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85节

  前线战斗人员需要口粮,后勤运输人员也需要口粮,动用五十万到七十万的辅兵和民夫为前线运粮,那本身需要付出的口粮数量就更大了。

  当然,辅兵和民夫的口粮不会和一线战斗士兵一样要耗费那么多钱,但他们的数量几乎是一线战斗士兵的三倍。

  这样算起来,他们所需要的口粮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知道这些仓库能否承担得起。

  除了人之外,还有运输牲畜,牲畜的食量是人的很多倍,希望草原上的牧草可以减轻这方面的一些投入,不然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支出。

  虽然仓库积累下来的物资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再怎么天文数字,被几十万人轮番消耗,那也是顶不住的。

  大量计吏没日没夜的计算,赶工,统计数据,对照数据,一个仓库一个仓库的过。

  然后按照以往的惯例计算一个人所需要的全部口粮数量。

  一线战斗人员需要多少口粮,以及一个后勤负责人员需要多少口粮等等。

  前汉时期,军队远征的时候还要按照各自地位和等级的不同计算不同等级的人需要的口粮配给。

  比如各级军官应该按照什么规格配给粮食,各级官吏要怎么配给之类的,每一级别的都不同,就算起来相当繁琐困难。

  到了魏帝国时期,为了减轻这方面的计算负担,也为了减少物资消耗,郭鹏特意规定战时只有两个计算标准。

  作战人员和后勤人员。

  就按照这两个标准来统计。

  作战人员吃得多一点,好一点,因为是要拼命的。

  后勤人员吃得少一点,差一点,因为虽然累,但是至少安全。

  非战时,就按照那套规矩来,地位高等级高就吃得好一点,普通大头兵就吃的差一点,但是在战时,这种情况不准出现,从元帅到大头兵,都吃一样的战斗伙食。

  从后勤主管官员到征集而来的民夫,所有后勤人员也都吃一样的后勤伙食,不准搞特殊化。

  每个人的伙食安排就按照事前的计算来安排,不准有任何不同,在打仗的时候搞这种特殊化,一旦被发现那轻则免官丢职重则斩首示众。

  工作量实在是很大,这一点是肯定的。

  郭某人为了给底下办事人员减负,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耗,以身作则,就算皇帝亲征,也和一线大头兵一样吃一样的战斗伙食。

  以皇帝之尊带头,还有谁敢公然搞特殊化那就真的是找死了。

  人可以简单的划分,按照战斗人员和后勤人眼来搞,但是运载牲畜还真不能这样搞。

  它们没有这种觉悟,该吃多少就吃多少,吃的不够,真的会出事的。

  战马需要多少,驽马需要多少,牛需要多少,驴需要多少,骡子需要多少。

  等等等等。

  还有就是沿途损耗了。

  从仓库送到前线战区,这一路上沿途消耗多少,真正可以送到前先给一线士兵的又有多少。

  时间持续的长了会不会有食物腐败之类的情况发生,沿途会不会有弄丢的情况发生,这部分的损耗率可以容忍到什么程度之类的。

  一通计算下来,计算出来的数据也足够让人眼花缭乱。

  这更加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个深刻的道理,让人非常明确地体会到打仗对于财富的消耗,对于储蓄的消耗。

  数百上千名计吏集体工作,一起计算搞数据,一份一份的数据快速送到兵部和参谋台,然后进行数据汇总。

  兵部根据这些数据安排运输人员,每一地安排多少人运送,走哪条路线,花多少时间运到下一个目的地,以此计算粮草运抵前线的时间。

  而参谋台则根据这份数据规定军队每日行军距离,规划军队的行军路线。

  参谋台制定的行军方案里,绝对不能让军队前进的速度超出后勤投放能力的极限,避免战线拉得太长导致后勤崩溃,进而影响到前线战况。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进行相当精密的计算。

  而根据这些精密的计算,参谋们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进行准确的战争推演。

  然后参谋台的参谋人员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后勤实际情况制定战术,规定军队怎么走,怎么打,如何遵守时间配合后勤部队之类的。

  战争的基本结果就大差不差,基本上就在这个范围区间之内。

  自从郭某人开始执行这一套战争规划方式以后,魏军的行军征战就没有脱离过参谋台的预估。

  这一届参谋台参谋的水平很高。

  郭某人如此赞赏过参谋台。

  不过参谋台也不是万能的,参谋台也有很为难的地方。

  前线军队能打到什么地方,取决于粮食可以送到什么地方,只有粮食跟得上,战斗才能打下去。

  所以没有一个参谋人员是不希望后勤部队人人都是高达的。

  如果后勤部队人人都是高达铁人,那就真的是指哪儿打哪儿,以魏军之强,绝对可以横扫一切敌人。

  所以。

  你们后勤不要停下来啊!

  但是后勤部队苦哈哈的表示自己是人,绝对是有极限的,要是不想要这个极限,除非大家一起不做人。

  所以每次发生战争的时候,参谋台一定会和负责后勤运输的兵部发生争吵。

第1069章.一千零七十九 太子,你怎么看?

