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89节

  这两人一个是颍川人一个是汝南人,都是士族出身。

  但是战乱时代,士人赖以维持权势的关系网络被打散了,靠着姻亲、互相举孝廉和商业互吹结成的利益网络被毁了。

  旧的被战争和郭鹏毁灭掉,郭鹏全盘洗牌之后所结成的新的关系网络已经初成规模。

  而在新的关系网络构成的时候,他们并未身处其中。

  现在北方安定,他们想要回到家乡新的关系网络之中,已经很难很难了,因为大家都不会愿意带着他们玩,他们甚至要重走诸葛玄的老路,重新进入那个圈子。

  诸葛亮这边有现成的,当然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否则靠他们自己已经大为衰弱的家族力量,想要进入郭魏政权这个已经大成的统治集团,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于是石韬和孟建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向诸葛亮玩笑般的求助,但是内心可是把这个玩笑话给当真的。

  诸葛亮自然也察觉到了两位友人的真心,顿时就十分感叹,觉得自己好像忽然间就进入了一个可怕的名利场了。

  在这个名利场内,还有真挚的友谊存在吗?

  诸葛亮自然是应下了,于是孟建和石韬非常高兴的离开了。

  结果不知道是谁嘴巴不严,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

  于是学业堂内一部分出身中小士族且失去了家族关系网络、在郭魏政权内部没有任何亲属关系、正在为前途感到忧愁而四处奔波拉关系的学子们立刻就起了心思。

  他们立刻就忘却了自己曾经是如何对诸葛亮进行言语上的暴力的。

  也忘记了他们是如何逼的诸葛亮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甚至差点让诸葛家族身败名裂的。

  官场上,多个朋友多条路,他们也不是仅仅只求一个诸葛亮,也求了其他有关系的人,本着多求一个多一点机会的原则,多一个诸葛亮自然也是好的。

  腆着一张脸,三三两两带着些礼品前往诸葛亮的居所拜访诸葛亮,然后言辞谦卑陪着笑脸希望诸葛亮可以向他的兄长美言几句,然后帮着他们在魏公麾下求一个职位。

  他们这样的人其实还是蛮有前途的,因为不要脸,还会钻营。

  诸葛亮一开始还应付得来,但是随着人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拜访他,他不胜其烦,对这些人感到十分厌恶,于是不由得加快了离开荆州的准备。

  他向自己的老师庞德公还有司马水镜告别,向自己的岳父、荆州名士黄承彦告辞。

  庞德公和司马徽是真的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对于诸葛亮决定北返的消息,两人心中了然,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的向往。

  但是他们的身份终究和一个没有官职的年轻人不同,他们要是现在就走了,未免太难看了。

  诸葛亮还年轻,可以走,他们不行。

  他们年纪大了,人设固定了,要面子,不能离开,否则一辈子营造出来的人设就毁了。

  不过也无所谓,只要学业堂内的诸多士子们包括诸葛亮在内能混个好的职位出来,那么他们的将来也不会很为难。

  于是司马徽和庞德公勉励了诸葛亮,说诸葛亮腹中的才华足以让他在人才济济的郭鹏麾下取得一定的地位,诸葛亮一定会得到郭鹏的赏识。

  诸葛亮对此不置可否,拜别了两位对他有恩的长者。

  然后,诸葛亮来到了黄承彦的府中,拜别自己的岳父,黄承彦。

  黄承彦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觉得诸葛亮将来必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所以在很多人都不看好诸葛亮的情况下,答应了诸葛玄的求亲,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诸葛亮。

  现在看来,不说才华,这个运气就很不错。

  不过说到底,诸葛亮也是一个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通病,所以为了避免他犯错,黄承彦觉得有些事情他必须要提前告诉诸葛亮。

  “此番魏公主持的论才大典选拔的是魏官,不是汉官,你可知道?”

第635章.六百四十四 属于诸葛亮的美好未来

  黄承彦的这个问题就问的很深入,诸葛亮也清楚这两者名分上的不同。

  并且也隐隐能猜测到做魏官和做汉官在前途上有什么不同。

  “小婿知道,兄长也是魏官,不是汉官,魏公是魏国国君,以论才大典这样的方式选魏官,自然没有人可以非议。”

  诸葛亮如此回复。

  “嗯,知道就好,那你可知道魏官和汉官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黄承彦看着诸葛亮。

  “魏官效忠于魏公,汉官则不然。”

  诸葛亮寻思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回答。

  “那你可知道现在做魏官和现在做汉官有什么区别?”

