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第728节

  一行人穿过了太原城,从北城出门,向晋阳宫而去,道路两边一样挤满了围观等待的人群,官道上铺着了红色毡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晋阳宫,李神通从城内出来时,两边的民众以为是进士们出来,引来一片欢呼,使李神通神情十分尴尬,他不好意思再走铺着毡毯的官道,而是绕坚持小路前往晋阳宫。

  两边民众是在欢迎新科进士,如果知道他是唐朝使者,迎接他的或许就是臭鸡蛋和石块,这一点,李神通有自知之明。

  李神通来到了晋阳宫大门前,苏威和裴矩两位老臣已经在这里等候他多时了,李神通认识苏威,也认识裴矩,这都是当年隋朝的宰相,尤其苏威,更是大隋开国元老,这两个重量人物的迎接使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

  李神通再没有了淮安王的清高,他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躬身,“李神通参见两位老相国。”

  苏威眯着眼笑道:“王爷是北隋贵客,我们一路多有怠慢,请多多见谅!”

  “我一路很顺利,隋军护卫得很好,老相国言重了。”

  旁边裴矩也笑道:“本来应该让王爷休息几天,但我们估计王爷心里也很急,就先简单谈谈吧!”

  “正是,我也想先和北隋朝廷谈一谈,休息不急。”

  “那就请吧!”

  “两位老相国请!”

  李神通跟着苏威和裴矩进了晋阳宫,一路来到了紫微阁,他打量一眼这座高达十丈的巨大宫阁,他记得这里原来叫栖凤阁,现在改名为紫微阁,这里就是北隋王朝的最高权力中心,杨元庆也在这里面处理朝务,不知他会不会见自己?

  李神通心情忐忑走进了紫微阁,迎接他的却是杜如晦和崔君素,苏威和裴矩二人却没有跟来,他心中有些奇怪,杜如晦笑道:“很抱歉,今天正要是进士入仕的日子,有很隆重的仪式,苏、裴两位老相国将主持仪式,王相国任训导官,所以只能是我和崔相国与殿下面谈。”

  旁边崔君素又道:“杨总管这两天正忙军务和科举之事,明后天会专门接见殿下!”

  李神通心中明白,杨元庆实际上是让杜如晦等人和自己初谈,有所进展后他再出面,这也是正常的做法,他一点也不奇怪。

  “那就麻烦杜相国和崔相国了。”

  李神通被请进了议事房,这里是紫微阁的最高处,从窗户可以清晰地看见太原北城门,只见二百名进士已从城内出来了,渐渐抵达了晋阳宫,宫门前铺上了地毯和高台,苏威和裴矩带着百余名官员在等候,李神通忽然看见了站在高台上的杨元庆,杜如晦笑了笑,解释道:“今天是由总管授进士帽,前三名还要留画像在文学馆,然后举行大宴,圣上还会接见他们,礼仪很繁琐,明天休息一天,后来在吏部入职授官。”

  这时,杨师道、魏征和张述三人也走进了议事堂,杨师道出任纳言,如果没有入相,但已是极为重要的人物,魏征是负责议事记录,张述则作为会谈监督,这是一次很正式的会谈。

  李神通坐了下来,有从事将窗户都关上,随即退了下去,议事堂内变得很安静。

  杜如晦站起身肃然道:“唐朝帝尊事先送来的信件我们都已经看过,信中提出结束敌视,两国和解相待,对此,北隋的态度也很明确,我们欢迎这样的和解,但有很多细节需要落实,所以双方坐下要慢慢谈,希望能在年底前达成一个完整的和解方案。”

  ……

  一个时辰后,杜如晦出现在杨元庆的官房内,此时,新科进士们的入仕庆典已经结束,二百名进士前去文昌殿参加为他们举行的酒宴,杨元庆则回到了自己的官房。

  相对于进士们的典礼,他其实更重视李神通的这次秘密访问,就在昨天下午,他接到了李渊派人送来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表达了希望两个朝廷和解的愿望。

  杨元庆也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他心里明白,北隋吞不掉唐朝,唐朝也灭不了北隋,与其两者这样无休止地耗下去,还不如暂时停战,各自去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杨元庆需要东进河北,李渊也需要彻底剿灭西秦国,稳固后方。

  两个朝廷都有各自迫切的任务,这便使得他们之间的和解成为可能,当然,想真正和解还有很多细节要落实,比如北隋进攻河北时,幽州怎么办?罗艺已经投降了唐朝,被封为北平王,北隋必然会进攻幽州,那么和解协议又怎么办?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谈判来解决,唐朝必须让步,所以杨元庆让杜如晦为谈判官,全权负责和李神通之间的谈判,尽量把谈判的时间拉长,最好拉长到年底。

  “总管,这次李神通的出使并没有通过他们朝廷,只是李渊的个人想法,派他来试探双方和解的可能性,以及要付出的代价。”

  “你和他说到了幽州之事吗?”杨元庆问道。

  “说到了,按照总管的要求,坦率地说到了幽州的问题,希望唐朝放弃幽州。”

  “那李神通怎么说?”

