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严母的管教,曹家几兄弟的基础成绩想差都差不到哪里去。
曹植的文章写的是真好,写策论都能用骈文的方式去写,不仅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学价值,让一众阅卷官员们叹服不已,给了高分。
这一切无不透露他过人的才华。
至于这种才华是否是治国所需要的,那还真不好说。
又有文学才华又有治国才华的人不在少数,只是曹植的这个性子需要打磨。
就郭鹏所知,曹植不止一次的显露出对于考试成绩极端的不屑,以及对考试的厌恶,多次出言抨击这种事情,觉得这种事情束缚了他,让他非常不愉快。
偏偏他的考试成绩还好,所以也没人说什么。
当然他这样说这样想无所谓,他爹是皇后的哥哥,内阁首辅,他什么也不做都能躺着度过衣食无忧的一生。
但是郭鹏非常不喜欢他的这种性格。
另一个时空里曹植和曹丕的争斗之所以失败,就是曹植的这个性子给闹的。
小性子人人都有,江山易改,本性倒也是难移,可是聪明人知道什么场合可以放纵什么场合不可以放纵,什么场合可以使小性子什么场合务必端庄严谨。
曹丕就没有自己的性子吗?
有啊,喜欢打猎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崔琰都要告诫曹丕不要因为打猎误了正事。
曹丕一开始还顶嘴,后来被人一说,立刻反省过来,把自己的猎具都给烧了,当众表明态度。
这就证明曹丕知道轻重缓急,不会随意使小性子,为了正事,愿意且能够压制自己的欲望。
这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反观曹植就没有,平时放浪形骸也就算了,在办正事的时候还酩酊大醉,不听旁人劝阻,把自己的爱好和欲望凌驾于正事之上。
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可以具备的素质。
曹丕和曹植的优劣一眼就看出来了。
文采再好,于国无用,大争之世最需要的是行政和军事的才能,而不是吟诗作赋的才能。
就算是吟诗作赋的才能,郭鹏手下也有了陈琳这种不知廉耻的御用文人,曹植还偏偏清高,不趋炎附势。
他若不是曹操的儿子,定然是下一个祢衡。
曹植若以那样的性格上位,怕是李后主都要甘拜下风引为前辈。
所以郭鹏对曹植没有太大的期待,只要他能胜任一个郡太守就足够了。
他的性子要是不能打磨掉,还是把个人欲望放在公务上,那可真的不能大用,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吟诗作赋名留青史比较好。
嗯,七步诗应该没机会了。
对前两名都感到莫名的失望之后,郭鹏又问了问第三名。
第三名得荆州零陵郡人,名为蒋琬,二百八十五分,和郭一样的分数。
蒋琬这个名字就比马谡和曹植听起来舒服得多了。
因为这个蒋琬成了诸葛亮事实上的继承人,蜀汉四相之一,工作做的也是不错。
多加培养,以后也是一个行政人才。
之后郭鹏询问了目前的前十名,得知前十名里只有一个非士人出身的学子,就是曹植。
剩下九个全是士人。
其中以荆州士人居多。
马谡的哥哥襄阳人马良,荆州武陵郡人廖立等。
也有其他州郡的士子,如青州东莱郡人王基,河内郡温县人司马芝等等,不过更多地还是荆州出身的士子,把名次往后排,前五十名里,荆州士子都占多数。
看起来,刘表时期荆州的安稳和学业堂的存在还是给荆州士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算郭鹏用论才大典把旅居荆州的北方士子都给拉了回来,荆州本地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士子。
相对的和平安定才能发展相对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才。
这一点上来看,刘备能顺利拉起蜀汉政权的荆州人行政班底,还要多谢刘表的培养。
没有刘表十数年如一日的重视教育,刘备占据荆州以后,也带不走数量如此之多的荆州人才,比如诸葛氏,马氏,向氏,庞氏等等。
这些优秀的人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刘表时期成长并且接受教育的,学业堂的存在也是他们的受教生涯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没想到刘表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他留下来的遗产居然会在这个时候绽放光芒。
第1227章.一千一百三十七 选贤任能乃千古难题
整体看来,精英士人层级的水平的确不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目前可以比较的。
哪怕他在考核方面多做照顾和侧重,明明白白的给士人设置障碍,依然拦不住士人夺取如此高分,比他的儿子都要优秀。
可见士人就算经过他的残酷打击之后,依然能在他主导的体制下按照他的规则获取地位,而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多不能与之抗衡。
这就是底蕴的意义。
不过,也就是暂时的。
等到之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们跟上前进的脚步,士人还是会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失去了特权,失去了传承,失去了一切,士人,也不过是更加聪明一点的读书人罢了。
不值得多么在意。
倒是这次考试涌现出来的这些人才们,他们的功过是非,引起了郭鹏的些许在意。
科举考试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政治眼光,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而在性格和心理层面,更是难以涉及。
这是考试的短板所在。
