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员曾经写信给郭鹏,说过他对公孙瓒的不满意,想让郭鹏写信谴责一下公孙瓒,让他不要老是搞事情。
郭鹏可不敢说自己的信就一定可以让公孙瓒收敛一些。
讨董期间和公孙瓒相处一阵子,郭鹏是能看出公孙瓒偏激的性格的。
他认准的事情,还真没有谁能扭转他的想法,偏激到了一定的程度。
而且从幽州到青州就算是走海路也要十来天,一来一回大半个月,什么事情都让郭鹏知道并且调解,从时间上是来不及的。
更别说郭鹏压根儿就不想调解。
没有宗员和公孙瓒的幽州才是好的幽州,才是完全属于他的幽州。
郭某人这种掌控欲极强的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地盘上有自己无法掌控的势力存在呢?
要是能借着袁绍的手把他们都干掉,才能给自己名正言顺的完全掌控的借口。
虽然的确有些遗憾就是了。
宗员这个从当年黄巾之战时期就相识的老上级,死的也是十分的难以预料。
关系说不上多好,但是总归还是很照顾郭鹏的,从来也没有难为过郭鹏,是个比较理想的上级。
他就这样死了。
宗员一死,幽州从大乱之前一直维系到现在好几年的和平局面也不复存在,必将陷入新的一场乱战之中。
几家破碎,几家覆亡。
郭鹏深深叹息。
然后咧嘴笑了。
现在死在敌人手上,总比将来死在我手上要好,对吧?
带着对我最初的良好印象去死,总比未来三观炸裂而死要好,对吧?
一场相识一场同事,要我亲自出手,我还是稍微有些不忍心的。
郭某人微笑着倒了一杯酒,面朝北方洒在地上,遥寄对宗员的哀思。
然后装模作样的写了一封信,痛斥公孙瓒杀害宗员一家的行为,对他表示强烈的不满,为自己将来进取幽州奠定了基础,并且预防万一袁绍太废物没有干掉公孙瓒,需要自己亲自出手的可能。
宗员的死,拉开了东汉老官僚们在新的乱世时期集体退场的序幕。
和平时期的老官僚们无法适应乱世争霸的高节奏和无节操,必然会以一个很快的速度退下一线。
而新生代的军阀们会很快接替他们的位置,成就一番事业。
东汉的时代会随着老官僚们的退场而逐渐远去,新的时代会随着充满争霸思维的年轻人们的成长而到来。
仿佛为了印证郭鹏的这个观点似的。
五月中旬,郭鹏在卢县主持大练兵的时候,得到了一个破天荒的大消息。
董卓死了。
被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联手杀死。
郭鹏得到消息的时候,董卓应该已经死了大半个月了,所以倒推一下,董卓应该是死在初平三年的四月份。
如果说宗员的死只是乱了幽州,让幽州的和平局面不复存在,难以影响中原局势的话,那么董卓的死才是震动天下的消息。
自从董卓迁都长安,讨董联盟解散之后,天下步入了一个其实相对稳定的时期。
袁绍公孙瓒争霸河北,袁术派系在中原站稳脚跟,刘表在荆州,刘焉在益州,董卓在关西。
互相之间的争霸维持在地区级别,没有进入全国级别。
而董卓一死,天下一方势力忽然消散。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董卓死了就死了,关键在于董卓控制了皇帝。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争霸不理睬朝廷,理由是董卓控制朝廷,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所以大家不听朝廷的命令。
现在董卓死了,士人掌权,一旦皇帝发布诏令,大家还怎么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怎么继续争霸啊?
局面遭到了破坏,失衡了。
一旦皇帝获得自由,对于天下所有野心勃勃的诸侯们来说都不是好事。
对于那些在诸侯们身上投入资源的人来说,也不是好事。
大家都已经准备迎接乱世了,你这个董卓怎么突然就死了?
就不能好好的继续做汉贼让大家方便行事吗?
废物!
第271章.二百七十 董卓之死
天下间,不知多少人在心中痛骂董卓是个无能的废物。
然后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担忧皇帝恢复自由,大家刚刚进入的状态将被迫打乱,甚至有变成新一任汉贼的忧虑。
正在所有人的内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的时候,郭鹏却一点都不慌。
因为他知道,这场针对董卓的政变,依然是王允发起,吕布执行的。
那还慌什么?
