争欲望来自于阻止德国在欧洲称霸的话,那么现在协约国的人士则大多痛恨德国的不妥协导致了大战的爆发。也就是说协约国民众的心理正从好战转向痛恨战争,只不过这种情绪还没有达到爆发的临界点罢了。

  吴川的反战声明,也许在战前会让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民众所厌恶,但是现在么就连斯拉依这样的外交官也不愿意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了。因此他不客气的打断了吴川的话语说道:“我能够理解您对于这场大战的失落,但是我此次过来并不是为了和您讨论大战摧毁了什么。而是希望革命委员会能够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你们并不是在待价而沽,准备着加入到这场大战中来。”

  吴川打量了一眼对面长沙发上就坐的三名领事,这才慢吞吞的说道:“那么按照斯拉依先生的意思,是不是只有革命委员会向协约国转让了飞机制造技术,才能证明我们是中立的?”

  三名领事交头接耳的商议了一会,斯拉依这才点头出声说道:“是的,只有革命委员会向我们转让了新式飞机的制造技术,特别是能够在空中进行交战的技术,我们才能认为贵方具有中立的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才能和贵方继续合作下去。”

  吴川思考了片刻,方才说道:“好吧,我可以就各位领事提出的要求,交给中央委员会进行探讨。我相信,我的同伴会给出一个令各位满意的答复的。”

  “什么?”斯拉依终于有些忍耐不住了,他语气有些急促的说道:“您不就是革命委员会的主席吗?为什么还要把这个问题交给中央委员会进行讨论?您不会是想要拖延时间吧?”

  吴川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这才为难的说道:“我虽然是革命委员会的主席,但我们执行的民主集中制度,出让一件对于革命委员会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装备,怎么可能不经过中央委员会讨论。我以为各位应该是能够了解这一点的。至于拖延时间什么的,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加上今天,会在三天内给你们一个答复。”

  法国领事还想开口说点什么,不过英国领事拉住他说道:“好吧,三天时间我们还是等待的起的,希望您能够给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对于协约国联合施加的压力,宋云桐第一个出声表态道:“虽然我们和德国之间有着许多贸易关系,但是我们可都是付了钱的。

  德国对于我们的帮助,我们也给与了足够的回报,比如新式飞机的制造技术转让,和对于德国侨民的保护等。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德国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去。我不知道这场欧洲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谁,但是我知道假如我们被卷入了战争,那么我们必然是失败者之一。

  当前是革命委员会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机会,过去我们用所借的大笔款项购买的机器,修缮的道路和城市基础建设,现在都在给我们以超额的回报。

  说一句不正确的话,按照现在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欧洲大战再延续了2、3年,我们差不多就可以把欠债都还上了。所以,我坚持反对和协约国交恶…”

第704章

  在向吴川提交了最后通牒之后的第三日下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终于收到王葆真亲自送来的革命委员会的回复。

  “…我方认为,全套的飞机制造技术转移实无必要,协约国当前并不缺乏飞机制造的能力,而是缺乏能够在空中进行空战的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射击协调器的制造技术。

  革命委员会愿意将此技术无偿转让给协约国,不过协约国应当向革命委员会开放飞机发动机制造技术,不过日本不在该技术转让的对象之内。

  并且接受该项技术转让的各国也应当承诺,在战争结束之前不向第三方转让射击协调器的制造技术,也不得向日本出售实物。”

  王葆真带来的要求并不苛刻,这让朱尔典大大的松了口气。不过他还是皱着眉头问道:“革命委员会既然都已经愿意向协约国转让射击协调器的制造技术了,为什么不能直接出售飞机呢?

  美国同样是中立国,但是他们并不禁止民间向协约国出售武器,我认为革命委员会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你们现在对于大英帝国伸出的援手,日后必然会获得帝国的优厚回报的,我想贵方不会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吧?”

