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10节

  至少在铸造金币这一块,他们办的还真不错。

  金币的图案看上去很精美,细节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足见工匠的用心良苦。

  成色不错,拿在手里也很有分量,是很不错的金币,证明贵霜国的经济很好。

  而且,这铸币技术很高啊。

  马远在心中默默的给这个国家打了一个分数,认为这个国家的技术上很有可取之处,要是有机会的话,他很想和这个国家来一次技术交流。

  看看这个国家有什么可以学习的技术。

  这也是郭鹏交代的,看看贵霜国有没有什么可以用在魏帝国身上的、魏帝国本身还没有的技术。

  现在看来,铸币技术就很有搞头。

  可惜在魏国国内黄金没有一般流通,流通的是铜钱,法定货币只是铜钱而已。

  金银等贵重金属虽然也有一定意义上货币的职能,但是基本上只出现于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之中,亦或是上层社会的利益交换,数量不多,次数也少。

  他们的联合商队还是为了方便大宗交易,郭鹏才拿出了不少黄金给他们。

  确实少,不够,完全不够流通之用,要是用黄金和白银流通,通货紧缩分分钟就能要了魏帝国的命。

  不过这样说起来,贵霜国似乎有很多黄金?

  没有足够的黄金储量是不能流通这样的铸造金币的,这一点,马远还是明白的。

  贵霜国内要是没有充足的黄金白银和铜,不可能放任金币银币和铜币在经济领域内流通。

  魏帝国就没办法用黄金和白银来流通,因为黄金白银的储量不够,搞不起,真要让白银流通到货币领域还要到明帝国时期。

  随着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原始积累发展到高峰期,数百年三角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大量美洲白银和黄金通过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商业行为输入了明帝国。

  然后明帝国才有足够的白银搞银本位,让白银进入经济流通领域。

  在此之前,还真的办不到。

  连铜钱的流通都有点紧巴巴,郭某人还为此把数以亿计的董卓小钱都给重新熔了铸钱。

  郭某人曾经产生过用铜铸炮来发展火药武器的想法,后来算了算自己掌握的铜的储量,还有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最后果断打消了这样的想法。

  魏帝国国内缺少贵重金属,连铜的储量都不是那么足够。

  随着经济发展,魏帝国对铜钱的需求进一步上升,东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郭某人为了避免通货紧缩而设立的。

  他需要专业团队专业团队按照他的意志高效而准确的开矿。

  经济发展的那么好,要是到时候因为流通货币不足搞出通货紧缩那就有趣了。

  这些事情马远都知道,郭鹏和他们开会的时候都说过,所以马远清楚郭鹏对金银铜的渴望。

  郭某人是真的非常渴望大量的金银铜等贵重金属。

  马远还知道从前,西汉时代中国曾经大量使用过黄金,当时的黄金似乎真的很多,不过后来这些黄金都不见了。

  马远曾经为之感到疑惑。

第973章.九百八十三 马远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赏赐给出征匈奴的功勋之将,出手就是黄金几万斤。

  可是到了刘秀以后,功臣能得到的黄金就只有几斤几十斤了。

  那可是明确记载的【黄金】,不是【金】这种统筹的概念,是真的黄金。

  马远等人开会研究过这个问题,搞过几次头脑风暴,郭鹏也加入进来。

  郭鹏提出的看法是这些黄金并非离奇消失,也不是官方记载有误,而是这些黄金随着得到它的主人的去世被深埋于地下,当做了随葬品,退出了流通领域。

  因为大量黄金成为了随葬品被埋藏于地下,所以市面上的黄金就越来越少。

  最后轮到东汉时代,流通的黄金数量极其有限,皇帝出手自然就非常小气。

  郭某人一统江山之后所拥有的黄金数量也不多,为了得到足够的黄金,还派人去青州找金矿来着。

  至于掘墓这种事情,郭某人一度真的想要让专门管屎的摸金校尉从事一下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是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为了黄金把人家坟墓破坏了,让人家不得安息,未免有点缺德。

  郭某人这等卑鄙之徒干的缺德事已经很多了,掘墓这种缺德事还是留给以后缺钱的人去做好了。

  魏帝国经济良好,没有到非要挖坟掘墓的地步,所以郭某人觉得宁愿派人找矿,也好过遍地挖坟找黄金。

  但是魏帝国缺黄金这种事情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了。

  郭鹏赏赐功臣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出手,生怕出手太凶狠把黄金储量搞没了。

  现在看到贵霜人富裕的用黄金铸币流通,马远顿时起了心思。

  这可有点意思了。

  要是能赚回去大量黄金的话,郭鹏一定很高兴。

  两边互相验过了对方黄金和白银的纯度,发现纯度接近,于是很满意的决定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易,用单纯的黄金白银的重量来测算货物的价值。

