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强帝国系统 第498节

  可是这个在百姓眼中的圣明君王,当自己认认真真与他相处太久太久之后,方才发现原来这位圣明的君主,也不过只是一个冷血的屠夫。

  她甚至有些失落,但是这一份失落却又很快消失。因为她知道,至少在他的心里自己还站着一个位置,至少他再忙也会陪着自己,自己喜欢的无论是什么他都会尽量满足自己。

  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笑,永远不会让自己哭,这就够了。

  说罢,他抱着蔡琰站起来,将她放下,道:“所以,就算他做对了也是错!行了,没工夫陪你闲聊了,大家伙还在前殿候着,走了!”

  看着王辰远去的身影,蔡琰忽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低估了这个男人。昔日的杨娥是多么的聪明?自以为将这个男人掌控在了手上,甚至都一手操持了整个大晋的军政要务。

  但是却在不动声色之间,整个家族一夕丧尽,倒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败在他手上的。

  果然,君王未可信,能走到他这个位置的君王哪个不是世之巨奸,世之巨枭?在他们的眼中,感情真的算个屁。

  不知是冷风灌入了殿中,还是因为想到了极其可怕的事情,纵然是在这炭火边上,她打了一个冷战。

  前殿,议论之声不绝。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纷纷而止,此番来得人并不多,倒是殿中的东西不少。

  随着群臣山呼,王辰坐上龙坐。

  他手一挥,众人纷纷起身:“今日唤诸位前来,主要有几间要事要处理处理,也该抓紧办一办了。”

  

第九百零六章 查得起吗

  

  第九百零六章 查得起吗

  王辰看向史阿,问道:“刺客的来源,找到了吗?”

  史阿急忙上前,向着王辰拜道:“请陛下降罪,宣明司找了这么久并未寻到任何刺客的线索。”

  王辰佯怒,道:“人家都大摇大摆的走进来了,你们还未找到线索?是不是要让大理寺来接手?朕养你们绣衣使来时干什么的?为何到现在一点结果都没有?”

  “殿下恕罪!”史阿再拜,道。

  “给你们三日时间,若不是查不出来提头来见!”

  “诺!”史阿再拜,方才向着旁边退去。

  王辰面色这才稍微好了些,从这殿上下来,走到这摆放好的几件物件之中,向取出一柄刀,将之拔出来果真是一柄宝刀。

  “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王辰感慨一句,轻轻挥动了一下这一柄东亚宝刀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果真是宝刀,在这手上用着感觉就是不一样,叹道:“此刀甚妙,赐名绣春!”

  “谢陛下赐名!”綦毋骏急忙拜下,道。

  用绣春二字其中含义不言而喻,殿中众人也算是明白了。

  王辰将这绣春刀放下,道:“此刀少产,赐绣衣使小旗以上佩刀!”

  “诺!”

  王辰这才将另一柄修长而长柄的宝刀取过,这刀既能单手握,也能双手执柄,将之拔出这修长的刀刃还绽放着寒光。

  不得不佩服这等天公之作竟然如此玄妙,还记得这东西早在明代以前就是皇家御卫专用的腰刀,向前还以为是传说,但是当自己看到这宝刀的时候方才发现连自己都爱不释手了。

  “好一柄宝刀,朕甚是喜欢!唯有皇家方才配得上如此宝刀,当真是玄妙!传令,此刀尽可用作御卫军中,便称御卫刀便是了。”

  “诺!”綦毋骏大喜,急忙拜道。

  其实王辰也是想要给它取一个好名字,或者干脆就用千牛刀,只是忽然发现自己好似并没有设置千牛卫,起这个名字未免太过牵强。

  既然如此,何不让世人来给这刀命名?将来的人想要叫它苗刀也好,细刀也罢,或者长刀也行,这些自己都不管了。

  这两件武器甚是让王辰喜欢,至于雁翎刀反倒让王辰没有先前那般惊喜了。

  送来的这三柄宝刀无疑是武备营用最好材料打造的武器,自然是放入了自己的个人收藏间里了。

  乘着王辰的喜气,但见一个大臣快步出来,向着王辰拜道:“陛下,如今太子殿下被废,但是此乃关乎国本,臣诚谏陛下能够敕封秦王为太子,以此确保国本无失。”

  王辰仔细瞧了瞧那人,正是刚刚成为商部司掌的赵亥。

  按理说这商部的司掌更应该看得懂这个中的问题才是,却没想到他却成了第一个提出这话的人。

  旁边的一干老臣们但凡聪明点的,对于这事儿那可是闭口不谈。

  明哲保身的道理这些老臣比谁都清楚。

  王辰仔细瞧了瞧赵亥,眼神之中有几分失望更有几分戏谑,只是不知道这赵亥能不能体会出来。

  凝视片刻之后,他忽的笑了出来:“朕考虑考虑!”

