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九年,大宛国就成为了魏帝国的镇西都护府。
首任魏帝国镇西都护府都护曹昂已经任职镇西都护府都护近四年,任期即将圆满,即将归国。
因为远赴西陲做官,从无到有建设镇西都护府,劳苦功高,所以曹昂的任期一旦结束,肯定会回到中央出任一个职位,到时候必然成为郭瑾的左膀右臂因为是娘家人。
而且小的时候,郭瑾和曹昂的关系也不错,至少比和曹丕还有曹植等人的关系好。
为了让他回到洛阳之后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成为自己的得力帮手,郭瑾也觉得有必要在这个时间段来一场战争。
收拾康居国,让中亚诸国别因为中原帝国换了皇帝就产生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给曹昂积累一些战争方面的功勋,方便他回调中央之后出任高位。
郭瑾自己也需要用这场战争奠定属于自己的威望,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橡皮图章。
综上所述,这场战争其实是非打不可的。
怀着这样的想法,郭瑾找到了郭鹏,向郭鹏提出了这件事情,希望得到郭鹏的指导和认可。
“你觉得这样可以,那自然可以,只要把后勤准备好,不要因为路途过于遥远而使得军队补给不足就可以,确保军队后勤永远是战而胜之最重要的方式,这一点,素来是为父克敌制胜的法宝。”
郭鹏笑了笑:“你刚刚登基,的确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立威,只要你觉得可以,那自然可以,不要犹豫,不要担心,魏国的军队不会辜负你给他们提供的军粮、军饷。”
得到了郭鹏的认可,郭瑾心里有底,觉得这场战争的确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了。
于是在兴元元年三月中下旬,郭瑾前往参谋台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召集了参谋台全部的参谋人员,并且喊上了兵部、卫军将领等一系列相关人员一起开会。
“开门见山吧,孤素来不喜欢兜圈子,诸君,孤决定对康居国用兵,以惩戒康居国数年前胆敢对天朝上国用兵而不知反省之事。”
郭瑾开门见山,毫不犹豫:“延德九年初,孤奉太上皇之命统兵征伐西域,节节胜利,一举突破至大宛国,当时,我军胜券在握,不曾想康居国王不识好歹,居然出兵救援大宛国。
当时,现在的北庭都护府指挥使张飞将军率领骑兵一万大破康居军队三万,歼敌两万,把康居军队彻底打败,康居王胆寒,闭国境自守,不再进犯,但是一直都没有遣使告罪。
他们似乎想要把这件事情当做从未发生过,对我军造成的伤亡也没有任何补偿和解释,当初我军刚刚攻克大宛,已经是强弩之末,后勤无力,无法问罪康居,如此一来,竟已过去四年。
四年来,康居没有任何认罪道歉赔礼的举措,就当没有这样的事情,我国需要时间,需要发展,所以无暇问罪抗拒,但是这不是不问罪康居的理由,但凡敢于对我魏动兵者,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
郭瑾一拍桌案,满脸怒色:“不叫康居王来洛阳负荆请罪,孤愧为魏国皇帝!诸君,你们以为呢?”
群臣诸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露喜色。
只要有战争,就有他们的功勋,就有军队的赏赐,大家都有好处。
魏军作战节节胜利,不曾失败,大家只是感慨战争太少,敌人太弱,没有足够的功勋可以领。
自延德十年大叛乱之后,魏帝国已经有数年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以至于军队改制都已经完成了。
当初的将近六十万常备军经过不断地精中选精,现在只有三十万绝对精锐的常备军和按照人口户数计算的非常备军。
这个军制已经按照新的规定运行数年,已经运行的比较成熟,现在正是需要一场战争来验证新的军制能否适应国家需要的时候。
现在难得有了战争,他们又怎么会阻止呢?
推动都来不及!
