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第905节

望着他这模样,王瓒额头冷汗直冒。

因为他越来越怀疑,是不是果真有人假冒他们王氏一门的名义,当众行刺了那个赵润呢?否则,这个叫做卫骄的宗卫,何以有如此的底气与怒气?

然而,同样望着在兴头上的卫骄,晏墨却是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

因为他猜测,卫骄这位宗卫长大人,准是将肃王殿下另外一件嘱咐给忘了。

真是“耿直”的男人啊……

晏墨微微摇了摇头,随即,转头望向四周,见昨日进城时有过一面之缘的王郴此刻正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的家府被砸,遂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低头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一句。

“肃王殿下让我转告你。……殿下与你,这回,两清了。”

两清……

王郴愕然地望着晏墨,随即,脑海中不禁回忆起昨日赵弘润在城外对他所说的一番话,顿时就明白了一切。

“混账!”只见他一把夺过身边家兵手中的兵刃,朝着晏墨劈了下来。

只可惜,晏墨的实力,又岂会被他所伤到,轻而易举就打落了王郴手中的兵器,将后者给制服了。

卫骄在旁看得真切,见此这才想起赵弘润的另外一个嘱咐,当即手指王郴喝道:“好小子,居然还敢行凶?给我拿下!”

“是!”

几名鄢陵兵过来,三下两下将王郴打晕,抗在肩上带走了。

王瓒下意识想要阻止,可瞅着杀气腾腾的卫骄,他终究是没有开口,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给鄢陵兵给带走了。

...

...

正文 第574章 :安陵赵氏

据记载,魏灭郑国与梁国后,迁都大梁,原本居住在三川河南城的姬姓赵氏族人,亦向东迁移,迁移到郑、梁两地,迁移到他们心目中的中原土地上。

因此,除了原阳王、成陵王等册封了王位,赏赐了封邑的诸侯王外,郑、大梁、蒲阳,是当地姬姓赵氏子孙聚集最多的三个大城。

随后,宗府创建,当时宗府考虑到种种因素,勒令在王都大梁的非宗家王族搬离城池,非召不得入王都,于是,大批的姬姓王族子弟,搬到了郑与蒲阳。

也正是因如此,郑与蒲阳两地充斥着许许多多姬姓赵氏王族子弟,也先后建立了祖庙、祠堂以及族坟。

若干年后,宗府出台了新的制度,勒令数代以外的王族分支降为公族,不允许再用赵氏名义,这即是如今魏国内有许多大贵族之所以都姓姬的原因:这些贵族,皆是从姬姓赵氏的分支分下来的。

比如安陵王氏,这一支的祖宅,其实回溯最早,也在郑地。

但是,赵弘润的三叔公赵来峪,他却不同。

他与赵弘润一样,皆是姬姓赵氏的本家出身,只是当时赵来峪没有捞到魏国君主的位子,成为魏王的,是赵弘润的祖父,随后,又是赵弘润的父亲。

也正是因为这样,赵来峪这一支的王族子孙,他们在地方上是毫无根基的。

于是,后来担任了宗府宗正的赵来峪,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去投奔大儿子的妻家,即安陵王氏。

当时的安陵王氏,在安陵可谓是权势滔天,但是在担任宗府宗正的赵来峪面前,他们却不得不尽心巴结,毕竟对于姬姓的王公贵族而言,宗府可谓是一柄高悬在头颅上的利剑,若是惹得宗府不开心,宗府有的是办法对付这种不听话的同族。

比如说,从魏天子手中请一道召令,就足够似安陵王氏这种公族喝一壶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赵来峪那几个儿子前来投奔,安陵王氏当时是十分热情的,毕竟说到底,两家出自一个祖宗,况且十几代后,两家又结了亲,贵族与贵族之间的联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可靠的,比利益驱使下的结合还要可靠。

赵来峪亦有三个儿子,因为他这一支已经不是宗族的本家。因此,他几个儿子的排字,并不是赵弘润的父亲、叔伯那样的元字,而是按照辈分改成了文,长子叫赵文蔺、次子叫赵文衢、三子叫赵文辅。

在安陵王氏的帮助下,赵文蔺、赵文衢、赵文辅兄弟三人在安陵谋得了一份家业,且在其父、宗府宗正赵来峪的偏袒下,家门逐渐兴旺起来,渐渐地传开了安陵赵氏的名气。

然而说到底,哪怕算上赵来峪,所谓的安陵赵氏在安陵也不过只传承了三代,即来、文、成,哦,再算上赵来峪那出生不久的曾孙,还得加上武这一辈。

也就是四辈,与安陵王氏这种在此传承了十几辈的贵族,根本无从比较。

因此,别看安陵赵氏与安陵王氏齐名,但实际上,前者的底蕴财力,是远远不如后者的。

但唯独有一点,安陵王氏是不如安陵赵氏的,那就是贵族的地位,前者仍是王族,而后者,仅仅只是公族而已。

别看王族与公族仅仅一阶之差,可这差距,犹如天壤、犹如云泥。

然而,尽管顶着王族的尊号,可依旧无法改变赵来峪被迫离开大梁、投奔他几个儿子的窘迫处境。

其实说实话,赵来峪卸任宗府宗正,将这个位置让给赵弘润的二伯赵元俨,这已有若干年,而他之所以顶着宗老的头衔赖在宗府不走,除了有些舍不得权利外,最重要的,是他还想照拂自己的子孙一阵子。

否则,他岂会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大梁,早与安陵的儿子、孙子、曾孙子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去了。

他曾多次幻想着,等有朝一日他实在干不动了,像他的叔父赵泰汝那样,走几步路都喘气喘地不行的时候,他就叫几个儿子到大梁来,风风光光地将他接到安陵,再过几年,作为他们安陵赵氏一门的祖宗,再风风光光地葬入新修的祖坟。

当然,此前他还得去一趟郑城,正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嘛。

可赵来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朝一日,他居然会被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本家小辈,逼得不得不离开大梁,投奔他几个儿子。

没有敲锣打鼓、没有亲友迎送,当日赵来峪就带着几个雇来的下仆,好似做贼般来到了安陵,叩开了他大儿子赵文蔺的府邸大门。

赵来峪至今还记得,当时他大儿子赵文蔺在看到他这位父亲时,那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的模样。

我赵来峪,曾经执掌宗府,何以沦落到这种地步?

日复一日,赵来峪躲在他的别院里,每日饮酒至醉,双耳不闻窗外之事。

好在他几个儿子对他还颇为孝顺,否则,他都不知该如何生活。

忽然有一日,赵文蔺、赵文衢、赵文辅兄弟三人来到了父亲赵来峪的别院,见父亲仍在喝酒,赵文蔺却上前拿过了酒杯,低声对父亲言道:“父亲,赵弘润来了我安陵。”

“谁?”赵来峪喝得醉醺醺的,也不是听得很清楚。

见此,赵文蔺又说了一遍:“赵弘润,肃王,赵弘润!”

赵来峪酒醉的眼眸,逐渐恢复清明,咬牙切齿地骂道:“是那个狂妄嚣张的小子?”

听闻此言,二儿子赵文衢冷笑道:“父亲,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

首节上一节905/28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