只有真正优秀的经验老到的官僚才能从数千数万字当中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如何,是否能承担大事,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郭某人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不准备对科举考试做什么修改。
事实上选贤任能本身就是千古难题。
说刘备善于识人吧,早年那些破事就不说了,比如张飞守徐州之类的。
早年他的确没那么多资本去用人,等后来阔气了,他几乎弃用庞统,几乎杀了蒋琬,又让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
诸葛亮保了庞统,保了蒋琬,却在马谡的事情上栽了跟头。
所以所谓知人善用,也未必就是全貌。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所谓交心,并不能说是多么可靠的交往模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再怎么亲密,也很难真正看懂对方。
更不要说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选贤任能。
考试只能用作筛选,选出努力的,勤奋的,天资聪颖的,但是在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则没有相关的功能。
考试终究是一张卷子,一道试题,一份标准答案,不可能是让一群人尝试着治理一县之地,然后分出个优劣来,那成本太高了。
所以马谡和曹植这一类有明确污点却才华横溢的人就可以在科举考试里大放光彩,拿到高分,走上人生巅峰。
而蒋琬这一类有实际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却不能在考试上胜过他们。
貌似是有些不公平,不理性,不完美。
但是细细一想,世上又有哪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能比这样公开的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公平让人有选择呢?
选拔标准若要放大到整个国家的范围之中,最能直观体现的分数就是不二选择,而不是更加抽象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等等。
国家需要一个直观的明确的难以操作的标准来选拔人才,以此降低选材成本,而不能用抽象的更容易操作的标准去选拔人才。
这就像是立贤立长之争一样,到底是立贤好,还是立长好,是个人都会说立贤好。
可是贤这个标准过于笼统,怎么样才算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刘备觉得马谡大话连篇言过其实,不贤。
诸葛亮就觉得马谡能言善辩目光精准,是大贤。
可操作性太强了。
而【长】这个标准则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立长这个标准一旦确定,上至皇帝下至群臣,谁都不能操作。
至于屡屡出现的长者不贤的现象,只能说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暂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毕竟对于一个巨大体量的国家来说,稳定,少犯错,长延续,这才是最好的政策。
所以考试和立长一样,在这个方面能体现出其他制度不能体现出来的优势,能带来稳定,能带来和平发展,也是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的当下,郭某人能采取的唯一方式。
选拔出来的人才可能会犯错,可能一旦上手操作就要出问题。
但是不得不说,这群读书努力愿意付出且脱颖而出的举士们当中真正的人才比率,一定比汪洋大海里的普通人当中人才的比率要更高。
考试,就是一种帮助政府和用人单位缩小选贤任能成本的最佳方式。
至于那些藏在民间的人才,怪才……
相对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放弃掉,没什么可惜的,只能说运气不好,命不好。
所以尽管马谡能当状元,曹植能做榜眼,而蒋琬只能做探花,那也无妨,科举的规则和体制,郭某人只会进一步维护,不会动摇。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才是人间真味。
郭鹏让许靖继续回去主持工作,然后把他们认为的前十名的卷子拿来给他过目,接着就把郭叫了过来。
很快,郭就来了,得知了自己在这场考试中可以取得第三名的分数的事实。
“马谡,还有……子建。”
郭叹了口气:“子建的才华我是比不上的,子建出口成章,这等才华是世所公认的,我服,这马谡又是何人?”
郭鹏把马谡的卷子给郭看了,主要是后面策论的部分。
看完之后,郭默默放下卷子,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策论文章方面做的的确没有马谡好。
“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知道了。”
“马谡厉害吗?”
“厉害。”
“那为父怎么就觉得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呢?”
“啊?”
郭眨了眨眼睛,没搞明白郭鹏的意思是什么。
“你仔细看看他的卷子,看看他的方略,每一个他所提到的方略,都是一个较为广大的目标,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再达成一个目标,然后联合起来达成一个大目标。”
郭看了看,的确是那么回事。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