  “他说需要回去禀报圣上,他不能做主。”

  “那他们又提出什么要求?”杨元庆又问。

  杜如晦躬身道:“唐朝希望我们放弃对西秦国的支持。”

  如果唐朝肯放弃对罗艺的支持,换取他放弃对西秦国的支持,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需要一种正式的会谈,不是所谓的密使。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又对杜如晦道:“你可以告诉李神通,我希望是两个朝廷之间的正式会谈,这样达成的和解协议更有约束力,而不是李渊的个人意思,另外,你要明白我让你拖延谈判时间的真正原因。”

  杜如晦没有回答,等待着杨元庆的解释,杨元庆走到北窗前,凝视着西北方向,半响,他淡淡道:“苏定方和沈春已经率军去西北了,我希望在和解协议签署前拿下敦煌郡和伊吾郡。”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四十九章 敦煌风动

  如果把河西走廊比作是维系中原和西域的一根皮带,那么敦煌郡就是这根皮带上的铁扣,或者说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咽喉,在整个西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敦煌郡同时也是一个很奇特的地域,当其他西域各郡都被鲜卑、被柔然、被突厥等草原铁骑席卷而逐渐胡化之时,敦煌郡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汉文化,就仿佛茫茫沙漠中的一块绿洲。

  此时的敦煌郡依然被大凉国的残余势力控制着,李轨的族弟李兆锦一直被任命为大凉国的沙州都督,在大凉国灭亡后,李兆锦已经决定投降唐朝,但这时传来李轨在长安被杀的消息,李兆锦便改变主意,自立为敦煌王,他向唐朝提出了投降的条件,他愿意臣服唐朝,但他依然要保持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唐廷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之中,此时唐朝正全力以赴剿灭西秦国,这便使敦煌郡暂时变得沉寂起来。

  十一月的敦煌寒风呼啸,沙尘漫漫,严酷的寒冷使地面上没有了生机,仿佛石头都要冻裂了,敦煌进入了严冬,昔日商贸繁忙的丝绸之路也变得冷清,再也看不到商队踪影,商人们都回家休息了,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可就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却隐隐传来了驼铃悦耳的叮当声,昏暗的天空下,果然有一队骆驼冒着寒风和沙尘在艰难地向敦煌城方向跋涉,在苍茫的大地上显得格外地生机勃勃。

  “李将军,离敦煌城还有多远?我快坚持不住了。”风沙中,一名伙计模样的年轻人趴在骆驼上,扯开嗓子大声叫喊。

  李将军便是他们的首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身材魁梧,长着一张轮廓分明的脸庞,粗浓如刷子般的眉毛下,目光明亮而锐利,透露着坚忍不拔的男人毅力。

  他叫李沙陀,是李靖兄长李端的次子,一直跟随叔父李靖多年,从一名士卒一步步累功升为斥候鹰击郎将,这次跟随苏定方出征敦煌,他奉命前来联系敦煌的亲隋派,也就是杨元庆当年留在敦煌郡的一些势力。

  他带着二十名手下扮作一支从长安过来的商队,在玉门县买了十几头骆驼,身上也有唐朝的关牒,李沙陀是第一次来敦煌,但他却在丰州呆过多年,能适应这种恶劣的大风天气,他看了看天色,天色昏暗,看不出时辰,但估计快到傍晚了,他便大声问旁边的向导,“马果大叔,敦煌城还有多远?”

  向导名叫马果,是个六十余岁的老者,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他曾经是一个商人,常年往来于河西走廊,对这一带的地形及气候了如指掌,他是被苏定方军队找到当了向导。

  马果呵呵笑道:“快了,再走几里便能看见城池轮廓了。”

  众人又走了几里,果然隐隐约约看见了一座城池的轮廓,二十名手下顿时一片欢呼,在风沙中跋涉了近半个月,终于看见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

  ……

  敦煌城的盘查要比隋军们想的宽松得多,守城士兵只简单看了一下关牒,便放他们进城了。

  和城外的寒风凛冽、渺无人烟相比,敦煌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大街上人来人往,颇为热闹,不少商铺门前有伙计在大声吆喝,许多小贩在街道两边摆起了地摊,卖食物和手工艺品,将道路两边堵得水泄不通,很多马车行走艰难,车夫在大声叫骂。

  一行人牵着骆驼在大街上缓缓行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重新回到人间的兴奋,感受着这种恍如隔世般的热闹,这里和中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无论是建筑还是人的面孔,就是中原的一座大城,偶然出现的一些异域面孔,才使他们忽然意识到,这里其实是和中原相隔万里的西域。

  李沙陀在一家客栈内安顿好了手下,便一个人匆匆赶去了城南,在城南,几次打听后,他找到了沈府,一座黑门大宅,在中原,像沈家这种没有爵位的大户是不允许有门楼,但在敦煌,却没有这种限制,李沙陀甚至还看到了门口有两座石狮,这是官府和权贵府门前的标识,沈家居然也有。

首节上一节728/1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