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帝王养成系统 第292节

  在他表达了自己要辞官回乡的想法之后,他这一个派系的官员都纷纷劝阻:

  “大学士,你不能这样做!”

  “现在奸臣当道,正需要我们这些人站出来和他们抗争,大学士你是我们的领头人,你要是走了,我们这些人怎么办?”

  “大学士,我们现在已经势弱了,你再一走,内阁就没有人可以看顾,我们这些人都会成为他们案上的鱼肉,只能任凭宰割!”

  尤登阁不想留在京城继续受辱,去意很坚定。

  可是他的那份辞表被正统给否了,正统批示——先生两番入阁,皆先帝所擢,为先生有经世济民之才,匡扶社稷之能也。今朕初登大宝,正赖群臣用力,共创盛世。而先生竟生归隐之意,其弃朕乎?其弃天下乎?天下臣民知之,当谓朕不能容先帝所选贤良之臣,先生此举,置朕之殷切期盼于何地也?置先帝两番擢升之恩于何地也?

  啰嗦话说了一大堆,反正意思就是你不能走,你走了,那些臣子就会觉得我容不下人。

  这实际上并不是正统的想法。

  要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巴不得尤登阁早一点离开内阁,将内阁全部都换上自己的人,那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他恶心尤登阁,也就是想逼他早一点离开。

  皇帝虽然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天底下所有的人都属于他的臣民,可是他要行使自己的权力,还是要通过内阁,通过朝廷。

  如果内阁的那些大学士们不支持,他所有的权力都没有办法行使。

  文官们除了治理天下之外,还有两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

  一个是限制皇帝的权力。

  另外一个则是限制武将的权力。

  在尧国的历史上,很多皇帝的意志不能够传到宫外,在内阁那里就被大学士们给堵死了。

  在出现内阁之前,那就是丞相的责任。

  有时候丞相的权力比皇帝的权力更大,因为丞相才是处理朝政的那个人,皇帝并不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过多少年,就将丞相这个职务给撤销了。

  撤销了丞相这个职务之后,以内阁来替代,而内阁往往又有七个大学士,这样就避免了朝政大权系于一人的现象。

  这也是皇帝要收回自己权力的做法。

  但是内阁制实行百多年之后,照样又从皇帝手上夺回了治理朝政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谁都想将权力揽到自己的手中,那些文官他们个人的力量比较渺小,不可能拥有太大的权力。

  但是他们团结起来就会拿到更多的权力,反正皇帝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须要靠他们,不可能什么事都由皇帝自己一个人去做,那就得自己将自己给累死了,失去了做皇帝的乐趣。

  所以有一些皇帝想要拥有更多的权力,想要自己的意志能够通过那些文官实现,就只有培养不同的派系,让那些派系陷入到党争之中,然后皇帝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那些大臣们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想要在内阁有更大的声音,就要顺从于皇帝。

  尤登阁和他那一个派系的人,在那个就是属于不顺从于正统的声音,正统当然希望他能够快一点的消失。

  可是在尤登阁上了辞表,他准备批准的时候,却被手下的心腹太监夏四海给拦住了:

  “皇上,你不能让他离开,他要离开了,他们那一派就得很快崩塌,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我就是要他们那一派很快的崩塌,马上给我崩塌!”正统说道,“他们处处与我作对,将他们逐出朝廷,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人了,那不是一件好事吗?”

  “皇上,你再想一想,他们走了之后,剩下的那一批人,到底是属于皇上你的人,还是属于王大学士的人?”夏四海说道。

  正统愣了一下,有些不自然的说道:“王大学士的人,跟我的人,不都是一样的吗?”

  “以前是一样的,因为咱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可是现在没有了那个敌人之后,就未必是一样的了。”

  夏四海说道:

  “皇上你想一想,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当王大学士跟皇上你的想法不一样,王大学士又坚持自己想法的时候,朝廷上的那些人,应该是听王大学士的,还是听你的?”

  “我是皇帝,他们当然要听我的。”正统说道。

  罗四海说道:“可是皇上你不要忘记了,朝廷上的那些人,都是文人,他们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利益,而王大学士也是文人更能够体现他们的利益。”

  正统的脸色不由得阴沉了下去,问道:“所以你认为尤登阁不能走?要给王大学士他们树立一个敌人?”

  罗四海道:“是的,皇上,只有给他们树立一个敌人,他们才会团结在皇上的身边,听皇上的话,依靠着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压制他们的敌人。在没有出现新的够资格的敌人之前,尤登阁他不能走,走了这天下就成为了王大学士的天下。”

第四章 疯狂的皇帝

  在夏四海的劝说之下,正统终于打消了将尤登阁逐出朝廷的想法,没有批准他的辞呈。

  尤登阁连着上了几道辞呈,都被正统给否决了。

  这也让正统皇帝这个仁厚之君的人设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看,这位皇帝对当年想废掉自己的罪魁祸首都没有怪罪,反而还留着他继续在朝廷当官。

  ——什么是仁厚之君?这就是仁厚之君啊!