一群人立刻表示陛下圣明,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就算老皇帝退位,新皇帝也能带领魏国继续强大的时候。
所以发动一场战争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否则难保西域贵霜国安息国不起一些奇怪的心思。
郭瑾需要战争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威严,对康居国的战争就是最好的机会。
于是上下一致,发动战争的条件已经完全达成,大家都非常支持这场战争的发动。
接下来就是战争的各种细节了。
比如谁当主帅,谁管后勤,调动哪里的军队负责进攻等等。
镇西都护府只有一万常备军队,兵役制度下的流动戍边军队有两万人。
对付康居国这个上规模的拥有一些仆从国的国家,一万精锐和两万新兵显然是不够用的,起码也要三万人才能显示出魏帝国的怒火和发动战争的能力。
打仗也不能把西域军队全部调派出去打,所以这场战争理论上光靠镇西都护府的三万军队是不够用的。
按照就近调兵减少损耗的原则,郭瑾决定从北庭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各抽调五千常备精锐前往镇西都护府参战,凑两万精锐出来。
接着就要从中央调兵了。
虽然距离远,但是郭瑾决定从中央调兵,调动精锐的中央卫军前往西域参战,以此彰显皇帝的意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帮他镇场子。
郭瑾决定抽调两万中央军的精锐骑兵赶赴西域。
并且决定让夏侯尚、夏侯衡和曹泰三人进入其中,成为参战军官去积累经验建功立业。
又考虑到这场战争的意义,就把在禁军里任职的曹真和关平也扔到了中央军里一起出击。
如此一来,就有四万常备军的精锐可以出击作战,基本上能让康居国举国上下大惊失色瑟瑟发抖了。
军队筹备的差不多了,郭瑾就下令中央骑兵快速出发,争取早日赶赴西域参战。
然后就是主帅的人选。
镇西都护府指挥使曹休是一个优秀的人选,也曾担任过西域都护,建功立业,对西域的情况非常熟悉,也很有武略,唯一的问题就是资历太浅,年龄不大。
本次战争,郭瑾决定让之前参加过西域战争的老将关羽和张飞一并参战,增加军队的威慑力和成功率,那么曹休的资历就不够看了。
这可如何是好呢?
第1460章.一千三百七十 一个大大的赵云杵在那儿
关羽和张飞是从护乌丸校尉时代就跟随郭鹏的老资格将领,至今为魏帝国服务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
他们的军衔很高,资历深厚,战功卓著,在军队里很有些威望,对于一些刚刚进入军队的新兵蛋子来说,他们的存在无异于偶像。
但是他们因为各自的性格问题不被郭鹏用为一军主帅,职位提升不上去,就只能做小军区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赵云这样的大军总帅。
这样的有个性的老将是最让大家感到为难的。
一方面不适合做一军主帅,统合一大群不同地方的士兵和将军。
一方面资历又很老,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听从一个资历浅的小将的指挥。
当初曹仁可以统御关羽和张飞是因为曹仁的资历比他们还要深厚,战功比他们要高,这两人无话可说,只能俯首听命,换了曹休就不一样了。
其实郭瑾还是很看好曹休的,他觉得曹休是郭鹏一手带出来的,他的能耐足以指挥一支军队消灭掉康居国,建立更多的威望,成为魏军第二代军事将领里的领军人物。
但是西域战事肯定不能回避张飞和关羽两人,否则他们能闹上天。
那么就无法用曹休做主帅了。
眼下朝廷里资历比这两人还要深厚的老将寥寥无几。
曹仁退下之后,还真没有几个能和这两人比拼资历的能够做一军主帅的老资格将领。
这两人又的确是问题多多,难以统领。
关羽对待部下倒是优厚,很得到部下的支持,但是他不怎么擅长和同僚处关系,人际关系不好。
张飞也是毛病不小。
张飞这可是当年郭鹏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将军,号称没仗打就要死的老张,比谁都喜欢打仗,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
四年前北庭都护府刚刚立起来,还有不少眼皮子浅的试图对抗魏国,搞什么复国运动,明里暗里挑战魏帝国对西域的统治。
张飞可高兴了,一波钓鱼执法把他们收拾的一干二净,干的事情就和当年对付鲜卑人一样。
两年多的功夫,他砍了三千多颗脑袋,大大小小出击几十次,每个月都要打仗,彻底平定了所有试图复国的西域残余小国势力。
等西域小国的残余势力被他平复的差不多了,北庭都护府彻底安稳了,北庭都护诸葛亮开始力推发展经济了,张飞就闲不住了。
没仗可打,天天搁军营里晒太阳,闲的整个人都快不好了。
练兵很没有意思,战争演习也相当无趣,怎么打怎么觉得奇怪,怎么打怎么不对味儿。
没有那种杀戮的快感,没有那种刺激的感觉。
张飞不能得到满足。
于是他接二连三给郭鹏打报告,请求调到有仗可打的平州和漠州,再不济去云州和交州也好,总归有仗可打,继续呆在这些地方,是要疯掉的。
郭鹏哪敢让他去?
