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第1073节

  李渊在数千羽林军护卫下,站在外城墙上,注视着隋军骑兵的远去,他刚松一口气,裴寂在一旁却道:“陛下切不可大意,杨元庆此人极为狡猾,微臣估计他会杀一记回马枪,如果我们稍有松懈,就会有城破的危险。”

  萧瑀也忧心忡忡道:“这次隋军没有攻下长安,是因为他们轻兵简骑,没有携带攻城武器,但臣记得咸阳官仓里有不少长梯,是上次修缮咸阳城池时留在那里,如果被隋军找到,那就真的就麻烦了。”

  李渊心中一惊,隋军对玄武门的进攻已经将他吓破了胆,如果再调头杀来,又有攻城武器,他们如何抵挡得住,他急忙问道:“那依各位爱卿之见,现在如何是好?”

  窦轨躬身道:“陛下,还是老办法,立刻在城内大量招募青壮,至少要招募五万以上,发给兵甲,协助守城,另外,要命太子和秦王的援军立刻回来,一刻不能再耽误!”

  李渊一咬牙道:“再传朕的手谕,命太子和秦王十万火急回援,谁敢再耽误,朕将严惩不殆!”

  ……

  洛阳城的攻防战已经到了第四天,在连续三天大规模攻城后,今天的攻城战终于停止了,洛阳城下,尸骨堆积如山,损毁的投石机、云梯和巢车残骸横七竖八地歪倒在地上,尽管唐军付出了近两万人的代价,但洛阳城依然没有能攻下。

  寒冷的冬天给王世充的守城帮了大忙,王世充用冰水浇城,使城池变得格外光滑,云梯搭上去就滑走,只得用云梯上的巨钩勾住城头,但王世充军队用铁锤砸毁钩子,一个人便可轻易地将云梯推翻,这使唐军进攻陷入极大的不利。

  但王世充的军队也同样死伤惨重,他的军队阵亡也近两万人,民夫死亡两万人以上,洛阳守军也处于崩溃的边缘。

  唐军的大营在城西十里外,密密麻麻的大帐一眼望不见边际,延绵数十里,此时在中军大帐内,李孝恭忧心忡忡对李世民道:“我现在最担心荆襄,这次十万大军北上,荆襄空虚无兵,萧铣此人色厉胆薄,他是不敢西扩,我就担心隋军南下荆襄,虽然那支隋军看似佯攻,可如果他们真的杀入荆襄,我担心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今天唐军停止攻打城的原因是他们接到了一系列不利的情报,先是淮阳郡的斥候发现一支隋军骑兵正疾速南下,方向正是荆襄。

  随即河东郡的唐风探子发现了杨元庆出现河东城,李世民怀疑杨元庆是要偷袭关中,结果今天一早他便接到父皇的紧急手谕,命他立刻回军,援救关中。

  一连串的变故令李世民头大如斗,他心中着实焦虑,他很清楚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杨元庆出现在河东郡,就意味北方的战事平息了,肯定是隋军战胜了突厥。

  李世民背着手在大帐内来回踱步,眉头皱成一团,这样有点麻烦了,荆襄那边肯定要回防。

  隋军结束了北方战役,那荆襄空虚就有点危险了,萧铣虽然不敢反攻荆襄,但如果有隋军南下撑腰,他极可能就敢下手。

  想到这,李世民叹了口气,对李孝恭道:“你就率八万军南下荆襄,我很担心隋军会支持萧铣反攻荆襄。”

  李孝恭吃了一惊,这确实很有可能,萧铣虽然自己不敢回攻荆襄,但有隋军南下撑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他立刻点点头,“我立刻撤回荆襄,洛阳这边就交给二弟了。”

  他见李世民还是有些忧虑,便问道:“怎么,十万军队还没有把握拿下洛阳?”

  李世民摇摇头,“拿下洛阳没有问题,我心里有数,三天之内便可攻克洛阳,关键是中原怎么办?”

  李世民叹了口气又道:“杨元庆率军攻袭关中,父皇令我立刻回军五万支援关中,这样一来,我手中兵力不足,恐怕就无力图中原了。”

  李孝恭沉默一下,说道:“恐怕这就是杨元庆的目的。”

  “我知道,这是他的明谋,包括派军队南袭荆襄,也是为了把你逼回去,然后再西攻关中,又是为了把我的军队逼回去,说到底他就是用围魏救赵之策挫败我们的中原攻势。”

  李世民又微微叹息一声,“问题是,我明明知道他的意图,却又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

  李孝恭凝神思索片刻道:“我想圣上肯定也命太子回援了,其实只要太子军队回援,也就能挽回关中之危,如果你不回兵,拿下洛阳后继续占领中原,我想杨元庆也一时拿你没有办法。”

  “孝恭的意思,是要我抗旨不尊?”李世民眯着眼问道。

  “虽然抗旨不遵有点不妥,但只要你拿下中原,同时关中的危局也缓解了,然后你给圣上解释清楚,我想问题应该不大。”

  李世民又摇了摇头,“这你就错了,抗旨不遵的后果很严重,父皇把军权看得比什么都重,如果我不听他的调动,抗旨不遵,就算关中危局解了,就算我拿下中原,他也绝不会饶我,会一步步剥夺我的军权。”

  两人又沉默了,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微微一笑,“或许我可以拖一拖,派五万援军缓缓而行,等关中的危局解了,我再写信向父皇请示,继续攻打中原,这样太子也抓不到我的把柄。”

  “那隋军会答应吗?”