  王葆真自然听得出朱尔典的暗示,这位英国公使实际上已经承认革命委员会有入主北京的可能性了。当然这位英国公使要求的是,入主北京的革命委员会必须要先获得大英帝国的友谊。

  “可惜了,我们现在并没有想要入关的念头。”王葆真心里想着,口中却谨慎的回答道:“革命委员会虽然希望能够同贵国保持友好关系,但是我们并不想被卷入这场大战。

  从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到今日,我国几乎就没有安定下来过。我国国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维持国内的和平,然后埋头建设我们的祖国,而不是继续折腾下去。

  所以,中立国地位对于我国来说极为重要,我们不希望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破坏了目前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我们不是美国,欧洲距离我们更为遥远。因此,还希望公使阁下能够理解。”

  朱尔典同样听明白了王葆真的言外之意,中国距离欧洲实在过于遥远,因此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如对美国的影响。革命委员会这种置身事外的姿态,让朱尔典有些后悔去年不应该过于坚定的拒绝中国参战的。

  只是,去年欧洲大战爆发的时候,他也不会想到中国居然还有能力保卫自己,让日本吃了这么大一个亏。如果早知道的话,他根本就不会接受日本借对德宣战的名义进攻山东。正因为日本的陆军已经被打瘸了,所以革命委员会在东亚大陆上反而获得了一个极大的自由空间,否则的话他完全可以利用日本来牵制住革命委员会。

  现在么,他只能联合协约国成员对革命委员会进行外交和贸易上的施压,但是想要动用武力威胁就有些力有未逮了。简单的来说,协约国现在对于革命委员会的威胁有些色厉内荏的味道,于是在这样的联合施压下,革命委员会依然犹豫不决,只肯交出一部分技术。

  然而对于英国来说,革命委员会当前的姿态,居然也能够接受,这就说明了大英帝国在东亚的威信已经降低到了何种程度。朱尔典也只好安慰自己,一切问题只好等到战后再来解决了。

  朱尔典这么想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毕竟这场战争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所有人的预估。1914年底时,交战双方的财政都已经濒临破产,只能依靠发行公债来来维持战争经费了。

  英法还能依赖过去积攒在民间的财富和国际上良好的信誉,在国内外发行公债以填补财政赤字,但是对于沙俄这种专制国家来说,国库里的钱花完了就是真完了,以沙俄糟糕的财政和声名狼藉的信誉,他们很难借到钱,即便借到了也是利息高昂的短期贷款。

  比如,照理说应当是俄国扶植起来的革命委员会,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俄国保持着戒备心,就连经济上也不信任俄国政府。对于同俄国的交易,那么收取现金,要么就要让英国给与信贷。

  不过即便革命委员会在对俄贸易条件上加了许多苛刻的货款支付条款,但是协约国现在却也只能接受。因为这些物资从美国购买,价格至少要高30-50%,而且运费更是昂贵。

  再去年10-11月给与了俄国人一笔大额贷款之后,今年2月英国和法国不得不再次向俄国提供了一笔1.95亿美元的贷款。谁让俄国向外出卖粮食的黑海航道被堵死了呢,现在俄国是运不出粮食来换取宝贵的外汇,而英法今年显然是要陷入粮食短缺的困境了。

  这样一来,革命委员会的工业产能对于协约国来说就越发重要了。而为了筹集资金,英国和法国也开始从国民手中收集海外证券,然后在海外市场抛售以获得外汇。虽然主要的目标对象是美国的债券,但是现在因为革命委员会的物资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中国的债券也被纳入了抛售计划之中。

  从15年一月到三月,光是英国政府就出售了将近400万英镑的债券,其中四分之三是投资于革命委员会的市政债券。而四月的第一周,就又出售了将近50万英镑的中国债券,英国抛售海外资产的行动明显在加速。

  如朱尔典这样的资深外交官自然能够看得出来,大英帝国的力量差不多快要用尽了,光凭大英帝国自身的力量已经很难让革命委员会这样规模的远东强权屈服,现在只能对革命委员会施以怀柔的手段了。至于某些利益上的冲突,只能放到战后去解决了。虽然欧洲战场的形势有些险恶,不过朱尔典还是相信胜利最终是属于英国的。

