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说,是徐相公干涉了太子的人选,正在被皇帝疏远。
甚至还有人私下猜想,徐相公支持崇国公继太子之位,与皇帝想法相左,所以受到了皇帝的冷落。
要知道,东宫之位可是关乎到江山社稷。
万一皇帝不愿意立崇国公,一心想要拥戴崇国公的徐处仁地位自然就尴尬了,为了平衡未来朝野的格局,所以皇帝打算开始慢慢疏远徐相公。
甚至铁路的修建,其实并不是皇帝真正要发展铁路,而是要分化政事堂的权力。
当然,这些都是大臣们私下的猜想。
没有人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
其实赵桓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他单独成立铁道司,自然是因为铁路的战略性是非常高的,单独成立出来,以确保铁道建设的正常进行。
二是让虞允文尽快参与到民政中来,毕竟赵桓对他寄予厚望,而徐处仁年事已高,随时可能大病。
赵桓更愿意在宰府大臣中,安排进入年轻新鲜的血液。
我发现很多读者加群后问我剧情,但是回宋大群里,都是亲们各种唠嗑的地方,有时候会把聊剧情顶走。
这个问题管理员跟我反馈了,所以建了一个VIP群:698200506。(所有聊剧情的进VIP群吧,我会在这里面回答你们所有问题)
第四百五十八章唱完黑脸唱红脸
有阴谋论者,总想从铁道司的成立中找一些权力交接的证据出来。
事实上,刚成立的铁道司,就成了皇帝的独宠,就像当年的科学院一样。
皇帝对它的宠爱,胜过了宰府。
财务大臣周朝就得到了明确的指示,铁道司所有的预算一律全部过,不允许有任何阻拦。
并且政事堂下面的钢铁司也得到了皇帝亲自叮嘱,铁道司要多少钢铁,就必须给多少钢铁。
这还好说,毕竟铁路的制造技艺还不成熟,制造得比较慢,钢铁生产完全跟得上来。
但接下来虞允文关于铁路的规划,就让大臣们彻底坐不住了。
未来五年时间,大宋必须修建十条铁路!
这下就让大臣们爆炸了。
就那破玩意儿,居然还要再修十条?
靖康元年,大宋每年的钢铁生产量是3亿斤。
按照大宋现在每年生产钢铁的数量6亿斤来核算,给到铁路至少要几千万斤了。
皇帝是不是疯了?
现在大宋的总兵力储备已经超过300万,而且还在增加。
每人需要的平均钢铁重量高达30斤,把军队覆盖一边,绝对只会超过1亿斤钢铁。
大宋步人甲的铠甲重量可是高达了50斤,甚至60斤。
而且枢密院有硬性指标,铁炮和火枪的配置,以及震天雷,猛火油都要规模性生产。
就说铁炮,今年年底就要生产出3000门。
而且农业开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民间的餐饮酒楼业也在遍地开花。
朝廷的钢铁司一年的总产量,也才1亿,如此,朝廷必须找民间采购钢铁了。
更何况去年皇帝刚下令要用钢铁造船!
徐处仁已经不敢计算下去了,这样算下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于是,政事堂的大臣们开始集体劝解皇帝。
无果后,大臣们便痛骂虞允文小儿祸国殃民,痛骂石洵引狼入室。
总之,大宋的朝堂上又掀起了口水战。
不仅如此,党派斗争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以前是政事堂和司法系统的对立,后来是枢密院、军督府和监察院的护撕,到现在,民政衙署也分化了两部分,开始相互攻击了。
刚接手铁道司的虞允文就让皇帝看出了他的雷厉风行。
不到一个月时间,铁道司组建完毕,并且将以往政事堂下属管辖的铁道署的全部事情转接过来。
一连窜的规划从铁道司出台,细到了需要从民间招募多少商队,每个商队的硬性管制方案,每个商队平均每人一天的花费是多少。
但铁路的建设刚开始两个月,就遇到了阻力。
这一日早朝的刚开始,虞允文便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准奏。”
“臣要弹劾铁案司李常。”
那李常在一边神色一沉,正要站出来反驳,被徐处仁一个眼神给打了回去。
“虞卿所为何事?”
“陛下,李常故意拖延铁道司工事。”
皇帝锐利的目光扫过去,落在李常身上:“李卿,可有此事?”
“臣冤枉,臣一切都按照陛下吩咐,全力配合虞相公。”
虞允文直言不讳道:“全力配合?李司郎是在说笑么,两个月过去了,某未见之前铁道署的人回到工位上,现在铁轨的制造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