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烈也表示绝对支持。
这让蔡瑁无言以对。
一旦进入战时状态,当地最高军事指挥官就可以行使自己的最高职权了,而行政主官需要全力配合,不能与之争权夺利、拖后腿之类的。
朱灵且不说,郭烈还是郭鹏的心腹亲信。
郭烈家仆出身,从小一起长大,铁杆中的铁杆,郭鹏把他放在荆州,那就是让他作威作福的,和他作对,怕不是嫌死得不够快。
本来这场叛乱蔡瑁就有责任,现在更不敢说些什么了。
只是出于他的阶级属性,稍微对清算这种事情有点恐惧,有点害怕。
他很担心清算要算到他的头上。
朱灵知道蔡瑁在担心什么,强硬之后,就是宽慰,宽慰蔡氏坚决站在了朝廷这边,所以绝对不会遭到牵连,反而会得到照顾。
只要接受清丈土地就好了,没什么别的要求。
蔡瑁便没有再说什么。
蔡瑁不说话,底下那些勉强逃过牵连的荆州官员自然也不敢说什么。
这场叛乱南阳郡和南郡的不少地方官员也参与进去了,明里暗里给叛军不少帮助,这些人显然也是逃不过清算的。
这一波清算之后,荆州到底是谁的荆州,似乎已经成为定局。
于是朱灵和郭烈的清算轰轰烈烈展开。
第1294章.一千二百零四 郭鹏总要折腾一点什么事情出来
荆州的清算进行得非常剧烈,短短不过三日,已经诛杀造反豪强三十八户。
三十八户被诛族,一个没留下,无论男女老幼被全部杀绝。
造反之后,魏政府的报复相当残酷、血腥且不留情面。
一方面是惩治造反者,一方面也是给潜在的后来者们一个狠狠的震慑。
让他们深切地了解到到底谁才是说话算数的那个人。
又过了几天,赵云南下南郡,和朱灵以及郭烈会和,两人曾在郭鹏集团发展早期并肩作战,私交不错,一番商量之后,对于对方的清算行为都表示了赞赏和认同。
中央卫军总帅赵云也来了,这就是再明显不过的皇帝代表,这下好了,谁都逃不掉。
荆州的清算行动开始超级加速,越来越多的豪强大户人头落地,满门被诛杀,有些城池里焚烧尸体的火焰昼夜不息。
如此残酷的清算行动引发了绝望中的反击,有一些没有起兵作乱也暂时没有遭到清算的大户看着其余大户们凄惨的下场,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于是在绝望之中试图继续起兵作乱。
大叛乱都结束了,这种绝望之中的挣扎毫无意义,结果就是被更加狠厉的镇压了下去。
南郡和南阳郡残存至今的东汉时代的遗民们,豪强地主们,庄园主们,被魏帝国中央政府残酷镇压,残酷清算,几乎被杀绝。
两郡官员也有很多和豪强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者本身就是寒门豪强出身,是豪强族人,在官府里做官,为豪强利益代言。
他们自然也遭到了残酷的清算,在魏军破城而入之后就遭到了血腥的清洗。
自然会有一批来自其他地方官员代替他们。
随着清算行动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豪强家产暴露出来,不断的增加着平叛之后的清算所得,不断地刷新某些没见过世面的人们的三观。
整个南阳郡,就初步统计,已经统计出了一百二十万口、二十四万户的隐匿户口。
南郡没有那么多,但是也有五十多万口、十多万户的隐匿人口,数量之大令人咂舌。
赵云和朱灵把初步统计的数据往洛阳送的同时,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他们都是没有很多田产的那一类人,都是郭鹏赏赐他们就拿着,然后自己不会额外购买田产,自然不能想象拥有那么多田产和隐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但是有什么样的下场是一清二楚了。
除了少数颇有姿色的妇女被留下来发卖之外,其他的一应人等都被杀得干干净净。
魏帝国和郭某人对待敌人从来不曾留情,从来都是严厉打击。
大家都知道,这一波清算结束之后,已经没有多少豪强庄园能继续存在了。
继续存在的要么就是关系特别深厚,要么就是立下大功的,除此之外就不会有其他的庄园幸存了。
整个行动结束之后,荆州是一个全新的荆州,冀州是一个全新的冀州,青州也是全新的青州,一切旧时代的遗留物都将被扫掉。
过去来不及或者没办法清算的,这一波算是清算到底了。
魏帝国甩掉了包袱,继续出发,至于会给群臣留下什么心理阴影,也不是郭某人考虑之内的事情。
延德这个年号运行至今还不到九年整,但是就没有哪怕一年是完全安稳正正常常的,郭鹏总要折腾一点什么事情出来。
有些年份事情大,有些年份事情小,对于他而言,就是要折腾。
而对于群臣来说,则是被他折腾得苦不堪言,折腾的要死要活。
从开国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折腾死了,一代新人换旧人。
现在还活着的功勋老臣数量不能说少,但是掌握权力的,实在不多。
一波接一波的清洗下来,皇帝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他们都是权力斗争之下的牺牲品。
谁也不知道皇帝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
但是他们的私有土地财产,是确确实实要交税的了。
除了因为立功被赏赐的土地之外因为做出贡献而被皇帝亲自赏赐的土地是不用交税的。
这一点,算是皇帝给立下功劳的臣子们的特殊抚慰,除此之外,都要交税。
高官显贵们也要交税。
曹操要交税,郭嘉要交税,程昱要交税,田丰要交税,是个人都要交税。
豪强们掀起的反抗行动已经被平定得差不多了,叛乱最激烈的冀州幽州青州和荆州都差不多了。
