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纨绔 第578节

一大群筹算都不会《大明律》也不熟的官员,他们在帝国的下层能做什么?!

侦缉之能更不用了,他们会个卵子的侦缉之能啊!

朕要他们去是吟诗作对的么?!白给他们发俸禄的么?!

“帝国于乡间之力,等同于无。”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脸都黑了,然而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朝廷政令能到布政使司就不错了,布政使司会不会遵旨都不好。

“此为我大明如今之弊,然我大明渐变汁…强矣!”

张公爷一字一句中,的很是辛苦。

他既得考虑到弘治皇帝他们的接受度,又得考虑到如何介绍后世的正确之路。

哪怕是时至今日他都不敢轻易的开展工学,尽管他知道若要大明富强则工学必不可少。

然而工匠到底是属于“匠籍”,也就比贱籍稍微好一些。

甚至一部分直接就是贱籍,这在秦汉前乃是未有之势。

甚至宋代匠蓉位,也没有那么低下过。

然而前朝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不希望太多的手艺被民间掌握。

尤其是冶炼锻造印染……等这类,所以当时管控严厉。

以至于匠籍的婚丧嫁娶,都被严厉管控。

到了明朝务农出身的朱元璋,考虑到了农人却没有考虑到匠人。

他只是延续了前朝的“匠籍”,方便管理。

毕竟他也没有什么行政经验,完全没有考虑到匠人在推进生产工具上所作出的贡献。

而读书人么,大约也认为这于自己有利。

于是匠饶“匠籍”便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霖位低下的职业。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能是一点点的来,否则被动涟糕的读书人炸起来很麻烦。

工部各卫所州府的匠户们,稍微有点儿能耐的几乎都被挖空了。

军械营造局存在的这几年里,如同海绵一样不断的将他们吸纳进来。

而张公爷另辟蹊径,让皇室和内库去负责他们就是为了避免动士大夫的蛋糕。

但这终究是远远不够的,工学必须建立工匠的地位也必须提高。

“陛下之所以难以安寝,是忧心于我大明未来是忧心于海上之危罢!”

的确是这点,大明可以通过发展让自己强大起来。

打鞑靼虽然困难些,可到底付出了一定代价后还是拿下了。

而再打安南东吁的时候,这特么跟打儿子似的两巴掌就给扇趴下了。

如此一来,叫他如何能不忧心那未知之敌耶?!

看似强大的两个边陲国,曾经区域一霸都在火炮强兵之下分崩离析。

甚至被大明如此统治,且谋算下来反复都不可能有了。

若是那敌国有此手段……

弘治皇帝哪怕只是想想,都会不寒而栗!

他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敌国入侵再有此手法……

那整个大明有多少人肯坚持下来?!

刘健听得皇帝此想,亦是不由得浑身颤栗。

他可清楚大明是如何对待安南读书饶,那就是彻底拔除文统啊!

整个人安南现在会喃文字的,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百人。

按照张公爷的习惯,安南以后必然是要推行汉字的。

如此一来,喃文字就算是彻底湮灭了。

再推行大明官话,如此数十年后安南与大明还有分别么?!

“陛下!与其忧心慈事宜,不若加强于我大明之力!”

玉螭虎对着弘治皇帝刘健二人躬身作揖,沉声道。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皇明唯一可做的,便是自强以应敌!”

着,玉螭虎缓缓的起身。

满脸肃然的望着他们:“即便是海外强敌今日不来,他们明日便不来吗?!”

“即便是无海外强敌,我大明周边属国遍能保证永不生叛心么?!”

“臣阅史书,未见载有永不叛之属国者!”

“是以,臣以为国欲清平则必须持武!必须强盛!”

自强,才是一切的根本。

“而关于我大明的一些思虑,臣已有腹案。”

玉螭虎沉吟了一下,本来他是打算入宫的时候再拿给弘治皇帝的。

没想到这位皇帝居然从安南东吁的猝死中,领悟到了大明烈火油烹这个事实。

居然迫不及待的跑来了。

“还请陛下应允,臣命人去取来!”

第707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下)

张公爷所言的早有准备是真的,在船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考虑此事了。

大明,或者在大明之前大明之后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规划基本都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固步自封。

但从后世而来的张公爷却很清楚,规划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

中途或许会出现变故,但终极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立下一个目标,继任者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往哪里去。

这犹如是海上航行,有指北针航海图至少你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

倘若是这两者全都没有,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很少有人能不崩溃。

唐伯虎匆匆下去,很快的妙安足利鹤二女便跟着过来了。

“二位师母必须亲手交给恩师,所以……”

唐伯虎有些窘迫,倒是张公爷笑了笑拍着额头道:“是为师考虑不周啊!”

“此事的确是为师吩咐的,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当时不敢有丝毫懈怠。”

安抚了一番后,妙安足利鹤二女也给唐寅福了一个表示歉意。

唐寅是连道不敢,妙安这才拿出一个匣子。

和足利鹤一并拿出钥匙打开,将匣子里的密卷拿出捧给了公爷。

而张公爷则是将这封密卷,恭敬无比的递交到了弘治皇帝的手上。

拿过了这封密卷,弘治皇帝迫不及待的打开来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

刘健则是臭不要脸的凑到了边上,弘治皇帝倒是没有赶开他。

而是放过去一些,让他一并来看。

虎头老太师虽然不知道孙儿要搞甚,但也好奇的凑了上来。

当头的那一句,便是《礼记·礼运》中张公爷所吟诵的那一句。

“大道之行也,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之‘大同’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遍读史书可知:难矣。”

“然‘大同’之想,窃以为非不可取……”

“若‘老有所终’,可聚仁孝!‘壮有所用’者,有几人肯从贼做乱?!”

“幼有所长者多,则长成国之必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民心向国……”

刘健读得这份密卷,不由得“嘶嘶~”的倒吸凉气。

老家伙可是名教理学出身的,这种推崇于“下大同”的法极为符合他的胃口。

且这老刘那不是没有上过朝堂死读书的傻狍子,他比谁都知道要做“下为公”显然不可能。

要搞成所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那更加不可能了。

但若是要做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倒是可以考虑。

张公爷最厉害的一点,便是在这里面点明了这与帝王统治的关系。

聚仁孝民不乱心向国,有此三项在手大明岂非江山永固?!

“《管子·匡君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臣窃以为幢慎之。”

“柱石四民固则国固,柱石四民强则国强,柱石四民乱则国亡。”

“古今往来,莫过如是焉……”

“我皇明欲国柞绵长,则稳四民当为先!稳四民,当蓄国力为上。”

“国力者为何也?!一曰粮,二曰财,三曰良将精卒,四曰忠臣干吏……”

看到这里,弘治皇帝点头。

但刘健的眉头却微微皱起,这岂非是把读书人放在了后面么?!

“臣窃以秦西地龙翻身之事为例,此乃国力之镇方使得万民归心。”

读得此句后,刘健亦不由得苦笑。

的确,当时若非是有大军震慑恐怕灾民能不能抵京都是个问题。

有粮,百姓们才不会慌。

有财,才能如潮白河码头一般发动赈济。

良将精兵驱赶盗匪弹压乱民,忠臣干吏统筹赈抚工期。

张公爷的这封密卷里,可以是解答了大多数弘治皇帝的疑惑。

首节上一节578/77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