  革命委员会向协约国转让了射击协调器的制造技术,这一消息很快就让德国人知道了。这固然是引发了不少德国人的不满,主要是以辛慈为代表的德国外交官们的不满。但是他们最多也只是对革命委员会表示不满,并没有做更多的动作。

  因为吴川将英国人给他的电文抄录转给了辛慈公使,德国人这才发觉英国人居然卑鄙的窃听了外交电报。因为德国外交部轻率的在电报里提及了中国飞机,使得英国人抓住了革命委员会破坏中立地位的证据,革命委员会才被迫转让一部分飞机制造技术,归根结底这一问题应当归罪于德国外交部头上。

  而且,在协约国封锁了德国的海外贸易之后,革命委员会所控制的地方,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德国在海外的一个生产基地。随着协约国对于同盟国的贸易禁运政策越来越严厉,德国在协约国地盘上的投资几乎都在开战后被没收了,而在中立国的德国企业,也遭到了协约国的极力打压。

  可以说,现在除了革命委员会、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德国在海外的投资不是被没收也是被冻结了。而美国、日本的德国投资现在也处于受限制状态之中,就是投资分享股息可以,但是想要利用美国、日本的工业产能为德国企业生产是没有可能的。

  至少,在革命委员会,德国企业的投资还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力,并继续维持德国在海外的市场。而且有些德国所需要的重要原料,比如钨、铝、镁、铜、橡胶等,还可以借用中国船只向德国周边中立国出口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运回国内去。

  这些原材料在中国生产运回,可比德国工业部门在周边中立国家采购要便宜的多。而且还能通过这种在华德国企业的生产利润来支付货价,从而减少德国宝贵的外汇支出。

  随着协约国对于禁运政策的加强,德国从外部获得物资的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少,革命委员会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德国不可忽视的海外友好中立国家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委员会对于德国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

  比如德国人此时并不清楚,在英国人的拉拢之下,意大利早在2月时就同协约国展开了秘密谈判。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初次受挫后,英国于4月份终于答应了意大利对于大量领土瓜分的要求,在4月23日意大利秘密签署了伦敦条约加入协约国一方,一个月后意大利将对对奥匈帝国宣战。

  随着意大利人加入协约国一方,协约国对于同盟国的包围圈变得更为紧密了起来,原本通过意大利港口转运的物资,很快也要行不通了。德国的处境将会变得更为艰难,革命委员会这个远东友好势力,对于德国就更不能轻易放弃了。

  在协约国和革命委员会进行着多次外交交涉时,北京却开始从去年冬季的萧瑟中恢复了过来。随着革命委员会表现出无意进入北京的姿态后,之前纷纷跑去天津观望的政客官僚,现在又施施然的跑回了北京,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不过,革命委员会虽然没有入主北京,可是北京城内的政客官僚们现在却也不敢把革命委员会当成了普通的地方势力。对于革命委员会提出的诸项要求,北京政府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的。

  比如,对于张勋的公开审判,撤去上海镇守使郑汝成的职位,将山东全省及苏北地区交由山东革命委员会治理。成立教育、税务、预算三大委员会等。

  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是袁世凯的亲信,在二次革命之后入主上海,他对于革命党人的抓捕和迫害,已经造成了上海市面的混乱。对于郑汝成和张勋两人的打击,无疑就是共和党对于国内反动势力的警告。

  不过在彰显了革命委员会在维护革命立场上的姿态后,革命委员会同样开始了对于工商业的扶持和对于治下农田水利、道路基建的大规模投入。

  凭借着组织和垄断了对外贸易获得的超额利润,革命委员会对于各项建设的投入资金已经开始超过了中央政府的投入。再加上革命委员会在去年底开始的大规模复员,使得东北及山东等地区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革命委员会的举动无疑极大的缓和了同北京政府之间的矛盾,使得袁世凯有时间开始梳理北洋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颁发了一些让民众休养生息的政策。于是从1915年春天开始,国内总算再次安静了下来,各地都安分守己的搞起了建设。

