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魏国皇帝郭鹏,对他们来说可算是老相识了。
当初他们还年轻的时候就没少和这位主打交道,十年前的仇他们远远没有忘记,这一次,未必就不是报仇的机会。
不过郭鹏真的很能打就是了。
十年前,那么多骁勇善战的鲜卑领袖都在郭鹏的凌厉打击下战败身亡,部族灰飞烟灭,一战之下让鲜卑人元气大伤,自此在漠南绝迹。
所以郭鹏的战斗力一直都深为他们所忌惮,不敢和魏军全面开战。
有些时候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运道不好。
南边的汉人总要在他们遇到一位优秀的领袖的时候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然后北伐,把他们打到屁滚尿流。
而当汉人没有强大领袖的时候,内乱的时候,才是他们南下侵略的时机。
素利和扶罗韩的运气真的很不好,南边天降猛男,整合了四分五裂的汉帝国,摇身一变成了魏帝国,重新焕发了强大的战斗力。
然后就把矛头指向了北边。
都躲到狼居胥山这里了,郭鹏居然还要带兵打过来,这分明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你不让我们生存,我们又如何能让你好过呢?
你再强,再能打,我们也有十万人,有本事你把我们十万人一口气全部杀干净,把我们彻底屠灭,否则,你休想讨到任何好处!
素利和扶罗韩恶狠狠的打算实行【十万玉碎】计划,用族人的命和郭鹏玩极限一换一。
看谁能拼得过谁!
很快,根据最新情报的汇总,扶罗韩和素利了解到魏军是兵分三路齐头并进而来的。
其中中间最多,且打有皇帝旗帜,可以判断为郭鹏的主力,郭鹏本人应该也在其中,其余两支为偏师,人数较少。
根据哨骑初步判断,认定魏军的数量要超过鲜卑军的数量不少,具体数量暂且不得而知。
素利和扶罗韩经过一番研究之后认定,郭鹏的这种布置,大有左右包抄中间消灭的架势,战术目标大概就是一口气把他们歼灭。
仗着人多示众,就想把我们消灭掉?
但是你们汉人的人口从来都比我们多,何曾真正消灭过我们?
无论是强盛的时候,还是分裂的时候,你们可以打败我们,但是休想消灭我们,我们生生不息,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还会重新发展起来,继续等待时机,要你们的命!
这种事情,郭鹏,难道你不知道?
郭鹏,你未免太瞧不起我们了吧?
当时檀石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未必就不做到,我们的确没有他那么雄才大略,但是我们一样有胆魄,有决心!
素利和扶罗韩深深地感到愤恨。
他们决定要好好的给郭鹏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看不起自己的对手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
于是素利和扶罗韩商议,决定另外派两支队伍前去迎击魏军,牵制这两支魏军的步伐。
不求战胜,只求牵制,所以人数不会很多。
然后由素利和扶罗韩一起率领主力正面迎击郭鹏率领的主力,和郭鹏一决生死,争取击退或者打平。
要是能歼灭当然最好,虽然他们也知道这种可能性极低。
但是只要能让郭鹏陷入困境,拖垮他的后勤,就足够了。
汉人打仗大车小车的那种模样,素利和扶罗韩也不是不知道,太重,太笨,根本不能和鲜卑人灵活机动的战争模式相抗衡。
他们打到哪里牛羊马就走到哪里,根本不必担心其他的事情,而且只要打入汉人的边关,还担心没东西可以吃?
“此番郭鹏兵分三路,咱们也兵分三路,两路牵制,一路助攻,不用太多兵力,只要能牵制住魏军其他两路人马的进攻,就能给我们击溃郭鹏主力的机会,只要击溃郭鹏主力,其余两路不在话下!”
素利提出了他的看法。
对此,扶罗韩表示认同。
“虽然他们人数多,但是偏师的人数也不会很多,况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和他们打生打死,牵制就可以,没必要决一死战,决一死战交给我们中军就可以了。”
两人的目标达成了一致。
他们决定好了联合,双方放弃私怨,联手抗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整个鲜卑的生存而战。
双方协商之后决定,由素利的弟弟成律归率领一万骑兵牵制关羽所部军队,由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率领一万骑兵牵制张飞所率领的部队。
扶罗韩和素利联起手来,带领八万主力迎战郭鹏的主力军队。
以两翼牵制,中间突破的战术,和郭鹏决一死战。
绝不后退,绝不认输,绝不投降。
战斗到底!
他们倒要看看是他们先撑不住还是郭鹏先撑不住!