  在大宛王使者的翻译之下,双方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价还价。

  说起讨价还价,世界各地的商旅都是一样的,争吵不休,想证明自己的货物更好,值更多的钱。

  比如蜀锦。

  马远竭力证明蜀锦是最好的丝绸,值得更高的价钱,但是贵霜商人不这样认为。

  在一些中国传统商品领域,贵霜人似乎并不陌生。

  比如对丝绸和瓷器漆器等货物,他们很了解的样子,说这些东西在他们这里卖多少多少,不能卖贵,贵了就没办法赚钱,卖给谁都一样。

  大宛王使者则解释贵霜商人也有去西域做生意的,曾经西域通畅的时候也去过汉帝国的中原地区做生意,这些年也一直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丝绸等货物,对这些东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也就是比较少,所以价格才那么贵,还想继续提高的话是很难的,这些贵霜商人也要赚钱,必然压价。

  马远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有些欠缺,对当地市场了解不多,所以很容易吃亏。

  所以他只和这些贵霜商旅做了很少的一部分交易,然后觉得继续做生意的话要好好的去了解一下当地物价和交易水平,不能吃亏。

  得到了一些贵霜金币和银币之后,马远就表示不再交易,要去蓝氏城,他们如果愿意,可以去蓝氏城找他们。

  贵霜商旅显然不满足于那么小部分的交易数量,所以表示愿意带他们入城并且安排住处。

  马远觉得也没问题,于是一行人就一起抵达了蓝氏城,接着在城门守军好奇的注视下进入了蓝氏城,来到了贵霜帝国的首都。

  蓝氏城给马远的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

  真的是脏乱差。

  很看不惯的那种脏乱差。

  狭窄的街道,低矮破败的房屋,还有些积水的烂泥地,莫名的骚臭之气,来来往往的人甚至有很多是衣不蔽体的,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卑贱和贫穷。

  包括马远在内的很多联合商队的人们都皱起眉头捂住了鼻子。

  之前一路经过无人区赶路的时候空气还很清新,但是没想到进入城池之后却能闻到那么不堪的味道。

  说起来,在魏帝国境内闻不到这样的味道也就是几年时间。

  郭鹏号召大家把所有屎尿集中到一起转化为种地需要的肥料,所以各州郡县都以很快的速度建立起了公共厕所间。

  还有专门负责屎尿的摸金都尉存在,专门负责制造粪肥,分发到各地,增加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提高了,骚臭之气也逐渐消失在了人口聚集区。

  他们年幼的时候还是能在城池里闻到浓烈的骚臭之气的。

  当时的人们也没有那种观念,一早起来就把家里的屎尿往街道上泼,那味道,真是难忘。

  但是这几年就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了,城中居民如此,农村内的居民更是如此。

  他们视粪便为宝,比起城中居民更加不愿意随地大小便,更加愿意去指定地点解决屎尿问题,然后换来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的粪肥。

  多年之后,魏帝国境内的城池里和农庄内就很难闻到那种骚臭之气了,街道也好,路面也好,都变得干净整洁,没有谁再往大街上泼屎泼尿了。

  这样的行为消失以后,空气自然变得清新起来,连士人官僚们的熏香行为都因此变得有些多余和滑稽,变成了纯粹的仪式感。

  这是他们和老百姓不一样的重要特色,不能丢弃。

  作为帝都,洛阳更是集干净整洁严肃清新于一体,最开始郭鹏的要求只是主干道铺石板,其余的街巷小道可以允许使用直道技术,不用铺石板。

  不过后来因为财政有预算没花完,且帝国官员感受到石板路的好处之后,都认为洛阳帝都应该铺满石板,彰显帝都的地位和气魄。

  于是郭鹏点头允许,洛阳城内那些街巷小道上都铺满了石板。

  下雨天不会担心烂泥路糊的满脚都是泥,走几步就要跌跤,天晴了也不用担心大风一刮刮得满洛阳城都是飞灰,大家谁也不认得谁。

  在洛阳城生活就很舒服。

  后来长安城,邺城,濮阳城,临淄城等重要大城市都先后开始推进铺石板行动。

  从大城市到小城市,数年间,很多县城的主干道都被铺上了石板,这也大大增加了城池的整洁程度。

  就这些商旅们走南闯北所见所闻,甚至可以说中原地区的随便一个县城都比蓝氏城更加整洁一点,味道也好闻。

  烂泥路和味道还是其次,关键在于那些衣衫破烂浑身脏污的来来往往的人们,正在好奇的打量着他们的人们。

  看着看着,忽然之间,马远和其中一人对上了视线。

  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呢?

  好奇?

  不,还有点艳羡。

  不,似乎还有麻木和呆滞。

  马远已经不知道他的眼睛里到底有什么了。

  但是不知为何,他的鼻子忽然一酸,眼泪忽然蓄满了眼眶,差点直接掉下眼泪来。

  这些人,和当年的他自己何曾相似?

  从这些人的身上,马远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第974章.九百八十四 咸咸的稠菜粥(上)

  马远出身卑微,是彻头彻尾的低贱的黎庶,一点水分都没有。

  当时他不知道自己出身何处,后来追溯根源,他确定自己是个兖州人,出身地大概是在陈留郡。

  他的家里没有土地,父母都是豪强庄园里的佃户,靠着给大户人家种地混口饭吃,日子过得紧巴巴。

  虽然紧巴巴,但是还有口饭吃,能活着,虽然也难免被打被骂,但是至少能吃饭。

  一碗干巴巴的粮食,没什么味道,就一块黑乎乎的腌菜有盐味,一家人分着吃。

首节上一节610/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