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318节

  但是,他可以给,昭宁不能够讨要。

  这不是一回事。

  昭宁看到他语气变得严厉,连忙低下了头,可怜兮兮的说道:“相公,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问了。”

第五十二章 舆论

  朝廷让池旭出任国子监祭酒,让他主持京城区域的教育改革,在财政上也给了他大力的支持。

  ——裁调朔州和燕州这两个节度使之后,朝廷的财政压力得到了极大的减轻,一年能够省上几百万贯的军费支出。

  调给池旭掌管的国子监支出的经费达到了二十万贯一年。

  这包括印刷教材,也包括给那些老师们支付经费,还包括十所小学的建设费用。

  国子监从来没有占过这样大的比重。

  在二月时,池旭的《北上见闻录》也印刷了出来,一共十多万字的一本书,一印就是上万册,被商队分发到各处进行贩卖。

  这一本书是他自己花钱印出来的,虽然销售也需要钱,但是定价很便宜。

  要是在以前,十多万字的一本书,印刷上万册,如果卖不好的话,那可以将他给搞穷。

  因为以前的印刷字体都偏大,十多万字那就是很厚的一本书,不管是制版的费用,还是纸张的费用,都非常的高昂。

  又不是什么艳情小说,或者是考试秘籍,想要卖出成本价,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可是从方浩那边购入到了先进的印刷以及制版设备之后,铅活字的应用使得制版的费用降到了很低。

  而从方浩那边购买过来的造纸设备,也使得纸张的成本下降了很多,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字体减小,纸张又变得便宜,这使得他印刷那些书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十多万字,在现在的印刷出版技术之下,只需要并不厚的一本书就可以了,一万册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

  那些书他也只是以成本价格给了那些书商。

  对于书商会将那书卖多少钱,就不是他能够控制得住的。

  商业行为那看市场的需求,如果书卖得好,苏商肯定会将价格提高,卖得不好,肯定也会降价处理,这个他不用担心。

  这一本书首先就是在京城区域发卖,卖的还非常的好,在京城就卖出去了几千册。

  现在在京城关于关外的消息很多,基本上都是三大商行的伙计们传出来的,但是说法不一,有些荒诞不经。

  而这一本《北行见闻录》是现在国子监祭酒亲自写的自己北上所见所闻所思,在大家看来,这是最权威的阐述关外的书。

  而且,最关键的是价格很便宜,在很多人眼中,这本书买过来用来擦屁股都是值得的。

  这本书里面讲的那个关外,让很多人大开眼界。

  他印证了一些大家觉得很夸张的传言,但是也解释了那种在大家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是大概怎么一回事。

  就像解释不了的,也会用“此乃科学之力”来解释,让大家对“科学”这种东西大为好奇。

  那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东西,可以弄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出来。

  这一本书的发行,让池旭拥有了很大的名声,也让民间对关外的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甚至也提起了他们对“科学”这种东西的兴趣。

  这一方面对池旭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让他提心吊胆。

  ——那就是这本书发行之后,引发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等到这种讨论扩展到社会底层的时候,风向变了。

  读书人士大夫们家里看那些东西,很多时候只是猎奇,或者是作为他们决策的参考。

  可是一旦传到了社会底层,社会底层一听说在关外那边的老百姓那么的幸福,天天都能够吃上肉,家里的孩子到了六岁就可以丢到学校里面,学校会教他们学习知识,还会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午餐,就觉得心里不平衡了。

  因为去关外的都是犯了事的人才会发配过去,是被他们所看不起的罪人。

  现在的情况是那些罪人过的比他们滋润得多,天天都有肉吃,还有很坚固的房子可以住,晚上还有“电灯”这样的东西。

  那日子过得太滋润了。

  他们对科学什么的都不懂,也不在意,在意的就是生活质量。

  人家罪人过得比他们这些没醉的人过得还要舒服上百倍,这让他们生出异样的心思。

  有的人觉得是朝廷做得不好,让他们过得比这人都不如。

  有的人就觉得关外实在是做得太好了,想要到关外混生活去。

  天天能够有肉吃,生了孩子不论男女都可以接受教育,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民间的这种议论一传播开来,池旭就慌了。

  他的本意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关外的成果,知耻而后勇,走上努力学习关外成功经验的道路。

  这本书一开始在读书人阶层传播的时候,也确实达到了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些原本看不起新式学校的读书人,都将自己的子女来送到学校读书。

  可是现在这个舆论风向很不对,竟然慢慢的演变成了对关外的赞誉,以及对现在朝廷的不满。

  那就太危险了。

  舆论发酵了一段时间,到了五月,有御史将这件事情捅到了朝廷,捅到了皇帝的面前,列举了民间对这本书的议论之后,直指池旭妖言惑众,明着是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关外,实际上就是在给方浩歌功颂德,要求斩池旭以谢天下。

  有人上言之后,很多人都纷纷附和,一付要将池旭至于死地的样子。

  池旭主持在京城的教育改革,已经侵犯到了很多读书人的利益。

  有些读书人能够看的出来,这给天下带来的好的改变,但是有一些读书人则是看到了这给他们这些读书人带来的坏的影响。

  这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的恐惧。

  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皇帝也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的富强,让自己能够拥有抗衡甚至压制方浩的能力,一力推行教育上的改革,他们也没有办法阻止。

  但是这一次舆论的风向让他们找到了可乘之机,他们怎么可能错过这一次机会?

