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臣 第1010节

  林梦得想明年加大对江淮、浙闽等地的米粮征购量,将官仓及军仓的总储粮量提高到八百万石。这样的储粮量,才能够应付接下来的北伐战事以及无法预料的大旱、大涝之灾。

  刘师度此时出任江淮宣抚使司,对江淮的情况很清楚。

  这些年来,林缚都是从江淮地区调出大量的粮草支援外围的浙闽、江西及两湖,实际使得江淮地区的民间存粮一直都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浙西大旱,也叫刘师度也心有余悸,担心江淮地区一旦暴发大旱、大涝,涉及千余万人,中枢救济就未必能及时有效。保证民间有一定的储粮量也是有必要的,刘师度希望中枢对江淮地区的米粮征购放缓步骤,将八百万石的储粮量下调两个等级。

  “因公而有争议,是好事,讨论得越彻底,将来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小,”整个储米计划,涉及到复杂的估算,林缚猝然间也不知道刘师度、林梦得二人哪个人的意见更正确,不过他鼓励在事情初始尽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说道,“以往从江淮抽调米粮,也是没有办法,江宁、江西、浙西、两湖等地都要大批饿死人了,我不能从容的去考虑江淮地区对旱涝灾难的缓冲能力。也是幸运,江淮这两三年里没有出大问题,现在宽松一下,这个问题是要统筹考虑……”

  说到这里,林缚又跟林梦得说道:“你在江宁给我挑一处地方来,我在海州设博物馆,过段时间,在江宁、崇州等地,也要照着再设几处。葛司虞、姜岳、宋石宪与赵舒翰信来信往,商议了好几个月,认为有必要将博物学立为新学的一个基础分支,这博物馆,我要帮他们建起来……”

  “我会记住,”林梦得说道,“我离开江宁,宋姜二人还专程就这事找过我。内府能拨一笔银元,支度司这边的压力就小一些……”

  林缚摇头而笑。

  林缚提出新释儒学,以便能缓和新学与旧学之间的冲突,而新学体系的建立,姜岳、宋石宪、葛司虞以及在济州的赵舒翰等新学宗匠级人物,也是反复讨论。

  眼下初步意见,是将新学分为格物学、博物学、算学及度量、地理天象学、医学等五类。

  新释儒学,新学将儒学八目里的“格物、致知”并解,释“格物”为“究理致知”,格物学实是后世的物理、化学之雏形,将当世机械、工造、炼丹等传统杂学包括在内。算学及度量、地理天象学、医学,实际还是承续传统,融合海外杂学。

  将博物学单列出来,实际是随着海东及南洋航线不断向北、向南、向西延伸,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物种呈现在人的面前,认知、学习新事物的特性,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而且这其中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利益。

  婆罗国火油的发现,直接改变中原的燃用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于食用油的局面。从五年前第一桶婆罗火油运抵济州,用于灯塔之后,今年经崇州、泉州以及明州输入婆罗火油已经高达八万桶。

  由于婆罗国的火油产量有限,如今大半都给淮东吸纳过来,使用婆罗国的火油也大增,南洋船社及殖商银庄计划买通婆罗国贵族,直接在婆罗国建矿井大规模的开采火油。

  婆罗山灰,当地土著用之肥田以及建筑浆料。

  婆罗山灰的这些特性给发现后,也迅速通过海路输入中原,用作肥田,也与白灰混浆砌墙,皆好用。

  婆罗山灰,实际就是火山灰。

  半辈子都在研究建筑浆料的赵醉鬼儿,听得婆罗山灰的这种特征,两年前就叫人将当地的火山石带来江宁,意图以建窑煅烧相同石料,寻求人工制造火山灰的方法。

  林缚起初也没有想到婆罗山灰是什么,毕竟天然的建筑浆料也有很多种;当世人也早就掌握了锻烧石灰的技术。还是在听赵醉鬼儿有意建窖煅烧火山石制火山灰时,林缚才意识到婆罗山灰就是天然的水泥。

  只要打开思想禁锢的樊笼,对新事物及特性的不断发现跟认知,对新学、新产业的发展,也是有直接促进作用的。

  换作以往,林缚知道钢筋混凝土的好用,但他怎么都想不起水泥的烧制方法。

  反而是当世浸淫传统建筑匠学的赵醉鬼儿,受新事物特性的激发,开始尝试着去研制水泥煅烧的方法,只不过赵醉鬼儿将仿制的火山灰命名为石浆。

  赵醉鬼儿常因嗜酒误事,后期有了成就,又暴露出贪色的毛病,脾气也怪,除了林缚、葛福能少数人,也没有人能治住他,使得其他崇学馆学士都不怎么待见他。

  虽说赵醉鬼儿,在当世建造匠术之上有着极深的造诣,但崇学馆初立之时,林缚没有将赵醉鬼儿列为崇学馆学士之列。倒是他开创性的利用煅烧石浆之法,林缚只能捏着鼻子,不管他人的反对,将他列入崇学馆学士之列,许他开馆立学,以便能将他的建造匠术及煅烧之新学能继续发展、发扬光大。

