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55节

第一一七章 大汉日报

  初始元年正月初一,一份名为大汉日报的报纸开始在发行。

  这一份日报由宣传部发行,报社社长由宣传部部长贺霞客亲自担任,是一份规格很高的报纸。

  发行区域,遍布大汉境内。

  这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就是粗黑标题——伟大的舵手、大汉帝国升起的不落的红太阳、全世界的救星、我们大汉帝国最伟大的皇帝陛下祝大汉所有臣民新年快乐!

  这样的标题,让一些读书人感觉到很不适应。

  在他们印象中,没有人能够担得起这样的头衔,哪怕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圣贤。

  而且,哪怕是弄一些大得吓人的头衔,也不会这么的粗鄙。

  他们毫不怀疑方浩的文才,只能够将这归咎于以前跟着方浩打天下的人都是一些连进士都考不上的粗鄙之人。

  这是第一份全国发行的报纸,而且是为朝廷喉舌的宣传部部长亲自挂帅的一份报纸,代表着的就是方浩的意志,哪怕上面的文辞再粗鄙,想当官的人,在当官的人,都必须要看。

  这一份报纸有两大张,除了一些新年的祝福之外,就是汇报着这些年方浩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方浩入关之后,推行的一些政策,取得的一些成果。

  比如说从雁城到京城公路的全线贯通。

  比如说,几座大桥的修建完成,从京城一直南下,几个区域的公路修建完成,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也方便了各地物资的流通。

  然后再是方浩在一些朝廷所召开的会议上面的讲话。

  关于方浩的讲话,都用粗黑体标示了出来,非常的突出。

  另外还有一些朝廷重要官员的讲话会议等等,不过就没有享受到用粗黑体标示出来的待遇。

  整张报纸的内容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一些当官的人仔细的看下去,就能够明白到一件事情。

  方浩在神化自己,而针对的群体不是读书人的群体,是那些现在还不怎么识字的老百姓群体。

  报纸的语言非常的通俗,全部都是大白话,有些地方还引用了一些民间的俗语,这样的语言,有着很好的传播性,很接地气。

  他们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方浩要做这种事情,不去讨好把持着朝政的读书人群体,而去讨好那些大字都不识得一个的农民群体。

  方浩在还没有起兵的时候,就和裘伯贤提到过未来的行政体系,那就是要打破以前皇权不下乡的局面,将行政体系一直落实到村组。

  但是那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将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

  土地没有收归国有之前,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行政管理,无疑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现在因为在各地开矿,金银铜矿都开得不少,财政上面看上去很有盈余,国库充实,国家的财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是,这样的财力还不足以支撑朝廷将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

  在这种情况下,方浩一方面是加大了对金银铜矿的开采,另外一方面,则是多弄出一些关系到民生的工业技术出来,加大对工业的投资,靠着自己掌握的工业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至于土地收归国有的步骤,也是一步步的来,从北向南推进,分作三年来运作。

  在尧国立国之初,至少九成以上的土地都是国家所有,可是后面土地就逐渐的变成私有了。

  现在还由国家控制的土地,都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国土的边境,属于才开拓出来没多长时间的土地,或者是那种肥力不够的土地。

  在北方的情况稍微好一些,毕竟还有官府在那里强买强卖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还有这大片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而在南方,那边的土地又比较肥沃,灌溉又比较便利,离朝廷中心又比较远,所谓山高皇帝远,很多强买强卖的情况发生,那些土地,由国家掌握的还不到一成。

  现在朝廷还没有那样的财力将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只能够先从北方开始。

  过完了正月十五,方浩就召集元老院所有的元老以及各部部长开了一个会,提到的就是土地改革,正式宣布要将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

  土地收归国有的传言,在他进京之后就开始流传了,有一些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只是不知道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方法收归国有。

  有的传言说是强制性的收归国有,不会有任何的补偿,有的说会有一定的金钱方面的补偿,有的则是说会按照三年之内的平均地价来赎回那些土地,收为国有。

  对于最后一种说法,大家都不是那么的相信,因为尧国那些土地的价值远远的超过了国库收入,而且不只是一倍、两倍,是超过了很多倍。

  他们不认为朝廷有那种能力做到那个地步。

  他们觉得很有可能就是朝廷拿很少的钱来收购他们手中的土地。

  那些传言传得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当官的,基本上家里都有这大片的土地。

  当初秀才们选择闹事,就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将他们的土地收走,又将他们赖以升官发财的科举取消,那就真的是断了他们的生路。

  要不然也不会做出那么激烈的反抗来。

  只不过那些秀才们闹事,被方浩毫不留情的镇压下去,杀得另外一些有异心的人也收敛了那样的心思。

  利益当然很重要,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命重要。

  在这一段时间,这些官员们都是提心吊胆的,不知道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将那些土地收归国有,会不会引发一场更大的流血事情。

  现在方浩终于当着大家的面提出来了土地国有的这个政策,提出来的是他们不敢相信的优厚待遇。

  ——按照之前三年土地平均价格来收购,分作三年推行。

  第一年,将北方的土地收归国有。

  第二年,将南方边境六省的土地收归国有。

  第三年,将大汉帝国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

第一一八章 土地政策

  按照三年之内的平均价格将土地收购回去,如果是在之前,朝廷提出这样的政策,肯定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大臣们往往自己就是大地主,当然也就代表着地主阶层的利益。

