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微不足道的反抗带来了郭鹏所编织的弥天大谎里唯一仅存的逻辑漏洞。
只要对前汉察举和征辟制度做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如果按照郭鹏编剧的官方说法,司马朗这个特殊的存在应该是得到升职的机会并且前途光明的。
因为他没有跟从于阴谋弑帝的邪恶集团,理当升职加薪,怎么还失去政治前途了?
他当然会失去政治前途,因为这是一个谎言,一个无法自洽的谎言,是郭鹏为了掩盖自己的篡权野心而编织的谎言。
所以郭鹏当然很不高兴。
他发现还有人敢于反抗他,哪怕这种反抗微不足道。
加上他自己的理想,他必须要在称帝之后利用皇帝的皇权把反对自己的人赶尽杀绝。
于是他称帝之后的十三年间,发起数次政治风暴,夺取权力,杀戮官员,迫害士族,破家灭门,因此而死士人及其家眷不下五万。
他几乎把前汉遗留下来的政治势力赶尽杀绝,经典豪门悉数被废,连察举制度都被他废除,改为科举,把统治阶级来了一次大换血。
他让那些曾经明确反对他的和在心底里反对他的人都死了。
这些人还能活到现在的,估计也不敢继续反对郭鹏了。
早就吓破胆了。
因此,司马懿的心中也一直有点担心,担心郭鹏会因为这个无法圆回来的矛盾点而对司马家做点什么。
如果他打算做点什么的话,司马家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但幸运的是,直到他退位,司马氏都好端端的活着,还出了两个两千石高官。
三年前,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寿终正寝,曹操还亲自前往吊唁,追思当年的往事。
于是,司马氏算是在魏帝国站稳了脚跟,没有随着汉帝国一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到底是郭鹏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还是察觉到了,但是出于某种考量没有对司马氏下手?
比如欣赏他之类的……
司马懿不知道。
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要为郭鹏的行为打圆场。
这是他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必须要做的事情。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决定另辟蹊径,不从这件事情本身的逻辑去解释这件事情。
“当时,荀等人虽然被诛杀,但是颍川豪门的势力还在,我兄长没有为荀等人的叛逆之举殉葬,颍川的士人表面不敢和太上皇作对,但是暗地里十分不满,于是暗中对我兄长下手,导致我兄长回家赋闲。”
司马懿轻车熟路的把锅甩给了一群死人。
死人永远都不会开口说话,也不会对泼在身上的脏水做任何反应。
任永立刻理解了司马朗当时的“处境”,对他深表同情。
“原来如此,那些人居然嚣张到了这个地步……也是,科举尚未举办之时,这些士人的确是占据了全部的高级官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出身寒微的人的位置。
出身寒微之人,别说做官了,读书识字都不可能,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吃,暗无天日,何等凄惨!现在想想都觉得心中凄凉!
而且,别说过去了,就是现在,现在科举推行数年之久,选拔官员数千,高级官员之中不也还都是那些靠着察举上位的?可见他们的势力之深厚,若不是太上皇雄才大略扫清这些余孽,还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任永满满的都是感叹。
司马懿觉得稍微有点尴尬。
他也是察举出身,并未走科举之路,他也是个出身察举的旧官员,没有拿到新时代的入场券。
想起这个,他就想起了他的朋友诸葛亮。
这家伙运气实在太好,当时参加了一个什么论才大典,明明和科举考试不是一回事儿,结果却莫名其妙的被认定为和科举考试是一个属性。
于是诸葛亮的状元身份被承认,成为史上第一个科举出身的状元,当时大出风头。
这去哪里说理去?
结果比他还要早入仕的诸葛亮成了科举官员们的领头羊,身上被自动打上了科举先驱的印记,以一个旧官员的身份拿到了新官员身份的入场券,要不要那么好运?
在科举制度繁盛的如今,非科举出身的官员被科举出身的官员们称为旧官员,寓意为不符合历史需要的被淘汰者。
而他们自己则是拥有无限未来和可能的新官员。
的确,这也是客观现实,察举被终结,五经十四家法和征辟制度也成为历史,现在姑且还遗留有一些察举制度之下的官员们,但是未来,必然是属于科举官员们的。
他们说新旧交替也的确就是现实。
就算不出现任何政治事件,数十年之后,最后一个察举官员死掉之后,也就不会再有察举官员的存在了。
但是这种现实往往让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很不高兴,觉得自己被人为的蔑视了。
而且这群非科举出身的官员里不仅仅是察举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们,还有察举时代那些被压制的喘不过气的乡村基层小官小吏和县中小吏。
他们都是黎庶出身,差距轮不到他们,而且也不是科举考试的既得利益者,更像是一群过度产物。
既不属于察举团体,也不属于科举团体。
察举团体嫌弃他们出身低微,科举团体嫌弃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文化没知识。
但是偏偏这群人,就是当初魏帝国中央政府的中流砥柱,就是当初在洛阳之乱中被郭鹏调入洛阳接替士人们两千余黎庶官员。
他们成长到如今,基本上是魏帝国中央政府里的中流砥柱,在地方政府里也往往担任办事吏员的身份。
结果却被作为老人的察举官僚和作为新人的科举官僚一起嫌弃。
这种官员群体内部得身份认知差别,实际上也带来了中央政府里的派系争斗。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察举官僚们虽然地位很高,掌握大权,但是时日无多。
作为旧时代代表的太上皇郭鹏已经退位,象征着旧时代即将过去了,新皇帝郭瑾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在科举官僚们看来也是新时代的象征。
所以这些人地位高权力大,但是后继无人,终将成为一段历史。
作为过渡和妥协的产物,察举时代的黎庶官员们其实也后继无人了。
第1502章.一千四百四十二 王海波觉得这个世界很疯狂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对方没有攻城,但是既然围城了,那就是攻城。
于是他下达了动员令,动员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并且号召其他地方也派遣军队,一起救援边境,确保把注辇国军队打败,保住边境的重要城市,否则整个哲罗国都很危险。
废话,大家都知道这很危险。
哲罗国的军队开始动员,纷纷向边境城市靠拢,试图解除注辇军队对边境城市的围攻。
注辇国王得知消息以后,大喜过望,狠狠地夸赞了王海波。
“你的方法真是太好了,只要包围他们的城市,就能逼迫他们与我们野外决战,可以大规模消灭他们的军队,只要军队被消灭了,这一座城市又能算什么呢?”