  当然能开创煅烧石浆之法,也离不开整个新学大发展的背景。

  赵醉鬼此时经窑锻烧而成的石浆,性能已与婆罗山灰相仿,但对窑温要求极高,差不多达到跟琉璃窑同等的火力才够,需要用高丽输入的优质山南煤,锻烧成本才能降下来,才能优于海路运婆罗山灰过来。

  不然就算发现新式浆料的煅烧之法,也根本没有实用的可能;就如同以往琉璃器只是大富大贵之家的玩物,断没有机会走进寻常百姓家。

  除了婆罗火油、婆罗山灰以及当地的金银铜锡等物给运回中原来,江淮等地对南洋另一种特产,需求也格外的大,那就是产自柔佛国的蕉麻。

  中原用麻制衣、制网、制绳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但中原所产的麻类作物,不耐腐蚀,易腐烂。“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原意倒不是说渔人懒惰,而麻质渔网浸水后不及时晾晒,腐烂极快。

  在近海捕涝及海航时,麻质渔网及麻绳的腐烂问题就更加的尖锐、突出。

  林缚原以为这种问题要解决,要等到尼龙生产出来。不过要等尼龙生产出来,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驴月。

  铁丝绳的成本极高,无论是军用还是商用船舶,目前还只是在关键处才会采用铁丝绳。麻绳易腐烂,大不了换勤快一些,毕竟有海贸的厚利撑着,还不至于换不起。

  柔佛蕉麻的发现,一下子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蕉麻产自柔佛国普遍种植的巴蕉树,当地人使用蕉麻制衣、制绳、制网、编席,也不知道有几百、几千年的历史。蕉麻制物,质轻、坚韧,特别是在海水里长久浸泡也不易腐烂,几乎是眼下能找到的、最优质的编织渔网与船用缆绳的原料。

  最初南下南洋的船队,还主要是从柔佛国收购现成的渔网、麻绳;蕉麻的特性给进一步证实之后,到今年南下南洋的船队,就开始大规模从当地收购蕉麻原料,以供应江淮的制绳、制网工场使用。

  由于蕉麻的优质特性,军部还将其列入严格外流的军需物资之列。

  眼下淮东新产业的强劲增涨,可以说是新学奠定了基础,但诸多有着优质特性的新物种大规模使用之直接刺激作用,也日益明显。

  在新学里将博物学单列,也是意在鼓励去发现、应用新物种。毕竟要等格物学发展到能大规模合成新物种的阶段,也许要上百年、几百年,而大自然本身就是蕴藏着无数的瑰宝。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就能为新学、新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

  林缚起念在海州、江宁、崇州等地先设博物馆,除了激励博物学的发展,还是要向世人展示新学发展的成就,也是要世人走进博物馆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更直观的开眼看世界。

  建设博物馆,不是简简单单的造一座建筑,还要尽可能齐全的收集物种,还要对之分门别类以及鉴别特性,也是当前博物学要做的主要事情。眼下只是先把框架立起来,物种收集及分门别类的工作还要慢慢的去做。

  林梦得、刘师度午后就离开海州南返,海州城又恢复往日的平静。

  但到午后,又下起雪来,林缚无事在雪院里练了一趟刀,额头微汗,看着宋佳与捧着大肚子的刘妙贞走进来,拿白布抹刀收好,披起衣裳,走到廊下。

  宋佳感慨道:“两个烦人的家伙总算是走了……”

  林缚哈哈一笑,又颇为可惜的说道:“可惜刘公年岁已高啊!”

  “哦!”宋佳诧异的看着林缚,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说出这种的感慨。

  林缚搀着刘妙贞坐下,他则随着的坐在打有雪粒的栏杆上,也不觉凉。

  他一直在考察能真正代他主持枢密院的人选,也是新帝国的相臣人选。

  林续文身为林氏宗族之嫡首,不合适出相,林缚将来打算让他接替林庭立主持公府会议,而不会叫枢密院丢给他主持。

  林梦得在处理实际事务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身上也是有严重缺陷的,他是将来的相臣之一,但叫他全面主持枢密院,则不合适。

  作为新帝国的相臣,不仅仅要能够接受新学、新政,更要有能力主动引导新学、新政的发展。刘师度虽然显得有些保守,虽然是旧系官员脱胎而出的人物,但他长期历任海陵、淮安等地,又领过盐铁司,主持过盐铁榷税新政的实施,有着丰富的治政经验;还是就是他能从新政、新学上自发的产生新思维。

  在林缚看来,刘师度身上最为难得的,是林梦得等人所不及的大局观。

  在战前,整个中原地区人口大约在一亿两千万到一亿四千万之间,以秦岭、淮水为线,南方人口(不含两川)的人口约在七千万左右。

  受战事的影响,浙西、东闽、江西东部、淮西、荆襄等地的人口减损最剧,分别人口数据分别下降两到七成不等,南方因战事减损的两千万人口,则主要集中这些地区。

  不过,淮东、宁湖以及洪泽浦以南等地区,非但没有受到战事的太大影响,反而因为流民的涌入,使得人口大幅上涨,其中以崇州、海陵、平江、淮安等地最为明显。

首节上一节1010/10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