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753节

也许只是他们听说了太子是中毒死亡,深感过失重大,畏罪自杀而已。”

鲁青山投去赞许的目光,“孺子可教也!或许你的分析才是真相!

现在你好兄弟的性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你是做还是不做,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郑长生现在几乎可以断言,老爷子来鼓动他参与调查事情真相,还四皇子朱棣一个清白,绝对是有人托付他找自己的。

而且这个人肯定是跟四皇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疑惑起来,这人究竟是谁呢?......

第957章 寄以厚望

郑长生苏醒过来的消息传到皇极殿,“不愧是鲁神仙,果然医术超群。传旨,加封鲁青山为大内太医院咨议,赏白银一千两,锦缎五十匹。”

说道这里,老朱挠了一下脑门,回头对大太监王德用道:“鲁青山平时都喜欢什么来着?”

王德用在旁边喜滋滋的道:“皇上,鲁神仙恐怕对银钱不敢兴趣,小的愚见,倒不如赏赐他一些珍贵的药材。”

老朱顿悟状:“对极,那就赏他药材。告诉内药库,挑拣些珍稀的玩意儿给他送去。”

安排完这些,老朱方坐下来喝茶。

郑长生昏迷不醒的事情,可着实没少让他伤脑筋。

这下好了,老天爷终究还是怜惜这孩子的,这可真是老天保佑啊!

这么一个‘旷世奇才’,要是英年早逝的话未免太可惜了。

细数一下,从认识郑长生以来,给大明带来的改变:第一次认识是因为压水井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发明,竟然缓解了农田的旱情,把地底下的水都能抽的上来。

最大的改变还不只是灌溉良田,而是大明百姓吃水。

再也不用每年都用生石灰清洗水井了,百姓吃的饮用水不曝露,直接从地底下压出来,干净了很多,也减少了百姓们的疾病。

再就是这孩子建议放宽对商人们的限制,鼓励营商;这一举措短短的数年时间就让大明的口袋鼓了起来。

之前财政捉襟见肘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还有鼓捣农作物,竟然搞出了土豆,一亩地可产七八百乃至上千斤,还有各类的蔬菜,老百姓的口粮得到极大的缓解。

国内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这一切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雨花书院的开设,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朝廷的部门被权贵子弟充斥。

最让老朱感到欣慰的是组建了锦衣卫这一个部门,现在他稳坐皇宫,就能耳目天下。

满朝文武百官,乃至地方各级官吏的情况,他可以说做到心中有数是不成问题的。

锦衣卫三千营的改建,清一色的火器部队,为大明也建下了不世功勋。

侗区之行,高丽之行,开疆拓土,扬威域外,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功劳,哪一个不是郑长生一手搞出来的。

最最让老朱感动的是,当年郑长生替他挡下的那一箭。

如果不是那舍生忘死的一扑,他的命早就被弥勒教的逆匪给干掉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有些泪目。

亲生儿子也未必有他这般侍君以诚。

老朱放下手里的茶盏,闭目沉思了片刻:“传旨,永和伯爵郑长生,加封内阁大臣兼刑部右侍郎,暂领刑部。”

老朱其实对郑长生封侯、封公的想法都有,不过勋爵他年纪轻轻的救已经是伯爵了,在加封侯爵或者公爵的话,这未免有点太过于招摇。

按功绩来说,郑长生绝对是有资格的。

但是这里面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多到连老朱都不得不谨慎行事。

不过既然不能在爵位上加封,那就从官职上入手吧。

内阁在朝臣的眼里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顾问机构,协助皇上处理一些政务。

大家都知道皇上勤奋,几乎用不着内阁插手,那些内阁的老人们,几乎就是在家养老,根本就没有收到皇上交办的什么政务。

老朱的身体他自己知道,大明开国也十几年了,每日里的勤勉,给他换来了勤政爱民的好皇上的口碑,可是身体也是严重的透支,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也是他把汪广洋调进内阁的根本原因,现在把郑长生又安排进来,他已经打算要重用内阁了。

~~

~~

魏国公徐达侧身躺在床上,手中拉着鲁青山的手道:“有劳鲁先生了,我这病还有缓和的余地吗?”

“魏国公放心,老夫尽最大的努力。这背疽之症,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高粱厚味,使湿热火毒内蕴,造成内脏积热,气血凝滞,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发。

老夫知道你治军森严,并且爱兵如子,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

可是吃多了粗鄙高粱后味之食......哎!老夫自问,从未见过有哪一朝将帅有你这般宅心仁厚的。

你的病,老夫拼尽全力的去治,争取不留遗憾。”

徐达苦笑一声:“多谢鲁先生了,我知道这病并不好治。

我自己的身体怎么样,我心里清楚。

我徐达扪心自问,自当年随皇上起兵抗元以来,兢兢业业从不敢懈怠。

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可是没想到老天爷竟然这样的惩罚我。

身染恶疾,苦不堪言。

如此的躺在床上,是在窝囊,还不如当初在战场上战死来的痛快。”

“魏国公言笑了,疆场厮杀头断血流都不惧怕,难道你还惧怕病症不成?”

