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孤来看,不是没办法解决,而是利益不能调和。”
郭鹏冷笑道:“各家都有各家的信徒,要是统一说法,选用谁家的为正统?你家是正统,我家的学子们怎么办?你们接纳与否?待遇如何?和本家信徒一样吗?利益如何分配?
这都是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几乎不能调和的问题,本来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因为有人怕麻烦,不愿意承担责任,更不愿意让儒士内乱不止,丢了面子,这才有了十四家法的互相妥协。”
袁嗣心有惴惴,闭口不敢言。
“什么学术争端,什么异字争端,什么微言大义,表面都是仁义礼智信,内里全是利益之争,说是儒士,不过是一群利欲熏心的赌徒罢了。”
郭鹏很干脆地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这让袁嗣更加忧心。
皇帝该不会是打算朝五经十四家法动手了吧?
皇帝该不会是要打压某些学派,断绝某些学派的生路吧?
这……问题可真的大了去了。
儒士们内部一定会爆发内乱的,多年来依靠儒学成为血脉贵族的儒士们一定会大大的混乱的!
袁嗣猛地抬头向说些什么,却忽然看到郭鹏正在用冰冷的眼神看着他。
那一瞬间,袁嗣只觉得自己掉进了冰窟窿里,遍体生寒。
“袁卿,孤以为,圣人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学术被后人歪曲本意,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以至于后人学的都是些背离圣人本意的虚假学说,这对于圣人来说,未免也太不尊重了。”
郭鹏咧嘴一笑:“袁卿,你以为呢?”
袁嗣被这一笑吓得不轻,浑身直打哆嗦。
“陛……陛下所言有理。”
“对吧,孤就是这样认为的,好端端的五经,本来都是圣人的意思,后人非要把圣人的意思扭曲了,弄成了歪理邪说,整出了一个什么十四家法,谁对谁错,居然都不承认。
那这样一来,究竟学子们学的是圣人之学,还是被不孝后人随意编纂出来的歪理邪说呢?十四家法到底是不是真的遵循了圣人的本意?到底有没有歪曲圣人的本意?孤觉得,这是有待商榷的。”
有待商榷?
皇帝该不会真的……
袁嗣越想越怕。
“陛下,您的意思是……”
“前汉孝章皇帝不是搞了一个白虎观会议,然后定下来了十四家法吗?那个时候各家家法争论不一,孝章皇帝为了让你们儒生不要天天争吵,才有了那场会议。
现在过去很多很多年了,孤忽然觉得,十四家法之中,肯定有那么些是背离了圣人本意的学说,让十四家法继续存在,那就肯定是允许了一些伪学存在,这是对圣人的不敬,孤决不允许。”
郭鹏一拍桌案:“此番孤北伐鲜卑,立前所未有之功勋,这武功,已经够了,但是文治还不够,孤不仅要武功,也要文治,不仅要国家安定,也要文脉昌盛。
文脉事关国家未来,绝不可小视!而现在这第一步,就要把圣人之言到底说了些什么给理得清清楚楚,五经,就是五经,没有家法,只有圣人之法!这是必须的!”
第1137章.一千一百四十七 五经十四家法的零和博弈
郭鹏所说的话狠狠地吓了袁嗣一跳。
皇帝要废掉九家家法,只留五家?
稍微定了定心神,袁嗣咽了口唾沫。
“陛下,兹事体大,事关国家文脉,是否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这还不够长吗?从孝章皇帝到现在,百余年过去了!还要多长?”
郭鹏不满的摇了摇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是要出问题的,孤意已决,这件事情一定要解决掉,不解决掉,孤就对不起自己学过的圣人之言,对不起圣人的教导!”
郭鹏这样一说,袁嗣才陡然想起来,这位皇帝陛下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子。
这位皇帝陛下师承前汉太尉卢植,那是正儿八经的士人,接受过卢植多年的精英教育,对五经的理解和掌握一点也不比他弱。
只是他的家族和卢植的家族都没有掌握家传经典罢了。
只是皇帝的军功太狠,世人对他的印象都是战神,是绝对的军人,而忽视了他作为一个士人的身份。
说起文化水准,当朝群臣乃至于士家文人们,谁都不敢说比这位皇帝要强。
当年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差点没让人把他捧上天去。
这话,说的有水准。
所以,这位皇帝不仅在军事方面强的离谱,文化水准也是精英级别的,谈论儒家经典,他不怵任何人。
就这样一位皇帝提出的这种事情,还真不能说是门外汉的阴谋,人自己也是门里的人,再怎么说,那也是内部矛盾。
皇帝是真的要为了自己的文治功勋而对天下士人下手了?
袁嗣依稀记得,皇帝最早治严氏公羊。
看来,春秋这一经只能留下严氏公羊了?
左氏和谷梁在白虎观会议之后都无法得到官方认定,没能成为官方学说在太学里立下学官,所以东汉的士人们就已经给不能通过学习左氏和谷梁做官了,魏国也一样。
然后现在颜氏公羊也要步后尘,成为极其尴尬的在野学说?
