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520节

小七敏锐的发现义父脸上现出一抹慈祥之色。

而且,小丫头的粉嫩嫩的小手在抓老朱的胡子,似乎老朱的胡子就是她的新玩具一般。

老朱是感觉很温馨的,这种感觉也就是朱允炆带给他过。

单纯的抛却帝王的身份,就以一个长者,含饴弄孙膝下,他现在是老怀大慰。

郑长生脑袋上冷汗都下来了,这万一小丫头一个不小心,抓破了老朱的脸颊,或者揪掉老朱的胡子,那罪过可就大了。

不过,貌似他的担心有点多余。

老朱坐在椅子上,把小丫头若楠放在他的腿上哄逗着。

你还别说,这小丫头还真不认生。

老朱一逗她,她就咧开嘴咯咯的乐。

还没有长牙齿的小嘴儿,不住的发出“咿咿呀呀”“咯咯”的声音。

朱允炆此刻站在老朱的身边,开心的跟小丫头玩儿。

有大部分是朱允炆这家伙逗笑若楠大小姐的。

老朱就是要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

虽然按照郑长生的功劳,应该是加官进爵的。

可是考虑在三,还是把这个念头压了下去。

因为也有人在贼着这事儿呢,郑长生一个没有资历的人,如果能够封候进爵,,军中那些人肯定不干。

他们肯定会闹腾的,比如蓝玉这家伙。

好吧,不封就不封吧。

可是咱以私人关系示恩宠与郑家,这你们总不至于闹腾吧?

本来他邀郑长生同乘御辇,就是示恩之意。

后来郑长生用亲自驾车的方式,一举两得,巧妙的化解了。

现在老朱这么干,就又一次加恩典示恩宠于众臣之前。

就是要给他们看的。

所以,当他看到小七抱着郑若楠的时候,心里就已经盘算好了。

另外还有一层用意,他是给郑长生看的。

朝中关于郑长生少年得志,身负圣宠,颇有微词。

毕竟郑长生的根基太浅了。

论资排辈,这是华夏自古以来的规矩。

可是郑长生的才华又惊艳绝绝,老朱使用起来很顺手。

当一个人成为所有人都羡慕嫉妒恨的目标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危机也会随之而来。

所谓福祸相依,也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保护郑长生计,老朱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同寻常的手段。

跟随他起家的这些人是个什么德行,没有比他更了解的了。

甚至老朱了解这些人,比他们自己对自己都了解。

老朱的帝王心术,可不是盖的。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让郑长生安心,同时也有一层含义。

只要郑长生真心实意的给朝廷办差,圣恩是不会断绝的,其家的荣华富贵也是有保障的。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老朱的圣眷加身。

如果没有圣眷了,那后果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老朱是要把郑长生死死的绑牢在他的战车上,供他驱使的节奏。

此事,是只可意味,不可言传。

郑长生能不能理会,或者理会多少,这就要看他自己的悟性了。

当然,老朱是相信,郑长生能明白他的意思的。

是的,他猜测的没错,郑长生怎么能不明白老朱的用意呢?

郑长生当即跪倒在地,严重含泪,激动的叩头哽咽道:“皇上圣恩隆眷,臣郑长生无以为报,唯有以身报国,死而后已。”

既然明白了,那就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种事情,老朱是不会开口询问的。

你总不能让老朱亲自说:“年轻人,跟我好好干吧,有你享不尽的富贵荣华。”

这也太丢君王的架子了。

是以,当场表态,正面回应,才是最最正确的做法。

不要以为郑长生是装出来的,他是真的有点小感动的。

别管老朱的真实用意是为何?就刚才他抱着自己女儿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慈祥和怜惜是不会错的。

都说眼睛是人心灵的门户,眼神是一个人的内心最直观的反应,哪怕老朱只有那么一瞬间的动情,可是也没逃过郑长生的观察。

老朱并没有直接理会郑长生,而是抱着小丫头若楠乐呵呵的笑着对朱允炆道:“允炆呐,把你小师妹带进宫中玩可好?”