  说罢,便又道:“你们来可还有什么事儿?”

  公孙彦这才上前,奉上帛书,道:“陛下,大宛的汗血宝马已经送到。”

  “送到了就好,安排倒明州草场便是。”

  “诺!”

  国渊上前拜道:“陛下,如今也即将进入下一年,春耕在即,臣希望陛下能够将多余的兵马调到军屯区扩大耕种范围,另外扩大明州草场的种植蓄养和放牧规模。”

  “这事儿准了,这吃的乃是国本。如今除去各部常备兵马之外,是时候好好歇一歇了。”王辰颔首道。

  “臣再谏,希望陛下能够准许益州赵将军所部的五万南园驻军能够就地屯垦,以这五万军队及太子殿下带去的部分兵马为基本,在益州屯垦?”

  “朕也有此意!”王辰颔首,道:“这事儿准了!”

  “陛下,按照最新入库的数目统计,轲比能、苏不侯二人送来的马匹和牲畜较之以前云州的数目要多出千八百头,现在已经悉数入库。”

  “这事儿好理解,毕竟二人并没有商量着谁给多少,都是给个意思,只要比以前多咱们这一战也就不亏!”

  王辰大喜,又向着沈清道:“孟醒,推寅所部安顿如何了?”

  “按照陛下的意思,则其所部精锐安排进入卫州畜牧。本部大人及贵人取一半扣入长安城。余下尽数迁往明州,周围都是羌人部落,一时间也不敢有什么轻举妄动。”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宣慰使是否已经进驻?”

  “已经进驻!”沈清道。

  “宣慰使进驻,比起什么都要好些。”王辰这才舒了口气,又向公孙彦道:“子明啊,叔仪走了这么久了,你们宣政司为何不推举新的宣慰使司?”

  “启禀陛下,按照陛下的要求已经择优选了八人作为候选人,名单已经交到吏部。吏部择优之后,方才会呈给陛下!”公孙彦抱拳,拜道。

  “嗯!”王辰颔首,道:“这事儿要尽快,明日将候选人悉数带来,朕亲自挑选便是了。”

  “诺!”公孙彦拜道。

  “若是没有什么事儿了就都退下吧!”王辰摆手,示意众人离去。

  “恭送吾皇!”众人拜道。

  从大殿中退出来,还未走多远,便见一个宦官过来叫住了史阿,将他带着向大殿的另一边离去。

  转入后殿之后,这里候着他的正是王辰。

  “陛下!”史阿上前,拜道。

  “行了!”王辰将他扶起来,道:“私下就不用如此了,那事儿动手吧。这个天下只能有一个宣明司,小不小的学着朕玩儿这套,拔掉的时候注意点,别让他嗅到什么味了。朕倒要看看这个臭小子背后到底是谁在给他出谋划策,竟然这样扑腾。”

  “陛下放心,在下定然会做得漂漂亮亮的。”史阿抱拳,道。

  另一边,大理寺。

  “行刺陛下的案子宣明司现在都没有进展,寺卿大人何不请求陛下将之移到咱们大理寺查办?这么重大的案子,要是破获了……”

  “要是破获了只怕咱们上下人头都不保了!”一个男子缓缓站起身来,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道。

  “子真如何这般说?”那人道:“此等大案破获了可是大功!”

  大理寺卿插话道:“你们也别吵,这事儿敢查吗?查了你们敢抓吗?查不起!你以为宣明司上下是干什么的?讲查案你们只怕都还要跟人家学,他们是查不出来吗?怎么一点脑子都没有?”

  “前番陛下狩猎遇刺,转手间就灭了杨党!如今这事儿当着老臣们的面儿发生的,老臣们一个个没有说话,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吗?”

