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771节

“回陛下,三十年没有问题。”

“好,何时开始?”

“等他们将货物搬运完毕就可以启程。”

赵桓问道:“这些是华兴商社的大米?”

陈旸连忙答道:“不仅仅是华兴商社,朱氏商社的大米也在里面。”

“这些大米运输到幽州后,卖多少钱一石?”

“这臣不知。”

虞允接过话答道:“陛下,这些大米运输到幽州城后,售卖是一石二贯钱。”

“以前是多少钱?”

“去年我大宋北伐蛮夷,因战事,所以粮价涨到了一石四贯钱,今年恢复到三贯钱,北方粮食比中原和南方都要贵。”

“我大宋如今有九龙江、交州,又有两湖,近年来,风调雨顺,河北路亦从战乱中恢复,河北平原也是粮食种植的密集区,东京城的粮价已经降到了一石一贯钱,幽州为何三贯钱?原因为何?”

“燕云战区消耗粮食过大,燕云十六州的粮食来源主要依赖于南方供给,水路漕运能力有限,若是粮价再往下将,商人们不愿意干了。”

“那现在因为何,商人们愿意售卖两贯钱一石了?”

“陛下,便说朱青的朱氏商社,一次性运输了四万斤400石的粮食,若是要将四万斤粮食运过去,需要五十辆马车。每一辆马车运8石粮食,一石粮食售卖3贯钱,收入是24贯钱,五十辆马车的粮食,收入是1200贯钱,但是从种子、种植到收割在到装运,成本300贯钱,总运输费400贯,成本已经到了700贯。朱氏商社和幽州的张记粮行合作,这四万斤的粮食,张记粮行的进货价就高达900贯,最后只能赚到300贯,能赚到的钱的确不多。”

“更何况,一次性50辆马车运输,几乎不可能,最多二十五辆,也就是说,张记粮行一次性只能赚到150贯。”

听下来,这幽州府的粮价再每石3贯钱,的确是合理的。

而且这价格,的确也是李光严格控制了。

不然非得卖到4贯以上。

大宋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以前每个月的收入最多也就3贯钱。

近些年,随着朝廷的基础建设增多,赵鼎管辖的皇家银行的交子数量不断增发,普通工人的薪资也涨了。

现在最多可以到5贯。

这种收入,若是朝廷不控制幽州的粮价,百姓吃饭只能说勉强吃饱。

现在有了火车,就完全不同了。

虞允继续道:“这一次的四万斤粮食,运输费只需要100贯,朱青在运输费用上足足节省了300贯,这四万斤粮食,他以600贯的价格给到张记粮行,张记粮行原本打算依然以1200贯的价格将这些粮食卖出去,但兴华商社却打算以800贯的价格将同样的四万斤400石粮食卖到民间,张记被迫降到了同样的价格,也就是2贯每石。”

虞允的语速非常快,这些账目在他脑海中一目了然,且对细节了解得非常清楚。

“臣以为,最大的变化是,以前一个运输队一次性最大只能运输二万斤粮食,现在一个商社可以轻松发出四万斤,且只占用了5节车厢。”

虞允最后总结道:“承蒙陛下教诲,时间就是金钱。”

朱青之所以愿意降价,就是因为从运输成本上降了,同时同一时间,帮他消耗了更多的库存。

其他大臣听得云里雾里。

没想到这个虞允脑子这么灵活,算起账来头头是道。

一边的财务大臣周朝听得心里发酸,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怎么今天被虞允在皇帝面前给抢了过去了。

不过像这样算来,这火车的确是比马车运输要好太多了。

赵桓心中叹气:物流的价值可不是说着玩的,火车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基建设施,它不仅仅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将各个地方紧密联系起来了。

赵桓相信,只要大宋开启了火车的时代,真正的盛世就不远了。

“陛下!”

“周卿,你有什么要说的?”

周朝原本还打算找一辆马车来和火车比一比,打算让皇帝清醒过来,不要再这样执迷不悟了。

但现在看来,卧槽,该清醒的是自己啊!

“陛下,臣以为还可以再加车厢!”

一边的陈旸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周朝,心里说着:周相公,你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第五百六十章徐处仁

司马琦道:“再加车厢是不可能了,会影响车速,20节车厢已经是极限。”

周朝道:“那是否还能对蒸汽机厢再做改良,提高车速?”

“从理论来说,没有问题,但需要对钢铁和蒸汽机的结构再做大的调整,并一日之功。”

周朝继续问道:“若是改良换代,需要多久?”

“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

周朝一听,颇有些悲伤,他今年已经七十又八,还能否再活十年是个问题。

只是他突然觉得,火车这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啊!

若是大宋遍地都是火车,商贸将会空前的繁荣起来。

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也会更加的便捷。

似乎看出来了周朝的伤感,赵桓道:“周卿不必多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陛下说得是。”

赵桓颇为高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群臣齐声道:“陛下圣明。”

首节上一节771/9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