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意识到了一个他从来没有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沙丘之劫是人为的。
苏劫不由想道:“也就是说,嬴政在第一次有人传来箴言的时候,本就要被杀死了,可是因为有人救了他,可还是在第二年死了,可以看作是被某个人在追杀,这么一说,历史上所谓的第一条祖龙今年死的箴言,根本就没有误差,而是被人为的干预了!!!这个人就是所谓的水神!最终还是回到沙丘!”
苏劫看了看河渊的尸体。
“时间回溯!!”
画面一变。
河渊血目盯着苏劫的脸颊,道:“你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话音还没落,苏劫却说道:“我当然知道。”
“嗯?”
河渊一怔,随即冷笑道:“太一真当自己无所不知不成?”
苏劫在河渊的耳边说道:“沙丘有什么秘密?”
嬴政等人看着苏劫和河渊靠的极近,二人似乎在说些什么隐秘!!
河渊一听,顿时骇然欲绝,他吓得连连后退。
“你!!!你!!!”
看着河渊的神情,苏劫总算是让苏劫的心中得到了证实,果然,沙丘之劫还在!
苏劫回到了嬴政的身边。
说道:“大王,时辰已至!”
群臣看到河渊的尸体,顿时蓦然,让李斯将他的尸身带到了儒生的人堆中!即便是死,也要坑杀,这就是法制。
随后。
两排号角齐鸣,司刑大将,御史冯去疾,廷尉李斯便来到了台前。
李斯看着百姓,出声道:“大秦秦王诏令,查孔门儒生及术士四百六十七人,无视大秦秦法之利,不思国家善待之恩,以古非今,攻讦秦法,散步妖言,诽谤秦王,图谋复辟三代旧制,屡犯法令,罪不容诛,为禁以乱法之风,为禁复辟阴谋之得逞,将所有触犯秦法之主谋刑坑杀之刑罚!!!”
此时。
山谷哗然。
百姓们终于知道,为什么,今日的刑场上没有架子柱子!
坑杀,不由人人变色。
这是将活生生的人给活埋了。
随即,刑场上,大片马队圈地在谷中,数以千计的士卒开始掘坑,肃杀之气让跪在地上不得动弹的术士们纷纷挣扎,恐惧的看着面前的黄土。
百官噤若,冷冷的看着这些乱法术士,也可以说是儒生。
一个多时辰后。
巨大的坑洞仿佛张开了他择人而噬的巨口,让儒生们的恐惧变得无限之大,更有人活生生的晕厥了过去。
至渭水决刑以来,这应该是秦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刑罚了。
李斯对着嬴政说道:“大王,已准备完毕!恳请大王下令行法!”
嬴政看了看天际,说道:“宁落无情之名,不做乱法之君!!!行刑!!”
秦王诏令。
焚书坑儒!
一封诏令传遍天下,如同惊雷,在天下震荡出轰隆的惊雷。
此时,儒生在哭嚎之间,喝骂之时,被士卒纷纷推入了土坑。
黄土飞扬,开始填埋。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冯去疾,在山谷的数万百姓瞩目下,念起了早已准备好的诏令:“秦王诏令,秦欲一统天下,不封建诸侯而力行郡县,非为王族的一己之私,实为华夏一体昌盛大出于天下,封建诸侯,故利王之私利,然则,华夏裂土分治,天下大战不休,我民尸骨成山,寡人安能弃天下大利而唯顾王室一己之利?今有儒生,寡人使其居天下百家之首,厚望其兴盛新政明,厚望其资政共谋秦国之强盛,寡人何负儒家?秦何负儒家?孰料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武之秉性难移,不思时势之变,不思人民之安居乐业。”
“在朝鼓噪诸侯制,在野及既不奉公也不守法,孔酉擅离职守而逃国,君臣人伦之道尽丧,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故此寡人不已寻常罪犯待儒家,而已战场之敌对儒家,以明秦法,以正国法,以震复辟,寡人告挟天下百家,欲复辟者,寡人不私天下,亦不容任何人行私天下之封君诸侯,尔等若欲复辟,尽可鼓噪骚动,寡人必以雷霆万钧之势扫灭丑类,使尔等身败名裂,谓予不信,尔等拭目以待!”
