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处理必要的事物以外,灵帝继续吃喝玩乐,在西园内与宫女尽情放纵,宦官们也继续想方设法的让灵帝开心。。
但是这个病断断续续连绵数月,灵帝觉得有些不妙,于是加紧开始自己的布置。
帮董氏外戚巩固实力,给予蹇硕更多的权力,甚至亲自下场给他撑腰。
不止如此,灵帝还尝试剪除何进在雒阳之外的羽翼,比如正在三辅之地统兵随同皇甫嵩一起抗击韩遂的董卓。
董卓在黄巾之乱前后借由袁绍的推荐攀上了何进的高枝,做了何进的部下。
这一次灵帝用少府和并州牧的职位诱惑让董卓放弃兵马以此剪除何进的羽翼,都没有成功,董卓就是各种借口不交兵马。
灵帝很清楚,这是何进从中作祟,于是灵帝直接命令何进下令给董卓让董卓交出兵马去并州赴任。
何进在袁绍的建议下给董卓下令,让他不要交出全部兵马,交一部分,然后带兵缓缓前行,往并州方向前进,争取缓冲的时间。
注意,要慢。
讲老实话,董卓是真的想去并州啊。
并州牧啊!
全天下第三个州牧啊!
军政大权一把抓啊!
土皇帝啊!
这种好事错过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吗?
可是何(yuan)进(shi)的命令他不敢不遵从,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咽,成了中央大佬们权力争斗的棋子。
本来何进是不敢这样子搞的,觉得明目张胆和灵帝对着干,对他没好处。
但是袁绍通过在宫廷内部的一些关系,意外的得知了宦官们找名医进宫给灵帝看病的消息。
结合最近一段时间灵帝不上朝不露面的行为,袁绍有了一些大胆的猜测。
灵帝是不是病的比较严重,所以才那么着急的想要剪除何进的羽翼给董氏外戚加分?
袁绍的猜测对,也不对。
一直到中平六年三月份的时候,灵帝的病情才陡然加重,宦官们这才乱了阵脚,那之前,他们都是游刃有余的。
皇帝是他们的保障,是他们的天,每一次皇帝的去世和更换对于宦官们尤其是掌权的大宦官们来说,都是一场生死劫。
他们十分的不希望灵帝就倒在这里,他才三十多岁,不至于吧?
可惜,长期沉湎酒色的行为掏空了灵帝的身体,他的身体垮掉了,一蹶不振。
宦官们秘密请出名医来给灵帝诊断,得出的结论非常的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宦官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该如何度过这场生死劫了。
而灵帝貌似自己也有些预感,感觉自己这一次怕是悬了。
不甘心,真的很不甘心,自己才三十多岁,仅仅才三十多岁,怎么就要倒在这里呢?
然后就是深深的担忧。
自己要是真的倒在这里了,孩子们能撑得住吗?
能够坐稳皇位而不是成为傀儡吗?
这个时候,灵帝才发现自己把雒阳的军权交给蹇硕来管理是多么正确的选择,因为这个时候,只有身边最亲信的依附他才能生存的宦官才能信任。
饶是如此,也不是每一个宦官都可以信任的,那些和何进还有何皇后走的比较近的宦官就不能信任,能信任的只能是蹇硕集团的一小撮人。
于是灵帝趁着自己还清醒,把蹇硕一个人秘密的叫到了自己的床边。
“我怕是不行了,可是皇子协年龄幼小,无甚外力可以依靠,除了你,除了你可以用兵马帮助皇子协登上帝位之外,没有旁人可以做到。”
灵帝紧紧握着蹇硕的手:“皇子辩懦弱胆小,何氏嚣张跋扈,想来又是一个惠帝,我不能让辩继承皇位,可是何进一定不允许。
现在我病入膏肓,已经无可奈何,所以只能靠你了,务必,务必要让皇子协登上帝位,成为大汉的皇帝,你要守着他长大,护他周全。”
蹇硕泪流满面的叩头道:“陛下恩典,奴婢谨记于心,就算搭上这条命,也一定要让皇子协登基为帝!”
“嗯!”
灵帝费劲的点头。
然后眼睛一翻就晕了过去。
蹇硕顿时慌了手脚。
到了这个地步,他终于确定,灵帝坚持不了多久了。
他开始做准备。
当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灵帝真的一命呜呼之后,他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他定下了一个计划。
“秘不发丧,矫诏宣何进入宫,然后布下我麾下禁军兵马,待何进来了,斩杀之!则大局可定,先帝遗愿可以实现。”
蹇硕还是有些头脑的,这个计划也的确不差,何进接到宣旨之后也没有怀疑,身边的人也没有怀疑,就让何进去了。
如果不是蹇硕那边出了一个告密的二五仔的话,何进搞不好就真的要当场去世了。
那个二五仔叫做潘隐,是何进的故旧,他悄悄跑到了宫门前向大摇大摆无甚防备的何进告密。
“天子已经驾崩,阉竖布下必死之局,只等大将军踏入死局!好立皇子协为皇帝!大将军万万不可进入啊!”
