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38节

第60章 宅心仁厚

郑长生不知道自己的担忧有没有道理,或许是有点神经过敏,有点想的太多,太复杂了。

小河沿的水平面很明显的下降了一尺多,去年的那场大雪来临的时候,人们还在庆幸,大呼瑞雪兆丰年。

可是自从地里的禾苗抽了穗后一场雨都没下,大量的灌溉使得水平面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着。

如果砖窑场在大量的用水,那下游的十几个村庄可就倒了霉了。

不说绝收,最起码减产这是肯定的。

本来就土地贫瘠,一亩地也产不了多少粮食,在缺少灌溉那不减产就见鬼了。

不减产的情况下,也就勉强够一家老小嚼咕的,这要是减产或者绝收那所引起的后果就不敢想象了。

什么都没有吃饱肚子重要,不能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殃及下游的那些村子。

这青砖看来是生产不成了,如果大量的使用水冷法制作青砖,下游百姓必定无水灌溉,这是一个大事儿。

不是他一个人拍拍脑袋所能决定的,这得跟族长爷爷、母亲好好的商量一下。

郑家大院里气氛有点沉闷,老族长静坐良久,没发一句话。

母亲唉声叹气,坐卧不宁,这让郑长生倍感压力。

开砖窑的事情是自己鼓捣起来的,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要是停下砖窑那么多的青壮的心怎么安抚?

人家希望满满的来砖窑干活,就希望能赚点钱养家糊口,你突然说要暂停。

这不是给人家心窝子上插刀子吗?

可是话说回来了,要是不停,那生产青砖所需要大量的水,这严重影响下游的村子灌溉。

弄不好引起村民械斗,那麻烦就大了。

为了水,为了灌溉,引起纠纷继而大打出手闹出人命的事情多了去了。

这前车之鉴不能不考虑,现在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生产红砖,这样就不需要水冷。

但是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红砖这个时候没有销路啊。

人们普遍的意识里都认可青砖,这是一个大难题,怎么才能让人们的观念改变过来,这才是要考虑的。

有时候郑长生真的很纳闷,在后世那么流行的红砖为何这个时代的人就是不喜欢呢?

况且红砖生产简单,量产也很方便,虽然使用年限没有青砖日久,但是用个百来年是不成问题的吧。

要是担心南方空气潮湿可以用白灰粉刷墙壁啊,白灰可是很好的吸收水汽的绝好材料啊。

而且白灰价格低廉,制作简单,粉刷方便也很容易普及。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如果有人带头先盖起红砖大瓦房,总会有人效仿的。

最最关键的是红砖比青砖价格方面来说的话,可便宜不少呢。

他把所有的忧虑都讲述一遍,老族长沉吟片刻后道:“生哥儿,那你说怎么办?”

郑长生看了看母亲手捂着腮帮子牙疼的样子,笑了笑道:“要按我说啊,咱们村和方家村的民房大多是土坯草顶房。

有的家里跑风漏雨的都不能住人了,推倒重新建算了,就用咱们砖窑场生产的红砖去盖。

话说到头里,工钱是没有了,但是村民们可以用生产的红砖给自家盖房子。”

老族长干砸吧嘴儿:“你这孩子,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的倒是轻巧。可是你娘投入了那么多钱,总不能一点回头钱都见不着吧?”

郑长生走到李秀英身边,仰着小脸:“娘,您倒是说句话啊。”

李秀英:“唏......牙疼......”

我去,看来母亲是有点心疼银子。本来信心满满的要赚大钱了,可是突然之间告诉她弄不好,前期的投资要打水漂。

这换了谁不心疼啊。

“娘,儿子保证,只要我们两村全部使用红砖盖房,等人们认可红砖以后,那砖窑场将是一部产钱的机器。

您可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要想的长远一些,虽然前期不赚钱,但是一旦红砖风靡以后,到那时候,您想不赚钱都难。”

李秀英面色终于凝重起来了,用疑惑的目光看了看儿子,好半天才开口道:“儿子,你可不能诓骗娘亲,这会行吗?”

郑长生知道母亲心动了,于是赶忙火上浇油的道:“那是肯定的,书上都说了,红砖盖房是大吉大利,有红红火火的寓意在里面呢。

还预言日后这种质优价廉的红砖,必定大行其道,定会大火的。”

他说了一个谎,一个很善意的谎言。

如果不把母亲这一关拿下,恐怕还真不好往下进行。

李秀英听儿子说是郑家祖上书中说的,顿时来了劲头了,“是嘛?你这熊孩子,净吓唬娘亲,干嘛不早点说啊。”

她的潜意思里,已经认可了儿子所言,因为但凡是儿子从祖上书中看到的,都做成了而且很赚钱。

野菊、酱菜、烤鸭这哪一个不是日进斗金的啊。

郑家能有现在的身价,可都是儿子从书中找到的致富之策。

现在儿子既然说红砖必会大红大火,那就一定是的。

她转过头对老族长道:“三叔啊,就有劳您老组织一下大家好了。

话说不就是一点红砖嘛,给村里人盖房子这也是造福于民的大好事,就按我儿说的办。”

说完,她叫上小七巡视酱菜作坊去了,走路的样子看起来轻松着呢,哪里还有半点牙疼的样子?