最后一个稍微剧烈一些的徐州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其他几个叛乱根本就不激烈的州的叛军平定的平定,活着的也是奄奄一息,不成气候。
本以为要延续差不多一年的叛乱行动,从延德九年三月底到延德九年七月中旬,就基本上结束了。
然后各个州都开始了差不多的重建工作。
清丈土地行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概需要花个两三年时间把土地清丈完毕,最后登记造册,全国税收政策就这样彻底稳定下来。
废除人丁税,并入土地税收之中,全国土地一体纳税,除了皇帝恩赐土地之外,没有差别。
对于普通子民来说,这是好的政策。
这等于帮他们拿掉了沉重的赋税枷锁中的一道枷锁,让他们稍微轻松了一点儿,而且不用担心因为孩子生得多而需要缴纳更多的人丁税了。
对于其他拥有大量土地的官员、富户来说,这是十分糟糕的政策。
他们需要将他们收入大头的农业收入上缴一部分用以纳税,交给皇帝,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现在却也有了。
作为官员,作为统治者,作为高人一等的存在,他们也将被逼着交税,没有例外。
他们的心中自然是老大的不满,不愿意交税,不愿意和泥腿子们沦为一样的存在,可是在这位空前强大的皇帝的面前,他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可能。
叛乱结束了,皇帝获胜了,政策推进了,官员们的处境更加糟糕了。
但是,这依旧不是结束,皇帝陛下依然没有打算就此让诸位官僚过上快乐轻松的生活。
该做的事情还要做,但是该有的打击一样不会少。
比如官员任期制度。
第1295章.一千二百零五 曹仁荣耀退休
之前,因为种种现实因素,比如争霸时期的特殊需要等等,还有官员数量不够,郭鹏一直没有重新规定魏帝国的官员任期制度。
魏帝国官员大多数只是正常的升迁调任,基层变动还是比较频繁的,不过顶层,比如各州刺史,那是很久都没有变动过了。
鲜于辅在幽州做刺史已经做了超过十年,就是因为郭鹏一直找不到能取代他的人。
没人能像鲜于辅那样平衡幽州各方势力,维系魏帝国在幽州的统治,地方势力和中央势力需要得到一个平衡,而鲜于辅就是地方势力和中央势力的最大公约数。
在郭鹏没有处理掉内忧外患之前,中央和地方的基本矛盾不是他愿意着手的,等到他把外部的忧患全部处理掉,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威望之后,才开始对这个矛盾下手。
长期依靠最大公约数来维持统治是不行的,不符合魏帝国的利益。
所以在科举制度正式推行以及地方豪强实力被连根拔起的当下,郭鹏决定正式推动魏帝国的官员任期制度。
地方上,将村长、乡长两级首脑的任期定为两年,县令的任期定为四年,郡守任期定为五年,刺史的任期定为七年。
时限一到,便由吏部安排调职或者升职或者降职罢职。
升职的必然是少数,调职的是多数,降职罢职的……希望是少数。
能升到中央担任高官的自然是少数中的少数,其他一些注定不可能高升的,就会平级调动到其他相对应的虚职上,让他直接安度晚年了。
中央各官署的官职也被相对应的规定了任期。
中央官员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七年,最短任期不低于一年。
总体而言,魏帝国官员任期制度在原则上是地位越低的,任期越短,因为的确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好做,诸事繁杂,影响力有限。
地位越高的,任期越长,因为地位越高的需要就越需要主持参与一些国家级政策的实施。
大政策的实施需要时间,交接也好,政策推进也好,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不是简简单单拍脑袋就可以的。
一般的文书小吏郎官之类的,一年任期之后就差不多可以寻求升职和调任了。
而九部尚书、参谋令、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这一类的高官,自然有着七年的任期,推进更多的需要长时间来印证的政策。
这个规矩即刻生效,中央吏部需要根据这个原则,开始主持工作,主持官员的职位调动。
这个新规定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也不会有什么反对的声音,被直接通过。
皇帝在大乱之后推行的第一个政策,自然很重要,不会有谁敢于反对。
本来郭鹏还想着把官员退休制度也给推动一下,不过考虑到之后还有不少大事要办,这件事情就暂时被搁置了。
否则又是一阵拉扯。
延德九年七月底,洛阳中央又发生了几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是皇太子郭瑾因为讨伐西域有功,被皇帝郭鹏任命为河南尹,兼任首阳山讲武堂堂主,负责管理河南尹地区和首阳山讲武堂的日常工作。
皇帝给皇太子升官儿了,不仅要做首都地区的行政主管,还要兼掌首阳山讲武堂。
河南尹,相当于一个郡,但是因为帝都洛阳就在河南尹,所以称河南尹而不称河南郡,以为分别。
河南尹地位特殊,不过具体执掌和一个太守并无区别,考虑到之前皇太子曾经担任县令,如今担任河南尹,算是正常的职务升迁,并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
要说特别,也就是皇太子担任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