至此。
群臣俯首,道:“大王千秋万世,大秦万世千秋!!!”
众人可以想象,今日之后,消息传开,天下必然惶惶不安,更多的定然是恐惧。
然而,真正的有识之士知晓了嬴政这诏令隐含的深意,必然会敬佩有加。
大雨磅礴!
苍莽四野!
焚书坑儒!
第七百七十四章于历史不一样的安陵事件(二合一)
熊启一死,秦国的相邦大位暂时没了人选。
真要论起来,这一次的王道宽法事件,起始于廷尉府。
按道理,李斯是难辞其咎的。
可是,李斯身处斡旋之中,只有嬴政等数人知道,李斯是在苏劫的受命下提前给儒门下了坑。
从明面上来说,李斯功劳是有,但是不能说在明处。
不奖不罚,也算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李斯并没有半点的沮丧,反而,作为臣子,在最为合适的时候,暗中的立下功劳又不求赏赐,在嬴政心里,无疑再次给了李斯一个大大的赞字。
宗室决议!
相邦大位由国公暂领。
随即,苏劫以国公爵位被任命为秦国的右丞相!
朝野上下,也终于将这一次的儒门大案定下了纲调,诏书传遍天下之后,可以想象的到,天下士子必然能再次深刻的认识到当代的秦王对法制的态度。
事情随着数日的传播。
首先,便传到了关中百姓的口中。
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坑儒焚书,居然没有一个百姓说半个不好。
这一点,让秦国朝野大惊不已。
嬴政本做好了,被痛骂的觉悟,但现在一看,这个担心还是多余了。
此事,苏劫命人四处探清民情。
朝堂之上,苏劫上前一步,道:“大王,民间之情,臣已然知晓,特来禀报。”
嬴政点头,说道:“丞相请说。”
百官也都纷纷看来,他们也都极为意外,若说商君的焚书令,几代君王不敢做,唯独大王做了,按道理,应该是被痛骂才是。
苏劫接着说道:“民间所言,据实而论,大王以及我大秦在儒家大案中并没有错,儒家作为一个被我大秦和大王如此器重的学派,意欲统领天下章和明,不思为国效力,却做出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事情,此乃不忠,然而,在我等看来,儒家士人确实在阶层中颇有声望,可是,却恰恰在民众中最是没有声望,别的不说,就说,儒家向来所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爱劳动这一则,便被百姓多视为痞子懒汉,再加上那些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类的话,俯视百姓,不将百姓归于一类,岂有民望?”
苏劫说道这里。
群臣纷纷点头称是。
儒家虽然口里说,民为贵,君为轻,但是,真要说其来,儒家的道义在言论上从来没有看中过百姓,这个道义同样也不单单针对百姓,于之有仇者从来不被儒家放过。
比如,孔子和少正卯当年一起开学堂,可是,孔子门下的学生经常都偷偷跑去少正卯的学堂。
这件事惹怒了孔子。
孔子记恨之下,当了官,第一件事就杀了少正卯。
这样的作派,无疑是让人不齿,尤其是百姓不齿。
苏劫说道:“此次,儒家所鼓噪的,恰恰又是民众最苦不堪言的分封制,因为我大秦的法制,奴隶得以成平民,平民得以有田可耕,有衣可穿,有食可吃,若是回到分封制,不等于将百姓的立足之本给重新剥夺了吗?所以,百姓谁也没说儒家好,此番,听到大王颁布天下的诏令,十有八九都是喊杀得好,儒家该杀!”
嬴政点了点头。
没有说话。
大堂上,没有任何一个臣子蓦然开口。
然而,李斯和苏劫才知道,嬴政,真的杀了儒生吗,并没有,真正的儒生,都被发配了,而坑杀的四百六十七人,全部都是术士。
可是,在天下人看来,嬴政是坑杀的儒生。
嬴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自然是,千古一帝,帝王仁心。
安陵城。
安陵君在城楼上,眺望着西面的秦军大营,李信大军驻扎在那里已然有半个多月,期间,每日都会派人前来说借地之事。
然而,他的主国被秦国灭了,当初,本就抱着必死之心,召集了城中的两万士卒准备前往魏国于魏国舍身负义,可谁也想不到的是,秦国居然直接开始给魏国重建领地,丝毫没有在进犯他们的意图。
安陵君对着身边的项梁说道:“本君是不是对秦国有什么误解?”