郑长生:“......”

鲁青山是不住的点头,此子果真宅心仁厚啊。

能够为了不相干的下游村民着想,而甘愿冒险烧制红砖,停下为人们所认可的青砖,这份心最起码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要打破人们头脑中的藩篱,哪有那么容易?

这得具有超凡的毅力,过人的胆识,还要忍受赔钱的风险,这份定力和魄力他是自叹弗如的。

老族长离开了,他是拍着胸脯保证,要第一个站出来用红砖盖房的人。

郑长生看着老族长信任的眼神,他目光游离,他不知道忽悠这个善良的老人是对还是错。红砖盖房,必定会红红火火,这句谎言他自己都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了。

自己就那么随口一说,可是老族长竟然相信了......

第61章 另辟蹊径

老族长家的土坯小院推倒了,这是要起新宅子了。

用的就是砖窑场里的红砖,郑家的生哥儿说了,红砖随便用,无论是村里哪一家都可以盖房子。

不过就是工钱没有了。

这也是顶划算的哦,虽然没有工钱,但是自己的婆娘可是在人家酱菜作坊里干活啊,每个月可是五十个铜钱呢。

自己这一身的力气,换来一座红砖小院,那也是顶划得来的啊。

初开始有人不太愿意,祖祖辈辈的都用青砖盖房子,乍然间用红砖怎么感觉那么别扭呢。

你可拉倒吧!你家祖祖辈辈都他娘的土坯房好不拉,现在有现成免费的红砖让你盖房子,你倒还扭扭捏捏起来了。

这不是扯淡的吗?

额,被讥讽者满面通红,想要争辩几句,可是对方来一句:“你狗日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人生哥儿都说了,红砖盖房,红红火火。

那以后的日子,肯定红红火火的,你要是在犹豫,在不去砖窑场,那烧出来的红砖可被抢光了。

老子可没空给你磨牙,俺家小院还差不少砖呢。”

“哎,等等我,我也去......”

方郑两村一千多号青壮,全部组织起来了。

老族长在给他们安排任务,生哥儿说了,要统筹使用人力资源。

不能一窝蜂似的,也不能各顾各的。

大家要同心协力,协同起来。

两百人上山伐木,砍竹子;两百人运送红砖,五百人烧砖制坯;剩下的几百青壮分成十几个小队,给村民们盖房。

方家村也挖了排水的沟渠,跟郑家村的沟渠联通在一起,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遭遇暴雨,汪洋一片的景象了。

房子就像是地里的庄稼似的,蹭蹭的往上长。

五月份的天气已经有点燥热了,可是依旧挡不住村民们建设新家园的热情。

一排排红砖大瓦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农家小院就像是变魔术一般的逐渐成型。

生活就是这样,一天天的向好着,一天天的变化着。

村里老人脸上的沟壑不知道夹死了多少蚊蝇,掉了牙齿的嘴巴咧着似乎就没有合上过。

光着屁股,欢呼雀跃的孩童似乎也比往日里多了起来。

这实在是有碍观瞻,小七跟在少爷身后都不好意思抬头,而大个子则不然,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他时不时的拉过一个孩童弹小雀雀玩儿。

搞的孩子们见到他,手捂着小雀雀一个比一个溜得快。

每到这个时候,大个子就得意的裂开大嘴嘿嘿的笑着,并且不忘记骂上一句:“小王八蛋......”

相对应的郑家村的孩童就没有光着腚乱跑的景象,这就得从生活水平上来看待问题了。

郑家村得利的比较早,从最初的面糕,到野菊,在到酱菜都获利良多。

家里有了钱,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会有多余的钱财给家里添置家当,给孩子购置衣物。

方家村能有现在的改变,已经颇为不易了。

最起码现在有每个月五十钱的收入,还有免费的红砖拿来盖房。

别的村子这种好事上哪里找去?这一切都得要感激郑家的大恩大德啊。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知足才能常乐。

方家村的人是知足的,红砖小院一座接着一座的落成。

话说墙壁粉刷了白灰,似乎也不难看啊,今年冬天肯定不会在挨冻了。

这么干净漂亮的房子,在砌上一个火炕,等到冬日里,猫在温暖的房间里喝着腊酒烤着火,那日子不要太幸福了啊。

据说这火炕也是郑家的生哥儿发明的,你看人郑家儿子,那是咋生的啊。

这小脑袋瓜子就是好使。

郑长生在方家村溜达了一圈后,回到家里就躲进书房不出来了。

李秀英不解,儿子这是又发哪门子神经?遂打发小七前去探查。

“夫人,少爷画图呢,桌椅板凳画了一大堆。不过造型很是奇特,从未见过。”

“是吗?我去看看去。”

首节上一节38/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