他们以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使得鲜卑人开始奋发向上,积极备战,宰杀牛羊制作口粮,并且将老幼妇孺安排到安全的地方。
素利和扶罗韩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万一战败了该怎么办。
毕竟郭鹏那牲口的战斗力他们也都是领教过的,万一真的被打败了,总不能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
素利和扶罗韩一致认为不能完全一点后路都不留,毕竟谁也不想死。
后退的空间还是有的。
真要战败了,大不了学当年的北匈奴,往北逃也好,往西逃也好,终究是要逃跑的。
不能打仗的老弱妇孺就被他们安排着整顿一下,然后先往北走,等具体消息,要是战胜了,就回来,要是输了,那就继续往北,继而往西,再也别回来。
十万军队要是被打败了,这些老弱妇孺必然遭到魏军的俘虏,那整个鲜卑就完了。
现在至少还能留下少数种子选手,以及一群小孩子,未来鲜卑族还是有希望的。
面对魏军泰山压顶之势,两手准备必须要做好。
只是为了败亡而做的准备自然不会比为了战胜而做的准备更好。
郭鹏这边则是抱着必胜的决心,没有为战败做任何准备,因为在郭鹏看来,战败是不存在的。
从出发以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军队没有碰到大规模的鲜卑军队。
小股哨骑倒是碰着不少,互相之间也进行了交锋,魏军索敌骑兵屡屡击杀鲜卑的哨骑,在战斗模式上给了魏军很大的信心。
不过鲜卑主力一直都没有出现,前往索敌的骑兵也没有什么发现,好像鲜卑人不曾南下一样,这让郭鹏不由得有些担心。
他担心鲜卑人真的被他打的丢了魂儿,这一仗干脆不打了,拼命往北逃。
第1095章.一千一百零五 董昭舍不得自己的官位
郭鹏所担心的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
在参谋台的推演之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参谋台里的一个参谋小组成功推演了一种可能,就是鲜卑人不顾一切的放弃祖地北逃,选择更安全的地方求生,学习当年的北匈奴远遁的可能。
提出这种可能的参谋名为庞统,是郭鹏当年亲自送到参谋台的。
他在参谋台历任个基础职位,又到荆州扬州和平州三地军中实地考察积累经验,年初被调回参谋台,担任一个作战小组的参谋组长。
此番作战,在各种战斗可能被全面提出之后,庞统提出了这样一种鲜卑人避而不战的可能,促使郭某人认真思考。
这样一来,郭鹏的战略目标当然是达成了。
但是斩获全无,战利品全无,拼尽全身力气挥出的一拳打在了空气上,会气吐血的。
那这场战争的支出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回了。
那种感觉就真的很蛋疼。
对此,郭鹏也没什么太好的应对方案,只能按照庞统所说的,尽量延迟鲜卑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间,不给他们太多的考虑时间,不给他们充分的准备机会,打乱他们的部署。
然后军队前进的速度要快,不能刻意放缓。
郭鹏表示认同,此番出战还把庞统带着,让他在随军的参谋团队里发光发热。
另外,郭鹏让索敌骑兵尽量接近狼居胥山的方位,去尽量探索鲜卑人的动向。
要是真的那帮家伙北逃,这仗还打什么?
素利,扶罗韩,你们可千万别脚底抹油跑掉啊。
这一仗要是不明不白的打赢了,那该多尴尬啊。
行军途中,坐在战车内处理政务的时候,郭鹏也在不断地祈祷,不断地许愿,但愿素利和扶罗韩别学北匈奴,一定要留下来死战到底。
他这边除了管理行军军务之外,也要处理不少政务。
要说军务,那最麻烦的自然是军队的后勤补给。
整个河北的确都被动员起来了,大约动员了八十万左右的民夫参与行军,也动员了二十万左右的辅兵。
加在一起,整个维系这场战争的后勤保障人员就有一百万人。
为了确保二十万军队的远距离征伐,魏政府需要动用一百万劳动力进行后勤保障,为此支出的军费和杂费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也就是郭某人这些年收入颇丰,储备颇丰,关键时刻直接开仓,否则光靠国家财政还真不一定兜的起来。
刘彻有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有他爷爷和爸爸给他奠定的基础,打仗有底气。
郭某人没什么基础,所得到的积累的一切都是从中间商手里夺来的,以及从农民身上压榨出来的。
多年积累多年建设之下,才有了进行这一场大规模北伐的底气。
大量的运载用马匹和三十多万只羊也给他提供了不少助力,大大减轻了后勤部队的负担,让后勤人员的负担强度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可以少运输相当一部分米粮。
饶是如此,整个河北也有八十万户百姓之家受到了影响,在即将到来的秋收时节将面临一定程度上的麻烦。
为此,郭鹏要求人口多的地区要组织派人协助人口少的地区收获粮食,总之打仗归打仗,不能让人们饿肚子,不能让人家的粮食烂在地里。
另外整个行军过程之中不仅要保证二十万军队的口粮,也要保证一百万后勤人员的口粮,他们也是要吃饭的。
质量稍微低一点,差一点,乘以一百万,那也是个巨大的数字,若非郭鹏的家底子厚实,这是真的承受不起。
所以郭鹏策划这场战争之后,也差不多就知道了为什么当初汉武帝打匈奴打到了海内户口减半的地步。
真的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要是做不好后勤保障人员的保障,后勤人员大量死亡也就是常态,真正战死的人反而是少数了。
所以郭鹏一再强调确保后勤人员的安全,确保他们能吃饱饭,不会饿肚子,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官员当然不敢乱来,但是大吐苦水是正常的。
出征一个月,零星打了几次小的遭遇战,负责后勤的董昭就上表给郭鹏吐了五次苦水。
什么钱不够啊,物资不够啊,难以为继啊,官员人手不够啊之类的,全是抱怨。
郭鹏一开始是安抚,然后自己打开内库,一千万一千万的拨款给董昭,让董昭使用,连着拨款了六千万钱,董昭还在吐苦水。
那意思就是让郭鹏降低人员配给的数量,降低口粮的数量,给他减少负担。
一气之下,郭鹏直接开骂。
能干就干,不能干给我上辞呈,然后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