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陈峤尚且有疑虑,但是司马懿已经决定要这样做了,陈峤无法阻止。
说做就做,司马懿利用之前转移矛盾而获取的居民们普遍对安息商人的不满,首先拿宁弥城中的安息商人开刀。
他派人召集这些安息商人到官府,威逼利诱他们出钱购买农民的蔬果。
“民众对于你们战败而导致的祸事已经极为怨恨,怒气很大,你们若不能出钱平复他们的怨恨,你们的安全就会很难保证。”
“你们可要知道,外面这些商户可是咬牙切齿的痛恨你们,你们如果不做点什么,难道等着被他们寻仇吗?”
司马懿威胁他们,说如果不拿钱出来摆平事端,就要撺掇民众攻击他们。
安息商人们大惊失色,觉得司马懿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
安息帝国战败,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只是来做生意的,这又不是他们的错!
司马懿不管。
“说这些我明白,你问问外面的民众是否明白?你们不拿钱出来购买他们卖不掉的东西,就会让我很难办啊。”
“我觉得难办,我就不办了,让他们去办,你们觉得是我来办事好,还是让外面的民众来办事好?”
“自己选吧。”
司马懿冷冷的丢下几句话。
安息商人们忧虑不已,畏惧不已,心中暗骂司马懿不是人,但是却又恐惧于他的手段。
他们可没有多少力量能保护他们自己的安全,面对魏帝国强大的武力,他们一点想要反抗的勇气都提不起来。
司马懿接着许诺只要他们买下农户们卖不出去的蔬果,他们就可以得到魏帝国官方的保护,确保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于是安息商人们只能悲痛的咽下苦果,一群人聚在一起凑了一笔钱,买下了农户们的蔬果,解了司马懿的燃眉之急。
易腐烂的蔬果售卖掉了,一部分农民由此安心,不再闹事,安心回家了。
有了钱,东西卖掉了,就没有损失了,大不了来年不种蔬果只种粮食。
经济危机和他们彻底没有关系了。
司马懿的压力小了一点。
然后司马懿发现这群安息商人还真是挺有钱的,而且无所依靠,是软柿子,好捏,好欺负。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敢反抗。
人傻,钱多,无力保护自己,这么好揩油的对象要是不好好的揩一把,简直对不起他自己!
不如就用这群安息商人的财产作为祭品,献祭出自己美好的未来吧!
于是,司马懿就继续欺负这群安息商人。
他威逼利诱他们另外出钱买下一批手工业品,用他们的钱补贴一部分货物堆积卖不出去的魏国贸易商人,让他们得以周转,全身而退。
这些做手工产品外贸订单的商人们因为产品堆积,不仅自己没钱周转,还没钱支付雇佣工人的工钱。
工人围着他们要工钱,他们拿不出钱,想用货来抵债,工人围着就骂什么玩意儿?根本卖不出去!又不能吃!我们要了干嘛?
这些商人给堵在家里根本不敢出门,生怕出了门就给抓过去一顿打。
他们希望官府能帮一把。
可司马懿哪里有这个钱?
原来是没有,现在有了。
司马懿笑眯眯得请这些安息商人出一笔钱,帮他一个忙。
要是不出这笔钱,不帮他这个忙,他就很难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息商人们大为悲愤,觉得司马懿太不讲信誉。
之前说好了买了蔬果就保护他们,现在又要他们出更多钱买更多东西,这难道不是背信弃义之举吗?
魏国官员就是这样的人吗?
司马懿冷笑一阵。
我是不是这样的人和你们有什么关系?
我就欺负你们了怎么的?
你们想要保护,还是想要钱?
要命要钱?!
二选一,选吧,少废话!!
第1563章.一千四百八十三 他们已经一滴都不剩了
面对司马懿的威逼利诱,安息商人们聚在一起瑟瑟发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可奈何。
钱没有了还能再挣回来,他们大部分都不是单纯的商人,单纯的商人也走不了那么远,能来魏帝国经商。
他们的家里和安息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如何,穷不了。
但是命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魏帝国强横的武力他们看在眼里,安息帝国有求于魏帝国,根本不可能和魏帝国闹什么大矛盾,发生战争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真要是司马懿用点手段谋财害命,他们又能如何呢?
和魏军干仗?