  黄承彦再问。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抿了抿嘴唇,低声道:“丈人的意思是,魏官比汉官更有前途?”

  黄承彦嘴角微微勾起,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先帝崩于弘农已经一年有余了,魏公忙于征战四方,没有来得及立新帝,眼下魏公结束大战,这立天子的事情,怕是要提上日程了,而就在这时,却又要召开论才大典选拔魏官,这里头的意思,你可明白?”

  诸葛亮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请丈人解惑。”

  “孔明,你心里其实是明白的,这个事情,我就不和你说了,你自己慢慢想,你会清楚的。”

  黄承彦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把话说到这里,诸葛亮该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随后,黄承彦不顾诸葛亮的疑惑,又和他说起了另外的事情。

  “你长期生活在荆州,对于很多从政以后才会知道的事情不甚了解,你兄长年龄也不大,有些事情我不告诉你,你兄长未必也清楚。”

  黄承彦拉着诸葛亮的手,让自己的女婿和自己一起坐下,缓缓给诸葛亮传授一些珍贵的人生经验。

  “你可知道魏公麾下,如今最受到宠幸,且地位最高权柄最大的一群人,是什么出身?”

  “不知。”

  诸葛亮摇了摇头。

  黄承彦缓缓道:“都是当年魏公还是上谷郡太守的时候跟随他的一群人,有文士,也有武将,魏公最早是跟随先太尉卢公起兵讨伐黄巾贼,之后自己独立带兵就任护乌丸中郎将,有了最早追随他的人。

  当时那些人都是魏公的亲族,魏公是颍川籍贯,但是生长在沛国谯县,与沛国谯县当地的豪强曹氏夏侯氏交好,魏公的正妻就是曹氏女,最早追随魏公征战的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现在都在魏公麾下身居高位。

  将军曹仁曹洪和夏侯渊,魏国相曹操,汝南太守夏侯,他们都是魏公的亲信之臣,还有文吏,人数较少,颍川郭氏本家的人,还有江东人顾雍,徐州人糜竺,谯县人枣祗,他们都是最早跟随魏公的人。

  这些人都已经是位高权重之元老,各自有各自的势力,不是你可以触摸到的,你并非最早跟随魏公的人,所以去到魏公麾下,最重要的就是找对门路,对于你而言,所谓的门路,就是找对自己的籍贯所在地的一群人。”

  诸葛亮边听边点头,听到最后,询问道:“所以,小婿所需要找寻的门路,就是徐州人?”

  “对,你是徐州琅琊郡人,你自己也明白你在荆州为何连个孝廉都举不了,就是因为你不是荆州本地人,但是若你去了魏公麾下,便没有这样的烦恼了,魏公麾下各地的高人都有。”

  黄承彦点了点头,缓缓道:“除却最早跟随魏公的那一群人之外,之后所跟随的人若要确保自身的地位和权势,最有效的行为,就是与出身相同籍贯的人抱在一起,结成乡党,以为官场上的援助。

  需知官场险恶,独木难支,没有乡党的帮助,绝对不能成事,尤其是在魏公麾下,各州士人武将都互有认同,你若要进入魏公麾下,也需要如此,才能站稳脚跟,而现如今,魏公麾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徐州人,当是糜竺。”

  “青州刺史,糜竺子仲。”

  诸葛亮轻声道。

  “对,青州刺史,糜竺子仲。”

  黄承彦笑道:“此人也是最早跟随魏公的人之一,依靠自己在徐州的家业和商路,为魏公贩卖北地战马至淮南和江南,获利颇丰,其所获巨资皆供给魏公养兵养民之用。

  魏公有感他的功劳,于是纳其妹为正妻之下的第一妾侍,以为贵妾,将其从县令提拔到了郡守,又将早年间魏公亲自担任的青州刺史一职与他,可谓是荣宠之至。”

  “原来如此。”

  诸葛亮点了点头:“徐州人投效于魏公麾下的时间很短,所以地位普遍不高,唯有糜使君早早投效了魏公,所以糜使君就是魏公麾下权势最大的徐州人。”