  这场皇帝御驾亲征的战事,规模之大,预计持续时间之长,对物资的消耗之恐怖,都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参谋台和兵部都极度重视,集中了全部的精英人手来负责这件事情。

  参谋台想要大展身手,让皇帝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所以就对战斗部队的进军速度有了不小的要求。

  而这一切,则建立在后勤部队的拼死拼活上。

  后勤部队虽然不直接上战场拼杀,但是为了让一线部队上战场拼杀,后勤部队也是要拼上老命的,否则一线部队吃不上饭,还打什么仗?

  虽说保障吃饭问题是后勤部队的责任,但是你们一线部队也要考虑后勤的极限,不能随便乱来,不把后勤运输人员当人对不对?

  可是为了更快的获取胜利,参谋部还就真的对后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兵部尚书董昭得知参谋台给后勤部队定下了超高的标准要求之后,气得直翻白眼,直接带人杀到了参谋台去找参谋台的麻烦。

  参谋台内,董昭又是拍桌子又是喷口水,不断的斥责参谋台的参谋们为了战争昏了头脑,不把后勤部队当人看。

  戏忠大怒,反骂董昭等后勤人员无能。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冀州并州数年没有大规模动员,民力蓄养已久,此时不正是要大规模使用起来的时候吗?

  如果现在派不上用场,平时给你们吃的饭给你们花的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贪污了吗?!

  养着你们这帮家伙干什么用的?

  吃干饭不做事的吗?!

  董昭大怒,涨红了脸和戏忠吵架。

  戏忠难得有发泄的机会,也冲着董昭口吐芬芳,两人越骂越来劲,俨然升级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

  然后郭鹏来了,还带来了郭瑾。

  处理完了手上的事情,郭鹏惯例来到参谋台和他们商议军机,讨论战术战法和行军征战的要点。

  这段时间郭鹏每次来参谋台时,一般都会把郭瑾带来,让他多听多看多学。

  郭鹏不要求他学会怎么打仗,但是要求他学会如何统筹规划,给前线军队组织后勤。

  以及要切实了解行军征战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可以保证以后打仗的时候少花冤枉钱,不被骗走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郭瑾也掌握了不少小技巧,结果今天一来就看到了董昭正在和戏忠吵架,两人吵得脸色通红,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

  “你以为我们是什么?以为我们的身子都是铁打的?!我们不要吃饭不要休息的吗?累死了人,你负责吗?!”

  董昭指着戏忠怒斥。

  “前线将士用命去拼!这种事情当然是结束的越快越好,结束的越快,后勤辅兵和民夫要做的事情就越少!我是在为你们考虑!你怎么如此不知好歹?”

  戏忠则反过来指责董昭不识好歹。

  “我不知好歹?不知好歹的是你!我告诉你戏志才,后勤上要是累死一个人,我跟你拼命!”

  五十岁的董昭吵起架来这火气完全不输给四十岁的戏忠。

  荀攸满脸犹豫,也不知道该劝谁。

  郭嘉左看看有看看,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一把小糕点,一边吃一边看两人吵架,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这场景看的郭瑾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情感。

  一群人正在吵,看到皇帝来了,这才赶快结束了争吵,纷纷下拜。

  “陛下。”

  “嗯。”

  郭鹏几步上前,板着脸说道:“吵什么吵?军国大事,不是儿戏,你们争吵能吵出什么结果来?身为一部主官就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后不准如此,你们两人都罚俸一月!”

  不疼不痒的终结了争吵之后,郭鹏开始了解情况。

  原来戏忠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减少此战对国力的消耗,所以要求加快战争的进程,要求军队行进的速度加快。

  而这就对后勤部队有更高的要求。

  负责后勤的董昭对此感到难以接受,认为后勤部基本就困难,持续加速会让后勤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就来到参谋台和戏忠理论。

  然后两人就吵了起来。

  “陛下,负责后勤的辅兵和民夫也是血肉之躯,也要吃饭,也要喝水,也要休息,如果过度要求他们加快速度,恐怕会出事,会累死人。”

  董昭开口道:“过去的一次大战之中,偶尔也会出现军队前进太快而后勤跟不上的事情,每到那个时候,军队和参谋台总会责怪后勤太慢。

  但是陛下,后勤运输本身就不可能比行军更快,所以才会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之说,他们倒是想得美,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可是后勤运输,也都是人力物力啊。”

  郭鹏点了点头,看向了戏忠。

  “公仁所说有理,后勤运输甚为艰难,素来都不会比行军更轻松,志才,你的要求也不能太高。”

  戏忠躬身道:“陛下,此事也是臣考虑之后才提出的要求,此战规模庞大,耗费巨大,河北数年积累很可能经此一战就消耗一空,可能还需要河南的青兖二州予以支援。

  臣念及日后的库存需求,天灾人祸之下可能需要的赈灾之举,希望给河北留下一些库存,以免需要库存的时候,库存已经被消耗一空,臣没有私心,望陛下明察。”

  郭鹏又点了点头。

  “志才说的也没有问题,有这样的想法是对的。”

  说完,郭鹏看向了郭瑾。

  “太子,你怎么看?”

  群臣一起把目光投向了站在郭鹏身旁不曾说话的郭瑾。

  郭瑾一愣,意识到这也是郭鹏的考验,立刻开动起了脑筋,思考一番。

  “陛下,儿臣以为,戏令君和董部堂所说的都有道理,不过陛下很早就说过,粮食没了,可以再种,不过一两年之功,又能积攒很多,人没了,没有十数年之功则不能长成。

首节上一节685/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