只要王允继续稳定发挥,吕布继续稳定发挥,皇帝还要折腾两年多。
还有两年多的时间给大家缓冲,运作。
虽然郭鹏也在心里痛骂董卓是个废物,要是能多活几年,对自己也有好处。
但是仔细想想,董卓的死,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
整个长安朝廷,想让董卓死的人很多,想让他活着的人很少。
在吕布和王允密谋刺杀董卓之前,已经有何荀攸等人主谋,伍孚亲自动手刺杀了董卓一次,但是没能成功。
王允和吕布的密谋其实是第二次刺董了。
经历了联军讨董事件,眼见天下大乱不可避免,长安朝廷里的『有识之士』们才终于知道自己干了什么蠢事,他们终于确定只有刺杀董卓才是真正可行的道路。
何荀攸和伍孚在先,王允吕布在后,董卓其实难逃一死,虽然有些戏剧化就是了。
伍孚的奋勇争先激励了王允,让王允坚定了要除掉董卓的信心。
王允和董卓走得近,和吕布走的也近,知道董卓信任吕布,所以将注意打到了吕布身上。
吕布和王允都是并州人,两人平常关系很好。
吕布经常把一些旁人不知道的事情告诉王允,王允因此知道了吕布心中对董卓的诸多不满意。
比如有一次因为一点点小事,董卓用手戟掷吕布,要不是吕布躲得快,估计现在就没有吕布什么事情了。
虽然后来两人和好,但是这件事情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更别说吕布是个好色之徒,不太管得住自己的下半身,虽然娶妻纳妾一样不少,但是依然管不住自己,不仅对下属的妻妾动手,还要对上司的女人动手,公平公正。
在护卫董卓期间,吕布看上了侍奉董卓的一名婢女,于是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护卫董卓的便利接近该婢女,婢女半推半就的就和吕布苟且了。
此后,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情要是让董卓知道了,自己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
没得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想要得手,真的得手了之后,进入贤者状态,才终于想起董卓的凶残。
吕布心中苦闷,约王允喝酒,酒一喝多,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王允。
王允正愁没有办法拉吕布入伙刺杀董卓,吕布自己把机会送到了王允面前。
“将军忧虑是对的,这件事情万一被董卓知道了,董卓又会如何对待将军?将军实际上已经身处于命悬一线之时了,为什么还不自知?为何不与我等联手呢?”
王允一句话把吕布说的脸色惨白。
“可是董卓是我的义父,我若杀之,岂不是不忠不孝?”
你还有忠孝可言?
王允在心中暗讽吕布杀丁原的时候倒是干脆利落,嘴上却说道:“将军糊涂,将军姓吕,董卓姓董,本来就不是一家人,何来父子之谊?”
吕布读书少,王允读书多,一肚子算计,于是连哄带骗加威胁,终于让吕布知道自己不杀董卓,董卓就要杀他。
于是吕布横下一条心加入了刺董行列。
这件事情,王允私下里告知了刘协。
“为陛下摆脱董卓钳制,老臣必将不惜一切。”
王允义正言辞的发誓。
刘协不是刘辩,小小年纪,的确有点想法,也有点胆量。
他觉得王允之前的计划不太方便实行,于是主动提出了一个想法。
“我可以对外宣布生病,过几日再宣布病愈,然后召集群臣来宫中开宴会,王卿可以借此机会将愿意诛杀董卓的人召集到一起,就在宫中将董卓杀死,让他无路可逃。”
王允觉得此计甚妙,大喜过望,称赞刘协聪慧,然后就开始操作。
刘协先宣布生病,数日不朝见大臣,名医来了不少,动静闹得不小。
等数日之后,刘协宣布病愈,召集大臣开宴会庆祝,也名正言顺的邀请董卓来参加宴会。
董卓欣然前往。
早已控制吕布掌握宫廷禁卫的王允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
于是吕布亲手杀死了董卓。
随后,王允立刻让信使往各政府部门送达赦免诏书。
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去换成酒肉来庆祝。
此时,作为一直以来掌握朝政的人,王允得以全盘操控朝政,立刻派出使者张种前往关东安抚袁绍、袁术等反董的人物。
王允要告诉他们,董卓死了,天下不允许再乱了,你们赶快来朝觐皇帝建立秩序。
王允试图恢复大汉王朝的秩序,并且以自己作为主宰者,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秩序。
与此同时,王允任命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假节,并可同三公一样开府,又让吕布率军去讨伐驻军在陕县的董卓女婿牛辅。
接着派出皇甫嵩率军进攻董卓的大本营县,剿灭董卓的残余势力,全灭董氏族人。
董卓九十多岁的母亲请求免死,皇甫嵩不让,斩杀了她。
皇甫嵩的政治素养和人品在这件事情上暴露无遗。
讨伐董卓,他不敢,白白放手三万雄兵不要,董卓到长安来,他跪在路边迎接董卓,刺杀董卓,他不参与,董卓一死,他雄起了。
将董氏全族都给灭了。
按照汉律,年龄很大的人犯罪或者被牵连,是可以酌情减免的,像董卓母亲这样九十多岁的人,就算牵连到了这件事情上,按律,也不用处死。
皇甫嵩下手倒是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