第705章

  1915年4月9日,张弼士带着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从天津上了船,他这是带着队伍前往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家,参加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去了。

  这场万国博览会既是为了纪念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促进太平洋北美沿岸的经济发展。主会场就放在了旧金山,会期从1915年2月20日开到当年12月4日,可谓是展览时间十分充裕了。

  而各国更是在一年前就开始在旧金山会址营建本国的展览馆了,如果不是战争的突然爆发,本次的博览会将会热闹非常。30个参展国家中,据说只有中国和日本获得了最大的场地,即5万平方英尺。

  因为这是民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参加国际展会,因此农工商部对此极为重视,只是政府虽然重视,但是苦于国家财政匮乏,最终只拨给了24万美元。

  最后还是革命委员会对此次展会表现出了非常的兴趣,在和农工商部数次交涉下,以分去了三分之一的场地和拿走了本次中国展览会馆内的所有广告位后,资助了农工商部36万美元,算是最终解决了参展的经费问题。

  虽然作为此次万国博览会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琪,对于什么是广告位一无所知。但是革命委员会给的这笔资金,倒是给他解了燃眉之急。

  至于张弼士此次还是为了宣传自家的葡萄酒去的,不过登上船后的张弼士看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的舒心。不熟悉的外人,还以为这位老先生是担心自家的葡萄酒在博览会上打不响招牌;不过陪同张弼士上船的家里人却清楚,家主现在担心的还是在山东的事业。

  一直以来,张家对于东北的革命委员会还是充满好感的。毕竟和满清只会口头上大喊发展工商,实业强国的口号不同,革命委员会自从起义以来,就不声不响的在埋头搞建设。哈尔滨、长春这两座城市,已经成为了革命委员会手中的大招牌了。

  但凡去过一趟哈尔滨和长春的中外人士,都会认为自己这是回到了欧洲。虽然在上海也有着许多西洋建筑和完善的街区设计,但是这种西洋景色只存在于租界内,只要走出租界就好像穿越了一道时空之门,在租界外面依然是脏乱的街道和低矮破旧的中式房屋,就好像是一个大号的贫民窟一样。

  这种城市景象的切换,无疑就是在明白的告诉这座城市内生活的人,这座东方的摩登城市并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列强。只有在租界内的部分才是这座东方城市的精华,而租界之外的区域不过是用来培育这座辉煌城市的肥料而已。

  借用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中的比喻,上海正是东方的魔都。虽然日本人语意为摩登、现代之意,但是有些人更相信上海是一座拥有魔力的城市。

  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进入到这座城市,也许过几年就能成为一名衣冠楚楚的上流绅士。而另外一些人带着家财万贯而来,也许最终就变成了城市街头一名默默无闻的流浪汉。这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魔鬼居住的堕落之城。

  可是不要看那些西洋人整天进入上帝的家园祷告,天天梦想着死后升入天堂。但是在活着的时候,他们却更喜欢和魔鬼为伍。否则就不能解释,上海这座城市越来越繁荣,而世界各地的冒险家接踵而来的景象。

  而哈尔滨和长春这两座正在不断扩张建设的城市,却并没有表现出上海的这种阶级对立的城市景象。不管是城市的中心还是城市的边缘,几乎每一处地方都已经被设计者纳入了设计方案之中。

  过去哈尔滨同样分为道里、道外;两个区域之间的城市建设差距大约就和浦东、浦西的差距这么大。仅仅隔了一条黄浦江,浦西是繁华的城市区域,浦东就成为了到处都是稻田的乡村。

  但是在经过了革命委员会将近3年多的改造、建筑后,哈尔滨的城市区域繁华程度大约还有差距,但是道路、消防、供水等公共设施的提供,城区之间却已经是差距不大了。

  也许身在其中的哈尔滨人、长春人已经开始渐渐习惯,身边总是能够看到建筑工地的情景。但是对于那些外地来的客商来说,特别是每年都要跑一次东北的商人来说,东三省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即便是同一座城市,今年过来时也会变得突然有认不出来了的感觉。