  “难道说这里面是……”那人恍然大悟,这才一拍脑门,道:“怪不得,怪不得,我说怎么宣明司都没有办法,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咱们陛下是难寻的圣主,若不是陛下的意思,那背后的人早就被揪出来了。”

  

第九百零七章 国本之争上

  

  第九百零七章 国本之争上

  听雨阁,已经快要六十的贾诩正端坐在炭火边上,时不时与自己的皇帝攀谈两句。

  自从远征回来,王辰似乎更喜欢与诸位老臣一起叙旧,或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人也变得念旧了些。

  蔡琰将做好的菜肴端上来,放在二人的食案上。

  “文和啊,朕最近对于一件事儿颇为困惑,文和还是要与朕指点迷津才是。”

  “不敢不敢,陛下有事只需吩咐一声,在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贾诩道。

  王辰颔首,亲自替他满上了一樽酒,道:“如今太子之位虚席,文和以为诸皇子谁可担任?”

  果真又是这么一个难题,其他老臣的想法贾诩并不知道,但是他心中确实是有自己的看法。将这酒樽放下,面上也是颇为为难。

  “陛下,此乃国本,老臣本不该妄论。奈何陛下问及,老臣便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贾诩苦笑,朝中国本之争看似风平浪静没有什么争斗,但实际上却是暗流汹涌。

  自己不讨论也不关注这事儿主要是因为并不想要卷入其中,况且朝中支持原太子的和支持秦王的除去那几个明显的,其余的根本就分不清楚,大家都在暗地下做事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打算置身事外不沾染这事儿好好过个晚年,只是没有想到如今皇帝陛下亲自过问,看来这队站不站出了这宫门都不好说话。

  “在下觉得陛下对于太子的废立之事应当是有自己的看法的,而非如袁绍等人那般犹豫不决。”说好的说自己的看法,贾诩却又将球给王辰踢了回去。

  王辰理会了贾诩言外之意,于是将这酒一口饮下,连连笑道:“文和啊文和,当真是惜字如金啊。想想咱们以前还没有这么一片天下的时候,文和的话可比现在多太多了。”

  “陛下见笑了,如今年纪大了,说话也简洁些了,但凡能够说明白就行了。这精力也大不如前了,毕竟我等也并非陛下这样的真龙,到了如今依旧虎虎生风。”贾诩笑道。

  “行了,朕算是看明白了,上了年纪谁都想着明哲保身了。”没想到王辰竟然当着人的面将这话说了出来,贾诩面上也是极为尴尬。

  旁边的蔡琰还想着要插个话也好让二人间少些尴尬,只是王辰却又说话了,但见他伸出手拍了拍贾诩的肩膀,语重心长道:“国内的事儿明哲保身朕不怪你们,国外的事儿可就不许如此了。既然文和今日已经表明了态度,朕希望将来文和能够坚定的站在那一边,而不是如此这般了。”

  “陛下恕罪,贾诩万不敢再如此了。”贾诩心中长长出了口气。

  王辰这才满意道:“行了,文和原以为朕休养十年的计划如何?会不会有些太久了?”

  “陛下何以如此认为?”贾诩道:“如今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唯我关中百姓长久安居乐业。就说前番楚国内乱,不少百姓涌入我关中,百姓才是最为重要的力量。有了更多的百姓,也就有了更多的税收和兵员。如今百姓思安,士卒倦战。臣以为也应当休息休息了,与民休息方是上策。”

  “从远来看,我关中自平乱以来再无战事,四面皆有雄关之险固,这么多年的发展比起其他地方更是要繁华太多。臣以为,值此之时蓄养民力方为上上之策。”

  “有文和这句话,朕心甚安!”王辰心中长长松了口气,最近以来不少官员也一直建议自己兵出雄关,趁势横扫天下。在这摇摆不定的时候,贾诩这段话更恰似一颗定心丸,叫他心中好不轻松。

  又是一番畅饮,三巡之后醉意渐浓,贾诩方才告辞。

  蔡琰为他揉着头:“叫你少喝些,却又这般贪杯。适才与文和说话,为何当面将人家点破?哪有你这么说话的?”

  “你知道什么?文和这人什么都好,有时候就是太过爱惜自己了。总想着明哲保身,虽然这样是极好的,但是若不将他推向昀儿,将来这天下如何长治久安?我可不想某些有心人利用这权逐争斗又让这天下乱起来。”

  说罢,王辰站起身来,道:“行了!前殿去吧,咱们也该选一选新的宣慰使司了。”

  前殿,八人在这殿中候着。

  紫金殿的构造不同,冬日里纵然再冷,只要在几处燃起炭火这殿中便能十分温暖,乃是一个绝佳的避寒去处。

  王辰缓步到了这殿上,殿下八人参拜。

  “三日时间,可都准备好了?”王辰将这八人的个人卷宗一一摊开,问道。

首节上一节498/618下一节尾节目录