  他们都不缺钱,缺的是一份传到子子孙孙的家业,在他们看来,土地就是能够起到那样的作用。

  他们购买到的土地,基本上都不会卖出去。

  卖田,那会被认为是败家的表现,是家道中落的表现。

  不要说以三年之内的平均地价赎回他们的土地,就算是高出那个平均地价一倍两倍,他们都不会将自己掌握的土地放手。

  可是,在方浩提前放出几种土地收归国有的风声之后,再提到这样的政策,他们突然觉得这个政策简直是太仁厚了。

  在这一次的大会上,没有人反对,全部都通过了土地收归国有的大政策。

  至于那些大地主将土地卖出去之后,手上的钱怎么办,方浩也给出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兴办工业。

  这一点他和裘伯贤也详细的谈过,裘伯贤进行了一些补充说明。

  “现在朝廷这边有一些技术可以卖出去,我们会成立一个专利局管理那些技术的问题。”

  在谈到技术销售的问题时,方浩说道:

  “搞技术研究是需要花钱的,而且是需要花很大的钱,而且很多时候,就算是花了很多的钱都未必能够搞出实用的技术来,所以想要获得那些技术,就必须要付出代价。你们要先办工业,可以从专利局购买朝廷拥有专利的技术,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购买——比如说购买某一个省的专利使用权,或者是购买整个天下的专利使用权,不同级别的专利使用,会有着不同的价格,你们购买到专利权之后,朝廷会保护你们的权利,如果别人盗取你们的技术,朝廷就会给予追究。”

  “当然,民间要是有谁研究出来的合用的技术,也可以到朝廷的专利局申请专利保护,可以自行的出售那些专利技术,要在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保护,就能够得到来自朝廷的保护。”

  “每年的三月,专利局会举行一次专利拍卖大会,将所掌握的专利技术都拿出来拍卖,价高者得。手上掌握了财富,觉得没有地方花的,可以来购买那些技术。”

  重要的技术方浩当然不会拿出来拍卖,但是一些民用的东西,却可以拿出来。

  本来一开始他没有想过要弄什么专利保护的,因为那个东西确实会影响到工业的发展。

  但是,现在土地收归国有,需要朝廷拿出大笔的金钱出来,就需要卖出一些技术使用权来获得一定的财富。

  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了这个社会的稳定,也为了让那些财富能够在社会上起到流通作用,能够促进到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给那些卖了地的大地主们手中握有的财富一个出路。

  给他们专利保护,无疑会降低竞争,影响到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实惠。

  但是那些大地主们,就能够靠着专利保护拥有更多的财富,这样才能够促使他们去发展工业。

  以后那些大地主们就不再是大地主,而是资本家了。

  为了防止这个国家被那些资本家们给架空,方浩会扩大国营企业的权重,最重要的技术还是交给那些国营企业。

  公有制必须要发展,要不然一旦那些大资本家利用自己的资本绑架了老百姓,他这个皇帝就够呛了。

  这一次的会议开了几天的时间,不只是发布土地国有的政策,还包括了制定未来五年时间的发展计划。

  ——比如五年内朝廷重点支持哪些产业,又在哪些地方修路搭桥,打通交通。

  还有土地收归国有之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给每一个老百姓。

  这就是大汉帝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不过这个五年计划属于内政。

  外政方面,方浩不会跟这些大臣们商量,而是跟武将们商量。

  在他们开会期间,大汉日报就开始报道他们开会的内容,当然都是方浩授意他们报道的内容。

  一方面报道了土地收归国有以及发展工业的大政策,另外一方面,则详细的解释这些大政策对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好处。

  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再由国家承包给每一个在农村的老百姓,按照人口数量,每个人分配多少的土地,不允许私下的买卖。

  土地的承包,也不是永远都不动的,每隔二十年就会重新再分配一次,所有在农村的人口都可以分到某一个标准的土地。

  而他们获得那些土地的代价,就是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比例的粮食。

  以前他们私有的土地,也同样要向朝廷缴纳粮食,甚至还要服徭役。

  只有那些有科取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家庭不需要缴纳粮食和服徭役。

  现在朝廷不会征用徭役,朝廷需要人工会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支付酬劳。

  至于上缴的粮食,朝廷也作出了承诺,比例不可能超过以前的上缴。

  这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就是白白的得到了一些土地,而且以后都不用服徭役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些有地的农民,也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卖给朝廷,然后再从朝廷那里按照人口来分到应该拥有的土地。

  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够注重别人的土地,要上缴的粮食,可比皇粮国税要重多了。

  现在他们能够白白的得到土地,不需要自己花钱,只要交一部分的粮食就可以,等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大地主并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土地要被收走,但是那些老百姓听到了,无不山呼万岁。

  就在开会的期间,方浩通过“功德续命”观察到自己的死忠属从数量一路狂飙,已经飙升到了一千多万,这让他非常的满意。

  这还是在现在交通不发达,大汉日报的传播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只能覆盖两三千万人口的情况下完成的。

  按照这个趋势,他以后要收集死忠属从给自己续命,也不是不可以。

第一一九章 方浩的考量

首节上一节355/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