第648章 捋龙须的小姑娘

郑家这次想不出名都难了,就在全城百姓的注视下,皇上怀里抱着一个可爱的小丫头登上了御辇。

就在御辇的帘子往下放的一瞬间,有人惊讶的看到,这小丫头竟然双手拽着皇上的胡子......

此女乃永和伯嫡女是也!

长长的宫卫队伍,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人们都在兴奋不已的谈论着今日之所见所闻。

尤其是那发现小丫头郑若楠拽皇上胡子的人,绘声绘色的跟大家讲述。

围在他身边的人,不住的擦着脸上的唾沫星子,哪怕闻到一股恶臭味,也不在乎,只聚精会神的听着。

拽皇上的胡子?

皇上竟然还乐呵呵的不生气?

额,苍天呐,大地呀,吾皇原来是如此博爱,真乃大明之幸也。

不过有人就感慨了,

“这丫头要逆天呀!

都说老虎的须子捋不得,实话讲老虎就已触碰不得了,

可她,她竟然敢捋龙须,这将来还得了?......”

随即就有人不屑的说:“收起你的惊讶,也不看看那女娃娃是何人?永和伯爷的嫡长女耶。

永和伯爷是什么身份?

那是上天派来帮助真龙天子------我大明皇上,来拯救万民的星宿。

刚吃饱肚子,就忘了恩人了不是?

非议我们的大恩人的女公子,是要下拔舌地狱的......”

“唔!......”

百姓们今天算是开了眼了,不仅见到了传说中的永和伯爷,还见到了高高在上稳坐龙庭的万岁爷,更奇的是还见了敢捋龙须的永和伯爷家的女公子。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三五成群,高谈阔论,所言者大都是这些。

负责搜集地面情报的锦衣卫都司衙门都整理不过来了,干脆直接就如实上报,文牍封存待查。

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如果不是话题人物是皇上、永和伯爷、敢捋龙须的女娃娃,他们都不带关注的。

不过,既然关注了,还调动了如此多的资源,那就得有成果啊。

于是一份简报呈送到了老朱的案头。

老朱,随便翻阅了一下,摇摇头微微的笑了一声,把简报随手扔到了左边的竹筐里。

然后拿出一份折子,老朱的眉头舒展的很开,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奏折很长,老朱看的很仔细,可以说是逐字逐句的阅读。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终于看完了。

揉了揉太阳穴,老朱靠在了椅子上长出了一口气。

折子是雨花书院递上来的,这是农学院的学生们汇总了全国的情况后,做的一个综合评估报告。

而且还有新式的图表对比,数据的对比,可以说这一份折子,依然把大明的农业状况摸的很透彻了。

农业乃立国之本,历朝历代都是重中之重。

这是在封建社会主要赋税的来源啊,怎么能够不做到了然于胸?

统治者尤其是对地亩田册的统计数字要掌握,这也是老朱让雨花书院不惜工本,不惜人力物力要调查统计的根本原因。

统计学,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门类。

雨花书院的学生都是郑长生手把手教出来的,自从春耕后全国推广种植土豆,他们这些农学院的学生们就分配到各府县上岗。

他们所接触的就是最底层的人,所以传回的数据可以说是第一手最贴近真实的材料。

材料在雨花书院汇总后,上报给了老朱。

总体的情况是极好的,这一点老朱是深深的相信的。

因为皇家田庄里的产出他是心中有数的,皇家田庄的土地都是有专人精心打理的,产出很高,要比普通百姓家的农田高出一成左右。

根据这个推断的话,百姓家的亩产绝对在九百斤到一千斤上下。

就这么一个拳头大小的土豆蛋子,竟然解决了全国百姓的口粮问题。

这是亘古以来所有为君者都不成达到的一个新高度啊。

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口粮问题,这是困扰着当政者的头等大事。

试问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谁能拍着胸口保证说,能种出亩产量上千斤的粮食?

老朱又打开折子,看了下数据图表,脸上现出满意的神色。

对是满意,而且是心满意足的那种满意......

~~~

~~~

首节上一节520/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