潘隐十分紧张的对何进告密,何进大惊失色,一溜烟的跑走了。
等做好准备的蹇硕发现左等何进不来,右等何进不来,就意识到出问题了。
果不其然,何进回去之后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自己的部下,袁绍带头大怒,要率兵入宫杀光阉宦,于是何进点起听自己命令的军队,开始逼宫。
蹇硕率领忠于自己的军队谨守皇宫,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最终,先天底蕴不足的蹇硕怂了。
何皇后与何进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四月十三日,他们主持了刘辩的登基仪式,于是皇长子刘辩正式登基为皇帝,时年虚岁十四。
不仅如此,为了造成既定事实,何进与何皇后宣布大赦天下以后,立刻宣布改元,将中平六年改元为光熹元年。
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
第177章.一百七十七 兵谏何太后(修)
何氏外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携大胜之威,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任命袁术为虎贲中郎将。
另征召袁氏推荐的颍川、汝南一带的顶级士族的子弟们,比如何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等等。
士族力量终于全面反攻胜利,全面进入雒阳,掌控了雒阳的军政各方面系统,然后很快,鸿都门学就被士人们摧毁了。
不仅如此,何进一派还逼死了董太后,杀死了董重,灭掉了董氏外戚,将刘协的外援羽翼铲除殆尽。
局势一片大好,士人们都在吹捧何进是拨乱反正的大功臣,古今完人之类的,要多肉麻有多肉麻。
何进有些飘飘然,以为这样刘辩的帝位就稳了。
的确,暂时稳了,但是这种局势之下,想要搞事情的人太多了。
别人不说,就一个蹇硕,还是想着要立刘协为皇帝。
但是他觉得自己一个人不行,于是写信给其他宦官常侍,想和他们联手一起干掉何进,来一把漂亮的绝地反击。
然后宦官们转身就把蹇硕卖了。
蹇硕说笨也挺笨的,灵帝为什么只把要事托付给他而不托付给其他宦官,他不想想吗?
蹇硕毫无疑问的死了,蹇硕死掉以后,他的党羽被一网打尽,宫内禁军也被何进收编,何进扫除了一切的敌人,直接站在了权力之巅。
如果事情到这里为止,所有人都满足于这样一个符合他们大多数人利益的结局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乱世了。
但是人就是喜欢折腾。
感受着无敌的寂寞,何进一下子感受到了一点空虚感,围绕着这点空虚感,何进想找点事做。
袁绍敏锐的察觉到了何进空虚寂寞的内心,也因为自己空虚的内心急切的需要填补,于是主动提出给他找点事情做做。
全灭宦官。
因为与何进作对的是宦官,之前与士人作对的也是宦官,不管是哪一拨宦官,都是宦官!
都该灭掉!
袁绍咬牙切齿的对何进讲述自己对宦官的彻骨痛恨。
何进有点犹豫,毕竟这群宦官之前向自己告密,帮助自己灭掉了蹇硕夺到了兵权,于情于理,自己都不该对他们下狠手,不是吗?
可是袁绍一个劲儿的猛劝,说什么宦官和皇帝朝夕相处,早晚会变成大的祸患,一定要尽早除掉。
这样一来,何进的立场软化,摇摆不定,就向妹妹何太后还有弟弟何苗询问意见。
何苗跟何太后还是有点想法的。
何苗劝说何进。
“兄长,咱们家身份卑微,是靠着内省宦官发迹,此之为本,眼下兄长已为人臣之巅峰,阉宦尽皆服从,交出兵权,失去兵权,宦官就是一群羊羔,握着刀的是咱们,这种情况下还是不要把事情做绝了比较好。”
何太后也是这样说的。
“没有内省宦官协助我,先帝早就处死我了,我们又如何能有今日呢?这是恩情,要记住,难道兄长要做忘恩负义的人吗?”
他们一起劝何进不要膨胀,不要飘,留着宦官以后说不定对何氏还有用。
何进迷迷糊糊的觉得也是这个道理。
就又和袁绍商量,觉得这个事情不好做。
“宦官已然服输,交出兵权,完全没有了抵抗之力,这个时候赶尽杀绝未免太过了吧?”
袁绍顿时就很不爽了。
“明公糊涂,眼下局势大好,正是应该乘胜追击的时候,不给敌人任何反击的机会,宦官跟在皇帝身边,早晚有复起的时候,有朝一日宦官死灰复燃,后悔的可不是绍!”
袁绍严厉的说道。
何进被袁绍这样一说,顿时又改了主意,觉得还是要诛灭全部的宦官,好让自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才好。
但是既然决定这样做了,现在手上的兵马就不可靠了。
禁军系统里有不少宦官那边的人,真要打起来,还不知道谁听谁的,而且妹妹何太后也不太同意,他一个人施压可能并不足以威慑他们。
袁绍眼珠子一转,图穷匕见。
“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袁绍咬着牙,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蹦。
何进大惊失色。
“兹事体大,待大家一起商议之后,再做决断吧!”
何进再迷糊也知道这个事情很大,他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样的决定,于是他决定召开大将军府全体扩大会议,听从大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