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一等级毫无疑问,就是郭氏故吏群体。
泛指在郭鹏称帝之前加入郭鹏军事集团、并且在加入之前没有府主、被郭鹏亲自安排举孝廉、然后纳入自己的幕府之中镀金并且予以提拔的官员。
前期是进入郭鹏担任过的各等级将军府、州牧府、刺史府和郡守府,后期是魏公府和魏王府,再后来是称帝以前的内阁。
这个群体人数绝对不能算多,目前,肉眼可见的范围内,他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得到重用,基本上都在掌握实权。
他们这一群体在郭鹏称帝以前是郭氏故吏,这是一重君主关系。
称帝以后又是魏天子郭鹏的臣子,这是二重君主关系。
郭鹏对他们的双重君主身份压上来,那感觉……啧啧啧,这使得他们具有几乎无条件为郭鹏效忠乃至效死的政治义务。
在当下社会看来,这一群人之中任何不服从郭鹏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比起一般臣子,他们所要面临的后果更加严重。
就算不死,也会引发社会性死亡的严重后果,牵连家人、后代还有其他族人。
所以这一群体被广泛认为是郭鹏的绝对亲信、死忠,对郭鹏的忠诚和服从都是远超旁人的。
他们有义务。
承担如此严重的政治义务,面临巨大的风险,那么自然也会得到郭鹏在政治前途上的大力提拔。
较之一般官员,这一群体的官员晋升起来更加轻松,掌握的实权更多,职责相当重大,被看作是魏帝国的骄子们,官中之官,因此广受羡慕嫉妒恨。
曹氏和夏侯氏就不说了,糜氏也是如此,其余发达的外姓将领也是如此,后来的满宠等人也是如此,包括如今的郭氏故吏集中营的内阁。
这是第一等级。
然后是第二等级。
第二等级就是非郭氏故吏出身的内阁与参谋台出身官员。
这两地的官员除去那些郭氏故吏出身的,剩下的那批人因为官署在宫城内,最常和郭鹏相处,最频繁密切的接触郭鹏,甚至得到了和郭鹏吃一锅饭的荣耀,因此在晋升前途上也被广泛看好。
虽然不如郭氏故吏,但是因为在宫城内办公,接触皇帝次数多,被外放其他部门或地方做官的时候也会得到照顾,做出功绩之后也会优先提拔或优先召回洛阳,政治前途较为平坦。
他们也被其他官员羡慕着。
接下来第三等级就是尚书台和御史台的官员了。
尚书台的官员最多,御史台次之,但是综合算起来,御史台的首脑郭鸿是魏室宗亲,郭鸿的副手桥蕤又是郭鹏后妃大小桥的父亲,所以御史台的待遇明显要比尚书台好。
尚书台的官员最多,责任最重大,事物最繁忙,也是士人官僚最集中的地方,但是论及亲疏待遇,在京官群体里算是最低的。
郭鹏和士人官僚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挺暧昧的,用是真的用,但是打压也是真的打压。
尽管如此,也算是京官。
这三个等级的京官在政治资源和生活条件上都比较优越,尤其比起那些开始做官就在地方上的人来说,条件就更加优越了。
后面四五六等级都是地方官员,在中央官员看来,如果不是为了历练和增加经验而被外放,那基本上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郭鹏设计的对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待遇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同样的等级,在京城可以得到的待遇和在地方的待遇的差距是较为明显的。
所以地方官员一般来说都是挤破了脑袋想要往中央挤,洛阳对于官员们的吸引力非常之大。
也难怪,一个集权帝国建立以后,中央要是没有吸引力,那可真是咄咄怪事。
只有乱世,地方才会对枭雄们有吸引力,但凡是治世,秩序井然的治世,天子脚下对人们的吸引力是无可比拟的。
只有一个例外,对于目前的郭魏帝国来说,只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新获取的土地上所需要安排的官员。
按照郭鹏的办事惯例,对于新获得土地的治理问题,都会选派自己看中的年轻官员去担任地方官员。
这些去收拾烂摊子的年轻官员是很有前途的,只要在地方做出了政绩,调回中央升官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第一等级的官员们显然更加在意的是自己那珍贵的郭氏故吏的政治身份。
鲁肃也是机缘巧合,才能在地位普遍不高的徐州人团体里脱颖而出成为郭氏故吏,比较他来说更加年长的张昭张等人更加早的成为了三千石官员,进入了封疆大吏俱乐部,未来可期。
而且他只有三十岁。
才三十岁,就做到了这个位置,今后的发展可想而知。
郭鹏还赐给他貂裘,让他保重身体,明摆着就是要继续任用他,重用他,光明的未来,难道不是指日可待吗?
幸甚,鲁子敬!
温暖的阳光撒在身上,即使冬日寒风凛冽,他也不觉得身体寒冷,反而感觉一阵火热。
我定要建功立业,做出一份政绩!