本身北庭都护府需要有威望的大将坐镇,震慑不臣,以确保当地的建设成果不会被心怀不轨之辈毁掉,因此张飞这种凶名赫赫之辈就应该放在那儿。
但是张飞不愿意啊,他要打仗,他想见血,他想要刺激。
他去到什么地方,就是战场霸王,本身资历还老,军队里就算是五虎上将也没几个敢对他龇牙咧嘴的。
他一去,郭鹏的和平时代练兵保持军队战斗力的政策就要打水漂了。
他往那儿一站,直接包揽所有战事,大包大揽,年轻的新人军官们那里还有独当一面沙场历练的机会?
现在局势不同了。
当年鲜卑政权实力强大,起码拥有十万骑兵的实力,而魏帝国建国之初骑兵只有七万左右,所以当时的鲜卑对魏帝国还是有威胁的。
郭鹏选择让张飞这个极具杀伤力的灾星在那儿挡着,让他自由发挥四处撒泼,还能给郭鹏拖延时间,便与让郭鹏尽快统一全国,定鼎中原,积蓄实力北伐鲜卑。
现在草原上没有能威胁魏帝国的势力,张飞继续在那儿,就是挤压新人成长的空间,扰乱郭鹏的练兵政策,那当然不可以。
新人将领光是军校教育是教育不出来的,还是需要更多的战场历练,战阵厮杀,只有厮杀,只有真实的战场才能培养优秀的军人。
于是郭鹏愣是把他放在北庭都护府晾了两年多,差点没把他逼疯掉。
直到郭鹏退位,张飞貌似又看到了希望。
郭瑾登基三个月,张飞上了六份陈情表,希望郭瑾把他调往平州和漠州,让他参与犁庭扫穴大战略。
他说他熟悉草原,当年草原上那帮鲜卑孙子就是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郭瑾看到张飞的陈情表,非常头疼,拿去问郭鹏,郭鹏一脸看到瘟神的表情,赶快让他把张飞的陈情表拿走。
然后郭鹏叫内廷的人带郭瑾去看那两年张飞给他上的七十二份陈情表,看的郭瑾嘴角直抽抽。
还真有这样除了打仗什么都不喜欢的战争狂人?
有鉴于此,郭瑾感觉这一次军事行动要是不带上张飞,张飞估计自杀的心都有了。
所以思来想去,郭瑾觉得这个主帅的人选必须要有很深厚的资历,要有足以统帅全军的威望,还要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至少可以对付一个康居国,不会失手。
这一仗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仗,要是打的不漂亮,魏帝国的国际威慑力可就要面临危险了,郭瑾本人的威望也要受到影响。
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说真的,要不是郭鹏还活着,郭瑾实在不方便动手,他都想重新启用曹仁来打这一战了。
郭嘉看出了郭瑾的忧虑,眼珠子一转,凑到了郭瑾身边,低声道:“陛下,老臣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知道陛下能否考虑。”
“奉孝公请说。”
郭瑾连忙看向郭嘉。
郭嘉抿嘴笑了笑,把视线投向了在场的某一个人。
郭瑾顺着他的视线看了过去,只见一个大大的赵云杵在那儿。
嘿!我怎么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