  所以,他们参与到了这一次对池旭的攻击。

  既然不能够改变皇帝想要改革教育的决心,那就将主持改革教育的那个人给搞倒,让他们自己的人来主持这一次的教育改革,就可以将教育的轨道又扳回来。

第五十三章 背后捅来的刀子

  这一次人们发现,对池旭发动攻击的,并不是他的敌对派系尤登阁那一系。

  其中多半都是来自于王大学士那一派的盟友,还有少半则是来自于王大学士那一派。

  尤登阁那一派的大臣们虽然也很心动,想趁着这个机会将池旭给干掉,最好还找机会将这个罪名引到王大学士头上。

  但是他们早就收到了尤登阁的告诫,老老实实的呆着就可以了,不要在朝廷上兴风作浪。

  这一系倒是一个攻击池旭的都没有,让很多人都感到诧异。

  让池旭也非常的寒心。

  这个阵势弄得好像他不是王大学士一派的人,而是尤登阁一派的人。

  从背后捅来的刀子,确实有点伤人心了。

  甚至连王大学士的态度都不是很明朗,还找他谈过,劝他放弃现在所执行的教育改革,加大圣人之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但是池旭没有同意,向王大学士说道:“我们这边比方浩那边弱了很多,如果不想山河变色,就必须要尽心教育革新,这已经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再拖下去就来不及了。”

  王大学士叹息着说道:“可是你这样做得罪了很多的人,他们会将你置于死地。”

  “那就让我为国而死吧。”池旭说道。

  他知道方浩迟早都会造反,只是他不知道方浩会选择什么时候发动。

  他希望能够在方浩发动造反之前,学会方浩那边的东西,也许就有可能永远的制止那一场叛乱之战。

  这是和时间赛跑的事情,只能进,而且只能够快进,怎么可以退缩?

  如果因为个人的安慰错过那一个唯一的机会,他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原谅自己。

  面对他坚决的态度,王大学士也没有办法,只能够放弃劝说。

  然后,池旭又迎来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这是他以前没有想到过的。

  这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时段,那些文人竟然还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并不去想怎样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让他对那些文人非常的失望。

  那些人根本就是阻挠这个世界发展的力量。

  突然明白了方浩在关外做的那些事情有多么的了不起。

  也许只有让方浩打过来,当上皇帝,才能够在全天下推动教育上面的改革。

  对于众多大臣对池旭的攻击,正统皇帝也做出了决定。

  一方面,派出大量的人马收缴那些卖出去的《北上见闻录》进行销毁,将这书列为禁书,以后禁止任何人来阅读以及传播,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另外一方面,给池旭又加了一次品阶,从正四品加到从三品,让他继续在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负责教育改革这件事情。

  这也是在向那些人昭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什么事都阻止不了这件事情。

  这让很多文人大失所望。

  但是又让池旭感动莫名。

  这个支持力度太大了。

  他觉得怎么也要将这教育改革给执行下去,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做下去,这样才能够报答皇帝对他的这一份知遇之恩。

  他也已经明白了,他现在做的事情,使得他在朝廷里不会再有任何的盟友,他只能做一个孤臣。

  皇帝支持他,他的改革就能够进行下去,皇帝不支持他,等待他的就是万丈深渊。

  三大商行都还继续在和关外做交易,大量的物资运输过去,又有大量的物资运过来。

  其中就有关外的两份报刊——《幽戎日报》和《创造与发现》。

  《创造与发现》每一期都会送到国子监,由国子监的那些老师们进行审核以及学习,然后挑选一些在他们看来有实用的文章进行编辑印刷,然后通过商行发行到全国各地。

  他们认为实用的标准,是现在尧国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的。

  技术水平达不到的,他们不会选进去。

  对一些电气方面的探索更加不用说,选进去了没有任何的用处,因为尧国境内就没有电这种东西。

  能选的也就是一些手工制品,还有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选苗育种嫁接等等。

  限于交通,真的要传播到全国各地,大概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样池旭更加的怀念关外那通畅平整的水泥路。

首节上一节318/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