  张弼士对于这种感觉是熟悉的,当他年轻时在南洋打拼的时候,南洋的城市也是这么一座座快速的冒出来的。但是南洋当时的发展也依然难以和现在的东北相提并论,在他眼中甚至已经超过了青岛这座德国人修建的城市发展。

  因为在哈尔滨和长春等东北城市中,几乎看不到在青岛、上海、南洋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流浪汉,也看不到城市边缘处密密麻麻的窝棚。这是城市快速建设期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景象,因为城市的扩大需要极多的廉价劳动力,而城市在扩大的时候也会给人提供许多发财的机会,所以任何一座正在发展的城市,就不会缺乏贫民窟的出现。

  而在哈尔滨和长春等东北新兴城市,却基本看不到这种贫民窟的现象。因为革命委员会对于人员有着极为严密的控制,对于那些身无分文跑来关外闯关东的流浪汉,革命委员会有专门的劳动力市场给他们安排工作,只要找到工作就能有一间宿舍分配给工人,就有食堂可以用餐,从而解决掉在城市内四处流浪的失业者。

  和关外不同,革命委员会有一个专门管理劳动者和工厂主之间纠纷的部门,这个部门不仅可以检查工厂主对雇工是否提供了劳动法规定的各种保障,还确保工人可以获得合理的报酬和拿到劳动所得。

  虽然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劳动法过于倾向于工人,而发生劳资纠纷后劳动局更是几乎都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张弼士还是认为在东北办厂要比在关内其他地方容易的多。因为革命委员会的治下好歹有部法律,且基本能够遵照法律实施。

  但是在关内其他地方,劳资之间爆发的纠纷如何调解,完全是看官员的心情如何。因为不是专职官员管理,所以每一场劳资纠纷都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官司,最终不是让资方因为罢工亏损太高而向工人妥协,便是资方和官府勾结,用暴力把工人的要求给镇压下去。

  从短期成本来看,关内这种和官府相互勾结的方式自然是最省的。毕竟闹事的工人不是被抓就是被杀,剩下的工人自然也就老实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方式恐怕是最不划算的。因为工人在无法讨还公道后,要么就消极的破坏机器,要么就是凝聚力量发动更为猛烈的还击。

  不管工人怎么选择,工厂主都是要吃大亏的。毕竟他们天天都要同工人打交道的,当工人破坏机器或发起武装暴动时,首先受到损失的自然就是资方。

  而革命委员会对于工人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替资方为工人减压。当工人的基本利益能够获得保障,那么工人就不会走极端的形式,而是会和平的同资方进行讨论。当工人把怨气发泄出来之后,基本就能保证工人在工作上维持住对于工作的积极性。

  这也是张弼士比较了关内外一些工厂的生产及扩张资料后得出的结论,这使得他对于革命委员会的感情相当复杂。一方面他认为革命委员会现在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可在另一方面张氏地产的被强迫收购,青岛一些纺织工厂因为违反劳动法遭到惩戒,却又让他对于吴川和共和党感到有所不满了起来。

  “革命、革命,当然是要革人家的命,怎么能够革自己同志和自己的性命呢?”这是一些山东委员们在私下的抱怨,虽然张弼士觉得这些人的眼界太小,但是他的家人和族人倒是总把这些怪话挂在了嘴边。

  只能说,这场欧洲大战成就了革命委员会。因为欧洲大战,使得协约国不得不把一些采购放在了中国,而革命委员会立刻就掌握了这些订单的生产分配权力。

  因为革命委员会拥有订单的生产分配权力,这又使得那些投资兴办工厂的资本家们,不得不对革命委员会低头,生怕被排除在订单之外。欧洲大战导致的列强对中国财富掠夺的放缓,并给出的大笔订单,使得原本中国内部日趋紧张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比如张弼士前一脚还觉得革命委员会太过霸道,自己花钱购买的土地居然要用一张固定年息的公债强买过去,虽然革命委员会又把土地租借给了他的酒厂,但张弼士心里依然不怎么舒服。

首节上一节25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