  李孝恭又继续道:“既然他们已经战胜突厥,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还会容许我们占领中原?世民,你不要想得太乐观了。”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杨元庆即使击败突厥也必然是惨胜,他的军队已筋疲力尽,实力大减,哪里还有精力再和我们争夺中原,否则杨元庆也不会用奇袭关中的办法来逼我们撤军,现在是唐强隋弱,只要我们能咬牙顶住,那么中原一定属于我们。”

  李世民对几个月前的中原大败一直耿耿于怀,那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父皇指挥失误,好不容易这次父皇准他全权用兵,那他就不会再走错一步。

  他一定要把中原重新夺回来,就算杨元庆用围魏救赵之策,他也绝不让杨元庆就这么轻易得逞。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一十一章 意外发现

  中午时分,杨元庆的军队抵达了咸阳,离咸阳城约半里,咸阳县城门大开,县令韦义节率领十几名官员出门投降。

  韦义节是韦霁族弟,是韦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原本官任礼部侍郎,因刘文静一案被牵连,贬为咸阳县令,咸阳县内并无驻军,只有百余名老兵开闭城门,韦义节自知无法守城,又害怕隋军劫掠民众粮食,万般无奈,只得开城投降。

  一名隋军士兵将韦义节领到杨元庆面前,韦义节这才知道竟然是楚王杨元庆亲至。

  他心中惶恐,双膝跪下,将县令印绶高高举起,垂泪道:“咸阳开城迎接楚王殿下,恳求殿下看在不抵抗的份上,饶过咸阳民众,勿要伤民。”

  杨元庆淡淡一笑道:“韦县令不用担心,我来关中不是为了杀民,相反,我是来赈济关中贫民,请起吧!县令印绶我不要。”

  韦义节心中更加惊疑,咸阳官仓内有粮食两万石,难道杨元庆要开仓放粮吗?韦义节不敢多言,只得站起身道:“殿下请进城休息!”

  隋军在中午攻打长安时,不少士兵受了箭伤,也正需要调养,他便点点头,回头对罗士信和程咬金道:“你们两人去把弟兄们安置好,切不可扰民,然后开仓放粮,赈济咸阳贫民,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受粮!”

  “遵命!”

  罗士信和程咬金同时行一礼,两人奔去带领军队入城了,杨元庆则在数百亲兵们的护卫下,来到了县衙,他也需要静下心来考虑下一步的策略。

  县衙议事堂内,亲兵们迅速将沙盘拼成,杨元庆则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今天对长安城的骚扰,他可以肯定李渊要立刻撤军回援了,太子李建成这边必然会立刻回援,军队至少在五万以上,但李世民那边的军队会不会回援?

  杨元庆担心是这个,他这次奇袭关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李世民施压,逼迫他撤军回关中,放弃对中原的攻占,但以李世民的才智,他必然会看透自己的企图,他会不会顶住压力,坚决不撤军回关中。

  杨元庆凭直觉,他感觉李世民很可能会顶住压力,坚决不撤兵回关中,毕竟这是一次占领中原的机会,现在隋军刚打完突厥,河东腹地损失惨重,士兵们身心疲惫,确实无力再打一场中原大战。

  李世民应该会看出这次机会,他不肯撤军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是这样,又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利局面?杨元庆负手绕着沙盘来回踱步,思索着对策,这时,程咬金兴冲冲走了进来,一进大堂便嚷道:“殿下,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杨元庆的思路被打断,他心中不悦,回头狠狠瞪了一眼程咬金,程咬金这才恍然惊觉,他吓得低下头,一声不敢吭,杨元庆哼了一声道:“这次就饶你,下一次再敢擅闯大堂,重责三十军棍!”

  “是!卑职记住了。”

  杨元庆这才收回思路问道:“发现了什么?”

  程咬金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兴奋,他战战兢兢道:“卑职和士信开仓放粮,我巡视仓库时发现有好多长梯子,结实高大,都有三四丈高,非常适合攻城,我们不是没有带攻城武器吗?这些梯子……”

  这个发现倒令杨元庆颇有兴趣,他立刻道:“走!看看去。”

  咸阳县的仓库在县衙左侧,相隔约一里,仓库其实是两个概念,仓是存放粮食,库则是放置钱物,咸阳县粮仓是由两座大粮仓组成,共存放了两万石粮食,由数十名衙役看守。

  此时粮仓已经被隋军接管,罗士信率领五百名士兵正在开仓放粮,数万民众闻讯而至,扛着麻袋,牵着毛驴,甚至不少人是全家出动,反正隋军也不认识。

首节上一节1073/1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