  尤登阁辞官不成,但是他也没有再入内阁,而是托病天天呆在家里。

  这个正统就不会去阻止,反正这个人还在内阁里面就可以了。

  让他占着那个位置也好,慢慢的观察,发现有和王大学士不对付的人之后,再把他给踢走。

  正统皇帝的皇后是王大学士一个挚友的女儿,长得很普通,他还是太子的时候,迎娶了这个女子为太子妃也落下了一个娶妻求贤的好名声。

  但是他们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给他生下子女的,并不是当时的太子妃,而是几个侧妃。

  等到他当了皇帝,太子妃也被册封为皇后,几个侧妃也都被封为皇妃。

  可是现在后宫之中,皇帝去的最多的,不是那些皇妃的住所,而是皇太妃郑贵妃的住所。

  这在宫中早就有了一些流言,但是没有谁敢明着说。

  那可是不伦之事。

  正统皇帝还经常宣召齐王入宫,有时候甚至也想找齐王妃入宫,就当着齐王的面,肆意的凌辱他的母亲和妻子。

  这让齐王无比的怨恨,但是他又不敢在皇帝的面前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之后,只会遭受到更大的羞辱。

  他只能麻木的接受着这一切。

  甚至连自杀都不敢。

  ——皇帝警告过他,如果他想自杀,所有跟他有关的人,包括他的子女,包括郑贵妃,包括郑家的人,都会受到牵连,会以谋逆之罪满门抄斩。

  正统多年的屈辱,终于有了一个宣泄的途径,他表现得非常的疯魔。

  登上帝位的时候,他都已经接近四十了。

  在登上帝位之前,为了获得大臣们的支持,他一直严格的按照一个仁厚的标准来过日子。

  娶妻娶的是一个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的女人。

  虽然有几个漂亮的侧妃,但是也没有纵情于声色之中。

  吃饭和出行也不敢太过铺张,不敢享受过于奢华的生活,穿着都比较的朴素。

  这些年的日子,他过得非常的压抑,使得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一样。

  他只比郑贵妃大一岁,可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外表看上去苍老得像郑贵妃的父亲。

  他最好的年华,就用在那演戏给天下人看,卖惨给天下人看。

  这为他赢得了一些大臣的好感,让大家认为他当皇帝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他失去的也很多。

  他要在剩下的时间里,将那些失去的都弥补回来。

  所以,有一些事情做得丧心病狂。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恶魔,可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机会将心中的那个恶魔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的后果是很恐怖的,恐怖到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能够承受得起。

  现在,他已经当上了皇帝,当然可以在小范围里释放出他内心的恶魔。

  他做的那些事情,如果让外界知道,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可是现在,他手中掌握的权力很大,有那个能力保证消息不会泄露出去。

  就算是泄露出去了,也不会有人相信,他这一个仁厚之君会做出那种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该报的仇他要报,再不报,以后都没有那个体力来报了,他会遗恨终生。

  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演戏,是为了做上皇帝。

  他做皇帝可不是为了要演一辈子的戏,要委屈自己一辈子。

  现在终于当上了皇帝,可以在皇宫中为所欲为,他没有必要掩饰自己。

  这对齐王这一家子来说,那就是炼狱。

  炼狱的意思是,哪怕他们想要接受这一切,想要逆来顺受,想要享受来自生活的强奸都不行。

  因为正统根本就不会给他们享受的可能。

  如果有一天他们没有感觉到痛苦,没有感觉到屈辱,正统就会做出让他们感觉到痛苦以及屈辱的事情来。

  ——让他们感觉到痛苦以及屈辱,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炼狱之中,这才是正统想要做的事情,这才是能够让正统感觉到快乐的事情。

  正统的快乐来自于他们的痛苦和屈辱,并不是来自于他对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本身。

  不过他的疯狂也只是局限于在这一小家子上面,也只是局限在皇宫里面。

  在朝政上面,表现得还是正常。

  他很清楚,现在支持他的那些人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他表现得像一个仁厚之君,是一个尊重读书人的皇帝。

  如果他表现得太疯狂,现在这些支持他的人,就会成为反对他的主要力量。

  他还没有在朝政上为所欲为的力量,他没有培养出真正忠心于他,不论他做什么事情,都无条件的支持他的心腹力量。

  想要继续的拥有权力,得到天下臣民的支持,他必须要维持自己的形象。

  正统元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减免天下赋税。

  新皇帝登基一般都会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为了让天下臣民看到,这是一个仁爱之君,稳固自己的地位。

  有一些地方的赋税减半,有一些地方的赋税全免。

  监狱里的人也放的差不多了,除了一些穷凶极恶之徒留在监狱里,等死之外,有些判了死刑的,但是对社会造不成多大危害的,都被释放了出来。

  他这个减免税赋的决定,让户部的压力大增。

  虽然每一个新皇帝上任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属于常规操作。

  可是赋税的减少,那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新皇帝上任并不能够帮他们减少财政压力。

  户部掌管着国库,国库里面没有足够的银子,这就是整个朝廷的灾难。

  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上面的压力,那些大臣们不可避免的,又将目光盯上了军队。

首节上一节292/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