若说当初,秦国不打安陵,也可以说是忙于修建土地,无暇顾及他们,可是,这两年过去了,今日秦国可以说已然大军压境,可是,秋毫不犯不说,还和和气气的命人来和自己的这个城主来谈借地,就说现在秦国二十万大军已然就在城外几十里,城中的百姓都本以为杀身灭国之祸即将到来。
可是这大军秋毫不犯?
城中更是传出了秦国乃是仁义之军的流言。
一时让安陵君升起了疑惑。
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便要和秦军死磕,那民心都不在了,怎么号召?
项梁说道:“安陵君此问到是有些明知故问之嫌啊。”
安陵君看去,莫不说话。
项梁说道:“秦国灭魏之后,这中原动荡多生,天下大国小国更是惶惶如丧家之犬,秦国莫非就不担心那些被灭了的老世族蛊惑人心而举兵作乱的借鉴?四国连灭,秦国此举便是在效仿周公平定管蔡之乱,保留些许德政之名的小封国,以为旧王族贵胄之出路,从而化解老世族的亡国仇恨,对复辟作乱乃是釜底抽薪。”
安陵君听完,若有所思。
随即,便率众回到了府邸。
项梁离开之后,安陵君叫来了他的心腹唐且,于是问道:“这件事,先生如何看啊。”
项梁没有直说,但是话里的意思,终究还是那句,到底是借还是不借。
唐且捋了捋胡须,说道:“君上所忧,终归是不愿卷入秦楚之争而已,不管秦国此等做法是否釜底抽薪,对我安陵这样的小国而言,并不重要,倘若置身于中,不管秦楚哪方相赢,对安陵都不是好事,倘若我等不相助于秦,楚胜,则必恶于秦,秦胜安陵百倍千倍,攻楚尚需用力,攻安陵根本是翻手之间,可若是秦胜,可毕竟安陵对于秦国来说,是灭楚的枢纽,在秦看来,不相助于秦,便等于助了楚,到时,无论如何,皆难以置身于世外啊。”
安陵君听完,说道:“知我心者,先生也,本君祖上受封于魏襄王,不曾逾越半步于中原寸土之毫厘,也不愿这五十里封地,卷入天下斡旋之中,项梁乃是本君之故交,此番来的目的,虽然其说,但本君安能不知,可终究,事势无偿,本君岂可因为私义而误臣民的道理?”
唐且欣然点头说道:“君上能够审时度势,没有固执于对秦国的仇恨,此乃值得庆贺之事,天下沧桑多少人都是因为弥蒙了双眼,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臣虽不知其然,但至少,秦国压境,举城百姓并无慌乱,依旧日升而作,日落而息,说到底,他们到底是相信安陵君,将自己托付给了安陵君。”
安陵君接着说道:“楚国,也太看得起本君了,你说的对,双眼若是蒙尘,便会自取杀身之祸,可是,本君的担忧你可知道?”
唐且点了点头,说道:“秦国若是失去了耐心,一旦为了灭除而选择攻打安陵,大王便失去了自己的封地,臣民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君上所图,只有一点,保留自己的土地,置身于事外。”
安陵君说道:“不错,可是,天下息壤,谁可独善其身?本君想置身事外,终究是水中捞月!那若是答应,秦国一旦进了安陵,那安陵,还是本君的吗?”
唐且想了想说道:“若想让秦国答应,未必没有办法。”
“哦?先生说来听听,有何办法?”
唐且接着说道:“秦国入驻安陵,秋毫不犯,此必然属于秦王的嘱托,秦灭楚,非一日可成,安陵作为枢纽,是攻是借,依旧还是秦王说了算,秦军轻易不会动用大军,既然每日秦国都派遣人来劝说,那不如晾着他们不管,等到秦国失去了耐心,必然会对安陵进行最后的一番劝说,那时,君上便提出,让秦王下旨,保留安陵于事外,当可借地,有了秦王诏令,以秦王秉性,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安陵而失信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