那易经……
想到这里,袁嗣忽然觉得有点冷。
不对,不对,怎么会这样?
自己怎么已经开始设想皇帝获胜之后该怎么保证家族和学派的最大利益了?
皇帝会获胜?
皇帝这是要把十四家法只留下五家?
这是要断绝大部分人的政治利益,这是捅马蜂窝的事情,大家能接受?
还是说皇帝已经打定了主意能够利用大家的内部矛盾把这件事情办成?
想到这里,袁嗣忽然想起来,皇帝今天把自己喊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
只是问问话聊聊天……而已?
“袁卿,孤把你喊来,是想要告诉你,孤打算之后召开类似于白虎观会议的会议,会议上,孤会支持《孟氏易》作为易经正统而留存于世,然后罢黜其余易学家法,也算是孤告慰公路在天之灵吧!”
郭鹏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用虔诚的语气如此说道。
袁嗣当场就愣住了。
然后他迅速在脑海里做了一番论证。
和皇帝作对,是风险很大的事情,搞不好要掉脑袋。
在这件事情上袁氏的牵扯很深,根本不可能躲避成功,而一旦牵扯进去,就很难不和皇帝作对。
现在皇帝摆明姿态支持自己,这就代表自己已经站在了不败之地上。
既然如此,利益不仅没有受损反而还大大的增加了,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和皇帝作对?
跟这位皇帝作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这几十年来的历史已经充分的告诫了后来者。
要不是皇帝下狠手要把大家吃饭的碗给砸了,大家也真的不会去想和皇帝作对的事情。
可是没办法,现在皇帝要把大家吃饭的碗都给砸了,这就问题很大了。
不得不动手,不得不敌对。
可是这依然冒着生命危险。
因为当今皇帝和刘秀不一样,他不像刘秀获得天下全靠大豪强的支持。
他手下的兵太强,军队被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一应的物资补给也全都是皇帝本人提供。
这就意味着军队也好武将也好,都是皇帝自己控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干预,不像云台二十八将那样大多数出自豪强家庭,各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魏军团结在郭鹏身边,眼下还是当之无愧的铁板一块,并非士人所能插手,所能撼动。
这也就是说,这位皇帝有掀翻屋顶的能力,他有掀桌子打碎一切让大家都去死的能力。
只是他暂时还没用,或者说他认为使用这样的能力弊大于利,所以他不会使用。
但是当他觉得他需要使用这个能力的时候,一切就都不好说了。
所以,全方位撕破脸皮的对抗是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是要冒着被打成叛逆者的风险和魏军决一死战的。
现在不用冒这个风险,难道不是好事?
可很快袁嗣就想到了,皇帝给出这个利益不是平白无故就给出的,而是需要袁嗣付出一些东西来交换的的。
付出什么?
毫无疑问,付出自己的一切。
全心全意协助皇帝完成这次的五经统合计划,把十四家法废到只剩五家,变成真正的五经圣人法,统一思想,统一学术。
袁嗣咽了口唾沫。
这对他而言,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某一经的家法并非只有一个家族传承,一般都有多个家族传承。
自光武帝刘秀恢复经学传承立十四博士以来,家传《尚书》的有十四个家族,家传《诗》的有九个家族,家传《礼》的家族有三个,家传《易》的家族有七个,家传《春秋》的家族有八个。
经历过漫长的岁月,旧的家族有的断绝传承,也有新的传承家族诞生。
而经过汉末战乱之后,有的全家灭绝,断绝传承,有的则侥幸生存,继续自己的传承。
他们分别家传不同的家法,在白虎观会议最终完成统合之后,构成了五经十四家法的最高学术垄断体系,是整个东汉高门大户的顶端。
虽然时至今日,郭某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还有哪些家族维持传承,而哪些家族已经完蛋。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郭某人的家族颍川郭氏根本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他们或许声名不显,或许没什么关键性的人物在这个乱世中崭露头角,但是只要他们的家学不断绝,他们就始终拥有出仕成为高官的机会。
这个机会这条通道一直拥有,不会断绝。
只要家里还有儿子,只要家里还有人,就算一时犯法,他们终究会保持这份优势。
比如颍川荀氏,他们家传春秋家法,虽然荀翻了谋反罪被惩处,但是只要他家还有人,他家的政治地位就还在。
一时失势不能决定他们未来就一点希望都没有。
况且虽然荀死了,荀攸依然身居高位,只是不太得到皇帝的信赖和任用罢了。
但只要他还活着,荀家还有人,今后的前途谁也说不准。
与他们相比起来,很多其他家族的存在简直可怜的不能说。
全靠个人本领,一代人出了问题,好几代人都要遭殃,家族延续性完全不能和这些家传经典的家族相比较。
而眼下,皇帝想要把这些家族砍掉一大部分,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正统,一部经典只允许一家家法,而且留下来的也不是家法了,是圣人法。
不管你家家法怎样,这就是真正的圣人法,圣人说的话,圣人表达的意思,一经只有一种说法。
这个好处谁都看得出来,坏处也谁都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