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第736节

  李渊苦涩地笑道:“没有了敦煌郡,拿到伊吾郡又有什么意义?孤悬在西域,连官员上任述职也要借道敦煌郡,若没有敦煌郡,伊吾郡朕也不想要。”

  “父皇,儿臣的意思是找一个台阶,双方都可以接受,谈判已经拖了半个月了,儿臣认为不能再拖下去了。”

  “不必找什么台阶了!”

  李渊果断地摇摇头,“朕找你们二人前来,就是明确地告诉你们,朕已经决定放弃敦煌郡和伊吾郡,可以承认它们为隋朝疆域。”

  李建成和李神通对望一眼,两人眼中都露出惊讶之色,一直坚持不肯让步的正是圣上本人,他怎么突然改变了主意,李建成沉吟一下问:“父皇,是不是孝恭那边有了什么不利消息?”

  李渊缓缓点头,将李孝恭的信递给他,“幸亏没有损兵折将,所以也谈不上不利,只是我们去晚了一步,隋军已经占领了敦煌和伊吾两郡。”

  李建成看完了信,又把信递给皇叔李神通,李建成终于明白父皇为什么最后答应了,虽然父皇不肯承认失败,可实际上李孝恭就是不战而败,敦煌郡已经夺不回来了,尤其唐军心中的恐隋,恐怕这才是促使父皇被迫最后让步的根本原因。

  李神通看完信,他眉头微微一皱,“可就这么答应隋朝,是不是让步太大了,而且也没有面子,或许我们能从别的地方再争一点权益过来,比如保住罗艺和温彦博的性命之类,陛下以为呢?”

  “这个可以,你去和他们谈,但有一点要和他们说清楚,朕并不是因为敦煌郡是隋朝的土地才礼让他们,敦煌郡是凉国的地盘,被隋朝抢先占领而已,这点很重要,否则将来说起来,长安也曾是隋朝的土地,就麻烦了,达成的协议中不能有敦煌郡原属隋朝这一条。”

  “臣明白,一定回避这一条,相信他们也能理解!”

  “好吧!就这样。”

  李渊站起身道:“朕希望明天就达成和解协议,朕需要集中兵力对付梁师都,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停一下,李渊又对李建成道:“就由太子代朕在协议上签字加印,杨元庆毕竟只是楚王,和朕不对等。”

  “儿臣遵旨!”

  ……

  拖延了足足半个月的隋唐和解谈判终于在唐朝的最后让步中达成了协议,双方承诺放弃敌视,承认彼此的疆域,至少在一年内,保证自己军队未经对方许可,不踏入对方的领地,此外双方又约定了二十几条其他约束,协议一式两份,由太子李建成和楚王杨元庆为最高确认人签字,十天后,杨元庆在和解协议上盖印并签了字。

  自此,隋唐两朝正式讲和,他们各自调整兵力部署,唐朝将部署在关中东部防御北隋的十万大军调去陇西,另外弘化郡和上郡的五万兵力也撤回关中。

  而隋朝则将驻扎在河东郡的三万兵力部署到太原郡井陉,同时将灵武郡和关北六郡的二万五千军队削减为五千驻军,其余二万军队调回太原,部署到雁门郡的飞狐陉附近,隋朝开始了对河北战役的准备。

  ……

  十一月初十,就在隋唐达成和解协议的第二天,一辆马车缓缓从南门驶进了太原城,马车两边有十几名随从,皆着穿着紧身黑衣,腰挎横刀,骑马跟随在马车左右。

  在战乱年代,这种情形比较常见,一般大户人家出行都会有年轻的武士跟随,横刀在旧隋朝曾是违禁品,严禁普通庶民携带,而现在这条禁令早已被打破,在中原各地,莫说横刀,连军弩也可随意出现在平常人家。

  守城门士兵并没有过多盘问,只问一下来处便放他们进了城,马车进了城,一股热闹繁华的气息迎面扑来,车帘拉开,一名中年男子探头向四处张望,只见大街上人来人往,还有一个多月就是新年了,大街上显得格外热闹。

  “曲三郎,这里可比咱们江陵城热闹多了。”中年男子笑道,他说一口南方口音。

  或许是中年男子脾气很好的缘故,随从们都和他说得来,一名年轻随从笑道:“李少卿有点重此轻彼啊!我觉得江陵城并不比这里差,只是咱们在路上走了二十天,这不,快到新年了,我估计江陵城内此时也一样热闹。”

  如果他们是在城门边说话,被守门士兵听见,一定把他们的南方口音、少卿、江陵城这些线索联系起来,便可立刻推断出他们是南方梁朝的官员。

  确实如此,这名李侍郎正是梁朝的鸿胪寺少卿,名叫李京,若杨元庆看见他也会大吃一惊,因为这个李少卿正是杨元庆的嫡亲舅父,原名就叫李大郎,因嫌这个名字土气,出仕后便改名为京,现在叫李京。

  当年杨元庆为了笼络杨元庆,特地封他舅父为安陆郡京山县县尉,大业九年,李京发现了萧铣要造反,安陆郡的官员大都已加入南华会,他心中惶恐,便弃官逃进京,举家投奔了杨元庆,不过,住了不到两个月,他又思念家乡要南归,裴敏秋拦不住他,便送了他一大笔钱,让他回乡做个富家翁。