“鲁先生,实不相瞒,我宁愿意战死,也不想躺在床上虚度光阴。”

说道这里的时候,徐达看了一下在身边伺候的下人:“你们下去吧!”

“是!”下人躬身退去。

徐达压低了声音道:“鲁先生,我托你办的事情如何了?”

鲁青山微微的点点头:“一切都在你我预料之中,那孩子是个有情有义的,虽然滑头了一些,可是能够有方法帮到贵婿,他一定会做的。”

“哎,我知道这有点强人所难了。

太子事一出,所有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我们还要他硬着脑袋往前冲,要知道这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就算是他不答应,我也不会怪他的。”

“嗯,魏国公,那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的,虽然有点奸猾,有点蔫坏,也有点自私,但是我敢断言他一旦答应下来,就一定会言出必行。

恪守承诺是他良好的品德。”

魏国公徐达闭上眼,眼角流出两行清泪,良久放哽咽言道:“鲁先生,我相信事情不是四皇子做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舍下老脸来央求你出面的原因,说实话,我那臭女婿是个什么人,我还是有把握看清的。

从小就在我眼皮子低下长大的孩子,再坏能坏到哪里去。这样的事情,他绝对做不出来。”

鲁青山沉默了片刻道:“嗯,老夫相信魏国公的话,否则我怎么肯去劝说他?

接下来,一切就看他的了......”

第958章 小糖人有深意

内阁大臣兼领刑部侍郎暂掌尚书职,这就厉害了。

所有人都知道内阁无实权,但是到了郑长生这里,皇上竟然让他统摄刑部衙门。

虽然刑部大员都被下大狱,无人打理公务,他只不过是暂时的代为长官,但是这也够让人瞠目结舌的了。

话说皇上对郑长生的这份宠信也太过了吧?

过了年不才二十来岁吗?谁见过二十岁就执掌六部之一的刑部衙门的人?

官场自古以来就讲究的是资历、阅历,但凡是做到这个地步的人,哪一个不是年过不惑?

可以说能够做到这个地步的官员,身后都有无数的人脉资源,否则根本就不能服众。

说这话的人,心里都酸溜溜的,颇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尽管这是官场的潜规则,资历深、阅历丰富又有资源的人是优先选拔任命的对象,但这并不是绝对。

在君主当政的封建时代,帝王才是左右这一切的主宰。

郑长生没有资历,也可以定性为没有阅历,因为毕竟太过于年轻,但是架不住后台硬啊。

他的后面站着的可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老朱亲自发话任命他的职务,谁敢吱声?

你要是有意见,请保留;你要是心中不服有气,那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撞墙去吧;你要是怨怼之意浓厚,胸中有话不吐不快,那你最好找个犄角旮旯,把嘴皮子狠狠的摩擦摩擦。

不要不服气,因为你不服气也没用,洪武大帝的绝对权力就是王道。

~~

~~

郑长生手里捧着老朱的圣旨,感觉有点烫手。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大明朝堂上竟然是如此的不太平。

现在老朱还尚未对外公开太子死因,但是这并不妨碍朝臣们知道这个内幕。

看似密不透风的大名朝堂,实则是前篱笆卧猫,后篱笆跑狗,四处漏风。

在一个没有高度重视保密条例的时代,这边有人放个屁,那边就有人闻到味。

不过,没人敢说,一个个趁着年节休沐,都躲在家里大门紧闭,跟往年热闹的景象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而京师帝都普通百姓家相比较就热闹多了。

巷子里偶尔传来砰砰的鞭炮声,不用看就知道,不定哪家的小孩子在放鞭玩儿。

街头叫买叫卖的商户们,更是扯着喉咙卖力的嚷嚷着......

更有甚者行商贩贾们,挑着箩筐把生意做到巷子百姓家门前。

几个调皮的小男孩此刻围着一个货郎,手里捏着家大人给的铜钱嚷嚷着买糖人吃,另有顽劣的孩童趁着货郎被包围的空档,把手伸向了货郎的另一个箱子。

然后偷了一把瓜子后撒丫子飞奔而去。

货郎眼角的余光早就看到了,可是他并未理会,只是任由孩子去拿。

他一边应付着小孩子,一边晃动手里的拨浪鼓,嘴里还唱吆喝着。

永和伯爵府的小角门一开,探出一个小脑袋。

小丫头若楠手里牵着管家李小牛的手:“快点呀,我要糖人,要最大的那个。”

李小牛一把抱起小若楠:“我的小祖宗,好的,咱就要最大的那个。”

货郎看了一眼李小牛又看了看小丫头若楠,粉嘟嘟的小脸蛋,可爱极了。

“哟!小姐要糖人是吧?”他脸上笑的很灿烂。

首节上一节753/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