  “没错,不仅如此,糜子仲还是魏公的亲眷,备受信赖。”

  黄承彦严肃道:“糜子仲虽然出身商贾,但是既然成为魏公亲眷,地位超然,且有元从之功,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若抓住机遇,由商人家族转为士人家族也不是不可能。”

  诸葛亮深吸了一口气,算是大概弄明白了一些事情。

  “除此之外,也有徐州名士张昭张等人加入魏公麾下,为魏公办事,但是时日尚短,权势不显,他们也纷纷和糜子仲交好,你和你兄长都是徐州人,记得一定要和徐州人多亲近。”

  黄承彦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感慨不已,不过虽然心里明白,还是有些不舒服。

  “自古以来,官员结党就不是正道,丈人为何以此教我?”

  “帝王不喜,可为臣者为了保全身家性命,这也是无奈之举。”

  黄承彦摇了摇头:“你不结党,可万一你有了政敌,并且你的政敌结党,你的政敌纠集他的同党来攻击你,你只有孤身一人,又当如何保全自己?”

  诸葛亮不知道该怎么说。

  “官场上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正道邪道之说,你现在还不理解,但是等你以后真的为官,你就会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孔明啊,凡事多问问你兄长,你兄长比你年长,见识的也比你多,千万不要自作主张。”

  黄承彦拍了拍诸葛亮的手背:“这天下大势日趋明朗,北地士人返乡已成定局,你叔父在荆州所做的一切,怕是算不得数了,但是这不是你叔父的问题,只是这世道变得太快,让所有人都反应不及。”

  诸葛亮又沉默了,想起诸葛玄呕心沥血战战兢兢的钻营,心里非常不好受。

  “但是如果你能在魏公麾下做出一番事业,想来,也不会辜负你叔父的一片苦心。”

  黄承彦叹了口气:“天下大势,尽在魏公之手,这是无可逆转的局面了,你只需要攀上这最后的一道阶梯,就能拨云见日,看到希望了。”

  黄承彦把手指向了北边,诸葛亮也顺着黄承彦的指引向北望去,似乎能看到属于自己的无限美好的未来。

第636章.六百四十五 篡位的科学流程(上)

  兴平六年六月末,汉中被攻克的消息传来。

  随后又传来了郭鹏新设上庸郡且屯兵一万在房陵的消息,魏军自此直接威胁襄阳,刘表的核心腹地受到严重威胁。

  刘表大为惊恐,开始和群臣闹腾着要迁移治所。

  此举更加促动了外地士人北返的风潮,而刘表已经无暇关注。

  学业堂散就散了,他现在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求生上,其他的事情,他是无暇关注了。

  得知此事,诸葛亮愈发急切,整顿行装,带着妻子黄氏和弟弟诸葛均,向长姐、二姐告别之后,与徐庶、孟建和石韬一起踏上了北返之路。

  他们从襄阳出发,经过南阳,抵达颍川,再从颍川抵达陈留,从陈留继续往北,渡过黄河,进入冀州,前往邺城寻找诸葛瑾,寻找属于他们的未来。

  徐庶石韬和孟建三人也不回家乡了,直接就往邺城去,想着要是能在郭鹏麾下混一个好的职位,还回什么家?

  直接就去邺城定居了,住在邺城不比住在已经不属于他们的家乡要好?

  一行人直接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了。

  天下文人士子抛弃了曾经的避难天堂荆州,转而回到了北方,北方曾经流失的人才们在强烈的吸引之下,逐渐回归。

  当诸葛亮一行人抵达陈留郡的时候,郭鹏也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邺城。

  入城之后,他首先就回家见家人,见孩子,许久不见,甚是想念,抱着儿子女儿十分欣喜。

  可惜属于郭鹏的时间有限,属于魏公的时间却很多,所以稍微亲热一番,魏公郭子凤就离开家里到了官署召开大型官僚会议,前来参加的人非常多。

  商议的内容也非常惯例,和之前每一次远征归来的时候都一样,商议的事情很多,总结经验啊,讨论成败啊,统计获得和损失,商讨日后的治理问题之类的。

  不过这一回在商议的时候,郭鹏总是能感觉到氛围的不同。

首节上一节389/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