这样说着,注辇国王忽然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打败哲罗国占据当地的城市之后,他们也可以得到很多人口和战俘,还能得到很多土地,固然赚大了,但是这需要时间来消化。
消化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不少的食物、金钱和其他资源,现在这些东西都挺紧缺的。
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很多来自魏帝国的军械来支撑他们的强大战斗力,所以手头略紧。
硬是要说还有什么是富裕的,当然,就是作为战俘的人力资源了。
他想和王海波谈一谈用抓获的俘虏作为货币和他们交易军械。
“物资和钱财之类的,我们其实也很需要,之后占据这些地方更是需要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唯一富裕的,就是人,我们俘虏了很多战俘,不知道你们需不需要这些俘虏?
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任意使用,不用担心累死他们,你们居住的地方应该也需要很多人来帮你们干活做事,对吧?你们应该也很需要女人,对吧?用这些战俘和你们交换兵器,可以吗?”
注辇国王期待的看着王海波。
王海波倒是没想到这位国王的思维如此活跃,如此轻易的就想到了用战俘和他们交换兵器的思路。
这当然是可以的,郭那边一直都缺人,现在可以用兵器交换战俘,岂不是美滋滋?
但是不能直接答应,要讨价还价,把利益最大化。
王海波做了那么久的商户,也算是有一点交易上的心得。
他假装思考了一阵子。
“人手我们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人需要我们费心思去管理,防止逃跑,还要给他们吃东西,避免他们太快的饿死,这些都是支出,所以……”
王海波笑了笑:“可以当然是可以,但是交换数量上,我们要好好的商议一下。”
注辇国王松了口气。
“那就好,那就好,等这一战打完,我们好好的商议一下。”
“好。”
两人定下了约定。
约定是定下了,但是此时此刻,注辇国王的心中也出现了一些别样的想法。
比如要是他们自己就能掌握这种神兵利器的锻造方法,不就不用花那么多钱那么多代价去购买他们的兵器了吗?
这个想法虽然只是那一瞬间冒了出来,但也的确是冒了出来的。
然后,他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围点打援战术上。
他们在周边抢占有利地形,挖掘坑道陷阱,逼迫哲罗国士兵从下往上仰攻而他们则占据居高临下的态势。
战斗打响三天,哲罗国就战死了快九百名士兵,受伤的更多,却没什么进展。
更关键的是,注辇国人似乎已经开始了局部反击。
手持精良兵器的注辇军队成群结队的反击哲罗军队,把哲罗军队打的节节败退。
前线将领试图采取攻击粮道的方式迫使注辇军队后撤,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也是一个圈套,对方早已布下埋伏,当他们以为自己得手的时候,伏兵杀出。
他们攻击粮道的战术只执行了一次,就因为被伏兵攻击而无可奈何的失败了。
在整个大战场上,尽管哲罗军队看起来是攻势,注辇军队是守势,但是局面一直都被注辇军队牢牢掌控。
城内的哲罗军队看到援兵来了,很激动,好几次开城门出击,但是都被占据障碍物防守的注辇军队打回去了。
注辇军队躲在障碍物后面,用盾保护自己,用长矛攻击出城的哲罗士兵,像一只大刺猬一样,令哲罗军队没有任何办法,根本无法突破。
双方近在咫尺,却无法相互靠拢,像极了被王母娘娘用银河分隔开来的牛郎织女。
可惜他们的运气更差,没有喜鹊奉献自己为他们构筑桥梁,他们始终无法越过注辇军队建造起来的【银河】。
这让注辇国王非常激动,他询问王海波什么时候才是主力决战的时机,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哲罗军队惨败的样子。
王海波却说不能着急,这个时候谁更能沉得住气,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根据他多年参加战斗的经验来看,沉不住气疯狂进攻的一方,往往都是失败者。
与此同时,通过战斗的磨炼,注辇军队里第一支长矛手群体也积累了比较多的战斗经验。
之前,当这支军队要上战场的时候,注辇国的将军们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指挥这支军队,纷纷看向王海波。
因为是他主导的战术训练,士兵们熟悉他的号令。
注辇国王思考再三,决定请求王海波代为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