没有足够的武力,无论多富有,都是肥猪,跑得再快,人家拿着刀子上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照样一命呜呼。
就好像当初的徐州糜氏,要不是有强悍的武力,也根本没办法在陶谦统治下占到什么便宜,要不是慑于糜氏自身的武力基础,陶谦老早就动手宰了糜氏了。
安息商人未必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们能带来的武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魏帝国的边关对进入魏帝国疆域之中的外国人的限制比较严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准持有超过一定长度的铁制兵器和弓弩。
基本上除了有日常作用的小匕首之外,就不准带任何铁制兵器了。
理由也非常简单,魏帝国全面禁止民间持有兵器,你们带兵器过来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让他们受伤,所以不准携带长兵器进入魏帝国。
让你们携带匕首还是给你们面子的,不然匕首都不让你们带进去。
至于你们的安全,就要无条件相信魏帝国的治安力量。
不相信?
那就别来了,多你们一个不多,少你们一个不少。
边关就是这么个政策,要么把兵器丢下,进来,要么原路返回。
没人会和钱过不去,所以绝大部分客商都选择了丢下兵器交给魏军保管,只保留匕首进入魏帝国做生意。
少部分不相信魏帝国治安能力的也就只能一腔怒火的原路返回,抱怨到底。
当然,魏帝国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治安】了,所以没过多久,客商们都知道来魏帝国做生意是不需要带什么防身兵器的,没什么意义。
他们很相信魏帝国的治安水平,从此以后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有些队伍连匕首都不带,完完全全的商人,进入魏帝国疆域之后就会放松下来,不会有在本国境内那种遇到强盗贼匪的担忧。
这也不能怪他们,谁让除了魏帝国大力打击贼匪、修缮交通道路之外,他们本国的政府根本没有办到这一点呢?
这年头做生意,不成群结队带点武装,还真不敢出发远行,否则路上遇到成群结队的马匪呼啸而来,就等死吧。
结果,他们万万没想到,事到如今,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谁又能想到呢?
高高在上的司马都护居然亲自下场打劫,亲自威胁他们让他们交出钱货。
在他们看来经商环境和天堂一样的魏帝国居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
横竖没办法,悲痛之下,他们只能花钱买平安,破财消灾,凑了一大笔钱换取司马懿对他们的保护,解除灾祸。
然后在心里狠狠的痛骂司马懿生儿子没**,还不得好死,死了以后灵魂也没有归处,只能永远游荡在世间,做孤魂野鬼。
这些司马懿都不在乎,司马懿只在乎眼下的危机能否度过。
只要有足够的钱,什么危机都能度过。
靠着这笔钱,司马懿挽回了一大批贸易商人的生意,给了他们一笔急需的周转资金。
依靠这笔周转资金,贸易商人们解了燃眉之急,解除了周转危机,还把拖欠的工钱交给了工人们,钱货两清,大家各自安好。
工人们拿到了工钱,安心回到了城外的家里,和家人们重新下地耕种,恢复生产,也不再闹事。
危机的威胁更小了,司马懿的压力也更小了。
接下来,就是广泛破产的酒肆、旅店这些依靠人流量才能撑起来的生意,这不是简简单单用钱能解决的。
这帮人最开始受到打击,受到的打击比农民还有贸易商人更大,更严重,所以也更为凄惨。
更重要的是他们倒下了,还欠下了朝廷的贷款,朝廷还有贷款账目没法儿填平。
如果说这些账目还能找到责任人靠着农业生产缓缓填平,那么除此之外的一系列经营损失,就已经让一部分家庭不堪重负,就算是耕田还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得起。
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看不到终点在什么地方。
万一他们丢弃土地逃跑了,乃至于更严重一点,自杀了,那不仅是民政问题,也是严重的财政问题。
不仅影响他作为官员的声誉,也会让那些贷款就真的变成烂账,无法挽回。
民政部和财政部都会对他有意见,对于他的中央升迁之路没有好处。
这怎么能行呢?
怎么能让我的仕途受到影响呢?
司马懿觉得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欺负人也要欺负透彻,不留隐患。
于是他决定最后骗……不是,欺诈……也不对!
最后请求那些安息商人一次。
让他们再出点血,给点钱给官府,让官府有钱可以免掉一部分商户的过多的债务,让他们能还得起钱,不至于寻短见,闹出多余的事端。
然后他告诉安息商人们,他们如果不这样做,司马懿就要把他们驱逐出魏国,赶回战乱之中的安息,让他们被乱兵蹂躏,失去一切。
定居在城中的安息商人恐惧不已,几近崩溃。
你到底要把我们欺负到什么程度才会放过我们?
你到底要背信弃义到什么地步才能放过我们?
第一次来到魏国,第一次接触异国风情,第一次赚到那么多钱,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三件愉快的事情加在一起,本来应该是更加愉快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登上人生巅峰!
可为什么,事情却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国家军队打了败仗,难道是我们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