鲁肃暗暗发誓。
第896章.九百零六 所以陈琳受宠一点都不奇怪
鲁肃被任命为平州刺史的消息随着公孙氏灭亡、辽东平定的消息一起传了回来。
顿时,一大波歌功颂德拍马屁的人们就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了,他们纷纷向郭鹏表示恭贺,盛赞郭鹏扫平割据军阀的丰功伟绩。
御用文人之首陈琳带头写文章歌颂郭鹏,还发动自己的部下们一起为郭鹏唱颂歌,那歌颂的啊……
简直可以说是肉麻。
不过不要紧,陈琳被嘲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一点都不在意,自从逃出洛阳跟着郭鹏一起抵达青州之后,陈琳这个家伙就已经看开了。
郭鹏需要的是他的文采,是他的文章。
只要他能持续稳定输出高质量的文章,只要能不断地顺应郭鹏的需求写各种优秀的文章,他就能得到郭鹏绝对的宠幸,而且非常安全。
只要听从命令写文章,什么政治问题都不会牵扯到他。
这家伙聪明啊。
所以立国的时候,陈琳得封射阳侯,为三等侯爵,食邑一千一百户,在整个功臣体系内非但不能算是靠后的,反而是靠前的。
这让不少人都感到惊讶。
靠着好文笔和不要脸的特质,陈琳也成为了当朝显贵之一,一支笔写出来的文章赚到的功勋居然不亚于一些带兵打仗出生入死的将军。
人人都知道郭鹏宠幸这个软骨头士人,人人都鄙视他,但是每当陈琳得到丰厚赏赐的时候,那些骂的最欢乐的人未必就不羡慕。
将军里也有不少人不理解郭鹏为和如此宠幸陈琳,甚至能够给陈琳那么好的待遇。
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打仗的将军都拿不到一千多户的食邑,陈琳从没上过战场,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拿到那么高的封赏。
但是真正的聪明人是会明白的。
陈琳的那支笔和他的文思泉涌给了郭鹏多大的帮助,陈琳输出的高质量文章为郭某人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软实力上对士族官僚们的超越对郭鹏的帮助并不亚于硬实力上军队对敌人的碾压。
尤其在和士族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陈琳的那支笔给他带来的帮助是军队所无法办到的。
军队是用来掀桌子的,是终极暴力武器。
陈琳才是用来掰腕子的。
除非实在是掰不过腕子,面临倾覆之危,最后的时刻,郭某人才会选择用军队来掀桌子。
掀桌子不是什么好事,看看董卓的下场就知道了。
郭某人不可能杀光所有士人来夺取全部的皇权,他需要有人帮他治理国家,而不可否认的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级人才都是士族出身。
所以郭某人让陈琳带起了一支御用文人团队,搞团队战术。
有些时候陈琳力有不逮,团队就会顶上来,集体输出文章,火线上阵,和敌人集体对线,疯狂嘴臭,以此为郭某人抢占舆论高地。
然后屡屡得逞,屡屡化险为夷。
郭鹏在外征战靠军队,在内征战就要靠陈琳。
起家以来,郭鹏因为自己的政策而屡次遭到言论危机,每一次郭鹏遭遇舆论危机的时候,都是陈琳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笔杆子和对方打嘴仗,疯狂对线,互相嘴臭,以占据舆论高地。
失去舆论高地的痛苦,郭某人可是一清二楚的。
对此古人也深有感触,所以才会有唇枪舌剑之说。
舆论的威力不亚于刀剑。
要不是陈琳为自己占据舆论高地长年累月的战斗,不断和人打嘴仗吸引火力疯狂对线,郭某人早被黑成炭了。
还能得到名将之风名士之资的称号?
开玩笑!
这一千一百户食邑给了陈琳,不仅不亏,对郭某人来说反而还是大赚特赚的。
有了陈琳的暴力持续输出,长久对舆论场形成压制,郭某人办事才会少了许多掣肘。
如果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和舆论高地上发号施令,那么想要办成一件事情就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陈琳受宠一点都不奇怪。
陈琳的正式官职是内阁次辅,是郭鹏最亲信的官员之一。
当然陈琳知道自己的行政水平有几斤几两,所以基本上不在内阁出现,他在自己的府内带着自己的团队成天写文章锻炼文笔,或者喝酒吃饭吟诗作赋,有事情的时候才会入宫面圣。
他会亲自聆听郭鹏的要求,然后写出一大堆高质量的命题作文,针对经常性出现的对郭鹏不利的言论进行批判,更多的时候也亲自下场与人辩论,取得胜利的次数并不少。
照这样下去,他的爵位和食邑还要继续上涨。
这是一定的。
这一次,陈琳输出的高质量文章一如既往,很得郭鹏的喜欢,于是下令散播出去,让人们都知道,给自己好好的美化一下。
虽然说陈琳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拍马屁,但是也有真实的地方。
最令人信服的谎言是真实的谎言。
而所谓真实的谎言,就是用真实的论据做支撑,在议论方面进行概念偷换,达成自己的目的,从而带起节奏。
这样的谎言,真实,有效,很容易带起节奏,引起共鸣,还不容易被发现是谎言。
陈琳尤其擅长此间道理,写文章说谎那是轻车熟路。
可是他的谎言也是有郭某人真实的功绩作为支撑的,没有真实的功绩,何来真实的谎言呢?
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风起云涌,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而郭鹏奋起从军征战二十年,荡平天下军阀,恢复天下安定,这等功勋放在历朝历代来说也是一等一。
怎么就不能拿来大吹特吹了?
这不是真的?
这当然是真的。
只是后面该怎么发挥,那就是主观情绪来主导了。
对陈琳来说,反正彩虹屁要不要钱,玩命的夸,玩命的造,总而言之一句话让皇帝高兴!
陈琳这样搞,他的团队也这样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