  李京有两个儿子,长子李贵,次子李福,李贵在南郡求学时加入了南华会,现任梁朝江夏郡长史,而李京则因为是杨元庆的舅父,半年前萧铣亲自上门,请他来江陵做官,并封他为鸿胪寺少卿。

  这次他奉命出使北隋,带着萧铣满心期望,一方面是希望北隋能承认梁朝的合法,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隋梁两朝能结为同盟。

  李京心中有点紧张,他不知杨元庆会不会责怪自己上次跑回南方,而且自己成了梁臣,会不会让杨元庆恼火,他心中着实忐忑不安。

  马车缓缓来到了杨元庆的王府门前停下,他看了一眼大门上了牌匾,‘楚王府’,李京心中不由长长感叹,他想起当年杨元庆三岁时自己带他去杨府时的情景,当时的越国公府的牌匾令他惶恐不已,而现在这孩子长大了,他竟成了楚王,而且据说他将来还会成为皇帝,不知他母亲灵下有知,会是多么高兴和自豪。

  李京擦去眼角流出的老泪,吩咐随从一声,“去门房禀报一声,就说楚王殿下的亲戚从南方来了。”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五十七章 两个要求

  片刻,一阵环佩轻响,杨元庆的妻子楚王妃裴敏秋在几十名丫鬟仆妇的簇拥下走出了府宅,裴敏秋便猜到是丈夫的舅舅来了,她不敢怠慢,亲自出来迎接。

  李京慌忙下了马车,上前两步躬身施礼,“参加楚王妃!”

  “果然是舅父来了。”

  裴敏秋笑着回一礼,“舅父这两年看起来身体更加健朗,令人欣慰。”

  “谢王妃关心,元庆在府内吗?”

  “他还没有回来,我马上派人去通知他,天气寒冷,舅父请先进府中休息,前几天元庆还很担心舅父的近况。”

  裴敏秋又看了看马车,有些奇怪地问:“怎么只有舅父一人,舅母呢?”

  “呵呵!她走不开,福儿之妻上个月生下第四子,她现在很忙碌。”

  “福表弟竟然已经有四个儿子了,舅父怎么不让人来说一声,我们竟然不知。”

  “你们在丰州呢!太远了。”

  李京被请进王府,裴敏秋命管家把十几个随从也带进府内休息,又派人去通知杨元庆,这才领着舅父李京进了府宅。

  ……

  紫微阁内,杨元庆正在召开内阁会议,就发动河北攻势和五位相国商议具体方案。

  “河北的局势比较复杂,魏刀儿、罗艺、高开道以及窦建德现在正处于一种对峙状态,他们互相为敌,同时也会联合对外,去年窦建德进攻幽州,高开道便出兵支援罗艺,从侧面袭击窦建德军,以致窦建德兵败而返,还有魏刀儿,他和窦建德也曾经共同对付薛世雄,所以,当我们的势力进入河北,很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再次联合,我可以预见,这将是一场持久之战。”

  杨元庆看了一眼众人,又缓缓道:“对我们而言,困难不仅是要拿下河北,而且还要面对河北民众的困苦,经过这五六年的乱匪肆虐,河北早已是民生凋敝,人口锐减,说得坦白一点,就是我们要准备大量的钱粮,尤其是粮食,这是乱世中的黄金,还有赖各位相国充分认识到夺取河北的重要,在后勤上全力支援这次河北之战。”

  苏威站起身笑道:“我来代表各位阁僚先表个态吧!即将发生的河北之战,早在几个月前便在紫微阁的议程之中,今年我们河东道南部几个郡的粮食丰收,但楼烦、马邑、雁门、定襄四郡还没有从刘武周的破坏中恢复过来,最近又接受道数万从关中过来的移民,也需要大量粮食安置,好在五原郡和灵武郡有一定储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太原仓城和晋阳宫仓城还有储粮八十余万石,为应对这次河北之战,紫微阁商议,愿意拿出五十万石粮食,作为对河北战役的支持,另外,还有一百万吊新钱,也一并作为这次河北战役的军费开支。”

  裴矩也笑道:“朝廷若能把河北几十个郡收入囊中,我们当然求之不得,早在河内之战时,我们便商议过关于河北的应对之策,如果河北战役能够在一年内完成,那么河东支撑得住,如果超过一年,那就有点吃力了,我再补充一点,刚才苏相国说的八十万石存粮,只是指太原的存粮,实际上今年南部各郡的粮食丰收后,税粮逐渐收上来,到明年二月左右,官府还有大概二十万石税粮收入,所以说,我们的财力还比较充裕。”

  今天的紫微阁会议主要是商议河北之战的后勤支援,而且河北的局势比较复杂,按照计划,至少要耗费半年时间,战争打的就是国力,兵源、民夫、钱粮以及各种物资的支援,这些都要一一落实。

  会议足足进行了一个时辰才散去,下面还有大量具体事务需要安排,杨元庆回到自己官房,刚走到门口,一名侍卫向他禀报,“总管,刚才王妃派人来禀报,说总管的舅父从南方来了,请你回去一趟。”

  杨元庆一怔,随即心中大喜,前几天他听到一名老家在安陆郡的官员说起,说安陆郡在年初时曾被朱桀的一支过境队伍抢掠,他还很担心舅父的安全,没想到舅父便来了,他看了看天色,已经快到中午了,便欣然道:“先回府吧!”

  ……

首节上一节736/1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